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讀後感2000字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讀後感2000字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讀後感2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讀後感2000字1

  看歷史於我,是有變遷之路的。最開始歷史,特別喜歡看野史,比如歷史上出格到不能被正史記錄的風花雪月、俊男美女,尤其喜歡看中國歷史上出格的女性,如何在被封建壓迫如此厲害的程度下,依然能呼風喚雨,發揮女性或者母性對國家固有的影響力;隨後看歷史,喜歡看一個特定的朝代,比如明朝那些事兒,如果這是宋史,對於特定的朝代是如何興旺發達然後烈火烹油最終曲終人散,從中看出一個朝代的興衰兆頭,進而能在生活中早日看到類似的兆頭;接著就開始看通史,看世界歷史、中國歷史,從一個較長的時間維度,甚至上升到進化的角度,來看我們之前曾經經歷了什麼。

  歷史,其實屬於越來越有趣的學科,雖然任何歷史書都不能百分百打包票自己是信史,但如同對待算命的態度一般,信則有不信則無,用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進入歷史中,發現歷史中最符合人類情感選擇的行為,將之相信並認同為真實的歷史,不正如同推理小說一般有趣嗎?老話說讀史使人明智,究竟有沒有明智無法做出判斷,但越是讀史,越是感觸太陽之下並無新事,一切彷彿理所當然的發生,但一切彷佛都是重複之前的經歷,歷史總是特別的相似又充滿了小唯獨的新意,這是另一個角度的有趣。

  廢話了那麼多如何看歷史,其實只是為了引入這本書的正題。書中講中國歷史劃分為四個大的維度,上古、中古、近代、現代,春秋戰國之前視為上古,秦至明視為中古,清為近代,民國為現代,這樣的唯獨劃分可能同作者的時代背景有關,清朝之所以被單獨劃分,同清朝存在的年代剛好處於工業革命有關,其他歐洲甚至日本都開始利用工業革命自我強大,而清朝沉湎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閉關鎖國,雖然和前朝的封建統治沒有太多的區別,但整個國際局勢都在變化,我自巋然不動的清朝是必須單獨拿出來。

  既然是一本極簡中國史,必然對歷史只能擷取主要脈絡,朝代的交替往往簡而言之,除了有限的影響朝堂變局的人被單獨提到幾句,其他人都隱匿在文字背後,成了無名英雄。然而即便是簡單的歷史,也依然保留了對政治、軍事、人文、學術、經濟、社會等多方面不同維度的探討,畢竟歷史除了是朝代的興旺更替、皇帝的世襲罔替之外,社會、政治、經濟、軍事、人文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關,也正是如此這些,才形成了當代國人的歷史文化基因和氣質。

  一個朝代的統治方式與前一個朝代相比,總是有所改變和創新。一方面是前朝的亡故正是後朝需要吸取的教訓,自然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對統治方式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另一方面生產力的不斷髮展自然給統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畢竟社會財富越來越充盈,社會人口越來越多,都講增加統治難度。因此,一味的復古並非好事,雖然從古代歷史中有經驗教訓可以總結,但經驗教訓需要結合新時代新環境進行改良,而不能直接就上,否則容易變為王莽的.悲劇。

  關於中國歷史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於說明中國歷史上的分分合合的國仇家恨。從另一角度,這句話說明了人心思變,總是不滿足於當下已經擁有的東西,所以天下太平時作死折騰導致合久必分,天下紛爭時又開始高歌寧為太平犬末為亂世人而期待分久必合。越是藩籬割據的年代,越容易產生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劇感;越是太平盛世的年代,越容易產生繁花似錦轟轟烈烈的喜劇感。中國的老百姓一直都被認為是最容易統治和駕馭的,雖然短時間能透過演戲作假或者作威作福獲得成功,但要長治久安必然需要休養生息不與民爭利。

