《創業史》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創業史》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創業史》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創業史》讀後感 篇1

  陝西是個盛產現代作家的地方,柳青、陳忠實、路遙,個個都是聲名遠播的大作家,這幾個作家當中,早年我最先讀過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這兩部小說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我最欣賞路遙了。

  最近,在一本雜誌上讀了路遙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他最喜歡的作品是柳青的《創業史》,就因為路遙的這一句話,我就決定要好好讀一讀《創業史》了。

  其實,在涉及人生道路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這句話就出自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這句話出現在這部小說的第15章,背景是,喜歡梁生寶(小說的主角)的改霞,準備離開蛤蟆灘,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廠裡,這樣的一個選擇,使得這兩個情投意合的戀人最終沒能結合到一起。

  好多年前的初中語文裡,也有一篇《梁生寶賣稻種》的文章,那時候知道,這篇文章選自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文章中對梁生寶去郭縣賣稻種,在火車站過夜,省吃儉用的描寫,讓人過目難忘。讀完了《創業史》,我也終於知道,這個情節出現在小說的第5章,可以說,這一情節,應該是《創業史》這部小說寫的最精彩的章節之一了。

  我是用了一個多月的零散時間,才斷續讀完這部35萬5千字的長篇小說的。

  作家柳青原名劉蘊華,陝西吳堡人,1936年發表處女作《待車》,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種穀記》《銅牆鐵壁》(小時候,我看過這部小說的連環畫),代表作就是我剛讀過的《創業史》第一部。

  《創業史》第一部的故事,始於1953年的春天,止於這一年的冬天,寫合作化的互助組時期,蛤蟆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會情況,小說塑造了梁三老漢、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槓、高增福、栓柱、歡喜、任老四、姚士傑、孫水嘴等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讀完這部小說,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說景物描寫非常出色,這種細膩的景物描寫隨處可見。作家用細膩的筆觸,深情地謳歌讚美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在寫景的同時,不忘為烘托人物服務的宗旨,比如,在第21章,作家寫道:“這時候,母馬繼續曳著磨子,很認真很嚴肅地在走著。榆樹、椿樹和楸樹枝頭的小鳥們,繼續在歌唱著。在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歲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來第二次打擊。她的堂姑父,無論在神氣上還是動作上,一下子變成另外一種人,他怎麼還不如在場的禽獸呢?”

  這一場景描寫,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讓人讀後深受感染和教育。

  總之,讀完柳青的《創業史》,真的是受益匪淺,同時也終於了卻讀這部偉大作品的願望了。

  《創業史》讀後感 篇2

  1929年,陝西大旱,餓殍遍野的關中地區依然不斷地有災民湧來。這些災民何去何從?一部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創業史》將告訴我們答案。

  ——題記

  他——小說的主人公梁生寶,是一個英雄,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我之所以這麼開門見山地說是因為他那自強不息、勇於奮進的精神的確震撼人心。

  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又過了兩年,動盪的社會使生寶沒福氣安心種莊稼,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梁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後,生寶又一頭鑽進了終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燒炭,還要忍受著不能與家人家團聚的苦難,苦苦地熬著。儘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著地走著自己的路。

  有執著的信念在心,梁生寶一路走來,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罷,他都能從容應對。姚士傑可謂是蛤蟆灘最刁鑽的一個人了,在那個災荒的年頭,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難戶來找他,因為他把缺糧人的愁苦當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梁生寶依然沒有向姚士傑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有執著的信念在胸,梁生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能使村民們早日過上好日子,他主動外出去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進山砍竹子……所有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顯功。執著的信念使他變得更熱情:吸收白佔魁加入農業社組,耐心幫助梁三老漢,正確處理與郭正山的矛盾……這份追求執著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寶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品質。聽黨的話、跟著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時代並不要求我們非得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雖然我們平凡,可也應當擁有像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品格,因為我們擁有年輕這筆人生最大的財富!

