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先進事蹟材料600字(通用11篇)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600字(通用11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有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很是熟悉吧,事蹟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那麼相關的事蹟到底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抗疫先進事蹟材料600字(通用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1

  20日,武漢市江夏區衛生健康局釋出公告,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彭銀華,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於2月20日21時50分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

  “疫情不散,婚期延遲” 從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到隔離病區組建,作為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的一名呼吸內科醫生,彭銀華深知“有場硬仗要打”。

  他推遲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主動請纓上一線。彭銀華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得到了未過門妻子的理解和支援。堅守在隔離病區抗擊疫情的日子裡,“白班加夜班”輪班倒,工作強度很大。雖然陸續有更多醫生加入進來共同抗擊疫情,壓力得到緩解,但隨著疫情的發展,彭銀華再次選擇堅守。大年三十,同事們心疼他,讓他回家休息,多陪陪未過門的妻子。他卻說:“讓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輕,我先頂上!”和未婚妻簡短通話後,彭銀華再次義無反顧穿上隔離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戰場。但是不幸還是發生了,正月初一這一天,彭銀華倒下了。從1月25日(正月初一)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彭銀華在醫院裡被救治了整整27天。一位微博網友曾在2月2日給彭銀華拍照,照片裡,他躺在病床上,一隻手擺出“勝利”的手勢,看著鏡頭,微微笑著。如今他辦公桌抽屜裡的結婚請柬還沒來得及發出去,推遲的婚禮也永遠無法舉行彭醫生,一路走好!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2

  今年三月疫情再次來襲,防疫的戰爭再次打響。開展防控疫情工作以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辭辛勞,離開家人,積極響應動員,迅速進入戰鬥角色;他們堅韌不拔,始終堅守崗位,奮戰在防疫第一線;他們勇敢堅定,在居民群眾閉門不外出時,他們始終在轄區內“逆行”,宣傳引導,摸底排查;其中西環社群居委副主任陳羽同志,表現突出,在大難面前,舍小家為大家,踐行初心使命,勇於擔當作為,展現出新時代基層黨員幹部的風采。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3月12日,破曉前的電話鈴聲在耳邊響起,她接到訊息第一時間趕到單位,輔助安排人員,穩定軍心,帶領大家迅速進入備戰狀態。街道辦事處開會傳達部署防疫工作,要求各社群立即進入戰時狀態,迅速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現在正是檢驗黨員幹部初心使命的時候,面對疫情,如果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算什麼共產黨員,怎麼對得起群眾的信任。

  疫情發生以來,她每天都是日夜堅守在工作崗位,累了就在單位小憩一會兒。每天披星戴月地工作,為居民築牢疫情防控牆。“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正因為心懷信念,她始終默默地堅守著那一份責任,那一份承諾。不僅要防控疫情,還要看住居民,讓疫情不在這裡傳播。居民群眾自我防控意識至關重要,一定要發動群眾,共產黨人的法寶就是依靠群眾,疫情防控,貴在群防群治,群眾不參與,疫情難根除。採取各種方式,嚴防人員流動,取消各種宴會、聚會、集會,浴池、餐館、網咖、等全部關停。

  開展全民核酸檢測以來,盡心盡力做好後備軍工作,為工作人員、醫護工作者準備防護服、口罩、消毒液等物資,居民在疫情期間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她都會耐心解答,幫助聯絡解決。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在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她衝鋒在前,勇挑重擔,彰顯了黨員本色,傳遞了抗疫力量,保障了群眾健康。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3

