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永恆》讀後感範文

《教育與永恆》讀後感範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與永恆》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與永恆》讀後感1

  什麼是“教育”?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又或是許慎《說文解字》中所闡述的“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簡而言之,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那什麼又是“永恆”?永恆即永遠、恆久,精神和世界永遠存在,象徵人們對生命和世界的美好願望,這是百度百科對永恆的釋義。那教育與永恆有什麼關係呢?

  臨近寒假,學校給每個老師分發了一本李教授的《教育與永恆》,初次讀來,苦澀難懂,李教授分別從時間和空間、自然與社會、家庭與學校等方面詮釋了教育是什麼,在人通往永恆的道路上,教育何為等問題,我合上此書,我想的是在新時代教育這個背景下,教師何為?

  以我目前所教授班級學生的狀況來說,有很多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而英語教學非常依賴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透過和學生的多次交流,我發現,很多基礎不紮實的學生上課聽不懂,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想學卻跟不上;有的學生會心猿意馬,注意力不集中,導致聽課效率不高,所以如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以下是我針對這個問題的反思。

  (一)因材施教,加強師生交流

  首先我會對初中英語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認識,將知識形成一個框架體系,注意知識的歸納和總結,並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將初中英語分類闡述,其次,課下,我會經常和學生進行課後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目前的英語水平以及每節英語課的掌握情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對上課的形式也進行一定的轉換,過去都是老師一直不停的說,而學生作為觀眾靜靜的聽,很多學生只聽不思考,導致了上課效率不高,有一部分學生容易走神,甚至在課堂上犯困,這樣不僅收穫不到學習的效果,而且還會阻礙後續課程的展開,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轉變一些上課的形式,比如課間加強練習,加強學生對英語的關注,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一些閱讀技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英語知識,老師主要是答疑解惑,而學習還是要靠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依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所以我在課堂教學時,應注重以教學目的為宗旨來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回答問題積極,但並不代表學生對英語的認知程度就得到了提升,所以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對教案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有時候自己感覺教的好,但不一定學生就學的好,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課後的作業練習和考試成績也能真實反映部分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現有的掌握情況並沒有充分的銜接,所以教學上要多和學生交流,對於知識要及時的鞏固和加強,不斷反饋自己的教學內容,適時調整,爭取最大化的完善自己的教案,同時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之處及時和老師交流溝通,薄弱的地方及時練習和鞏固,打造一個真正的高效課堂。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經過目前的教學發現,不少學生在學習上很努力,但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不僅學習上收不到效果,也影響了學習的信心,這是因為很多學生沒有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不能學以致用。有許多學生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思維比較活躍,課堂上可能掌握了,但是一到考試就忘光了,記的不牢,而且也沒有一個整體性,說到哪記到哪,但就是不會用,所以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高效合理的安排課後的學習鞏固時間,課堂上主動引導學生思考和反思,思考掌握的部分,反思自己掌握不牢的部分,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接受老師傳授知識,課後鞏固加強,並反饋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和老師交流,只有學生真正的學進去了,教學才算是真正的落實,否則花再多的時間,也是收效甚微,英語學習注重學生多聽多讀多寫,和學漢語一樣,英語也是一個個單詞短語,在某種情境下組合而來的,學生如果不讀不寫,老師教的再好,學生也還是不會,這樣也就會在學習中收不到任何效果,所以我會讓他們自己多讀多寫,然後思考,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四)關注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群體

  每個學生學習能力有差異,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有差異,英語的學習既是階段性的,也是承上啟下式的學習,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求相對其他學科要高,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學習上也要針對英語知識掌握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的學習方法,才有更高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於很多學困生而言,課堂上的聽課效率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很多知識聽不懂,聽著聽著就容易心猿意馬,甚至在課堂上犯困,考試成績可想而知,長此以往,也會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導致自己越學越不想學。

  透過和學生的交流和一定的探索,對於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我也研究了自己的一些方法,來提高他們的英語成績。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課堂的知識基本上都能吸收,課下及時鞏固加強,沒掌握的及時反饋,能夠跟上老師的節奏。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多讓他們進行情景互動,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這樣他們不容易走神,能夠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其次,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讓他們從基礎抓起,從閱讀、完型、聽力、寫作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抓起,提高一個方面就是一個大的進步,最後,注重應用現代的教育技術,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腳踏實地的同時,也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這樣才能整體提高班級的學習成績。

  李教授書中寫到:“教育者的心靈歸宿大抵脫不了兩種結局:越教越黑暗寒冷、越貧瘠荒涼;越教越明亮溫暖、越豐厚繁盛”在我看來,前一種教育的結局,代表著“死亡”,後一種教育的結局,大抵就是“永恆”,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必須要自我審視,把終身學習、不斷成長、自我改革作為我們永久的志向。“我教故我在,我在即是永恆”只要我們教師用愛用心鑽研教育,教育即是永恆。