  追求執著——只為心中那個最聖潔的目標。

  《創業史》讀後感 篇3

  《創業史》,是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這部鉅著蘊藏著作者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透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闊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衝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說一開始敘述了梁家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這部歷史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畢生精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走黨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才會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創業難"通向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小說的正文圍繞著梁生寶互助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遇到的複雜鬥爭,作者把這場鬥爭的主要對立面體現為中農郭世富,這個農村堅持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憑藉個人優厚的經濟力量,公開跟農業集體化反抗;反動富農姚世傑,這個狠毒的階級敵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後,施展陰謀詭計破壞互助組,還有黨內的自發勢力郭振山,作為土地改革後的新中農,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運動。他們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意向上,卻結成同盟。正是在這場鬥爭中,梁生寶互助組在黨的領導下,依靠教育和團結農民群眾,取得了節節勝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嶺當過"地下農民",跟繼父一道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並從父輩那裡繼承了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勞動者的優秀品質。這個年輕的預備黨員,在黨的教育下,一旦認識到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就決心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社會主義大業的道路。正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幹的領袖人物。

  然而小說並沒有把他寫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善於思考,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不指手劃腳、誇誇其談,表面上甚至還有些面嫩口拙,愛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氣和機智。但是,聽黨的話,熱愛社會主義,富有犧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小說抓住他的性格中這一最主要特點。著重描繪了他為黨的事業奮鬥的堅實有力的行動。互助組初期,當莊稼人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農郭世富時,他跑到郭縣買回稻種,在互助組內搞稻麥兩熟。這件事比郭世富樓房架樑儀式更能牽動莊稼人的心,人們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糧食增產措施上來了。

  此一舉使郭世富深為不安,他想:"沒想到讓他小子跑到咱前頭去了!""活躍借貸"時,富裕中農不願再把糧食借給困難戶度春荒,連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無策了,他卻組織人們進山割竹,解決了困難戶的糧食和互助組的肥料問題。顯然這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平凡"的行動,在蛤蟆灘莊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瀾,使他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小說還透過"買稻種的路上"、"和增福夜談"等章節"對梁生寶的內心世界作了深入細緻的揭示,展現了他的崇高的心靈美。他決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獻給黨的事業,"他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活得帶勁兒,才活得有味"他認為"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就是享樂。"

  作者創造這個農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堅實的現實根基。儘管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學理想,有意對人物作了淨化的處理,略去了這個年輕農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這個形象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勇於進取、堅忍不拔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嚴於律己和注重求實的作風,確實曾經有力地吸引了許多讀者。尤其是作者對陝西農民所特有的精神氣質、行動方式、感情狀態以至語言習慣的精細把握,更有助於他使這一形象保持著感人的魅力。

  《創業史》讀後感 篇4

  《創業史》這部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陝西關中地區一個農村互助組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塑造了一大批源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小說雖然只講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卻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各種人物在合作化運動中的思想變化過程以及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討飯娃出身的梁生寶,儘管物質生活貧困,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把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帶領群眾進終南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把帶領貧農渡春荒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實現了讓梁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巨大變化。作為黨的最基層幹部,他謙遜、處事公道、有膽有識、敢想敢為,有著為集體事業犧牲一切的奉獻精神;作為農民的兒子,他勤勞純樸、善於思考。這些品格從側面展現了人物內心的豐富世界,使得"莊稼人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特有氣質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的判斷都來自於各級黨員幹部對他的正確引導。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等黨員的鼓勵和幫助,這給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為了集體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幹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麼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絡著不知其數的群眾"。正是這些密切聯絡群眾的黨的好乾部,才使得像梁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壯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認真全面的貫徹執行。

  一名黨員一面旗,每到關鍵時刻,他們都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心和帶動群眾,為他們排憂解難。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觀望、一些人等著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推廣實施新技術,就連固執的梁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讚揚;王亞梅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棄有著非議的素芳,手拉著手,用寬心的話語安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因為這種交融的幹群關係,才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願意跟著黨走。

