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隨筆》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蒙田隨筆》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蒙田隨筆》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蒙田隨筆》讀後感1

  《蒙田隨筆》是我看到過的內容最豐富的作品之一,作品涉獵範圍廣泛,包羅永珍。這是蒙田融合了生活的經驗和個人的感悟創作出來的作品。蒙田不僅僅是一名作家,在我看來他還是一個思想家。值得一提的是,隨筆的文體方式出自於他。

  蒙田的這部作品分為六十二個章節,相互獨立。不管你多大年紀,什麼文化程度,你翻開任意的章節都會受益匪淺,獲得精神上的共鳴。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有關於人文風俗的、愛情的、生活的、善惡的、友誼的,教育的等等,這些都是他思想的精髓。蒙田知識非常淵博,這些可以從他引用大量典故、歷史和大量名人的名言警句可以看出。如《論殊途同歸》中為了論證自己的論點,他連續用了很多歷史事件來說明。每個章節他都鮮明的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觀點非常明確,讓人印象深刻。在講到如何培養交際能力時,他認為,沉默和謙虛的人更容易獲得別的讚賞。在《熱愛生命》中,他闡述了自己對於生命的思考。在《論對孩子的教育》中,他認為孩子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幾十個章節雖然短小,但濃縮的都是都是精華,這些作品都是智慧的結晶。就算放到現在社會,有的見解都是很有時代感,也體現出他是一個很有先見的人。

  讀蒙田的隨筆,就好像跟一個智者促膝長談。簡潔、平易的語言,讓這部作品更顯魅力。我們從400多年前的先哲那裡尋找智慧,開拓思維,啟迪人生。

  《蒙田隨筆》讀後感2

  和培根、帕思卡爾的作品並稱三大西方經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誠的特性贏得了很多美譽。蒙田是法國思想家、散文家。他把讀書心得、旅途見聞、日常感想記錄下來,日積月累,成《蒙田隨筆集》(或譯《隨感錄》)。《隨筆集》3卷共107章,各章長短不一,結構故意鬆散自然,並不要求勉強統一,彼此連貫:內容包羅永珍,天文地理、草木蟲魚,無所不談。蒙田不囿於淵博的書本知識,能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融會貫通,形成他獨特的思想意境與藝術風格。

  蒙田在《隨筆集》的卷首告訴讀者:“我本人就是這部書的材料。”它介紹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其中有他寫《隨筆集》的動機;談他的人生哲學;評論他所讀的書;解剖他的風格、習慣和人品;描寫他的書齋和對沉思與閱讀的看法;談怎樣處理事務,怎樣工作,怎樣旅行;講他對行政工作的態度等。這些篇章不是系統的敘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淺不一。

  蒙田認為人是熱愛生活的,愛生活就要求順乎天性,人的天性在於追求幸福和快樂,但要求有選擇和節制。他撰寫《隨筆集》,行文旁徵博引,汪洋恣肆,語言平易明暢,形象親切生動,富於生活情趣。處處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因為蒙田處於新舊交替的時代,他的.懷疑論只是對當時的迷信、偏見、巫術、殺戮、迫害的否定,他要“揭去事物和人的假面具”,考察事實,重新審查一切。他認為絕對真理既無法認識,只能探索部分的尋常的真理;比較可靠的是認識自己,而世上最熟識自己的無過於本人。所以,寫作《隨筆集》不是著書立說,而是對自己進行分析,一點一滴加深對自己的認識。他的思想是一種中庸的思想。他生平致力於保持安靜的鄉紳生活。政治上是保守的,尊重現存的社會秩序和風俗習慣,不提倡改革,也不贊成壓迫提倡改革的人。

  《隨筆集》的影響深遠,據說英國的培根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響。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繼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經驗的思想。而且其文體和風格,對於法國文學甚至對英國文學都影響極大。

  在閒暇時翻閱此書,會讓人心情平和,在作者悠閒隨意的筆間慢慢體驗人生,思考生活,像一杯茶回味悠長。

  《蒙田隨筆》讀後感3

  這本書的作者是十六世紀的人,距離現在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但是這本書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鴻溝,在今天看來依然受益匪淺,只能說真正的智慧是不會被時光打磨漸漸消逝,反而經過時光的驗證更加讓人深信不疑。

