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80週年手抄報圖片大全
長征80週年手抄報圖片大全
共產黨在歷史賦予的重任面前,義無反顧,臥薪嚐膽,終於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走完了充滿艱辛坎坷的漫漫長征路,帶領中國革命和社會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長征80週年手抄報圖片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長征80週年手抄報篇一
1935年元旦,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長耿飈化裝到烏江江邊偵察,他剛剛接到強渡烏江的任務。
烏江素以天險著稱,為遵義的天然屏障。江面寬約250米,深不可測。水流湍急,水溫僅有10度,對岸敵人密佈崗哨,工事堅固。這麼寬的江面,如沒有渡河工具,渡過幾乎不可能。二師立即趕製竹筏,同時挑選出習於水性的18個戰士,準備派他們游水過江,以擾亂敵人的警戒,掩護後續部隊強渡。
第二天9時左右,18人中的8個勇士,每人各備駁殼槍一支,奮然躍入江中,帶著架設懸橋的繩索,向對岸游去。江寬水急,人雖遊至對岸,可繩索怎麼也拉不過江。只得以竹筏強渡,竹筏至中流時被敵擊沉,強渡無功而返。當夜,又組織第二次強渡,將單層竹筏改為雙層竹筏。4只竹筏同時強渡,3只被江流阻回岸邊。三連連長毛正華的第二筏劃至江中後也沒有了訊息。
第二天,強渡繼續進行,當竹筏劃至中流,只見從敵人工事下的石崖裡,跳出幾個人來,向著敵人一陣猛烈掃射,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落荒而逃,我們的竹筏這才順利地登了岸。這些接應的人是誰呢?
原來,毛連長於2日晚偷渡時,率戰鬥員4人登第二筏,這個竹筏不知怎樣竟然靠了彼岸。在他們登了岸後,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卻都不見來人。這種情況下,5位戰士只能圍坐在一堆,在烏江邊石崖下過了一夜。
第一批強渡的十幾個戰士與毛連長等會合了,在佔領了敵軍的崗哨陣地後,繼續向敵人仰攻,接連幾個手榴彈,在輕機槍掩護下,刺刀用上去了,敵人陣地被徹底奪取了,一個排死傷過半,其餘的倉皇逃竄。因此,天險的烏江,就這樣的被突破了。
長征80週年手抄報篇二
作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長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僅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為突破時代和國界的偉大事件,在世界上廣為傳揚,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
80年來,許多國際友人對長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盛讚紅軍長征。他們中有著名的領袖人物、軍事統帥,也有專程來中國採訪報道的記者、作家,更有一些外國人來到中國重走長征路,體驗長征精神。
外國政治家評長征:無可匹敵的偉大史詩
長征在國際上形成的巨大影響,讓很多外國政治家歎為觀止。他們不吝讚美之詞,盛譽長征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爍今。
二戰期間戰功赫赫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稱長征“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史詩,是一次體現出堅忍不拔精神的驚人業績”。
長征是偉大的史詩,又“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的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得多。它是國家統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後東西的必要因素。”國際知名戰略學家、曾擔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於1981年7月攜全家一起赴貴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長征路。“在我們走近大渡河時,曾經一度懷疑它是否真的像長征戰士在回憶錄中描述的那樣水流湍急,險象環生”,參觀大渡河後他在《沿著長征路線朝聖記》中寫道:“及至親眼目擊,才知並非言過其實。這條河水深莫測,奔騰不馴,加之洶湧翻騰的旋渦,時時顯露出河底參差猙獰的礁石,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慄……”
外國軍人談長征:他們是真正的軍人
全軍將士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不怕犧牲、英勇戰鬥,面對敵人的優勢兵力,充分發揚軍人血性,巧妙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在世界軍事界,長征精神成為了珍貴的精神財富和軍事財富。