  梁三老漢是小說中塑造最為精彩的形象。這是一個勤勞、倔強、保守的老一輩農民,他由衷地感謝為農民帶來土地、帶來希望的共產黨,但他又不能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的新事物,在思想和性格上充滿著糾結矛盾。最後他心悅誠服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示了農民在告別封建私有制時在思想和心靈上逐步轉變的艱難歷程。

  偉大的著作總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讀完《創業史》使我深受啟發:無論幹什麼工作,都要有執著的信念。梁生寶為了讓鄉親們度過春荒,他主動外出購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所做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擺功勞。正是這份執著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寶堅韌不拔、披荊斬棘的品質。"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無數的挫折和困難,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只有堅守著內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難而上、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平凡的我們也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我們也應當擁有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品格,在公路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創業史》讀後感 篇5

  說不清楚為什麼,最近讀書頗雜,這幾天又讀了柳青名著《創業史》,受益不校小說透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描寫了兩代人的創業歷史:小說第一部是描寫梁三老漢的一生,舊社會給地主耕地,苦苦打熬養活一家三口,一輩子的夢想就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能夠住上三間瓦房。但是這個夢一直都沒有實現。兒子梁生寶長大後終於碰上了新中國成立,農民鬥倒了地主富農,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寶也實現了老人的願望。並且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當上了社主任。讀過《創業史》後我深受鼓舞,偉大的著作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這部書中的兩點對我震動最大,我想細緻的講講。

  一、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大無畏精神

  梁生寶組建了互助組,富農和一些黨員都在看笑話,他們不相信一個老貧農撿來的兒子會辦成這樣的大事。梁生寶沒有被困難嚇倒,也沒有去找這些富農借貸,甚至最後這些富農出組他都沒有阻擋。他走了另外一條路,他組織這些貧僱農一起去終南山割竹子,雖然出了一點意外,一個人的腳被扎傷了,但是他們依然按期完成任務,掙了一大筆錢,最後辦好了互助組,退組的人又都回來了。

  我們工作中、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就是當我們去幹一件事的時候,旁邊總是有很多人說長道短,更有一些人在看我們的笑話,他們希望我們幹不成,希望我們失敗、倒黴,最後的結果是不如他們。其實,讀完《創業史》我們就會受到啟發:為什麼不學學梁生寶呢?生活中、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要買房錢不夠,職務提升後擔心自己幹不好等等。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正確的態度是迎難而上,不要指靠任何人,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幹事的時候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嘲笑,當然還要像梁生寶一樣時刻警惕別人惡意的破壞。任何成功都得來不易,都是在小心謹慎和刻苦自勵中完成的。當然,還要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梁生寶就是把生命都交給了集體,交給了事業後才什麼事都向前衝,無所畏懼,最終終於用事實說服了觀望者和破壞者,給了大家一個交代。

  二、胸懷寬大,態度誠懇的去處理人際關係

  我身邊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鮮明,愛憎都表現在臉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朋友圈子很狹窄,因此他們獲取的資源和資訊都有限,這些東西都把他們囿於一個狹小的圈子裡無法長大。其實,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也可以學學梁生寶。梁生寶給人的印象是實在,這個印象使得很多人相信他,願意跟著他幹。他對人的態度一是不發生正面衝突,二是不排斥有性格缺陷的人,三是敢用一般人眼中的“壞人”。第一條我們經過鍛鍊可以達到;第二條就有點難度,因為這樣的人相處起來或者用起來很費勁、很操心;最難的就是第三條,梁生寶把國民黨炮兵隊長白佔魁吸收入組後組員、群眾、家人一片反對聲,而且白佔魁還在組裡犯了一點錯誤,但是梁生寶沒有捨棄他,依然幫助他,直到把他也變成先進分子。可惜,《創業史》還有兩部沒有完成,柳青就去世了。