  元朝和清朝,都是很典型的遊牧民族統治中國、統治漢族的朝代,但兩個朝代存活時間差別甚巨,尤其是如同巨人一般在歐亞大陸上摧枯拉朽無往不利的元朝竟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壽命,原因何在。書中給出的答案特別出乎人意料之外,繼承人生命的長短。其實元朝和清朝都沒有很好的繼承人制度,上一代雄主死亡後都產生過政權更替的家族內鬥,清朝比元朝稍微幸運一點在於清朝的康熙皇帝活得蠻長的,所以有足夠的時間理順統治漢人的方式方法,進而產生較為長期的朝代命運。

  民國時期並不代表有民族主義,這從清朝的滅亡竟然苟延殘喘了幾十年便可看出,當時社會上的忠君思想和民族主義兩者之間的鬥爭,民族主義並未佔據上風。而隨著帝國列強對國家的不斷索取,普通的漢人心中大一統的思想的根深蒂固,最終激發了強烈的民族主義,而正是這種內心中保有的民族主義,讓中國在面對危機中依然能奮發圖強,最終成就了延續千年以上不斷檔的文明。雖然有說法中華文明其實在魏晉便已斷絕,但筆者更認同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傳承,斷層可能存在,但不代表不能重新撿起,而重新撿起後的延續,與我能認可為沒有斷檔。

  書中甚至有特別與時代同步的思想,或者說前瞻性的思想:對比中西方文明,中國文明能更緩慢而堅定的逐漸發展,對待周遭能寬容平等,信奉大家一起互惠互利共贏共長,因而有中國文明拯救世界的可能。其實在明朝下西洋中,就能看出中華文化尊重外邦、團結外邦、共同發展的意味,而目前的一帶一路共同發展,也頗有此味道。中國人畢竟是孔孟儒家薰陶了幾年前的中庸之道,不溫不火但腳踏實地,雖然在發展速度上可能會有所限制,但堅持的力量超乎想象。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式,的確是愛讀的一本歷史書。最後借作者在那個年代就能發出的有自信的回答結束此文:"要矯正它,非有特殊的文化,和相當的實力,又誰能負此使命?中國人起來啊!"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讀後感2000字2

  每每論及中國的歷史,我們總愛說以上下五千年,這麼悠久的歷史,要想面面俱到實在困難,對於擁有如此豐厚文化歷史財富的國人而言,要想學習並深入瞭解本國的歷史,這真是既甜蜜又痛苦地學習過程。

  呂思勉先生被稱為國史雙璧之一,二十四史皆讀遍並精通的他在史學方面的著作非常多。本書即是先生對寫於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的《新學制高中本國史教科書》進一步的修訂版。所以確切地說來,本書的書名比較恰當地應該是《新學制高中本國史教科書(修訂版)》。從其名我們可以看出,呂先生著述此書的物件是高中學生,本書亦是作為高中歷史教材來用的,其述史就帶有大綱性質,在闡述各個朝代的變更上節奏緊湊,內容細密翔實。又因為本書面向的物件是民國時期的高中學生,其用語多用白話文來描述,而非文言,不過即便如此,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可能在閱讀上還是會有些吃力。畢竟時代在發展,語言文字的運用上,民國時期的白話和我們現在的普通話還是有區別的。

  從本書的目錄上,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呂先生的寫作思路,全書分為六編,首編和末編一起一結,相互呼應。首先概述了歷史的定義和歷史存在的價值,緊接著便探討了我國民族的形成及我國疆域的沿革,最後落腳到我國曆史時期如何劃分的問題上。