美國軍事史學家塞繆爾·格里非斯將軍在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書中,拿紅軍長征和公元前400年1萬希臘人從波斯到黑海的撤退做了比較,“希臘人和中國人,同樣忍受了酷暑嚴寒,乾渴飢餓;同樣爬雪山,食草根,眠雪野,邊行軍邊打仗;同樣解決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內部爭端;同樣生存下來了”。但是,長征是“一次更加雄偉的壯舉”。“中國共產黨人,以他們反覆經受的考驗證明,他們能夠忍耐難以言狀的艱難困苦;能夠戰勝途中大自然好像決意要阻撓他們前進而向他們提出的一切挑戰;能夠擊敗下定決心要消滅他們的敵人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以色列國防軍退役軍官武大衛很早就聽過中國紅軍長征的故事,“如果沒有嚴明的紀律和組織,紅軍是不可能從敵人的圍剿中完成大規模戰略轉移的。中國紅軍走了兩萬五千裡是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我從長征故事中學會了如何嚴格要求自己,如何堅決服從命令。”就這樣一直懷揣著“長征情結”,2005年他終於得以“圓夢”,用汽車加步行的方式,按照紅三軍團的路線走完了長征路。他說:“這次長征之行,讓我知道了什麼樣的軍人才是真正的軍人,才是能夠打勝仗的軍隊,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軍隊……中國紅軍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貴財富,值得世界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
長征80週年手抄報篇三
與以往的戰爭影片電影相比,《我的長征》不再以領袖人物為主要刻畫物件,而是透過一個小紅軍戰士的視角,將視點主要對準基層官兵,再現長征的艱苦卓絕。無論是開篇湘江大戰的長鏡頭帶來的震撼力和心理時間延續力,還是飛奪瀘定橋時鏡頭的緊迫感和衝擊力,或是尾聲時少數民族戰士達爾火將紅旗插上高地時那悽美至極畫面,都為這部影片的成功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作曲大師張千一的音樂緊緊抓住了影片的節奏,經過他的音樂情緒的渲染,影片的大片氣勢更是無與倫比。男主角鍾秋年僅十七歲,但是成熟的演技使他擔任這部大片的主角絲毫不顯單薄。影片充滿了濃濃的深情,飛奪瀘定橋是全篇最精采的部分,也是最動人的部分,如果說其他場面讓我飽含熱淚的話,那麼這一場面則讓我熱血沸騰、震撼不已。
影片站在今天時代的高度,對主題思想進行深度的開掘,表現紅軍戰士“跟著走”的堅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影片用一家人的悲歡離合串聯起主人公的整個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實現以小見大、真實感人、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真正觸控到了長征的精髓所在,體現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高度統一,具備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是激勵人們繼承革命先輩遺志,激發人們深厚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感的精品力作。
在看片過程中,我一直是眼含熱淚,彷彿置身在七十年前的腥風血雨中,不滿十六歲的小紅軍王瑞的情感彷彿就融入在我的情感中,看著他睜著一雙驚恐的眼睛,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地從自己的身邊消失,和大人們一起拼殺在戰場上,衝鋒在槍林彈雨中,我不禁感慨,這是怎樣的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怎樣的一種刻骨銘心的經歷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何曾體驗過這種感覺?當我們懷著自己所謂的生命的疼痛,來看七十多年前祖輩的疼痛時,才發覺我們是那麼地造作和渺小。
平日裡說起長征,我總是聯想到“兩萬五千裡、雪山草地、草根樹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這樣一些詞,還有一些電影,電視裡的畫面。至於更具體,更深入的東西,就不清楚了。但看了這部影片後,一段段悲壯的故事,一個個蕩氣迴腸的場面,讓我真切地瞭解到長征的艱苦卓絕,我也被深深的震撼著:在明知有危險的情況下,是什麼力量在支撐並凝聚著他們毫無畏懼、前仆後繼地勇往直前呢?那不正是一往無前、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嗎?
我不禁在想,紀念長征,如果耽於紀念日的隆重,顯然是不夠的
我們更應該思索:以什麼樣的紀念讓這段歷史完好的儲存下來,以什麼樣的方式讓人們更充分的汲取其中的價值,以什麼樣的途徑讓偉大的長征精神與具體生活結合起來國際中小學。作為身處新時代的我們,弘揚新時代的長征精神,更是責無旁貸。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傳播、宣傳,而且要身體力行,刻苦努力,用實際行動去實踐、去發揚。正如一位當代大學生所言:“開始於70年前的長征還遠未結束,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在中國地圖上,很容易找到長征的起點,在我們心裡,長征永遠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