  不過,我覺得《創業史》就像維拉斯的雕塑一樣完美,雖然她是殘缺的,但是給我們大腦中的印象卻是完美的。感謝《創業史》,感謝柳青,永遠懷念他。

  《創業史》讀後感 篇6

  故事的主人公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又過了兩年,動盪的社會使生寶不能安心種地,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梁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後,生寶又一頭鑽進了終南山——這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燒炭,還要忍受著不能與家人家團聚的痛苦,苦苦地熬著。儘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著地走著自己的路。

  讀完此書,我不由感嘆道:如果是我,我會像梁生寶一樣堅持下來嗎?我反覆地問自己,我可能會因為碰到對於他而言那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甚至放棄創業,而他卻能堅持下來。如果是我,我會像梁生寶一樣在被抓去當壯丁後,死裡逃生回來就立刻去繼續創業嗎?不,我做不到,我會放棄事業,也許會自暴自棄,並不會像他一樣越。戰越勇,堅持創業。如果是我,我會像梁生寶那樣在窮苦的時候不向姚世傑低頭嗎?不,我不會,如果是我,我早就向他低頭了,為了自己的生存。

  梁生寶那種堅韌不拔、頑強鬥爭、不服輸、善於思考、淳樸等諸多品質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從不會以自己為領導而去隨意的壓迫別人,更不會去誇誇其談,而是一心一意地跟黨走,一心向黨,這一點也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當作我們自身的榜樣。

  我們的信仰是什麼?在哪裡?

  《創業史》讀後感 篇7

  對柳青《創業史》最為精準的總結,莫過先於正文的前三個字:“創業難……”這句簡短的鄉諺在小說起始至少奠定了這樣的基調:一、貧苦農民想要依靠個體勞作、自發創立家業很是艱難;二、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與自身的私有性作鬥爭、走集體主義道路也並非坦途。

  首先,梁三老漢幾十年的創業經歷就可以明證第一點:梁三上承老父的微薄基業和遺願,獨自創業過程中非但妻死牛亡,守業都宣告失敗;四十歲的梁三在幸得寡妻繼子之後重燃創業熱情,可十年後除了一身病痛,一無所成;在繼子成年時,父子倆勁頭百倍狠幹一年,收成卻分別被地租、肥料欠債和保公所瓜分;繼梁生寶被拉壯丁贖回後進終南山,梁三老漢賣掉了牲口也退還了租地,從此對創業再無指望。

  其次,梁生寶先後任互助組組長和合作社主任期間代表黨在農村所肩負的責任和付出的血汗非比一般:內憂為入社成員人心不齊,有的畏縮不前,有的甚至打退堂鼓;外患為富農與富裕中農等不但幸災樂禍,而且輿論破壞,連村代表主任也冷嘲熱諷,還有某些上級領導的懷疑與施壓。

  此外,除去人為環境內外堪憂,人畜勞力、場地條件、管理經驗、生產技術、農業物資、政策允許與組織支援都成問題。就是在以上諸多考驗下,梁生寶以一名黨員的身份帶領著一部分農民迎難而上,在集體力量下與苦難作長期鬥爭。

  作品所反映出來的創業維艱,是舊中國農民生在壓迫與盤剝的社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歷史命運,同樣是新中國農村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期間觀念保守、局面複雜而無法迴避的普遍現象。正是有了柳青以農民的角色深入生活所得的體察,又以作家的直覺穿透現象所得的揭示,才有了縱向與橫向苦難底色的洇現,以及書寫苦難意義的非凡。