  隨筆,既然是隨筆,顧名思義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隨性留下的筆錄。這本隨筆集現在有很多個版本,無數知名譯者為這本書貢獻過自己的汗水,將蒙田的智慧火花毫無保留、原汁原味的傳遞給讀者。感謝這群默默奉獻的偉大譯者,要知道讀者買書往往都是衝著作者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譯者,他們掩蓋在作者的光芒下是連線中西方文化的橋樑,藉此機會,向他們致敬。

  言歸正傳,蒙田隨筆是一本生活的哲學書,它不像其他哲學書那樣深奧而晦澀難懂,這本書就像一個鬍子花白,臉上每一條皺紋都藏著歲月痕跡的老爺爺,整張臉黯淡蒼老,唯有眼睛透露出歷經世情的睿智與豁達。這本書適合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燈下閱讀,因為白天的浮躁無法讓人靜心思考,只會讓人越看越心煩意亂,夜晚的安靜和孤單滿足了思考的條件,能讓人靜靜聆聽這位爺爺慢慢向你訴說生活的哲學,給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讓你的靈魂體會生活的奧妙。

  說了這麼多都是空話,接下來我們就“空殼的麥穗才會趾高氣揚”這一章節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書中這樣寫道:“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這句話的比喻多麼形象。中國古代道德經有句話叫“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越好的形象越飄渺無形,這句話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從無知到有識的過程,我經常能看見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給別人講一些淺顯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們只覺得小朋友可愛,至於那些道理和故事,難道真的不懂嗎?但如果換成一個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場合大聲說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欣賞,人們只覺得他無知而愚蠢。因為一個有學識有教養的人是不會在大街上以“傳授知識”的理由來獲得別人的尊敬與賞識。俗語說半瓶水晃盪一瓶水不響,就是這個道理。

  謙虛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風骨與氣節都融入那句勝利之後還低頭抱拳的“承讓承讓”中,謙虛不是懦弱,謙虛不是自大,謙虛是經過沉澱之後的光芒內斂,謙虛是竹子壓不彎折不斷的筋骨。蒙田的博聞強識和他對於生活的領悟理解都寫在書裡了,這本書可以當成人生的指路明燈。

  《蒙田隨筆》讀後感4

  其實我對蒙田不是很瞭解,但讀了他的隨筆集之後,我才知道他是個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問而又不做回答,甚至拒接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麼呢?”蒙恬善於向哲人那樣講話,像朋友那樣談心。他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上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為後代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

  自我意識是蒙田身上恆定不變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學說的尺度。他曾說“你身上和身外都是一片虛妄,只不過,範圍越小,虛妄的程度越淺。上帝說‘人哪,除了你,每樣事物都首先研究自身,並且根據自身的需要,確定了工作和慾望的範圍。唯有擁抱宇宙的你是如此空虛,如此匱乏;你是沒有知覺的探索者,沒有審判權的法官,歸根到底,你是這出鬧劇的演員。”好深奧的哲理,真令人驚歎,佩服。

  蒙田用他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風彩,分別闡明瞭論經驗,憂傷,閒逸,撒謊,恐懼,節制,榮譽,心態失衡,勇敢,習慣,口才,交往,良心,飲酒,發怒,人與人的區別,功利和誠實,後悔,相貌,年齡,想象的力量,對孩子的教育,言過其實,父子情,人性無常,死亡,自我衡量,坐井觀天,掠人之美,意願,命運的安排等章節。他語言平易近人,形象親切生動,讓我們讀起來回味無窮,富有生活情趣。

  我對他的論述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經驗。從來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斷,而且兩種見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不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裡,看法也會有所不同。以往的工作經驗會使你順利的適應新的工作崗位。但倘若你又以以往的工作經驗對待新的工作,那麼你的工作會有新的起色嗎?會有突破嗎?的確,缺乏創新的精神,你便不可能長久地勝任你的工作。他認為,用經驗來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為事情永遠不可能相同。

  他還說,在培養交往能力時,沉默和謙遜有利於和人交往。如飢似渴的去尋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十分積極的投入這種交往中,這樣便能給和你交往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夢田的文章揭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其深度和廣度不亞於任何一個哲學家。他對事物的探討堪稱執著,沒有半點忽視。他對任何事物也從不輕易下定論,總要從事物的正反兩面去探討,力圖把它看得更明白,更透徹。所以我說,有空就多讀一下蒙田吧,他能讓你平靜,而且你會喜歡他的。