  其對歷史時期的劃分非常有特色,從第二編到第五編我們便可以看出來。透過閱讀這四編的內容,我們會發現呂先生將我國的歷史劃分為四個時期:從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時期為上古史;自秦滅六國統一天下至明末為中古史;整個清朝被劃到近代史;而清末革命思想的興起,興中會的成立至作者著述本書的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止,被劃為了現代史。這種分法更加凸出了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轉折,這也是他接近史實的一種比較有特色的分法。他認為整個上古史的我國基本算是一個列國並立的世界,從秦以後,我國才真正進入了統一的時代,所以以此來劃分上古和中古,還是非常中肯的一種劃分方法。之所以單獨把清拎出來劃分為近代史,主要還是強調歐風美風這類西風東漸對我國造成的深遠影響。呂先生稱之為“歐風美風,相逼而來,再不容我們鼾睡”。現代史的劃分依據則是“我們受了刺戟(現在我們多用的詞語是刺激)而起反應的時代”。

  以上主要是對呂先生著述本書所採用的時代劃分作了一個基本的介紹,下面則主要針對呂先生研究我國曆史的內容作個大概介紹。

  從第二編上古史的內容來看,其著力點重在考察三代的政治制度,兼之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我們一般把那段時期稱之為“百家爭鳴”)。不過先生也只是大概地介紹了一下先秦諸家,對於高中學生來說,稍做了解即可。

  在第三編中古史中,先生的重點依然放在對各朝的政治制度的考察上,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考察的內容相對來說亦有增加,比如經濟、宗教、文化、社會、交通、民族關係等亦多有涉及。

  第四編近代史專述清朝一代,相比之前諸朝而言,其內容更加詳細,除前述有所涉及以外,包括清的內政外交及清中葉的內亂,還有與西洋諸國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等皆有論述。

  第五編現代史則從革命思想的興起,興中會的成立一直到作者寫作的1933年的民國曆史事件一一加以記錄,因為其人正處在那個時代,所以他的記錄,相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也算是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因此這一編的內容顯得尤為珍貴了。

  末編中呂先生對我國整個民族的發展做了一次回顧,並因為歐洲近代的發展導致弱小民族受壓迫,國破家亡甚至種族夷滅做出了自己對西方文明的思考:“這種文明,到底是禍是福?”“此種病態的文明,豈可以不思矯正?”由此想到了我們“中國人起來啊!世界上多少弱小的民族,待你而得解放呢。”這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呂先生不但關注時政,憂國憂民,更有一種解放世界人民的使命感,這與後來的共產主義思想在我國的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從其編纂的史書中能看到他在引用史料時堅持“一切書籍,都應用平等的眼光,認作史材。編歷史的人,所引據的不能限於史部,自更無待於言。”比如在中古史第四章王莽改制中,論及富者階級,引用了《漢書食貨志》中董仲舒的話,說大地主“田連阡陌;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貧者則“無立錐之地”,又引用同書中晁錯的話說大工商家是“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梁肉”。在論及漢世救正之法中,除了與賦稅相關內容的“減輕農民的租稅,至於三十而取一。”引用了唐代政治學家、史學家杜佑所撰《通典》中荀悅說的話“公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談到武帝時,桑弘羊建鹽鐵官賣和均輸之法,認為此法“名以困富商大賈,然實不過羅掘之策,反以害民。”此處則參考了西漢桓寬根據鹽鐵會議記錄整理的重要史書《鹽鐵論》相關內容。

  綜合以上諸多特點,我們會發現本書緊緊圍繞著我中國歷史的時間順序縱橫展開,其縱,從三皇五帝夏商周至秦漢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歷史依著時間順序,逐個道來;其橫,從研究一朝政治制度,到經濟、文化、宗教、交通、民族,與周邊國家關係等橫向展開,氣勢恢宏。其敘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所採史實不拘於史部因而史料極豐,其論詳略得當且簡明扼要,便於青年學生迅速掌握我中華上下五千年之歷史梗概,本書實為青年學生學習我中國歷史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

  最後小插一句:雖然接近600頁的大部頭史書,可是因為本書採用的是硬殼線裝的設計,便給讀者的翻閱帶來了舒適的感受。另外因為面對的物件是青年學生,所以書中一些生僻字都標註好了拼音,真是貼心的考慮。想起本書剛到手時,小兒對書前的插圖尤為感興趣,對秦滅六國的路線圖更是愛不釋手,一圖清晰概括了秦滅六國的時間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這使得學生不但對歷史大事件有個確切地認知,對小細節的把握上也是非常具體的。真正是極好的。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讀後感2000字3