  《創業史》讀後感 篇8

  讀完這部書後,首先是對於舊社會的農民生活狀態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在農村土地私有制下,僱農關係廣泛存在和發生著,農民的流動性也並不是那樣固化,而是隨著生計不斷跋涉著,僱農們頻繁主動地流動到一個可以討個活計的地方,債務關係是僱主同僱農之間附庸關係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二個呢,就是對於建國初期開展互助合作的必要性有了直觀的認識。建國後一段時間,在社會主義改革完成前,我們都維持著土地改革後的土地私有制度,保護富裕中農和富農的合法權益,在這樣的情況下,僅僅獲取了土地的貧僱農在缺乏其它必要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又由於基本工業生產的落後和市場交易的不便性,導致了貧僱農單一依靠自身力量難以開展獨立的生產活動,這就可能使貧僱農的土地透過買賣再次集中到富農或富裕中農手中,從而危害到土地改革的成果,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王朝更迭的重要原因。在那個時候,富裕中農和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的中農,當然,只佔比較少的一部分,能夠自發地開展獨立生產,並且由於社會環境的穩定和生產秩序的恢復,不斷擁有著實現獨立生產的有理要素,能夠在生產中不斷積累,利益不斷得到擴充,因此,這些人在建國初期是最主動的生產者,也是土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但是這些人在土地改革後就自然地喪失了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先進性,埋頭生產,在那個歷史階段就成了發展的阻礙因素。因此,在這時,農村的大多數人因為生產資料匱乏,仍然不能充分享受到土地改革的福利,生活狀況亟待改善。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多數人就有著要去改變謀生方式的訴求,但是也有對於改變的憚懼,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承擔改變的風險的能力,所以,我們在推進互助組的初期,難免出現大部分人不合作的問題,因為農民都是看事實說話的`最實在的實用主義者,不為任何口號和和主義所動,只相信結果,只要你結果好,那過程肯定是沒問題的,因此,經過一年時間的成功試驗,互助的模式很快為大多數貧僱農所接受,這個時候他們就表現成為社會主義改造的積極力量,進而推動了合作化運動不斷走向深入,最終完成了對於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可以說,這個過程,是我們穩固政權的過程,也是贏得人心的過程,因為戰爭和主張那些問題,對於大多數的平凡的光景人而言實際上是很遙遠的問題,只有溫飽才是最現實的需要,而那個情況下,誰能滿足這個需要,誰就能贏得人心,經過互助運動和合作化運動,農村的根據地比較穩固以後,我們開展了工業化運動,工業化運動所需的最必要的東西也是糧食,因為工人是不產糧食的,這個時候,有了農村的堅實依靠,工業生產所需的糧食也得到了保障,才逐步有了城市工業、手工業等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同樣也是按照“農村包圍城市”的方針推進的。

  所以,我們回顧那段歷史的時候,不能單單否定某個現實的東西,而應該清楚地看明白那個歷史階段的主要需要和生產關係的主要矛盾。從這個角度講,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就要求我們始終保持對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清晰認知,要認識到生產力的變化,也要認識到生產關係的變化,不斷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適應,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才能真正贏得群眾。人的私心不是改革開放後才有的。

  《創業史》讀後感 篇9

  《創業史》這本書反應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平凡故事,卻又真實生動,語言質樸。而這本書恰恰就是那個時代農民生活的縮影。

  故事以下堡村蛤蟆灘梁三坎坷的命運開頭,他是一位中國老一代的農民,他的思想落後保守卻又有著農民淳樸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故事中的中心人物——梁生寶,就是梁三老漢的繼子,解放後梁三老漢成功分到了土地,燃起信心繼續創業,而梁生寶卻主張合作化道路,這樣他們之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到後來梁生寶的互助組豐收創業成功,梁三老漢也對自己的理想產生懷疑,最終告別私有制,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獲得成功,在故事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梁生寶是一個擁有許多可貴品質的優秀的黨幹部,他擁有著老一代,農民的勤勞能幹,還有著謙虛,樂於奉獻,敢想敢為的美好品質,正是有了這些品質,成就了他的成功。

  梁生寶的成功是偶然嗎?當然不是,哪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他人只知梁生寶的成功,卻不知梁生寶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他從未因挫折而放棄,也從未因自己窮苦而自甘墮落,而是一直為自己所執著的道路而付出心血,讓我想到了如今的我們,我們生於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國家,過著蜜罐溫床的生活,父母對我們細心呵護,可我們是否具備戰勝一切的勇氣決心,我不禁汗顏,我們身在最好的時代卻在人生路上被一些小困難而勸退,讀了《創業史》,讓我瞭解了許多美好的品質,值得我們為之學習。

