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7篇)

教育名著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名著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名著讀後感1000字1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開啟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教育名著讀後感1000字2

  終於有時間坐下來靜心看書了,也有一些收穫。特別是看了朱永信的書《新教育》,結合他20年的教學經驗,我有很多感觸:

  新教育意味著一種教育理想,一種教育激情,一首教育詩,一種教育行動。新教育的四大變化改變了教育的行走方式、學生的生存狀態、學校的發展模式和教育的研究正規化。六個行動,打造書香校園,師生一起寫作文,傾聽窗外的聲音,培養優秀口才,建設理想課堂,建設數字社群,教育感悟、教育規律等理論和理念深深打動了我。讓我對未來的教育教學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新教育明確指出:“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其閱讀水平。一個沒有讀書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滿是書的城市,才會是一個美麗的城市。”由此可見,新教育主張變讀書為讀書,讓讀書成為孩子生活的習慣,讓讀書成為孩子生活的精神港灣。在新教育語文教學實驗中,我們滲透了這一理念,把“小教材”變成了“大教材”。所謂“小教科書”就是教科書。所謂“大教材”,是指根據課本對課外教材進行拓展和延伸,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其次,借鑑新教育,打造書香校園、書香課堂、書香世家,讓孩子可以與明共舞,早上背詩,中午讀書,下午黃昏儲蓄,開展各種與讀書相關的活動,如晨練比賽、讀書、寫作、繪畫、繪畫經驗交流會、有益讀書等。透過多種方式讓孩子喜歡讀書。

  老師應該嚴格要求學生。這樣才能把班級管理的井井有條,有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善於總結和反思。學生正處於成長髮展階段,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所以一定要按照學生的言行規範嚴格要求,而且因為這些缺點和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要求有一定的度。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應該給他們時間和機會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責,甚至體罰或者變相體罰。老師的`管理要得到學生的尊重,讓學生能夠心服口服,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可。

  新教育中的科學研究是一種課堂上的行動科學研究。行動研究。關鍵有兩點:新教育出來的名師都是多愁善感的,二是關注師生的生存狀態。新教育出來的名師,都是能放下心事,持之以恆,持之以恆,每天記錄自己的教育隨筆、思想、感想的老師。在假期培訓的時候,也有專家指出,有些老師經常在想:為什麼我在教的任何年級、任何學科都成不了名師或專家?答案很簡單,就是你在日常教學中不善於總結、寫作、發表、分享。我覺得有道理。

  假期即將結束。新學期,正如新教育所說,只要我們行動,就會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會有奇蹟。教育從來都不是最好的。教育只能在無盡的探索中建立自己,在無盡的發展中壯大自己。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讓我們一起為夢想而努力!

  教育名著讀後感1000字3

  朱永新的《新教育》不是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論,他用詩一樣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用觸動心靈的哲理箴言給我們引領方向、指點迷津。手不釋卷地讀完《新教育》後,新教育的四大改變(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模式)、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群)、和每月一事都讓我深深地震撼,朱永新的新教育竟能把教育問題分析得如此透徹,方方面面考慮得如此完善,不是在實際的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分析、總結、歸納,怎會有如此精闢的結論?

  除了這些指導性的實施模式給了我不止一次的震撼以外,《新教育》中很多語句也同樣精闢、凝練,每讀一遍,都會在我的意識裡產生強烈的震撼和共鳴,例如:教育就是對平庸的挑戰,對成功的跨越,永遠服務於今天,為明天做準備;一名教師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就不會有超越性、創造性地成功;既然我們當了老師,與其痛苦承受,不如開心擁抱,與其平平庸庸地活,不如紮紮實實地幹;新教育的理念是讓教師、學生、學校、一起成長,讓孩子享受學習的快樂;一個人要獲得成功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一是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學校教育就是要做好服務;不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換取分數,不以不講科學地敬業去貽誤學生,不以唯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教師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心裡湧起一種愛的熱潮,只有持之以恆地把這場愛的接力賽堅持到底的人,成功的大門才會敞開,他的教育才能走進孩子們的心靈;要無限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力。

  教育就是一種喚醒和激勵,當一個教師停止了撞擊,就意味著他對工作失去了熱情,對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只要我們學會欣賞,學會發現,就會有無數個學生找回自信,尋回他們的夢想。如果我們的老師都能學會欣賞,我們的教育就會改變模樣,學生們的心田就會充滿陽光……諸如此類的教育箴言數不勝數,如果我們一線的教師能將這些箴言牢記在心,並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認真實施,相信我們能喚起更多學生的學習熱情,相信我們龍源湖學校的教育事業會更加欣欣向榮!

  朱永新的新教育對家庭教育也提出了很多地指導與期待,我對照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找出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忽略的方面,逐步地實施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更進一步感受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系統化和完善性。我很慶幸我仔仔細細地閱讀了這本書,它讓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明白了很多道理,少走彎路。

  教育名著讀後感1000字4

  《我們怎樣教育孩子》是好久好久以前學校發的一本書,當時順手放在了辦公桌裡,一直沒有再翻出來。這學期無意間翻出來,就順便看了看,結果就被裡面那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和撥出問題看實質的質樸的語言吸引了。

