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二首讀後感800字(通用31篇)

《詩經》二首讀後感800字(通用31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經》二首讀後感800字(通用3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

  這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學作品集《詩經》中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的專著,自從吳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以來,涉及這門學問者代不乏人,至於晚近,則此調不彈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長期研究農學的專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決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創見。據胡先生統計,《詩經》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象,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而這1232個知識點,就是胡先生這部著作的釋讀物件。

  《詩經》首篇是人們最熟悉的《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鳩”一般解釋為魚鷹,胡先生認為魚鷹不在河州地區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鳩”應該是東方大葦鶯。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視為傳說中的動物,或被認為是先民的圖騰,胡先生引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說麒麟實際上是今僅存於中部非洲一帶的麋羚,古時曾遍佈於東亞到西亞及非洲的廣大地區,《詩經》《春秋》和《山海經》等書有關麒麟的記載,表明它曾在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過。大約在公元前52017年前後,它在山東地區最後消失。河南南陽石橋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優美影象。

  《召南采蘩》《豳風·七月》《小雅出車》中的“蘩”,前人多注為“白蒿”,《中藥大辭典》定為大籽蒿。實際上,蒿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混合種群。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個種,是旱生性的,而詩中指明蘩是生長在澗和沚的水生植物。所以蘩應該是蔞蒿(水蒿),是一種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譽為“嘉蔬”,既可用於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群結隊地去採摘。

  《詩經》中的“穀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於穀物生長,《邶風穀風》描述的“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域性雷暴雨,《小雅·穀風》中描述的“習習穀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注家大多沒有做這樣的區分和解釋。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隨著手中的頁數緩緩增加,我彷彿看到了那午後暖暖的陽光,輕拂的柳葉,還有聽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也沒有萬分柔弱,在我眼裡,它有的是那午後的明朗,風兒的輕撫,雖有槍林彈雨中的煙火,卻少了那一份尖銳,雖有小橋流水般的思緒,卻淡去了那一份嬌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再也熟悉不過的詩音,短短几句,卻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對少女的傾慕。河水細流,荇菜參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緒,道出了翻來覆去的掛牽。“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轉眼,又是那堅貞的女子在扞衛愛情。誰道紅顏嬌弱不已,耳邊,是她那誓死的決心。

  硝煙漫天,烽火連連,又有誰知叱吒風雲的背後,卻是深深的無奈,深深的思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誰在刀槍鎧甲之下,腦海中浮現出妻與子的笑顏。只願棄甲歸田,與你漫步庭間。

  輕輕翻著這一張張的頁碼,轉眼間,眼前,不再僅僅是那濃濃的親情,愛情,字詞深處,卻是那對時事的評價,對人的讚美,以及那處於統治者壓榨下的哀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愛惜,是對那些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官吏無盡的讚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風伐檀》卻又用著那聲聲的哀怨喚出了他們的不滿,在那腐敗的社會,在那隻會搜刮民脂民膏的社會,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慘遭剝削,卻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換來的只是這深深地呢喃,嘆息,指責,無奈!

  詩經,一本不滅的書,她似動聽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讚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無奈。她,擁有著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麗,是桃花源裡那清澈,美麗的小河,在人們心中緩緩的,流淌!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3

  詩經,就如古樸的石階:雖陳舊,卻已屹立千年;雖古樸,卻載滿了人情冷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於《詩經》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雎》,什麼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讚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願。《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妝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透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面展現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願,但是卻透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事不斷,戍地不穩,戰士背井離鄉,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於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場為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於直麵人生的挫折。詩經,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為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後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迴,出生,然後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則可以像燈塔,為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其實不在於你看了多少,而是在於――你懂了多少……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4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裡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物件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著《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汙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5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裡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淒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裡,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悽豔。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麼後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裡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捨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歎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豔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豔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豔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後人無法忘記。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媯一個?紅顏薄命的佳人數不勝數!再看看,詩經裡的“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很短的一首詩,但卻情意深長,悼亡之音沸騰在詩中蔓延。這就是《鄴風·綠衣》。起初還不能理解透徹思無邪這種一點點的玩世不恭,又有一點點的心花搖曳的感覺。我總說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觀絕決,現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寶釵的任性激昂。思無邪,一本前人著傳,後人追捧的書,其實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慾望總會佔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麼,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6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有305首詞,按內容可分成“風”,“雅”,“頌”三一部分,“風”和“雅”更接近平民百姓,其內容更為淺顯易懂。

  我非常鍾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名《國風。秦風。蒹葭》。原詩現有三段,皆以起興開始。

  原詩勾勒了一位年青人以便追求完美河那裡的“佳人”而不管不顧路面艱險的場景。

  第一句“蒹葭茫茫,白露為霜”給人一種清爽的覺得,不必過多的裝飾,就能令人遐思千萬。次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適度地址出了年青人已被“佳人”所吸引住,另外暗示著路程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路面且長”說明了追求完美全過程的艱苦。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成了年青人覺得“佳人”期盼不可及的心理狀態。

  尋覓“佳人”的全過程是一個悠長而又艱辛的全過程,但年青人卻自始至終執著地前行著,一種被稱作愛的情感勉勵他勤奮,給與他戰勝困難的膽量,由於心裡有你,再大的風吹雨打也不畏懼,由於心裡有你,苦一點也想要,愛情的力量一直無法估量,它可以給你傾其所有,即便不成功也絕不後悔。

  假如只是是以便讚揚感情,那麼此篇不寫也好,但那“佳人”不還可以被稱做理想,總體目標嗎?它是望多方面想,撇開表層的感情看來,又有哪一點不符合呢?理想一直在之岸,一直在哪遙遠的地方,你永遠不知道自身是不是會取得成功,但你期盼踏入那一條追夢之路,即便道上滿是荊棘,即便隨著你的經常是暴風雨,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心裡的信心一直都在,前行的驅動力仍然十足,有這種就充足了,它不容易給你半途撤出或者倒走在路上一蹶不振,有著他們,你也就會一直堅持到底,對不對?