  自吉林省疫情發生以來,王慧第一時間報名成為下沉社群工作的一份子,她先後在北河社群順達小區、紅宇社群地稅卡點以及萊茵河畔保供組工作,閉環管理時,她也是第一個報名參加。組織有需要,王慧隨時服從排程,不管工作強度多大,離家多遠,她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到萊茵河畔保供組後,她承擔起了第三組組長的工作,入戶摸排、資訊採集、需求統計、配合核酸……這些都是她的工作內容。她帶領4名組員負責9棟樓28個單元314戶540人的居民資訊採集工作,她挨家挨戶詳細地記錄著每戶人傢俱體情況,她想:記錄詳細一些,這樣後期給居民提供生活物資才能更方便些。時間緊,任務重,這514名居民的資訊採集工作要在4月3日當天必須完成,從早上7點半開始工作,到了下午5點多,已經過去了10個小時了,今年58歲的王慧已經筋疲力盡了,還差最後3家的時候,王慧在上樓過程中腿一軟不小心摔倒在樓梯上,頭上磕了一個大包,胳膊和腰摔得淤青,領導告訴王慧回家好好休息休息,明天不用來了,可是王慧心想特殊時期,“一個蘿蔔一個坑”,我不來,我的任務就得同組的同事來承擔,他們本來任務量就夠重了,“我沒問題,我可以繼續工作!”第二天她準時到崗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王慧負責包保25號樓某單元某戶的孫奉嬌一家,孫奉嬌愛人在河南打工,自己懷孕4個月還帶著一個8歲的孩子,王慧瞭解到情況後對孫奉嬌一家格外關注,孕婦的營養需要保障,孩子的情況也需要特殊照看,疫情期間,雖蔬菜包供應及時,但是孩子吵著要喝牛奶,王慧得知情況後從自己家拿了一箱牛奶給孫奉嬌送了過去。她說:“特殊時期,我們大人苦點沒什麼,但是不能苦了孩子”。

  世上本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凡人有一分光,發一分熱,螢火匯聚成星河,致敬所有像王慧一樣在防疫一線默默奉獻的堅守者,相信光匯聚的地方終會驅走黑暗。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4

  有這樣一位院長,疫情發生以來,他帶領全院醫務人員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後,他依然在病房內從早到晚不停地處理各種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時58分,一個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線不懈抗爭的白衣戰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劉智明。

  走進劉智明生前的辦公室,他的工作證和圍巾還掛在牆上。許多同事直到現在依然不願相信他已經離去的事實。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劉智明所在的武昌醫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1月21日,劉智明去市裡開會接到任務,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數僅次於金銀潭醫院。而武昌醫院只有三天的時間來完成院區改造和病人的轉運。

  不眠不休的三天,劉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醫院是綜合性醫院,短時間內按照傳染病醫院要求改建,難度極大。增加床位、調配醫務人員、解決物資,每一件事都需要劉智明協調。

  而此時的劉智明已經住進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結果顯示,肺部嚴重感染,隨後的核酸結果確診為陽性。在ICU裡,劉智明的身份變了,可救死扶傷的使命和擔當卻沒有放下。在病房裡他不停地接打電話、回覆微信,一會兒問病人收進來了沒有,一會兒問院內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沒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卻說:“我是院長啊,我丟不下!”並讓大家不要過多關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復出院,再與大家一起並肩作戰。

  劉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的護士長。丈夫感染後,她曾想過趕過去照顧病重的丈夫,然而,劉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裡明白,妻子也在一線,把她留在崗位上,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生的希望。

  2月14日,劉智明病情突然惡化,被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進行搶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搶救無效不幸離世。斯人已逝,在劉智明所帶領的武昌醫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5

  xx,女,1966年10月11日出生,黨員,大學本科,醫學學士學位,副主任醫師,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門急診科科主任、基層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蹟:

  1、組建發熱門診,制定管理制度流程和崗位職責,做好培訓工作。

  為了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我院從1月18日起開展發熱門診接診工作,由於我院是精神病專科醫院,雖然有發熱門診但從未接診過一例發熱病人,所以發熱門診的工作是從零開始。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門急診科的主任和黨支部書記,勇挑重擔,擔任發熱門診工作小組組長,在醫院領導的堅決支援下從組建醫護人員就位發熱門診崗位和發熱預檢分診崗位;到準備各種物資;到挑燈夜戰以最快的速度根據防控指南制定出發熱門診的各項崗位職責和流程,應急預案等並做好人員崗前培訓,要求防控各項知識做到全員全覆蓋培訓。只用了一天的時間發熱門診開始接診發熱病人,及時做好了對發熱病人的排查和診治工作。