  二十一世紀的鐘聲早已敲響,那麼多優良的品質需要傳承。我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也要有著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品質,所以,我們應當肩負時代的使命,傳承先輩精神,在自己的一方領土實現自己的價值。

  《創業史》讀後感 篇10

  在解放初期有一群辛勤的人民正在為黨作著貢獻,當然也面臨著頑固派的阻攔。

  蛤蟆攤就是一個典型,在這裡不僅有農民的創業和勞動還有著愛恨情仇。

  解放出去,有著這麼一群人,他們勇敢無畏,積極向上,努力拼搏。才使得國家進步。也有著這麼一群人,他們思維固化,自私才使得國家進步速度降低。

  生寶,一個普通農民家的孩子。算不貧窮,有時候不上富有。是他的母親逃荒時被一個好心人所救。之後生活在一起,接著也就開心了下面的故事。

  生寶每天辛勤工作,為了國家也為了自己,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國家的前途。每天累死累活的工作。也不圖回報。

  像生寶這樣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人。那個時代不,就算連現世也是少的可憐。但是為了事業拋棄了愛情,這是不是事業心太重了點?

  生寶在創業的路上充滿了危機和不可控因素,你說那他人堅持的走下去,為了他。

  還有彩霞他的妹妹雖然不是親的。但是比親的還親,她是一個活潑可愛,勤學拾金不昧的人。雖說他的丈夫因為戰爭的原因而毀容,但是她不介意,反而去他的身邊照顧,她是個好兒媳。

  還有村裡寡婦家的女兒,曉倩,雖說說她是寡婦家的,但是他嚮往自由主義,所以跟別人。退婚,去直接自己的愛情然而生。不肯接受他。而去上了大學,成為了一名高等分子。

  還有生寶他爹雖然頑固,對黨不是怎麼看好但是就算是在怎麼鐵石心腸的人對兒子也是難下狠手。

  還有像永旺那樣的人,雖說普通沒有什麼作為。但是他默默無聞的為了生產隊做出了很多貢獻世上也有很多像他那樣的人。

  還有他們那群富農。想要跟國民黨一樣成為地方的我們都對他深惡痛絕。

  讀完了《創業史》這本書,我感覺受益匪淺,感受到了創業的艱難和困苦,也感受到的他們那個時期農民的困難和貧窮和窮富差距。但是,我看到了什麼那樣的精神。所以我相信肯努力就肯定有結果,不努力就肯應不會成功。

  《創業史》讀後感 篇11

  在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挫折,但很少有人戰勝它。-題記

  創業史的主人公梁生寶,幼年喪父,在一個災荒十分嚴重的年代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分使下堡村的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隨後他們父子二人開始了艱難的創業。

  梁生寶十幾歲去給呂財主熬長工,用五塊大洋買回來一隻羸弱的小黃牛犢。梁三老漢和生寶媽都不覺得這份決定是對的,認為有五塊大洋可以買很多東西,沒必要買一隻小黃牛犢。過了幾年,生寶被拉了壯丁,梁三老漢賣了黃牛,贖他回來。為了防止再一次被拉壯丁,梁三老漢打發生寶鑽了終南山,這一鑽就是二十年。儘管如此,生寶在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貧苦的生活經歷中執著的走著自己的路。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面對挫折還能堅持自我。史學家司馬遷在遭受宮刑後,在獄中發奮寫下史記,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諾貝爾獎獲得者格林尼亞,少年時家中破產,昔日朋友都離他而去,有的甚至還當面羞辱他,從此他開始發奮讀書,九年後,他研製出格氏試劑,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愛迪生髮明燈泡時,用了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助理勸他放棄,可他卻依然堅持,終於在試驗了六千多次後成功找到合適的材料。