  它是《蒹葭》給與我的啟發,而《蒹葭》又只是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地科學研究每一首詩的內函,去其糟粕,儘管會消耗一定的時間和活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7

  寒假裡,媽媽說,推薦我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感受古代的真實生活,身臨其境。我興致勃勃地接過來,《詩經》?帶著疑問,我踏著春秋之風,走進《詩經》的田野,感受到了別樣的樂趣。

  《詩經》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誕生於先秦時期,收錄了自西周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計有305篇之多,以抒情為主,有《風》、《雅》、《頌》三部分。

  讀《詩經》,我彷彿看到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走進了那個時期人們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有描寫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國風·唐風》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有表達對親人、家鄉的深深思念,如《國風·魏風》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諷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有表達對愛情的美好祝願,如《國風·邶風》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媽媽告訴我,她曾聽人說,閱讀《詩經》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種樸實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飛,夏日之習習穀風,秋日之蒹葭(堅加)蒼蒼,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國風輕漫過身邊,可以傾聽到先秦詩人的感嘆之聲拂過耳邊。

  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為中華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詩經》正是這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我還沒有那樣高的意境,可是,我對《詩經》卻真的迷上了。每當翻開它的時候,總會被它古樸的辭章、豐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當我們身處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偶爾也可以回過頭去,穿越歷史長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歲月往事,一起去領略聖賢的千年智慧——《詩經》的無窮魅力。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8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著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著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著。“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著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為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著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9

  《詩經》我每一次品味,讀過之後,頌過之後,咀嚼過之後,一次次發現它的美好永遠是那樣甘甜爽口彷彿是巍峨山泉聖水,《詩經》她恰如萬年的醞釀,仍然有一種清澈凜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著,那種崇高,那種聖潔詩歌文字裡的純淨所感動吸引!如是帶著新鮮、好奇的心情,我都會為書中氤氳著的靈秀之氣所傾倒,漫步於《詩經》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靜,是一種無法抗拒的飄逸之美;輕頌《詩經》,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賞的曲調,遠離塵世喧囂之後洗淨鉛華,如此的無與倫比、令人心醉。

  《詩經》像一盞清茶、一杯淡酒無聲地滋潤著我們乾涸的心田,當你彷徨的時候,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助的時候,也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法找到自己人生座標的時候,《詩經》可以讓你安靜下來,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圍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無所不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詩經》,她是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良書,這本書裡記錄著許許多寂寞和不捨之情,人世間的背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怎樣去面對,叩問自己的“心”,人來世間為了什麼,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詩經她能讓人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真心希望我們中國人都能讀詩經、傳頌詩經,學習詩經這本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她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我們才不會丟失自己的民族魂。我們只有瞭解自己的過去,才能繼往開來展望明天,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才會有希望,我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純真乾淨的《詩經》怎叫人不愛,她宛如是未經雕琢的璞玉,是生長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長成的少女,那麼的自然。留下永恆的芬芳。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0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選自《詩經》

  這篇《蒹葭》,我們一定都很熟悉吧。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詩。雖然對《蒹葭》有許多種解讀,但把它認為是戀歌最普遍了。他書寫的是懷人之情,表達了詩人某種執著的追求。在藝術上他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詩經》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觸這首《蒹葭》,是因為《在水一方》這首歌吧。當時還很小,只是覺得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後,有一次無意間接觸了這個,便去查了歌詞的出處,查到了這首《蒹葭》。突然覺得,與美同存的,還有一種莫名的淒涼。從開頭至結尾,都是有阻礙的,也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尾。

  同為《詩經》佳作的還有一首《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同是佳作,同為戀歌,可兩者的結尾確實截然不同的。《蒹葭》裡,“我”執著的追著伊人,步履艱險,但開頭的這種渺茫,卻早已為悲劇的結尾做下鋪墊。

  《關雎》表現了青年男子對愛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調是歡愉的。

  看來,即使是同一部著作裡的佳作,他們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許,《詩經》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1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305篇,古人稱之為“詩三百”,它收集了從西周到春秋約500年間的詩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稱作國風,是各地的民歌,內容涉及婚戀,農事,戰爭等方面,有很強的抒情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頌》是產生較早的古樂,語言和形式上都顯得雍容典雅。

  《詩經》在中國文化史和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他是五經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發端,在追求審美、抒情方式、句式特點等方面為中國的詩歌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

  《詩經》帶給人一種古韻之美,她彷彿穿越了幾千年來到我們身邊。《詩經》美在質樸的語言,美在對人世間美好情感的詮釋。她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沒有庸俗之氣,吸引我們去領略那古樸而又優美的辭章,去感受那真摯而又深沉的美好。

  《詩經》美在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無論誰讀過之後,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現一個像桃花一樣鮮豔的女子形象。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人,多麼美好的祝詞啊。人只有對生活滿懷神情與熱愛,才能在紛繁的世間為自己、為別人帶來一份寧靜祥和的溫馨。

  《詩經》美在愛的幸福與美滿。“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多麼情意綿綿的佳句,體現了愛人之間一起白頭偕老的心願,表達的是對幸福與美滿的無比嚮往。和愛著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麼幸福美滿的事啊!