  2、做好黨建工作,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

  作為支部書記,帶頭講政治,牢記黨的宗旨,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勇挑重擔,面對疫情衝在最前面,帶領科室的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積極要求入黨的群眾,積極投入到發熱門診的工作中,還發 展支部一名群眾在疫情防控攻堅戰中火線遞交入黨申請書。在醫院黨委的號召下,更多的黨員同志主動要求到我們發熱門診預檢分診崗和發熱門診醫生崗位來,黨員衝在一線,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抗擊疫情攻堅戰。

  3、堅守一線,帶病堅持工作。

  發熱門診的工作,從最開始的零經驗到理順工作流程,總結經驗教訓,修改工作方案,協調發熱門診的各項工作,這需要組長的堅守和堅持。疫情防控期間正值春節假期,放棄了與家人團聚,不顧自己身體有病,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6

  她是一名黨員志願者,她是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她是新臨社群黨總支書記,她的名字叫葛巍,是一名85年的基層黨員幹部。值農曆新春佳節,席捲而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破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為了加強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轄區居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從大年初一開始,葛巍書記就一直帶領社群人員在一線積極開展防控疫情工作。取消休假,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一忙就是一整天,沒時間吃飯是經常的事,實在餓了就是簡單的泡麵一泡。因疫情緊張,她每天在所管的轄區裡不知道要走上幾個來回,對居民一遍一遍的宣傳,一天下來腳腫嗓啞的。因一直處在一線,怕回家不安全,就把她的兒子送到奶奶家,兒子也才10歲,經常打電話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來,一向堅強的葛書記,紅了眼眶。此時的她也想回家陪陪兒子,但是心中的信念告訴她,此時社群的居民很需要她。掛了電話,葛書記又投入到了防疫工作當中。

  她不分晝夜堅守崗位,奔波在各小區的“戰場”上,接到上級有關部門給的武漢返新人員名單,她衝鋒陷陣,第一時間走進疑似人員的家中,事無鉅細的詢問情況,親自給他們量體溫,講述在家隔離重要注意事項,每天必進入疑似人員家中,仔細掌握情況。有些居家隔離人員急需新鮮蔬菜和生活必需品時,主動幫助購買,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在社群防疫工作站點上,她的身影從未消失過,主動發放宣傳單,主動送出愛心口罩,主動排查所有疑似人員資訊。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7

  周xx同學寒假返鄉期間報名成為了社群的一名志願者。在社群內,她對出入的居民和車輛進行體溫測量記錄,對返鄉人員進行上門詢問登記,幫助社群做好疫情防控的工作。春節期間,她積極宣傳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禁止電動車入單元樓的通知,為社群居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識,輔助社群居民過上一個安全祥和的幸福年。在她看來,寒假期間的志願服務活動不僅為社會做出了貢獻,還有利於自身實現自身價值,疫情期間,大學生更應當義不容辭地為家鄉抗疫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奉獻青春力量,我義不容辭。”做好安全防護的黃思嶸同學隨居委會挨家挨戶宣傳病毒知識,貼宣傳標語,發病毒防護宣傳單,告誡居民儘量不要外出。她還在春節期間參與送春聯的暖心活動,為市民送去祝福和快樂。“在志願服務過程中,我們不但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精神和心靈也得到了滿足。志願服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積極參與”黃同學這樣說道。