  在生活中我也曾遇到讓我想放棄的挫折。那是我在考長笛三級的時候,距離考級還有將近一個月,我的長笛出了點問題,一個音吹不了,於是趁著還有時間,我立馬換了一個長笛。但這個新長笛吹起來有些難度,那些我曾經吹起來很簡單的曲子都變的難起來。老師說這要適應,但離考級還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開始心急,有些想放棄,但又有些不甘。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想了一下,說:“我不替你決定,你自己決定,但做什麼事情要有始有終。”我想了想,覺得自己不能一遇到困難就放棄,也不甘心被一個長笛難住。於是我把每天練習的時間加長,把一首曲子練的次數加多。終於,我成功通過了長笛三級。如今,我開始準備九級的考試。如果我當時放棄考試,放棄長笛,就可能會放棄更多的東西,有了第一次放棄,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人生旅途,難免會有困難,挫折或是沉重的打擊,但我們要鼓起勇氣面對挫折,挫折終會被勇氣戰勝。而戰勝挫折的這段經歷,就將會成為美好的回憶。

  《創業史》讀後感 篇12

  創業史的這部長篇小說主要寫了,陝西關中地區一個農村互助組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塑造了一大批源於現實的優秀基層幹部文中沒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有的只是一個個的小人物在作者的筆下,生動形象地寫出各個階層的勞動人民對待嗨出現互助組和合作社的思想變化和矛盾的心理。

  正如毛爺爺所說的"社會主義這樣一個新的事物的出現,是要經過舊事物的嚴重鬥爭才能實現的。社會上一部分人在一個時期內是那樣頑固地要走他們的老路。在另一個時期內,那這些同樣的人又可以改變態度表示贊成新事物。"改革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但改革一開始會損害一些人的利益。

  小說的主人公梁生寶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背景之下。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紳寶帶領互助組進山歌竹子的那一章,那時拴拴的腳受傷了,紳寶就把自己賺的錢給了他。可以,從此看出涼生寶的處事公道,有膽識敢想敢作,為集體付出一切的處事態度。

  柳青曾說過"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年計劃,不一定會有糧食市場緊張。糧食商人不搗我們亂。不一定要在1953年實行統銷、互助合作。不一定,有人會一下子結束溺水行舟的階段,而快馬加鞭歷史巨人的腳步不亂沒有上帝是辯證法同志決定就是你在滅亡以前囂張和瘋狂,讓他刺激我們,逼使我們很快發動消滅就失利的鬥爭鬥爭。義無反顧!"有阻力才有動力,可能是因為這些富農的阻撓開始涼生寶將互助組辦好的決心更加堅定。

  人生是多姿多彩的那也是所謂繁雜的,酸甜苦辣常在其中。在《創業史》中,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人物觀察他們的一生,從而感受他們獨特的性格特點,而體會到他們的人生。

  只要我們像梁生寶一樣,那樣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堅強的信心。並始終不渝地為之奮鬥,雖然不一定會有結果,但一定不會後悔。

  《創業史》讀後感 篇13

  開篇便講述了梁老三父子為“創業”付出的種種努力。梁老三跑了一輩子的終南山,直到把高大的身軀跑成了羅鍋背,家業也沒創起來。他的兒子梁生寶似乎比他更有魄力,也更有膽量。但終究被世俗所壓未能成功。這時,人們心中的創業是為了不低人一等,不受地主壓迫,向食其力。

  再後來,因國民黨抓壯丁,生寶躲進了終南山,再回來時已是民兵隊長,此時梁生寶心中,亦有一個創業夢,創的什麼業?共產黨的事業!為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而奮鬥,於是他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帶領大家成立互助組,再成立燈塔社;從進步青年到團員再到一名共產黨員,梁生寶就是當時滿懷熱血,一心為國的共產黨員們的一個縮影。