  《詩經》宛如一個端莊優雅的絕代佳人,從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款款走來,每一句哀嘆,每一次反覆,都是至情的流溢,都是衷腸的表露,沒有絲毫的委託虛假,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2

  此詩以比興的手法充分寫出了女子結婚以及婚後對她們美滿家庭生活的願望。桃之夭夭同逃之夭夭的讀音一樣,但它們的意思卻有著天壤之別,這也就產生了我對《桃夭》這首詩一點興趣,其次對於當今時代出現重重離婚現象,更加吸引我的注意了。

  第一段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把年輕女子比喻成桃花,桃花的絢麗多彩體現女子對於這次婚姻很是滿意,笑開了花。把美麗的女子比喻成桃花更加形象地地將女子的美麗給展現在讀者的腦海裡。女子為何會對此次婚姻很滿意?是因為女子願意加到這家去,說明女子的夢中情人在這兒。從這一段我想到這應該是在嚮往自由婚姻的吧。在古代沒有什麼自由婚姻的概念,通常都是有一些個其他概念阻攔兩隊非常相愛的人,如門當戶對類的。非常相愛的兩人卻因某種條件而被拆散是一件多麼痛心的事啊。唐代詩人白居易從少年到青年一直與一位名叫湘靈的姑娘要好,可因母親的不同意就這樣分離了。

  第二段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以桃樹上結滿碩大的果實體現家中兒孫滿堂,吉祥之兆。這一段描述出了我們中國古代多子多孫為幸福家庭的象徵。有“家和人興百福至,兒孫繞膝花滿堂”類的許許多多詩句。這裡應是對自由婚姻之後能夠兒孫滿堂的祝願。但由於現在人數過多的狀況,我想現在的兒孫滿堂是不太好的。

  第三段“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以桃樹上整整齊齊的葉子托出閤家美滿的情景。這段體現婚後對合家歡樂,幸福美滿的祝願。這段話使我想到了這種閤家歡樂、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與當今許多因種種原因分家家庭的對比。當今結婚的大部分也算是自由婚戀,但又出現了大量離婚的現象,這是個心灰意冷的結果。對於那些離婚的家庭,確實都是有種種原因的,可不用分家總還是比較好的。

  這一詩句不但可用於古代時對自由婚姻以及婚後和諧家庭的願望,也可用於對當今婚後沒有離婚的和諧共處的家庭的願望。願此後所有婚姻越來越美滿。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3

  叩開詩詞的門扉,走入《詩經》的世界,我第一次領略到“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空靈境界,明白了“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擁有詩情畫意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到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魅力。

  《詩經》之美在於靜。它不同於現代作家所描繪的喧囂都市。它的世界安寧祥和,拂去歷史的塵埃,依然可以窺見詩中那個有著潺潺流水,暖暖斜陽,徐徐清風和裊裊炊煙的年代,恍然間,透過單純的詩句,在你的心田緩緩開出一朵學名“靜好”的花。

  《詩經》之美在於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驚鴻一瞥後,道出的青澀愛戀,是長河裡始終飄搖的瑰麗詩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時光裡,遇到對的人的堅貞愛情,是攜手一生的誓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看到心愛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會覺得她豔麗無雙。《詩經》中的愛情令多少情人羨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詩詞才能描繪出這般深情繾綣的愛情。

  《詩經》之美在於隨。縱觀全書,沒有作繭自縛的宗教信仰,沒有涼薄自利的思想觀念,更沒有硝煙四起的戰爭。這裡只有著隨性瀟灑的華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寧靜悠遠。

  《詩經》是華夏千年文化所沉澱的精華,無論何時都帶著驚心動魄的美。讓人不得不感嘆華夏文明的魅力。

  華夏傳統文明有著上千年曆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並在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令世界為之側目。

  儘管中華文化十分優秀,卻依然不被許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記得在一次閱讀課上,我看《詩經》正入迷,忍不住輕笑出聲,引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她掃了一眼便道:“這什麼呀?亂七八糟的。”我不著痕跡地掠過她手中的言情書,笑著說:“沒什麼,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書瞥了一眼,順帶附贈了一個看異類的眼神給我,才轉回身去。我啞然失笑,心中有幾分悲涼。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真切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多麼迫切的事,這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4

  最早接觸《詩經》,應該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始的,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詩詞就連幾歲的孩童也能吟誦,但是真正懂得其所表內涵的人卻是比較少的。其實,除了專家學者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意如一樣,從書架上隨意取下《詩經》,坦然自若地閱讀,再坦然自若地向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所得?這也是我欣賞和佩服她的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說:懂得才能夠親近,能想象出它的意境,看到的就不止文字本身,還有一種彷彿鼻尖輕碰的真實觸感。如此靈動的話語,非親身體會無以表達。

  《詩經》的每一篇本質上都是潔淨的,沒有繁複的章法結構,沒有過度的語法修飾,沒有曲曲折折小心刻意的隱語。文字如一個獨立的天地,你立於門前,可看見喜怒愛恨如季節般分明,那翻覆在期間如花海蔓延的情與欲,也自然奔放地呈現在天地之間,無拘無畏。

  我真正注意到詩經,並且欣賞她是從《蒹葭》開始的。那是一種何等高的境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一句寫愛情,達到了某種極致,如看著開在彼岸的蓮花——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絕望。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無論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潔,都為世所稀。