  假期裡,陳淼同學作為新城社群的志願者服務活躍在幫扶群眾、奉獻社會的一線,用自己平凡的行動溫暖著需要幫助的人。她參加了社群組織的溫暖鄰里志願服務,年前參與了印刷版畫、寫對聯等活動,在活動的參與中,她深刻認識理解到了黨對於人民群眾的關心愛護,並感覺到自身的文化內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各奮愚公之願,即可移山;共懷精衛之心,不難填海。”面對疫情,但黃學婷深知功薄蟬翼也好過無動於衷。因此她決定成為蘇州圖書館雛鷹志願者的一份子,為抗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為期一週的志願者活動中,她的主要任務是管理閱覽室。在學習了排架的相關知識後,她認真檢查每本書的編號並將其按序排放整齊,同時協助工作人員掃描、整理、擺放圖書資料,為讀者測量體溫,檢視健康碼,維持圖書館的秩序。黃同學表示,希望透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承擔起青年的責任,把小我融入大我當中,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8

  自“抗疫”殲滅戰打響以來,西環社群黨委副書記班允遜同志始終堅守在崗位上,扛起責任、靠前指揮,在書記的帶領下團結全社群黨員、群眾,迅速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遏制疫情傳播蔓延,以實際行動踐行一名黨員幹部的初心和使命。

  “我的初心,就是守護好這一方百姓。疫情如此洶湧,我作為副書記,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為全社群居民群眾衝鋒在前。”在3月13日凌晨召開的防疫動員部署會後,他暗下決心、堅定意志、義無反顧、毫無怨言地撲在一線。明確“黨建引領,廣泛發動群眾”的工作思路,向黨員發出“戰鬥號令”,向群眾發出“動員倡議”,以最“硬核”的措施迅速集結全社群力量。在實際工作中,他充分發揚不怕困難、連續作戰的作風,帶頭走訪入戶,帶頭在崗值班,帶頭在卡值宿,和黨委班子、黨員先鋒服務隊始終站在防控疫情最前沿,讓黨旗在防疫一線高高飄揚。

  “今晚加班,我不回去了。”“放心吧!孩子我會照顧好的。”短促平凡的對話,成了他與妻子之間的默契。為了防疫工作,他們夫妻“舍小家顧大家”,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遇到緊急任務時,他總是精心安排,最短時間做好布控,完成任務的同時做好社群輿情的監控和導向,做到社群防控工作“快、妥、穩”。

  “這次疫情來得兇,但我們的社群幹部關鍵時候頂得上,危急時刻靠得住,讓我們倍感安心。”這是西環社群居民的真實心聲。在他的先鋒模範作用引領下,西環社群不停吹響抗疫“衝鋒號”。全社群約有30餘名黨群先鋒隊員投身防疫工作,他們分兵把守、築牢陣線,在小區主要進出口,落實體溫測量、資訊登記,他們走街過巷、大力宣傳,他們將心比心、民呼我應,主動服務居家隔離群眾,實時瞭解其身體狀況和所急所需,讓隔離人員感受到濃濃的溫暖,等等。強大的正能量不斷凝聚,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主旋律在該社群不斷迴響。

  肩上有責、心中有愛、手上有招。班允遜同志憑著一份對基層工作的情懷,不忘初心,用恪盡職守、直面風險的姿態,以實際行動生動踐行著黨員幹部的使命,充分展現了打贏疫情防控殲滅戰的力量!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9

  從武漢向全國各省蔓延,短短時間,四川省就出現了首個病例,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確診人數持續攀升,整個四川省也進入了戰備狀態,一時間,曾經繁華喧鬧的街道,空無一人,所有人都只能在家中,過著可謂是最無聊的年。

  張x是四川省廣安市x衛生院的基層全科醫生,畢業於xxxx大學,在病毒蔓延到四川后,他選擇堅守在崗位上,在提醒家人不要出門,不要和親友聚餐後,自己卻選擇逆行,選擇在基層留守。

  x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正值新春佳節,本該是闔家團圓、走親訪友的日子,但是今年,張醫生一家哪兒也沒去,只是在家待著。一家人透過電話的形式,向親戚朋友們拜年,並提醒親友們不要外出。張醫生看著新聞報道里每天都在增長的新冠肺炎病例數,心裡無比的時候沉重。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他遠比普通人更加清楚那串不斷增長的數字意味著什麼,又有多麼可怕。雖然武漢市在1月23號就進行了封城,但病毒並沒有停止傳播。他意識到,社群的防疫工作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即使他所在的社群目前沒有任何一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但這正說明了目前正是社群防疫的黃金時期。他決定立即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為保障社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應對之後疫情的大爆發做準備。

