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作品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顧城作品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顧城作品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顧城作品讀後感1
很早知道詩人顧城,也是源於他的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很多人也都知道。這句詩讓人很容易就記住了,雖然對它的意思並不確定,但既然是詩,也就沒必要弄得很懂,忍者智者各有所見吧。
當我還是忍不住要弄清它時,真的沒想到,這一句已經是整篇了!再讀評論,再瞭解作者,我不僅開始驚歎:顧城絕對是天才!他精妙絕倫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凝成了字字珠璣。
我們所能看到的他的照片很有限,最具標誌性的就是:頭戴著奇怪的帽子,像個廚師的那張。除非你用心去看,他臉上流露出猶豫而沉靜的氣質,讓人覺得他像個詩人之外,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這個人有些怪!但詩人都是怪的,也就不為怪了。看資料才知道:他頭上的帽子居然都是用廢舊褲子的褲腿做成的。而為何帶這樣的帽子,顧城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間汙染了他思想。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
卻是與生俱來的。那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
還有顧城的經歷,愛情,包括離奇的死亡。讓人充滿好奇。不是八卦,而是透過這些更加走進他的內心,走進童話詩人的世界。但詩不等同詩人,對於顧城,他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詩句,至餘其他,我不想關注!
我想:他的詩也是適合給孩子看的。因為在讀他詩時,我彷彿看到自己3歲孩子的影子。只有孩子才有這樣的視角和奇思妙想。所以孩子聽來,也一定會理解的。
不讀顧城,怎能算讀詩?
顧城作品讀後感2
顧城,中國當代詩人。作為中國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作的這首《一代人》具有非常典型的朦朧詩特色。全詩只有兩句,簡潔明瞭,由於用了人們所熟知的事物作為意象,因此所有人都能讀懂這兩句詩的意思,但是這種標新立異的搭配方式以及看似相悖的轉折,卻蘊含了引人深思的哲理。
“黑”是前半句詩的字眼,黑是什麼?黑色是無法反射任何光線,就像黑洞一樣,它能讓你恐懼,讓你看不到光明的希望。因為對人來說,陽光是給人希望的東西,黑色只會帶給人無盡的窒息。眼睛是黑色的,這是黑夜賦予的,它在黑夜裡一直在追尋光線,追求光明,追求希望。詩中“黑夜”和“黑色的眼睛”是詩人對於十年動盪背景的反思和感悟,而“光明”則是代表著詩人所要追求的希望。這種獨特的安排構成了一種相悖的情形,也展現出了一個宏大而又耐人尋味的標題——一代人。而這代人都是從黑暗中走出來的,只有他們知道夜有多黑,只有他們知道什麼是自由的光明。他們沒有因為黑夜害怕,而是用黑夜賦予的黑色眼睛去尋找光明,這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叛逆精神。
這首詩是非常富有哲學含義的,它深刻闡述了黑夜和光明的對立,這是這首朦朧詩的魅力所在。“我從浩劫中走來,光明屬於我們”,這首詩也是他們不屈的精神的真實寫照。
顧城作品讀後感3
“遠與近的感覺並非出自物質而是來自於心。”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句俗語: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心與心的距離。的確,古人也會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慨。
我悄悄收起思緒,一股傷感縈繞在嘴邊,那應該是我思想的沉澱:失去的固難可惜,但現在更要珍惜。人在一生中可以遇見相同的地點和景物,但卻沒了往日的心情,因此,過去的就讓它這去吧。人的心一旦變了,一切都會隨之改變,就像昔日強烈的愛憎會變成事不關己的漠然,親密的知己已成了別人的某某,說過的誓言會隨風飄遠,友誼只定格在那時的某年某月某天。
分開傷了誰?誰把它變美?誰的眼淚寫成了詩在歲月的日記裡紛飛?