  書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安的獨特見解,那精闢的看法評論,精彩華麗的文字,語句,無一不將我們帶到她的世界裡,跟她一起徜徉在詩三百的海洋中,跟她一起領略詩中主人公的羞怯、傷心、痛苦與快樂。毫無疑問,《思無邪》超越了一般讀詩之人的尋常範疇,帶給了我們很多不一樣的感受,讓我們逐漸享受起詩三百帶來的美好。細細品味,安所寫所品的精彩之處竟是如此之多,就好像信手拈來的一段也是經典。再難的詩句,在她的筆下就彷彿鮮活了起來,分析得是如此到位,如此精準,如此讓人讚不絕口。箇中的妙處,只有真正讀後才會有所體會。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5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為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訊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的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6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是中國文學的正宗,讀詩和寫詩是歷代許多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長曆史時期裡,中國的詩歌創作一直沒有間斷,湧現了為數眾多的傑出的作家和光輝燦爛的優秀作品,不少詩人及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傳統詩歌,博大精深,雄健典麗,宛如一部色彩斑斕的畫卷,以不驚風雨泣鬼神的宏偉樂章。在漫長的歷程中,湧現出許多大詩人,他是聳立於東方的一個又一個詩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壇,中國的傳統詩歌是獨特的,是無與倫比的。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讀經時,講求語速、語調:要求語速不急不徐,語調抑揚頓挫。現在一般人一切都講求快速,有的人聽到讀經讀得這麼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實讀經就是讓我們的心能靜下來。一個人能定得下來,才有能力思考,面對問題,才不至於慌張、忙亂。心定功夫的培養,就是由平素來訓練的。訓練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讀經。讀經既簡便易行又不用花錢,每一個家長在家裡就可以輔導孩子培養這種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現代常說的訓練沉穩、從容的心理素質。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安定的維繫都有賴於這些聖賢遺留下來的智慧和經驗。我們開展誦讀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尋根,尋民族精神之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在誦讀古詩文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7

  《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有305 首詩,按內容可分為“風”,“ 雅”,“ 頌”三部分,“ 風”和“雅”更貼近普通百姓,其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稱《國風。秦風。蒹葭》。全詩共有三段,皆以起興開頭。

  全詩描繪了一位年輕人為了追求河那邊的“伊人”而不顧道路險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蒼茫,白露為霜”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無須過多的修飾,就能讓人遐想萬千。次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適時地點出了年輕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時暗示路途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道路且長”表明了追求過程的艱辛。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出了年輕人認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尋“伊人”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但年輕人卻始終執著地前進著,一種被稱為愛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給予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因為心裡有你,再大的風雨也不畏懼,因為心裡有你,苦一點也願意,愛情的力量總是不可估量,它能夠讓你傾盡全力,即使失敗也不後悔。

  如果僅僅是為了讚美愛情,那麼此文不寫也罷,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為夢想,目標嗎?這是望深層次想,拋開表面的愛情來看,又有哪一點不吻合呢? 夢想總是在彼岸,總是在那遙遠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條追夢之路,即使路上滿是荊棘,即使伴隨你的常常是狂風暴雨,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進的動力依然十足,有這些就足夠了,它不會讓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擁有它們,你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對嗎?

  這是《蒹葭》給予我的啟示,而《蒹葭》又僅僅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研究每一首詩的內涵,取其精華,雖然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有些人認為學習古代文化會讓國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除去科技的進步外,對比古今作品,反倒覺得很多現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幾十字古文,現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靜不下心來,使得傳統的中國文學底蘊正逐漸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閒時間多讀一讀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名家作品,讀一讀真正的中華經典。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8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閱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著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著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著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汙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著。

  讀著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著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裡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溫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裡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著念著,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控。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遇見《詩經》,是這秋天裡最美的邂逅。因為無論是唐詩的華麗,還是宋詞的精緻,在我看來都抵不過《關睢》《蒹葭》《子衿》給我的震撼。那種質樸,那種清新,那種深沉,直抵心間,無可比擬。

  遇見《詩經》,是這十月天裡,最美的邂逅。詩是對生活的歌唱、吟詠,在創作與歌詠間享受了美感,昇華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詩經》裡我親見了《桃夭》的繁華,《出車》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遙遠的古代。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19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課本上,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詩經》,就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著、那份淳樸、那份聖潔所吸引了。於是帶著好奇,又一次翻開了這本經典著作,細細品味。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像一條深沉的河流,隨著時間不斷向前奔湧,而其中流淌著的,是她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質樸和安然。在這條河流中,蔓延著的不是桃花紅、杏花白、香風玉露、奼紫嫣紅,而是一片清新的草色。

  曾有痴情的男子一邊唱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邊思念著自己心愛的人。我想,在那個秋日的清晨、在那河畔搖曳著的蒹葭,一定盈滿著男子溫柔而又細膩的思念。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只要心中還保留著那份強烈的感情,道路漫長難行又怎樣?崎嶇難攀又怎樣?坎坷迴旋又有何妨?這就是草色的愛情。詩中的蒹葭定然不如熱情似火的玫瑰來的嬌豔,但它所包含著的情感,卻更加質樸和真實。

  曾有戍邊征戰計程車兵,在回家的途中低吟著“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將士在歸途中,看見一片衰敗的薇菜,不由想起自己離家時,家中庭院前那充滿生機之景,這就是草色的思念。在歲月的流逝中,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卻只能在心中默默描摹著家中的境況,是哀,是大哀!每當讀到此處,總感到一絲草色的憂傷在心上流淌,像是一片濡溼的淚跡。

  曾有憂愁的詩人,吟誦著“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愷我寤嘆,念彼周京”追憶著舊時周朝的繁華。詩人在寒冷的水邊行走,忽見水中難以生長的野草,不由想到周王室的衰敗,再不復往昔盛景,不禁傷感不已,這就是草色的懷念。懷念著昔日的盛世繁華,懷念著周王室當時的四夷賓服……

  草色在《詩經》的紙間瀰漫,有憂愁、有歡樂、有離別……這是千年前的人們最質樸無華的情感。閱讀《詩經》,總能感受到一種超脫於世俗的安然愜意。而這,正是《詩經》的魅力之所在!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0