  這裡,就不得不提另一個人物了——郭振山,郭振山是最早入黨的黨員之一,原本是村中最有威望的人。但是他總是不支援黨的政策,陽奉陰違,因此上,盧書記批評他:“思想不夠進步”,他卻屢教不改,反而多次埋怨盧書記。當梁生寶創業互助組助他不僅不幫忙,反而輕蔑地認為肯定會失敗,還多次藉機批評梁生寶,說他多次未參加團會,嚴重違反團紀律。他總是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熱心的一面,再暗暗貶低梁生寶,當梁生寶的互助組成功,又建立燈塔社時,他又拉起了幫反對梁生寶的中農們。部振山這種人就是黨內的蛀蟲。

  還有一個人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這是一個充滿書卷氣,一心為黨的知識分子。陶書記兢兢業業地想解決如今的困境,但他卻與當時農民的生活格格不入,“一個縣的總領導人,革命鬥爭既不下去走走,甚至於自己院子裡開會,也不來聽聽,只靠坐在辦公室裡看檔案,叫彙報掌握全面,他腦子裡有個什麼成見,別人說什麼,也聽不進去啊!”楊國華副書記在心裡這樣惋惜。陶書記坐在城裡,苦心研究黨的方針和政策,鑽來鑽去,卻還不如一個在實際鬥爭中的農村黨員主動靈活哩!

  書中還有許多人物,他們也各自對應著許多人,如高增福,就是一種努力卻能力不足的人;改霞,就是面對新事物猶豫不前,三番兩次改變主意的人;白佔魁就是一心要做官卻沒有能力的人;劉淑良則是新時代新女性的代表人物了;而富農姚士傑,富裕中農郭富世等人就是破壞黨的政策,變著法使壞的人了……

  故事以郭振山等人傳出謠言結束,不禁引人深思。遙望歷史,有正義凜然的好人,也有陰險狡詐的壞人,更有明一套、暗一套笑的笑面人。時代就是如此,世上並無好壞之分,都在為利益做鬥爭,關健只是為誰的利益做鬥爭,世事僅此而已。

  《創業史》讀後感 篇14

  社會主義這樣的一個新事物,他的出生是要經過舊事物的嚴重鬥爭才能實現的,社會上一部分人在一個時期內,是那樣頑固的要走他們的老路在另一個時期內,這樣同樣的人又可以改變態度表示贊成新事物。——題記

  創業史的梁生寶是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角,女主角暫且不知道,創業史的作者是柳青,死於文革。原計劃寫四部,但是寫了兩部下卷第四章。而且剛剛卡再小說的高潮。

  梁生寶是個優秀的共產黨,即使他只認識幾個字。但是他的演講能力很強,號召性很強,他的爸爸不是親爸爸,是陝西大饑荒他和他媽媽走到了下堡村,梁三(梁生寶的爸爸)光棍熬到頭了。梁生寶一開始做長工,買了呂老二的小牛,在當時很少人能養得起牛,可梁生寶做到了。後來梁生寶做了共產黨。開了互助組,辦了農業社。他爸爸一開始不支援他。後來態度慢慢的轉變了。

  改霞是一個很好的農家姑娘。有很多人追她,因為她長得漂亮。但是和梁生寶是兩個性子,改霞然後去為祖國工業出一份力,離開了蛤蟆灘。

  郭振山不喜歡梁生寶,因為梁生寶搶了他的風頭。郭振山一開始是整個蛤蟆灘有名的人,他是村幹部,和他一樣有名的是郭世富一個富農也可以說是地主。

  柳青的《創業史》心理描寫用的很多,外貌描寫也寫的很多。人物也很多比如說有萬,金姐娃,劉素芳,王瞎子,梁大,,白佔魁,韓培生,陶書記,姚世傑,歡喜,姚世傑,孫水嘴……

  《創業史》講的是梁生寶團結農民,走向創業之路。出現了很多很多困難,比如說有一些人想退團。農田太多,畜力不夠,小麥的種類,肥料,資金不夠……不知道,梁生寶是不是的劉淑良的。

  家業使兄弟們分裂,勞動把一村子團結起來。——尾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