《遠與近》讓我知曉:分開傷了友人,時間把它變美,遺憾的眼淚寫成了詩浸潤了歲月的風塵。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才是真正的默契,彼此的心有靈犀。的確,朋友可以近在咫尺,亦可以遠在天邊,但只要心有彼此,無所謂距離的遠近,讓這份情,永留心間。
不要怕現在的朝夕相處會變成此後的開同陌路;
不要怕現在的備至關懷會變成以後的淡淡一瞥;
不要怕現在的形影不離會變成以後的擦肩而過。
因為那是你曾經的朋友,是你永遠的朋友,真摯的友誼是你們共同的擁有。
顧城作品讀後感4
週末在書城翻閱書目。不經意間一句話映入我的眼簾。“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此時原本以為要結束今天平淡的書城之行的我。卻被這如吸鐵石般的一句話深深的所吸引…心中彷彿有股無名的躁動。令我不禁遐想聯翩。在黑夜中。無聲。無光。一人被黑夜包圍。而這黑夜也賦予了他黑色的眼睛。可他堅毅的眼神。有力的凝視前方…
正回過神來。無盡的遐想更加深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於信手拿起這本書。翻開。閱讀。書頁。一頁接著一頁。從一到十再到一百。最後。我竟然一口氣看完了。此時我對這句話的意思。也更深了一層次。也許黑夜便作者所處的社會。而這社會也給予了他如此的生平。可固執的他。卻不安現狀。對社會不滿。正如他自己所說。自己就如一個任性。叛逆的孩子,可這個孩子卻固執。卻堅毅。我想黑夜給了他黑色眼睛。同時也給了他一隻黑色的筆。在那個黑暗文革時期。他吶喊。他彷徨、他鬥爭、他註定要用這支筆書寫那一代人的心聲!
可如今文革時期以不復存在。現在的我們擁有著光明的一切:光明的白晝,光明的眼睛。我否應該為此感到慶幸。我不如顧城有令我不滿的社會。我也無需去撰寫文章去對祖國評頭論足。白晝給了我光明的眼睛我要讓自己成為什麼?去完成什麼?我想,我雖不如顧城那般勇敢,雖不如他那般堅毅。但我卻有我自己的夢想。有我自己的追求。
如果你問我,你的理想你的追求什麼。我會回答,我要做一名老師。平凡的人民教師。在大家看來。這個職業不怎麼被看好,既無多大用處。也無豐厚的薪金。甚至有時這份薪金也不夠養活一家子。有的只天天與書卷打交道,加深幾分書卷氣而已。而我卻想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不僅因為我願意時刻保持這份書生氣。願意在課堂上,聞著書香,聽著書聲,將我所學的.知識傳授給我的學生。與學生們暢談著這節課的體會。
也因為,我可以享受做一名名學生可以在我的調教下變成一名有用的人的過程。我可以為國家獻上自己的一分綿薄之力。
更因為著一句話——“師者,醫心也”一名老師,他可以在生活上給予一定的幫助,也可以在心理上予以一定的引導,倘若學生的心理有些歪曲。就要對他進行教育讓他不至於誤入企圖,前途變得黑暗…
如今白晝已給了我光明的眼睛。我會讓自己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顧城作品讀後感5
顧城的奧妙短詩《遠和近》不但思惟空間遼闊,同時在抒懷狀況下無息的滲入的玄哲情思更是讓人不能不稱奇喝采。
其詩的開頭以一個“你”字開頭獨成一行,構成箭弦待發的感覺。但以後的情感卻徐徐而進,在一種無聲無息的靜態描寫中,剎時將讀者帶進了想象的高山田野。——即有山林星月,又有云霞靜水,可以說思惟的空間在一個“看”字上,到達了席捲統統的高度。然而詩的言語僻靜而擔心,給讀者也帶來了一樣的感受結果。因此使讀者的想象始終沒法掙脫“你”、“我”、“雲”這三者的構成的視線,即而構成了某種視線的封殺。同時,也為引出下面的詩句,提供了因利乘便的思惟趨向。
詩中的“我”和“雲”作為“你”的顧盼,即可以說是種“實”與“虛”的選擇,堪稱精神與物資的抉擇。那“你”事實是熱戀了“我”,仍是狂戀了“雲”?“我”的思索已入手下手發燒,乃至都入手下手妒忌了。妒忌構成的效果便是:“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說話依舊是那末地平平,乃至都讓人覺得“我”的擔心已在長時間的“你”對“雲”的狂戀中變得漠然,就連那妒忌的心也已寂靜消散,留下的只有無數的空對縹緲天下的孤寂。
因而“我”和“你”之間的距離在無聲無息中拉大,夢想與實際在無聲無息中拉大,精神與物資在無聲無息中拉大。而在這裡,顧城很殘暴地再次將讀者的視線封殺在“你”、“我”、“雲”3者之間。即而構成了猛烈的玄哲思辨,又無情地將讀者的想象在一種莫大的孤單的孤傲的想張開想象的同黨卻又無力展翅的痛楚的視線當中。而這統統讀者只能依託年紀的增長,生存經歷的增添漸漸擴充套件視線,擴充套件其理解的空間。這大概可以作為他人所說的顧城的詩不適合中小學生瀏覽的一個理由。
顧城作品讀後感6
讀顧城的詩歌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挑戰想象力的快意,因為他筆下的世界是與我們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樣的童話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讓你在五彩斑斕之間忘記了現實。他的詩裡,所有的令人慾解不得又欲罷不能的奇幻活潑的想象,並非詩人刻意為之的技巧,事實上,真正的詩人是拒絕技巧的,詩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觸控本真的感覺,他只是在記錄,而不是在創造。