  我閱讀過許多經典文學,但我閱讀之前,閱讀之時以及閱讀之後,仍深深打動我的,還是《詩經》這本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閱讀之前,我便早已被這些詩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學氣氛,也開始在我心中瀰漫開來。那優美的四字短語拼湊成的奇蹟,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園畫面,魅力無窮。在初中時,學了幾首《詩經》的詩,再也忍不住,自己購置了一本。挑一個陽光明媚的假期,帶著吉他和這本《詩經》,在公園的一處坐定,翻開了《詩經》的第一頁。

  第一首看到的詩是《卷耳》。“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懷念讀到這句話的感動,因當時也在深深思念一位遠方的朋友。“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也從中第一次認識到《詩經》不止是美好的歡樂與愛情,也有古人無可奈何的憂傷與思念。而這靈動的節奏,也讓這悲傷添一股詩意,餘音嫋嫋,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國詩詞大會》,對《七月》也還有巨大的興趣。這首詩,也徹底堅定了《詩經》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讓我對美有一種直觀的體驗。我愛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天然趣味。還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這何等美好的春日圖畫!更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的豪邁與壯闊等等。這首詩既滿足了我的審美要求,也有壯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閱《詩經》,翻到《桑中》這首詩。“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斷重複的一句,顯現著浪漫主義的無窮妙處。尤其是註釋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隱的“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與之類似,更覺醍醐灌頂,心情極為暢快感動。甚至將此句寫在課桌上,煩躁時一讀,便覺身心輕盈,煩惱盡散。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令我感動的詩篇。我曾為之陶醉,深夜嘗試軟筆摘錄;也因此深覺文字之美,翻看新華字典來學習繁體字。即便可能忘記如何背誦,但細細品讀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動,震撼,享受,都將是永恆的精神財富,在未來漫長人生中,不斷滋潤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1

  尋遍所有的名詞,我認為把《詩經》比作為晴朗的夜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詩經》中的每一篇則是夜空中最獨一無二的星星。起初令我感到驚訝的是《詩經》中篇目的數量,一共三百零五篇,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獨是目錄中的篇目名稱就已經令我眼花繚亂。可是,與此同時我也發現,在這《詩經》中哪怕是信手翻開的一面,都能體現出它自身的千載獨步的美。《詩經》就如同星星一般數量繁多,但每一顆都熠熠生輝。

  在我輕輕地拈起《詩經》的時候,我卻感受到了沉重的分量。這裡面的文字已然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我不由得對其中所描述的當時的普通生活也產生了肅穆的敬意。所有當時的故事,無論和平或戰爭都在那麼一瞬間定格在了曼妙的詩裡。也許是口口相傳,也許是用文字記錄下的,但不管是哪一種,最終它們都一起靜靜地躺在歲月裡等待著一個又一個人去翻開它們,感受它們的偉大和美麗。《詩經》就如同星星一般沉靜卻又歷史悠久。

  “最美不過詩經”這句話相信人們都已有所耳聞。而《詩經》所美之處不僅在於它歷經滄桑的瑰麗,更在於蘊含在其中的真情。

  在仔細閱讀了《詩經》中的幾篇名作後頓時百感交集。例如《蒹葭》用了起興的手法,描繪出了一派朦朧的場景,但這其中表達的情感卻是非常強烈的。雖然關於其中的感情是有爭議的,有尋求所愛慕之人一說,也有追逐理想與追求一說。可是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它所表現出的執著的情感是完全相同的。再例如《關雎》、《漢廣》等,它們都是用最柔美的語言彙編而成,但卻表達出了最迫切的思念。每一字、每一句流露的都是發自他們的內心的真情。正是這種略加修飾的真情令人感同身受卻又不會感到失去意境。就如同星空一般閃耀動人,卻又令人感到沉醉。

  在合上《詩經》的一瞬間我卻又獲得了另一種稍稍不同的感嘆:原來當時的人就擁有各式各樣的細膩情感,包括離別時的悲傷,遇喜事時的快樂亦或是追逐理想的焦躁與執著。而且早在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賦、比、興”的寫作手法來使作品變得更加富有藝術魅力。有那麼一剎那,我感受到了我與古人是相通的,我與他們都曾觀望過同一片星空。

  夜空點點,繁星閃爍。《詩經》也將會像永恆的星空一半,成為一代又一代所流傳的中華經典。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2

  終南真是個小地方,每一天和姊妹們嬉鬧以後回到房間裡,望著窗外的楠樹和正開的美麗的海棠花,心底總是生出許多傷感。村裡的姊妹們嫁了以後,便日日的勞作,從此韶華漸去,玉容黯淡,如果鏡子中的我有一天,也是變成了那般模樣,該是多麼可怕?母親又在庭院呵斥著不知道的什麼,那嘶啞的聲音,居然是老人們傳說的那個曾經的黃鸝鳥麼?母親的例子更讓我對未來充滿了畏懼。想到將來的醜陋,骯髒,種種不堪,怎麼能讓我安然?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風了,青青草兒的味道和楠木的香隨著風兒飄來,唉,如果沒有可怕的未來,那麼,應該是多麼的快樂。隔壁的永安哥哥在門外問母親有沒有吃過午飯,那聲音說的響亮,我知道其實是說給我聽。可是,和他一起縱有萬般的快樂,又怎麼敵得過我對嫁做人婦的恐懼呢?他家和我家是一樣的小戶,難道我以後就陪了他一起喂那些豬兒和小油雞麼?我煩惱的把窗戶關了,自己躺在床上悶悶的不樂,不知道怎麼的就睡著了。