  《教育與永恆》讀後感2

  何為永恆?愛·揚格說永恆是寫在蒼穹之上的。滄海一粟,時光的長河中,生命成了短暫的存在,生命與永恆之間似乎隔了一道鴻溝。然而人總是不甘於命運的,短暫的生涯中,他們努力向下紮根,向上生長,開出一朵朵花,這一朵朵馥郁芬芳的花結出一顆顆種子,風一吹,就是一次生命的播種。而這風就是教育,因著教育,文明得以傳承;因著教育,未來有了無限可能性。那在人與永恆之間,教育何為?李政濤教授在《教育與永恆》這本書中提出了自己的思索。

  本書中李教授以自問自答式的內心獨白和質疑寫出了對教育的思考。在作者看來,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教育本身是對人類永恆的精神價值的追尋。

  品讀此書,我有所收穫,亦心存困惑。書中提到了有關教育的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教育的作用,李教授說“教育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十字路口,通往不同的方向,鑄造不同的人生;但是,教育也有限度,是對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它在個體身上最大的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了這個人的人生限度。”關於這點我是贊同的,教育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的多種可能性。作為教師,我們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模板,而是要充分的發掘學生身上潛在的可能性,儘可能多的讓學生髮揚個性,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教育的目的不是扼殺孩子們的個性,而是讓花開花,讓草長葉,讓樹紮根,每個人都能得其所長。就跟網上流傳的一句話一樣,如果有的孩子還沒開花,請你不要著急,他可能是一棵正在紮根的參天大樹。亦如陶行知所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一生一態,不能一個標準要求死,百花齊放才是春。

  同樣的亦如李教授所說,教育是有限度的,它會受到時間、空間等諸多方面的侷限。那麼怎樣最大限度的達成好的教育效果?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他認為現在學校制定的時間表是對人的肉體的操控,導致肉體喪失了精神和理性,教育時間設計中的“滿”和“精細”更是導致了機械化和碎片化的人生。故此他主張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自我教育時間的安排權,分割權,設計權與建築權還給學生。

  關於教學時間設計中的“滿”和“精細”,我想每一位老師都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尤其是初登講臺時的我們,每節課備得是滿滿當當,恨不得把那節課的知識一股腦教給學生,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吸收效果,忘了“過滿則虧”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教學時間中過於“滿”和“精細”,不一定利於學習,還可能適得其反。碎片化和機械化的學習讓學生喪失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而這都是現在教育狀態下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

  像這樣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見,書中還有很多。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與學生共成長。教育之路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路的盡頭叫永恆,立於蒼穹之上。我們一路行走,一路播撒,心向光明,終有所獲。

  《教育與永恆》讀後感3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從我手拿教鞭那日起,我就深知一名教師肩上擔負的責任。正如李正濤教授在這本《教育與永恆》中所說的那樣,學校是人類的學習中心和教育中心,學校是終身教育的中轉站和加油站,它是師生共生共長的生命場和家園,而學校中的教育主要透過課堂、班級和學校文化活動來完成,這也是學校教育的三駕馬車。我們教師在這三駕馬車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著不懈的努力(不斷地創新教育手段、不斷地汲取教育理念、不斷地讀懂各異的學生個體),在每日的備課工作中我們可能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但我們在學情的分析中會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合理的預設,並根據學生後續知識學習上的可持續性我們會找尋他們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以起到融會貫通之用。

  任何事物都有善惡、美醜的兩面性,我們需要揚長避短,在教育生活中多給孩子美好的教育,感受教育之美,同時也需要給教師美好教育、美好教師的機會,這樣才能使美好的教育得以傳承和發揚,並積極創新。現如今的教育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純文字的教育力量逐漸衰弱,還需要影像來拯救。正如書中所說一部好的影片是一個具有內生力的教育噴泉,前段時間校長在青聯社推薦的幾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如《一生只為一事來》、《音樂之聲》、《放牛班的春天》等等)就是如此,它能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讓我們在觀看中領悟教育的真理。

  當前教育中有各種減負的呼聲和喧譁,但是這樣的減負好似跟我們的一線教師無關,很多教師被各種無關教育本身的一些瑣碎事務所牽絆,導致老師無法真正靜下心來做真正的教育,如果我們能把花在這些形式上的心思或者精力真正用在我們的教育中,教育才能如李政濤教授所說迎來新的希望,甚至新生。

  在教育中我還需要不斷修煉自我,不斷提升自我,不斷自我審視,為使教育中的學生能夠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沒好的教育而不斷改變、不斷創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