換句話說,詩不是他靈感的產品,詩是對面飛來的精靈,她可能來自叢林,可能來自溪水,可能來自蝴蝶輕輕舞動的翅膀,可能來自神秘的時光深處。
《許多時光,像煙》這一首詩,也會就會喚醒我們的這種奇妙的感覺。時光,以及與時光相關的往事,當我們站在某一個地方驀然回首的時候,常常能有煙波浩渺之感。秦觀的《滿庭芳》中有“多少蓬萊往事,回首處,煙靄紛紛。斜陽外,歸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時光裡的浪子為之唏噓不已。
西沉的落日,萬點的歸鴉,無語東流的水,藏在大山裡的小村,一切都被朦朧的煙靄中輕輕地裹著,彷彿是一幅以追憶逝水年華為主題的水墨,讓人想來就有無涯的落寞。
而與這種落寞緊緊地綰結在一齊的,就是時光。時光是永恆的,但是與往事相關的時光又是飄忽不定的。而我們生活的每一分鐘又都在變成往事,這就是我們的命運,每一刻都生活在煙雲籠罩之中。
“許多煙從花草中出發,小紅眼睛們勝利地亮著”這一句就讓我們見到一幅詩人獨對火堆的剪影。夜色降臨,一堆火輕輕地燃起,那些溫和的火苗裡,嫋嫋的白煙靜靜地升騰。在詩人的眼中,那閃閃爍爍的火苗,就是煙的眼睛。詩人反覆地嘆惋“有些晚了”,因為那些美麗的火苗,都要變成“美麗的圖案,燭光中精緻的水瓶”,火將要熄滅了,我們也就應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火將熄未熄的時候,那柴草上閃爍的火星有著另外的一種攝人心魄的美感。
這種美不是靜止的映象,但詩人卻用“精緻的水瓶”這一個比喻將其傳神地描繪了出來。那將而那嫋嫋地升騰的白色的煙霧,如花一樣覆蓋下來,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發生的一切,已經成了為與煙有關的記憶。昨日是什麼?有著“子彈擊中銅盤”的響亮的聲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著與甜蜜有關的狂歡。
這些,在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將沉入港口的碎片。“有點晚了”,我們又一次聽到了詩人的嘆息,因為在時光裡,很多的東西都已經成為無法拯救的舊事,那以前如此真實的一切,包括感情與理想,包括成功與失敗,都已經變成時光裡的塵埃。這天,懸浮在夢想之上的這天,必將是另外的情形。
與昨夜相關的時光,已經像隨風漂走的煙的花朵一樣消失了,帶走的還有詩人無法挽留舊夢的嘆息。但是,對於生命來說,光是一條永遠流淌的溪流,已經走了千年之久,而且還將永遠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擁有光的人們,還有必要為昨夜的逝去而嘆息嗎?青蔥的歲月,金色的年華。
如煙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們不忍割捨。正如我們在童年的夏天裡,赤腳行走在水裡的清涼,或者在狂暴的風雨裡騎著腳踏車瘋狂地賓士和放歌。正如年輕時候和心愛的姑娘所牽手走過的綠蔭,共同擁有的月色,以及無數次的誤會與眼淚,還有無言相對的身影。
這都是我們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實即使在火苗最美麗最溫暖的時候,讓人忘記時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奢望過,它能一向伴我們走過如此富有詩意的長夜,我們只是看著空中綻放的煙的花朵,祈禱著,能在黎明後的某一個時候,擁有一個有你的夢。
我們已經成熟了。有時候想來,成熟真是一個讓人感到蒼涼的詞語,當你說自我成熟的時候,就意味著你把自我完全交給了現實。我們能夠用各種各樣的美麗而又莊重的詞語包裝它,比如善良、職責、忠誠等,我們一任自我被現實的水磨平自我的稜角,一任自我逐漸地適應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樣的主角。
生活裡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緒,我們只是在有的時候,看著鏡子裡不再年輕的面容,看著漸已蕭疏的頭髮,心裡悄悄地掠過一絲的淒涼。因為,那我們不曾在意的風,已經把我們送進了秋季。應對這個我們不喜歡的世界,逃離的衝動似乎也不復存在。
我們以前是那隻小蝌蚪,想著終生都能夠生活在水中,想著會像一條魚那樣活潑潑地活著,但是時光卻讓我們變成了青蛙,這個世界不是給蝌蚪準備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運就是,長大,就是,失去自我,變成另外的一副醜陋的身軀,以完全不一樣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後。在稻香裡歌唱的時候,還會想起那個夢嗎?