  是什麼聲音啊?把我吵醒。我起身,開啟窗戶,卻正好看見庭院門口停著一駕漂亮的馬車,我詫異的起身,探出窗子想要看個仔細,卻看見那馬車裡下來個錦衣華服的少年,翩翩的風采,白裡透紅的肌膚,甚至比我們村許多姊妹還美。這少年穿的繡有黑色與青色花紋的禮服,和昂貴的裘皮大衣,頭上戴著高高的威儀的冠,看車下那些圍著他轉的僕傭,想來是大地方來的公子。那些人中間的一個走向我家,我不由的豎了耳朵,仔細的聽了,卻原來只是找我母親問路。

  我有些失望,又為自己的失望羞恥。手抖的就把那支著窗戶的木棍掉落。意外的聲音,驚的那些人都朝這邊看來,我看見那公子,也轉過臉,目光正對了我的眼睛,我的臉剎那間紅了。急忙的退回了房間,心如鹿撞。少少的安靜,我恍然記得自己是剛剛睡醒的模樣,蓬頭垢面的一定也很醜,急忙的尋了鏡子來,卻看見鏡子裡,粉面俏然,髮髻凌亂,完全就是個小家碧玉模樣,上不了檯面。心裡惱著自己,不該就那樣唐突的推窗出去,更不應該在中午時分睡著,如果剛才,是如戲文中唱的正梳妝得體的在庭院看書,那才應該是多麼的合適!

  心思輾轉,卻聽見院外玉佩輕撞的聲音,馬車的聲音重又轆轆的響起,遠去。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3

  每天讀詩經兩篇已經一個多月了,《詩經》很大程度上滋養了心靈。一個人在杭州,漂泊無依的感覺時常有,繁瑣的工作也會有離職的衝動。今天跟朋友談這股衝動,他說一份工作應該是做的很好時候離開的。這句話挺讓我醍醐灌頂,明明可以提升的還有這麼多,明明可以學習的地方還有這麼多,怎麼可以放棄這提升自我的絕佳機會呢?

  每天閱讀《詩經》,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內心的真摯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會中浸染,經歷過一些挫折,開始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奮鬥。有時候覺得挺殘忍的,在生存面前,在人性面前,美好的東西總是被壓在心底或消失掉。

  每次遇到或看到這些事情,內心都是悲傷的。古人說:“嗜慾深者天機淺”,《詩經》陪伴了我走過很多難受的時光,有些路是必經之路,人的成長,總是要經歷過許多,得失之間總是要有的。其實自己心底還是跟寶玉一樣,非常抗拒成人世界的複雜和圓滑。自己雖然對外在的人和事比較遲鈍,也是能夠感受到。總不希望把別人想得太壞,總有些時候不願去面對現實,是孤獨的。《詩經》給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訴我,保護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一個成年人,想要保護自己的真誠,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的。感謝父母給我很多愛和真心,也有時候會感謝自己的遲鈍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護自己的真心。時光易逝,真心難得。

  《詩經》教會我作為一個女孩子,該有的端莊和秀氣。《詩經》中有很多描寫女孩子的真性情,《詩經》中描繪的女孩子都是儀態大方,品性優良。“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實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貽”每每讀到這些句子,我內心都會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為這樣的人。

  《詩經》淨化了我很多負面情緒。身在職場,工作一天下來,心裡早已“陰雲密佈”,而我也耐得住折騰:工作之餘,不停學習,做專案。閱讀《詩經》給我生活添了很大樂趣。每一次閱讀,每一次畫視覺化,內心總是愉樂,如梁音不絕不耳,樂哉樂哉。

  每個人在成年的時候,都應該學會從外界拿回屬於自己的那份力量。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從屬於你的宗族,你的血親,而是從內心生出一個新我,就像葉子從石頭中蜷縮著張開,人也一樣,共同完成生長的姿態。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4

  《詩經》帶給人一種古韻之美,她彷彿穿越了幾千年只為來到我的身邊。《詩經》的很美,美在質樸的語言,美在對人世間美好情感的詮釋。她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沒有庸俗之氣,她吸引我去領略那古樸而又優美的辭章,去感受那真摯而又深沉的美好。

  在我的眼中,最美不過《詩經》,美在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開得紅豔似火,用來比喻女子的美麗。無論誰讀過之後,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現一個像桃花一樣鮮豔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的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受。細聲慢吟這名句,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充滿了字裡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人。看啊,多麼美好的祝詞。這種情緒,這種祝賀,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在我看來,人只有對生活滿懷神情與熱愛,才能在紛繁的世間為自己、為別人帶來一份寧靜祥和的溫馨。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愛的幸福與美滿。“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說出了生死不分離,一同老去的相依相伴,多麼情意綿綿的佳句,體現了愛人之間一起白頭偕老的心願。表達的是對幸福與美滿的無比嚮往。和愛著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麼幸福美滿的事啊!“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傾倒了無數身在愛河的人們,渴望美滿愛情的人們把這詩句當成對另一半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悲歡離合,我曾對你說過,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永不分離。這是愛情的最高境界,與你平平淡淡度過一生。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朋友的雋永深情。“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你將木瓜報贈子我,我就用瓊琚作為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而是珍意情意永相好。朋友之間珍重彼此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揭示了朋友之情的實質不是獲取,而是給予。禮尚往來,朋友之情才能保持下去。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人們的高尚情感,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價值的高低,則是對他人對自己情意的珍視。