  《蒙田隨筆》讀後感5

  近期閱讀了法國作家蒙田(1533——1592)的《蒙田隨筆》一書後,個人認為該隨筆大多以議論形式出現,真正是個包羅永珍,處處散發出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也映射出作者對人生的樂觀、積極和智慧,也教給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正如書中所寫“世界上各種見解都能達成共識:追求快樂是人生的目標,無論我們採取何種方式去實現它。”人生的快樂,也就是忘記不愉快,如塞內加“讓我們跳過無關緊要的瑣事。”

  為什麼要抱怨命運?它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對嗎?是你決定你的命運還是命運決定你的生命?生命本身並無善惡之分,其好壞都是由自己掌控的。當生活中遭受人間不幸的時候,智慧和愚蠢相會在感傷和果斷的焦點之上。智者能夠控制並戰勝災禍;愚者卻不知道大禍已降臨到頭頂。

  從古自今,人的行為往往是自相矛盾,複雜多變,為何要跟別人比,為何要抱怨命運,我就是我自己,只要細細聆聽自己的內心世界,會發現自己從未有過一模一樣的心境。此時,人生需要不斷學習,只有堅持不懈、專注學習,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穿透力,才能擺脫不必要的騷擾,最終培養出自由精神、獨立人格。

  正如普勞圖斯“智者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反之,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連自己都約束不住,管束別人談何容易。盧克萊修曾說“服從要比管理來得容易。”說到底,人的一生,均掌握在自己手上,看你是如何看待,加里克加萊:“過分的超脫有害無益,他勸人不可身陷於以至於超越有益與無益的界限。”

  “虛榮心和好奇心是我們靈魂受苦的兩大禍根,後者促使我們凡事都想插足,而前者則阻止我們對值得懷疑或待定的事物保持探究的精神。”只有堅持閱讀,勤于思考,擺脫孤獨,增長知識,才不易輕信別人,受外界的影響,讓時間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同時,也應學學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每年閱讀圖書一百本。

  即“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命運擺好了棋陣。”

  《蒙田隨筆》讀後感6

  《三國演義》,它集智慧和實力於一身,是我最喜歡的書,看過《三國演義》,讓我頗有感觸。曾幾何時,我們也想成為國之棟樑?曾幾何時,我們也願擁有隻有雙全之才華?曾幾何時,我們也向往“桃園三結義”感天動地之友情?青春年少的我們依然為實現這些理想而堅定地前行。

  《三國演義》宛如一首飽含深意的詩,意蘊深長;又如一曲動聽的歌,蕩氣迴腸;更如一汪清泉,奔流不息。這部書中處處洋溢著智慧與才情的交鋒,發人深省,令人震撼,很值得我們賞析。讀它,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激勵我們前進,激發我們的情感。大家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現在又出來一句歌詞“不是英雄不讀三國”,可見《三國演義》的價值有多高。書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更是讓我印象深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孟德;知人善用的孫權;愛民如子,寬厚仁德,視友情如生命的玄德;神機妙算,手搖羽扇,穩重儒雅的孔明;英武俊朗,才華橫溢的周瑜;傲骨雄風的關公;勇猛草莽的張飛等等,這些人都是主角,當然還有許多書中必不可少的人,他們各有千秋,共同構成了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使《三國演義》經久不衰。

  書中的其他人暫且不提,就說說曹操吧。古往今來最有爭議的人物莫過於曹操了,有人對他褒,有人對他貶。發生在他身上的事簡直太多了,從被通緝到手握重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到統一天下,真可謂是巨人。曹操曾說“寧願我負天下人,非天下人負我”,這話聽了就會讓人反感,但我們真心地替曹操想一想,他說此話之時正在被通緝,若我們是他,處於這樣的境遇會如何呢?曹操是治軍有方,軍紀嚴明的人,他在行軍時曾下令“擾民踐踏莊稼者這殺無赦”,但由於他的馬受驚誤闖田地,破壞了莊稼,他當即割掉了自己的一綹頭髮,這叫“以發代首”,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有“體膚之發受之父母,不可輕易去之”,頭髮對人們來說很重要,曹操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了,從這我們也能看出曹操的愛民之心。然而,我最欣賞曹操的地方是他有愛才之心。他把關羽留於營中十三載,為了使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雲長真心歸附,他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金銀珠寶不斷,可真是“費盡心機”,但終未如願,當雲長離他而走,找尋兄長的時候,曹操也未痛下殺手,讓關羽輕鬆離去,可見,曹公的胸懷多麼寬廣,多麼愛惜人才呀。然而,曹操在戰爭中也並非百戰百勝,赤壁之戰他就輸的很慘,當他面對自己慘白的情景時,卻依然能開懷大笑,這笑聲不是消極的,不是勉強的苦笑,而是發自內心的笑,當他失敗的時候,不是在為自己難過,而是在想著對手,想著對手對付他的手段,在他看來,這是他的財富。所以,我認為曹操是有大智慧的人,配得上這個“雄”字。