也許真的,有點晚了。但是,當整個世界的陽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那天晚上,煙的形狀。
顧城作品讀後感7
朦朧詩人顧城生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一代人》就是其中篇幅最短、流傳最廣的一首。
這首詩只有兩句,卻冠之以《一代人》這樣博大的詩題,它將向我們顯示些什麼?帶著這個疑問去品位,我們會發現,用以表現一代人的“夜”和“眼睛”這兩個意象有著內在的聯絡,它們之間用一個紐帶——黑色來維繫,“眼睛”由“夜”派生而出,有一種跳躍式的流動感而且渾然一體。更重要的是詩人給這兩個意象賦予了豐富的象徵內涵。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這裡的“黑夜”象徵著文革的漫漫長路,“黑色的眼睛”寓意具有不確定性,既實指,也虛指,我們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黑色的眼睛既是自然的雙眸又是心靈的眼睛,正是由於那場文化浩劫,使一代人的心靈受到扭曲,打上了深深的、黑色的烙印,黑色是所有經歷過文革的一代人的悲劇色彩,一種被愚弄之後的憤懣呼之欲出,它象雷霆於無聲處,形象、間接地批判了那場浩劫。接著詩人筆鋒一轉,“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從另一側面否定了“一代人”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也就是說,歷史終究以成了事實,把它當做一種借鑑吧!讓我們這一代人重新開始,把那被扭曲的心靈矯正過來,表達了對新生活強烈的渴望和奮進不息的求索精神,至此,全詩完成了和諧內在的統一,於平中見奇,一切盡在不言之中,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由《一代人》這首詩可以看出,顧城善於在平淡中尋找反差,以不尋常的視覺和近乎童話般的夢囈完成對社會的獨特評判。
顧城作品讀後感8
全詩只有兩句,而且詩中出現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現象:黑夜、眼睛、光明。也許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這首詩歌具有了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深思的魅力。每個人都能明白意象的意思,每個人都有進入詩歌的權力。然而,那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卻蘊含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合理性。
這種相悖的邏輯正是這短短兩句詩的精華所在。這種相悖是在兩個層面上的。
第一個層面是詩歌整體的意象呈現方式與人們日常經驗中它們的呈現方式相悖。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裡,眼睛可能是唯一的明燈。在人們的經驗中,眼睛始終是透明的象徵。然而,詩中的眼睛卻是"黑色的眼睛"。這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詩人的深刻反思。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澱。這反思是沉重的,後面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而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個時代的背景。
第二個層面的相悖是詩歌內在的相悖。這主要集中在"光明"這一意象上。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境,那樣深沉的黑夜,詩人要尋找光明。詩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這是詩人奏響的反叛黑夜的一聲號角。這個層次也是這首詩歌的主旨所在:詩人不僅要反思黑夜般的過去和傾訴心中的痛苦,更要尋覓。
所以詩人為這隻有兩句話的詩起了一個宏大而耐人尋味的標題:一代人。單詩的內容似乎又指向兩代人:既是對上一輩的總結和反思,又是對下一代的呼喚和定位。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也充分地體現了顧城的藝術特色,在意象的營構上匠心獨具。詩人採用了與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關的意象,用出人意料的組合表達了他對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