  《詩經》宛如一個端莊優雅的絕代佳人,從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款款走來,讓我們去領會她那份獨特的美,使我們折服於這獨特的美。最美不過《詩經》,我甘願傾倒於美的《詩經》。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5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隨著手中的書頁慢慢增厚,我宛若見到了午後那溫暖的陽光,輕搖的柳條,還有山坡邊的輕聲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的詞彙,也沒有萬分柔弱的語句,在我眼中,他是午後那溫暖的陽光,是那輕拂的柳葉,是那低聲的吟唱。他雖有槍林彈雨般的烽火,卻抹滅了那一份尖銳;雖有小橋流水般的溫情,缺淡去了那一份嬌柔。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同時也是我國實現主義文學的源頭。明人方孝孺早就說過:“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辭。”近人梁啟超則認為:“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誠如胡適所言:“《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誰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古的有價值的一部文學著作,這是全世界公認的。”由此可見,《詩經》不僅對後世文學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具有不可代替的崇高地位,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中最可信賴的物化形態之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表現了一個青年男子思念心中愛慕少女,睡夢中都渴望與她結成伴侶的熾熱情感。聞一多《風詩類鈔》說:“《關雎》,女子採荇於河濱,君子見而悅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一首女子出嫁的頌歌。方玉潤《詩經原始》曰:“此詩氣體稍輕,故不得與《關雎》並,次《螽斯》後,別為一樂可也。然以如花勝玉之子,而宜室宜家。可謂德色雙美,豔稱一時。”

  輕輕翻著一篇篇美文,轉眼間,眼前不再僅是那濃濃的親情,甜美的愛情,字裡行間透露著一股股對時事的評價,對社會的批判,以及對那統治者壓榨的嘆息——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此詩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不堪忍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嚮往理想社會的強烈願望。《毛詩序》曰:“《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於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此詩斥責衛國統治者不守禮法,厚顏無恥。

  篇篇詩詞,書寫了代代歷史;句句佳話,表達了人民的嚮往。

  《詩經》,一本永不磨滅的書,一份淵遠流長的情。他用那動聽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樸素。他,擁有著一份典雅,一份美麗,一份清新,是天空中那潔白、輕柔的雲,在人們的心中輕輕飄蕩!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6

  一個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莫過於情竇初開了。喜歡一個人,並追求她的感覺,應該正如《關雎》和《蒹葭》中描述的一般吧。“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那美麗的河岸邊啊,有一位賢淑的女子。她或許有著窈窕的身段,或許有一雙明眸善睞的眼睛,雖然知道追求她並不容易,可是我還是想試一試。這不正是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的感覺嗎?或許她就是我們心中的白月光,有著美麗的外表和良好的品德。我們為其傾心,為其蹍轉反側,夜不能寐,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才智去討她歡心。正如張愛玲說的一般:“愛一個人,他就會變得很低很低,低得卑微在塵埃裡開出花來。”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是詩經《鄭風。風雨》中的詩句,講述了一位喜歡著心上人的女子,苦苦地在風雨中等候著他歸來的心境。這與我們在喜歡一個人時苦苦等候的心情何其相似!似乎見到他,心中也歡喜了起來,連天空也因為他的到來而放晴,烏雲也因他而散開。這首詩為我們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在等待心上人時,溫柔又美好的心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是《國風。鄭風。子衿》中的詩句。也是我們在思念戀人時廣為引用的句子。哀婉纏綿的訴說了女子對情郎的思念,甚至於連他衣服的顏色都記得。情深至此,令聽者嘆息,聞者動情。遠方的情郎啊,你為何還未歸?你可否知道,我在為你牽腸掛肚?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灼灼的桃花映照著新嫁娘通紅的嫁衣和嬌羞的臉頰,應該是女孩一生最美的場景了吧。新娘出嫁,火紅熱烈的氣氛之下,是她對未來婚後生活的嚮往。出嫁,就意味著將自己的下半生與另一個人相互捆綁,榮辱與共,禍福齊度。而這首詩,也貼切地形容出了一個新嫁娘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品行能讓未來的公婆滿意,能有美滿的幸福生活和愛自己的丈夫。

  詩經中的愛情往往是簡單而純粹的,不會穿摻雜過多的功利成分和目的性。他們不會考慮地位、名分、金錢,只是帶著對愛情的期盼,去熱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詩系情感,情於吾詩中。詩經總是能夠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情感體驗,給予我們許多的新的領悟。我們應多多研讀詩經,養出自己的“詩心”。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7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閱讀之後,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秘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是徵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衛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衛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為雲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裡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秘而悠遠……我彷彿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彷彿要告訴我什麼……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麼。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恆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是我們的結局是那麼的完美。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8

  我一直認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錮在閨房之內,只能對著藍天白雲發呆,望著窗外的春色唉聲嘆氣,因為再美好的春天,再絢爛的風景終究不屬於她們,小小的三寸金蓮成為她們以夢為馬,執劍行天涯的障礙;而正統社會要求的三從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對他們精神的束縛;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從靈魂深處約束著他們。但《詩經·葛覃》卻讓我看到了她們別樣的生活。

  雖不能像現代的女性一樣可以旅遊觀光,暢所欲言,在生活中與男性一爭高下,在社會中撐屬於自己的起半邊天,但是她們卻用自己豁達和樂觀,擁有了自己的雲淡風輕,看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雖然只能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她們卻用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藤是如此綿長啊,蔓延在山間的谷中,那繁茂的葉子一片青青。

  山谷間飛起美麗的黃鶯,它輕輕地降落在灌木林叢,婉轉的鳴叫聲這般動聽。

  雖是朝夕相處的山谷、山間,常見的葛藤、黃鶯,卻在她們的眼中如此之美,她們透過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讓繁重的生活變得興趣盎然。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樣的慧眼是處於繁華都市,喧鬧社會中的我們所欠缺的。我們總是抱怨工作繁忙,想盡一切辦法來放鬆。為了找尋生活中的詩和遠方,我們不遠千里,來欣賞名山大川,大漠落日,最後卻發現看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們的遺憾罷了。而詩中的她們卻用自己的樂觀,自己的豁達欣賞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她們視夫為天,卻又自強自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蔓延在山間的谷中的綿長的葛藤,在她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把它割回來煮在鍋中,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織成細布,或是織成粗布,讓那萋萋滿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飄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愛人喜歡的衣裳,穿著它真是其樂無窮。享受自己辛勤勞作帶來的樂趣,是多麼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詩經·葛覃》為古時的女子證言,她們的生活雖然單調,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們常說: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現在如此,古時依舊。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29