  中國的歷史可上溯至三皇五帝,為此中國人總自言華夏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中國又是長於記錄的民族,於歷史更是多有記載。前人所書的古籍如《史記》、《後漢書》等或編年或斷代,於如今看來,著眼點大體而言仍是一朝一代,或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時間。到了近現代,針對這樣的侷限性,通史類專著蔚為盛行,而這其中當以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最為流行。

  呂思勉先生生於1884年,少年時遍習經史子集,其後專心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著作眾多,寫下了《白話本國史》、《史籍與史學》、中國通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等諸多著作。我們如今看到的《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便是以呂思勉先生的《白話本國史》為底本,並且將呂思勉先生歷年教學講稿和史學研究融合而成,詳細地記敘了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期間的中國歷史,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

  本書底本為《白話本國史》,但以如今之普通話相較民國之白話,我們仍不免會覺得此白話偏於文言。但在例言中,呂思勉先生已有解釋,名詞是萬不能譯為白話的。含義繁複的,勉強改譯,必至失真;還有一部分則是必須就其原文加以考釋,或是不以原文不足以傳其精神,如此種種都決定了本書在語言上不失文言韻味。這樣的書寫雖然在閱讀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因本書格外注重標音註釋,倒也不至於讓人迷惑不解,只是在閱讀本書時就需得沉下心來才能一品書中三味。

  與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相比,本書作為極簡中國史,在編選的過程中捨棄了些許細枝末節,對於朝代遷延,僅述其大概。但本書並非流於膚淺疏漏,反而在跳出了具體的歷史事件後,以總括的高度對各朝代的政治、武功、經濟、學術、交通等方面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敘述,並且在講述時穿插著沿襲與對比。

  這種講述承襲了呂思勉先生一貫的進化史觀,歷史的發展看似是由某些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造成的,這種只重視重大事件的歷史往往會讓人覺得若以某人代某人,或是以某事代某事便可逆轉一切。實則不然,有怎樣的社會,就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反過來,發生的事情又影響到社會的變化,二者彼此影響,推動歷史的發展。

  這樣的例子在呂思勉先生針對各朝代的政治、經濟的描述中便可以得見。因為隋朝滅亡的迅速,唐朝大體沿襲了隋朝的制度,而宋朝卻因為唐末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彼此攻伐的混亂,在政治體制上對武將做出了更多的限制。與此同時,宋朝一反晚唐五代的嗜利,極其講究氣節,但也因其失於意氣,流於偏狹,致使黨爭不斷。

  這些沿革都說明了社會對歷史的影響,換了王安石,同樣會有另一個拗相公。歷史的慣性自有其原因,就如呂思勉先生所說“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社會的變遷,就是進化”。而研究歷史的價值與意義就在於此。

  編撰歷史,自然需要客觀公正。但自太史公起著史書者便常常帶有個人的褒貶好惡,呂思勉先生在編寫此書時同樣反映了他的個人傾向。對於唐太宗的玄武門事變,呂先生寫到因其解決迅速,使人民免遭干戈,歷史上遂有了貞觀之治。對於太宗的行為,呂先生的言辭雖不至於讚揚但也依舊有支援的意味在。對於張居正,呂先生述其當政時期為明朝政治少有的清明之時,對於他貪腐造假的事情忽略不提。這固然有簡史不能過於繁蕪的需要,但仍可得見作者的偏好。而這也是諸多史學專著並行於世的原因,兼聽則明,這也正是我們讀史的目的。

  “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作為極簡中國史,本書跳出了朝代更替的窠臼,將目光更多的放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的演進之上,呂思勉先生以他的進化史觀,為通史寫作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