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回憶錄》讀後感範文

《二戰回憶錄》讀後感範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戰回憶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戰回憶錄》讀後感1

  世界各國百年政治史,真正明智、能垂範後世的政治家沒有幾位,英國首相丘吉爾居之無疑當之無愧。政治是怎麼回事,他比別人看得更明白、更透徹。他的見識,比其他政治人物高明很多。他是亂世中脫穎而出的英雄。危急關頭,需要堅定的領袖力挽狂瀾,英國人於是選擇了丘吉爾。如果不是二戰之初國勢阽危大難將至,他未必能出任英國的最高領導。1945年,二戰的硝煙尚未完全散盡,百戰成功的丘吉爾立刻被請出唐寧街十號。在他的不朽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裡,他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名言:“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強大民族的標誌。”

  丘吉爾有純正的貴族血統,受過完整的貴族教育。那個時代英倫的貴族教育,說到底就是政治精英的教育,內外雙修,文史兼通。他是哈羅公學的擊劍冠軍,醉心歷史。經典的史籍,從來就是資政之學、向政之學。他既精通時務,又全然貴族教養,是現代民主政治中難得一見的大政治家。不過,他那種高人一等、咄咄逼人、擇善固執的派頭,在民主政治的官場上是福是禍非常難說。

  在丘吉爾看來,二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是一場“不需要的戰爭”。二戰所以發生,民主國家公眾的愚蠢和政客的軟弱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二戰回憶錄》裡,丘吉爾認為,一戰結束後,戰勝國最大的一件蠢事,是在《凡爾賽和約》裡要求德國繳付鉅額戰爭賠款,“其苛狠和愚蠢,竟達到顯然不能實現的程度”。這種賠款要求“反映勝利者的憤怒,也反映戰勝國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戰敗國能付得起相當於現代戰爭費用的賠款數額”。

  現代戰爭費用浩大,而戰勝國能從戰敗國那裡掠取的財富,遠遠低於公眾的想象。除了一些細軟和特殊人才,戰勝國幾乎無物可取。那些東西的價值,與戰爭費用相比,連九牛一毛都不到。《凡爾賽和約》開出大約十億英鎊的罰款,德國人根本沒錢付,除非經濟全面崩潰,回到赤貧。回到赤貧,更沒有錢付。

  丘吉爾說:“群眾始終不瞭解這種最簡單的經濟事實,而一心想取得選票的領袖們,又不敢向他們說清楚。報紙和領袖們一樣,反映和強調流行的見解。各國當權者沒有人能超越或擺脫公眾的愚昧之見,向選民宣佈這種基本的、無情的事實。即使他們說了,恐怕也沒有人相信。”

  最後的結果極其荒謬:德國並沒有真正執行十億英鎊的戰爭賠償,反而由英美兩國向德國發放了十億五千萬的貸款。德國迅速走向復興。但《凡爾賽和約》的巨大恥辱,在德國孕育了強烈的民族仇恨。這種民族仇恨的代表,就是狂熱的、邪惡的現代暴力憤青之祖——奧地利下士希特勒。希特勒把全世界拖進了戰爭。

  民主政體的最大優點,大概就在於到了關鍵時刻,能夠找到代表公眾真正利益、為公眾服務、值得信賴的政治家,比如丘吉爾。他厭惡短視激烈、反覆無常的民意。但他愛英國,也愛那些亂七八糟的選民。願意為他們付出“血水、苦水、淚水、汗水”。

  我甚至有點懷疑這段“四水”的演講半是真誠的表白、半是取悅民心的表演。以他的個性和理智,應該很不喜歡公開煽情。那是非常時期,他知道這個平常不屑為的小伎倆會很管用。他說過,政治絕不是光明磊落的競技,而是一門誠實的生意。

  《二戰回憶錄》讀後感2

  暑假,我閱讀了溫斯頓。丘吉爾寫的《二戰回憶錄》。

  我很早就對二戰的歷史感興趣,讀過不少關於二戰的書籍,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這本《二戰回憶錄》。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以二戰時英國首相的親身經歷,講述一九三零年代到二戰結束期間的主要事件,尤其是英國的政治和軍事活動。

  《二戰回憶錄》這本書裡,我最感興趣的就“不列顛空戰”。

  一九四零年八月十二日,德國轟炸機襲擊英國沿岸的雷達站,其中有六座被嚴重損壞,一座全毀。戰鬥最激烈的一天在八月十三日,德國共投入戰鬥機一千四百一十五架,雖然英國的空軍力量沒有那麼強大,但也毫不示弱,迅速出動七百二十七架戰鬥機迎戰,許多德軍轟炸機像無頭蒼蠅一樣,漫無目的的投下炸彈,就匆匆忙忙地飛走了。還有很多德機降落在機場的時候,機身上滿是彈痕。最終,英國取得了勝利。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戰爭是可怕的,我們應該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二戰回憶錄》讀後感3

  永遠沒有一場戰爭是真正勝利的。戰爭,沒有贏家。

  但是,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帶著政治的影子,帶著人性的陰暗面。

  那麼,一個和平愛好者也許會告訴我們,停止彼此傷害吧,人類。這沒錯,但這僅能是一種理想。

  理智的思考,國家如人,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則有矛盾,當矛盾不可調和時,戰爭便會發生。因此,戰爭具有必然性,只能延遲,不可避免。

  怎麼辦呢?沒有任何人願意看到故園葬身戰火。讓我們仔細想想。我們能阻止戰爭發動者嗎?不能。正如我們無法抹去人性中的陰暗。我們能做的只有一條:不要讓矛盾不可調和。這並不意味著屈膝投降,喪權辱國,它是一種冷靜、理性的態度。換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決的爭端,不要動用武力。什麼不能用和平方式解決呢?主權。

  兵臨城下,還要握手言和嗎?這是一個民族的尊嚴。當希特勒大軍壓境,波蘭岌岌可危時,每一個波蘭人都不會低頭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戰死又如何!縱然波蘭不敵德國,不幸亡國,華沙的國歌也始終未曾停過,這個民族永遠驕傲。

  那麼,屈膝要和平的人們怎麼樣了?

  一戰後德國被解除武裝,希特勒上臺後違背條約大肆發展軍備。英法為求和平坐視不理。

  二戰前夕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動將捷克贈予德國,忍受屈辱,為求一時和平。

  張伯倫首相甚至在唐寧街大呼:“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我建議你們安心回家睡覺去吧!”

  一年後,戰爭爆發。

  屈膝讓出主權換不來和平,換來的只能是更慘痛的教訓。

  戰爭中的勇者不是敢於赴死的人,不是敢於下臺的人,而是敢於活下來直面殘酷現實的人,敢於上臺帶領民眾取得最後勝利的人。

  丘吉爾就是這樣一個人。

  二戰前反對綏靖政策,受到排擠。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議無人採納。

  二戰爆發後,天昏地暗,風狂雨驟,不計過往,上臺!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真英雄也。

  德軍轟炸英國的那些日子裡,丘吉爾一人獨擔重任。及時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依然精神飽滿,充滿信心,不曾畏懼,不曾退縮。

  諾曼底登陸前,面對憂心忡忡的總指揮官,他曾開玩笑般說:“別擔心。大不了我們一起下臺。”何等氣魄!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直面現實,這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直至今日,當我們回憶起那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年代時,仍會由衷地敬佩他們,仍會將他們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本書不是在講述故事,作者丘吉爾要告訴我們,什麼是戰爭,什麼是英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