  我一直認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錮在閨房之內,只能對著藍天白雲發呆,望著窗外的春色唉聲嘆氣,因為再美好的春天,再絢爛的風景終究不屬於她們,小小的三寸金成為她們以夢為馬,執劍行天涯的障礙;而正統社會要求的三從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對他們精神的束縛;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從靈魂深處約束著他們。但《詩經·葛覃》卻讓我看到了她們別樣的生活。

  雖不能像現代的女性一樣可以旅遊觀光,暢所欲言,在生活中與男性一爭高下,在社會中撐屬於自己的起半邊天,但是她們卻用自己豁達和樂觀,擁有了自己的雲淡風輕,看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雖然只能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她們卻用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藤是如此綿長啊,蔓延在間的谷中,那繁茂的葉子一片青青。

  谷間飛起美麗的黃鶯,它輕輕地降落在灌木林叢,婉轉的鳴叫聲這般動聽。

  雖是朝夕相處的谷、間,常見的葛藤、黃鶯,卻在她們的眼中如此之美,她們透過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讓繁重的生活變得興趣盎然。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樣的慧眼是處於繁華都市,喧鬧社會中的我們所欠缺的。我們總是抱怨工作繁忙,想盡一切辦法放鬆。為了找尋生活中的詩和遠方,我們不遠千里,欣賞名大川,大漠落日,最後卻發現看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們的遺憾罷了。而詩中的她們卻用自己的樂觀,自己的豁達欣賞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她們視夫為天,卻又自強自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蔓延在間的谷中的綿長的葛藤,在她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把它割回煮在鍋中,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織成細布,或是織成粗布,讓那萋萋滿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飄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愛人喜歡的衣裳,穿著它真是其樂無窮。享受自己辛勤勞作帶的樂趣,是多麼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詩經·葛覃》為古時的女子證言,她們的生活雖然單調,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們常說:心中若有桃花,何處不是水雲間?現在如此,古時依舊。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30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每讀到這裡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的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的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於是我的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裡流淌,採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著無邊的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面。我看到《氓》裡面的女主人公是多麼辛勤的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的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於是為這位可憐而又堅強的女人感動著。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的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醜惡的面孔,也許她的心理面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為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麼完美的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的深,於是有了水漫金山的傳說,於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峰塔的傳言。看著平靜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壓迫的傳說。這個傳說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的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脫也!

  也許是為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的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後代不斷地發生著。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劉蘭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換回的結果卻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圓暈。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後化為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著,那不是在控訴著對階級社會的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的婦女們似乎都在重複《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絃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的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的愛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著熱烈的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餘毒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的漫長曆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現似乎暗示婦女的不幸在不斷地延續著,但很幸運的是現代的女權運動在不斷的發展著,我想這是《氓》的作者的心願吧,這是婦女們的願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的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的!

  《詩經》二首讀後感 篇31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在詩經的藝術世界中,我們看到的有腳踏大地深耕易耨的辛勤;有“如金如玉”“如切如磋”的高雅;有“柔亦不茹,剛亦不吐”的明德;有人間苦難離別相思的同情;有純真浪漫樂而不淫的愛情。《詩經》將詩歌文學的觸角伸向那些胼手胝足的百姓,唱出古代中國人民各種風俗情態,生活際遇,而不是補天浴日的怪力亂神,也不是戰場上的嗜血好殺。

  古人相信以“詩”可以觀“民風”,他們遣送王官,在如此遼闊的地域空間內採集,加工,傳唱各種土風,民謠,以為“風”。《詩經》中描寫戀愛與婚姻的篇章尤為動人,總量佔到約《詩經》的三分之一,體現了先人的浪漫和對愛情、婚姻、幸福與美的理解與想象。讀《詩經》,我們先走進其中如痴如醉令人神往的愛情。

  開篇第一首《周南·關雎》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為了多少青年表露款款深情的佳句。心愛的姑娘啊,你怎忍心,讓我無時無刻不思念你,讓我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陳風·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深情表白你聽到了嗎?我愛慕的你如月光美好,心中牽掛讓我坐立難安。《召南·摽有梅》是女子在娓娓傾訴“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花枝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梅子熟了初春,我的愛情啊從青澀變成了苦澀,你什麼時候來娶我呢?《鄭風·女曰雞鳴》那句“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是多少人心中期盼的婚姻模樣,佳餚做成共飲酒,白頭偕老永相愛,女彈琴來男鼓瑟,和諧美滿在一塊。

  《詩經》中大量婚戀詩篇的存在,是因為婚姻關係的締結以及婚姻關係的穩定關乎王朝政治。從“生死契闊,與子同說”“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大致可以看出封建禮教下婚姻觀念的從自由到保守的改變。從自由浪漫的愛情,和諧美滿的婚姻,到禮制滲透的婚姻,相思悲歌的苦戀,以及傷感的離別。這是周代初期禮教初設古風猶存,是西周後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孔子提倡的禮教,是對愛情的無情打壓。但是人們對真愛的理解和追求沒有改變,使中國人民即使跨過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後,還是回到《詩經》中描寫的那些最高尚最純樸的愛情中去。

  《詩經》婚戀篇唱出了人人之和,群族之和;宴飲篇唱出了上下之和;勞役篇唱出了家國之和;而農作篇唱出的是人與自然之和。如此說,《詩經》如何算不上一首和諧之歌。美哉,詩經!壯哉,詩經!(蘭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