  在國家提出全國性的門禁之前,張醫生就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囤積口罩,在自己的社群首先提醒大家出門戴口罩,注意消毒和衛生,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在疫情發生後,口罩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張醫生並沒有留著這麼多的口罩自己使用,而是在自己的社群內儘自己的能力發放囤積的口罩。他基本看見沒有戴口罩的老人,都會耐心給他們交待新冠肺炎的嚴重性並且送給他們一些自己的口罩。在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期間,張醫生也沒有停止坐診,依舊每天長時間戴著口罩為病人看病。在沒有工作的時候,他也在忙於參見社群的防疫工作。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10

  不是從疫區回來,也沒有離開上海,可燒傷科醫師陳浩傑還是被保護性隔離了。他的隔離,與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感染者有關。

  作為國家電網全國電燒傷治療中心、上海市衛生系統首批“重點特色專科”、長寧區首批“醫學名專科”,1月29日,醫院燒傷科接到上海市長寧區衛健委發來的會診通知。在長寧區武漢返滬人員醫學觀察定點賓館內,有一名燙傷病人需要醫院燒傷科專家到場參加會診。

  救病治人高於一切。上海電力醫院迅速響應,剛下夜班的燒傷科黨員醫師陳浩傑主動請纓,趕赴現場診治。經診斷,患者約有2.5%的胸腹部二度深燙傷,好在處理及時專業,患者傷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疼痛得以緩解。

  按照原定治療計劃,陳浩傑此後將定期為患者上門換藥。但幾天後,這名燙傷患者的配偶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燙傷患者本人經醫學檢查也被列為疑似病例,並被就近送入同仁醫院發熱門診進行醫學隔離觀察。為確保患者燙傷創面不進一步惡化,陳浩傑在瞭解情況後仍於2月3日前往同仁醫院會診,瞭解患者傷情,指導其在隔離區的換藥注意事項,並表示將根據同仁醫院及患者傷情需要,隨時再來會診。

  雖然在前後的會診過程中都嚴格做好防護措施,但醫院慎重起見,還是要求陳浩傑居家醫學觀察兩週,並於2月10日致電關心其身體情況。可離崗位不離職任,居家隔離期間,他,仍多次透過電話聯絡同仁醫院瞭解患者傷口恢復情況,充分彰顯了醫者仁心,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抗疫先進事蹟材料11

  2020年,一場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隨著疫情在全國各地快速擴散,市華豐家電有限公司黨員志願者張穎同志逆行而上,衝鋒在前,用無私奉獻的精神,彰顯了黨員本色,為抗疫防控阻擊戰貢獻著自已的一份力量。當得知社群防疫工作壓力較大,人員不足,正招募志願者的訊息時,她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並立即投入到五龍街道公園社群社群疫情防控執勤工作中。從2月8日起志願加入社群疫情防控工作,她每天都提前上崗,履職盡責。

  張穎總是和顏悅色、耐心勸導居民,連續幾天的工作,使她嘴唇乾裂,嗓子嘶啞。但她總是說:“我們應該站好自己的崗,擔好自己的責!”遇到一些居民拿的東西太多,她會主動上去幫助。對於年紀大、行動不方便的居民,她會幫助買菜,勸說居民少出門。當看到有居民口罩帶的不合格,總是不忘囑咐兩句。每天值班,她都堅守戶外,耐心引導居民,解答問題,並認真檢查出入證、查驗掃碼情況。

  她經常在值勤結束後,主動去查詢小區封閉口是否出現漏洞,當發現小區封口處的鐵絲網被人為破壞時,第一時間向上級彙報,減少隱患。

  她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在關鍵時期的使命與擔當,堅信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張穎說:能在這樣關鍵的時刻,成為一名志願者,感到無比自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