  總之,東漢末年,是英雄輩出,風雨變幻的時代,《三國演義》更是一部眾說紛紜,令人回味無窮的好書,書中的人物更是讓人褒貶不一,甚至連作者對這個時代也無法把握,所以說,三國史是值得深思回味的史詩。今天的中國也需要英雄,需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英雄,英雄出自少年,少年強則中國強,作為未來的希望的我們難道不應散發我們的青春活力,為國家的發展而努力奮鬥,成為當今的英雄嗎?

  《蒙田隨筆》讀後感7

  曾經聽人說過,讀書也要講緣分。若是你讀了某本書,必是與它有緣。我很是贊同,因我之前是從未聽過蒙田這個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隨筆》一書。機緣巧合地,我在瀏覽網頁的時候讀到蒙田的一句語錄,頗為震撼。“那些明瞭喪失生命並不是件壞事的人,肯定會坦誠自若的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後來,我便開始瞭解蒙田,開始讀《蒙田隨筆》。

  我不敢說我能夠把蒙田的思想參透,但是每讀到一些見解獨到的地方,我也會有強烈的共鳴。蒙田是一個智者,一個思想家,他無時無刻都在思考,關於生命,關於人類的種種感情。

  在這個愈發喧囂的社會,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抵擋不住名利,金錢的誘惑。還有多少人願意安安靜靜的捧一本書,慢慢品讀,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業人士更願意分秒必爭地去應酬,因為對於他們而言,一分鐘可能就會是一百萬的交易,就可能為自己或者公司提高聲望。因此,他們又怎麼可能會騰出如此“寶貴”的時間去看一本書呢?而《蒙田隨筆》中談到論榮譽,其中是這麼寫道的:“自以為是者的名聲看起來多麼美好,這動聽迷人的聲音,不過是一曲回聲,一幅影子般的虛無縹緲的夢境,微風一吹,它就銷聲匿跡全無蹤影。”所謂名聲,榮譽,也只不過是過眼雲煙。

  太過看重的話,只會成為一種束縛,掙不脫,也放不開。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這些徒有虛名的東西,那麼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會被忽略了,也許等到走到人生的盡頭時,回頭一看,才發現其實這一生過得太匆忙,什麼都沒有得到,除了那些虛名。

  《蒙田隨筆》中還談到無所事事。原文是這樣的:“如果不讓大腦有事可做,有所制約,它就會在想象的曠野中馳騁,有時就會迷失方向。”作為大學生的我,實在感到羞愧,因為我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讓大腦放空,寧願發呆,也不願找些事情讓我的大腦做,於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實,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學生也是無所事事的,因為他們坐在電腦前,刷著微博,又或者看著電視劇,大腦裡面又在想些什麼呢?我想答案應該是沒有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時

  間去思考,而是懶得去想,以一種逃避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面對世界。世界越是喧囂,我們越是要剋制住自己,騰出一些時間,讓自己靜一靜;找一些事情,給大腦做一做。可以是靜靜地讀一本書,並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斷地完善自我。這樣人生就會充實了一些,就不會是無所事事了。

  蒙田隨筆中還談到其他一些關於人與人的交往問題,談到如何交流,談到關於死亡等等,思想自由開闊,見解獨到。先拋開裡面的內容不說,一個人若是能夠靜下來想想事情,思考問題的話,那至少還會有屬於自己的一些想法,不會那麼輕易地隨波逐流。在喧囂的世界中,能夠為自己覓一方靜土,那麼人就不會那麼浮躁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