  《我們怎樣教育孩子》是張廣利校長結合他在學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思考的文字呈現。其“社會即學校,家庭即學校,父母即教師”的觀點,是我伴隨著教育工作年限的增長,感觸越來越深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學校和家庭應形成合力,共同承擔起培育孩子的責任,為孩子的一生髮展負責。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談舉止、處世態度、生活方式及對每一件事、每一個問題的看法都會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在孩子的心中打下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裡該播種些什麼”使我更加清晰的知道:讓孩子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合作、學會共處、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比學習書本的知識更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裡,該播種些什麼,教育孩子從小該崇尚什麼,反對什麼,珍惜什麼,愛護什麼……是值得我們做父母和老師應該注意和深思的問題。

  “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於平淡,認真做好每一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是汪中求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我想,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不要期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多麼偉大,關鍵是要關注孩子成長的當下,讓孩子在平凡的生活和學習中成長,從小事做起,從腳踏實地地做事中體驗成功,從平凡的經歷中發現偉大,成就孩子真實而豐碩的人生。

  一篇一篇細細品讀下,再與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所做的一切相對比,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某些教育行為是不恰當的。或許,我們早就知道,或許,我們才發現,但這需要我們改變。“要想改變孩子,首先應該改變自己”。這是一句非常簡單好記的話,但做起來卻相當困難。就像教我們家的小姑娘識字,發現就是簡單的“東南西北”這四個字,她在學習時卻東張西望,一遍一遍記不住,在那裡胡猜。大怒,訓斥一頓之後,孩子一邊哭,一邊嚇得往大人懷裡鑽,還得一邊繼續胡猜。或許,冷靜之後想一想,讓孩子休息一下,等她能精力集中時再來認,效果一定比邊哭邊學習的效果要好。但當時盛怒之下,知道是錯的,卻還在和孩子,也和自己較著那個勁。

  掌握孩子成長的規律,做個智慧的父母和老師,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追求的。為此,我們都要努力呀!

  教育名著讀後感1000字5

  近段時間,我學習了《新教育》這本著作的第二章——新教育的學理基礎,懂得了與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相對應,新教育實驗具有自己的哲學、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

  在中國的許多學校中,都有這樣的標語:“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新教育實驗為什麼講“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為了每位學生”?因為,我們覺得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大的概念,是包含了人類生存、生活、發展的全部過程的這樣一個概念。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而且要關注教師,關注校長,關注父母,關注一切和教育相關的人。

  “新教育實驗”強調行動,而且把“行動”作為實驗的價值取向,明確提出新教育實驗的價值取向是“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我們很多美好的教育理論,常常是理論與實踐兩張皮,而新教育實驗的行動,其主旨不是創造多少深刻的教育理論,而是改變我們的教育行為,是一種追求教育行為改變的行動。新教育實驗的行動,是群眾性的、可操作的,是人人可以樂而為之的。

  新教育實驗的心理學基礎是潛力論和個性論。喚醒潛能、激發力量、促進教師和學生走向成功,這是新教育實驗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們相信,孩子和老師身上的潛力你怎麼去評估都不會過分。現代醫學心理學認為,由於各種複雜的內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腦機能存在一種抑制現象,使得人們長期難以覺察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恰當刺激的條件下則可以解除這種抑制,從而使蘊藏於人體內的潛能充分地釋放出來,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

  建立在潛力論的基礎之上,我們就必須無限地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力,必須為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搭建舞臺、創造空間。新教育實驗相信,我們給教師和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們就可以演繹多大的精彩;我們給教師和學生多大的空間,他們就可以創造多大的輝煌。

  新教育實驗崇尚的是個性,崇尚的是品牌,每個學校都要辦成特色,每一位教師都擁有自己的個性,都擁有自己的特長,讓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新教育實驗一直認為,特色就是卓越。什麼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最有特色的。特色是一種自然的形成與積澱,特色也是一種預設與養成。自然形成需要我們珍惜與發展,特別是對一個學校而言,有了一定的特色後,要善於及時總結、提升、創新,使萌芽的生長更快,使朦朧的越發清楚,使暫時的變得久遠。

  新教育實驗認為,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是一項透過培養人,讓人類不斷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教師和學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就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養美好的人格,使學生擁有美好的人生。

  教育名著讀後感1000字6

  自從閱讀了《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讓人很感動。

  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作為一個小學教師,面對著一群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結合自己這麼多年的教學生涯,我深深感到了愧疚,儘管自己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但是遇到問題學生,更多是批評教育,讓學生感受到的是老師的嚴厲,而不是愛,記得我送走的上屆畢業班,很多學生都給我寫下了這樣的留言:老師,您是我們的好老師,可您對我們批評太多,表揚太少了。很多學生不願意和老師吐露心裡話,也說明老師對學生關愛不夠,沒有向朋友一樣去和同學交流。儘管學生成績很優秀,但是這樣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

  《愛心與教育》讓我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愛心與耐心。

  教育名著讀後感1000字7

  很多人認為,上學就是為了讀書,讀書是為了升學,升了學還是讀書,最後的目的是找個好職業,過更好的生活。

  讀好書是不是就一定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怎樣才算讀好書?分數高是不是就一定等於書讀的好?

  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裡讀書,透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紮實的知識。這樣的人才還要能夠正確的處理社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經歷順利和艱難、成功和挫折的考驗。他們需要有知識,更需要有理想,有堅強的意志,有優良的品質。這一切都是需要在學校中奠定基礎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著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培養“考試機器”,因此,唯分數至上的的所謂“教育”,是目中無“人”的偽教育!

  李鎮西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

  李鎮西教授對於“後進生”的轉化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他說:“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愛,是教育的前提;而且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著美好道德的萌芽。對“後進學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在批評教育的問題上,師生同樣是平等的:教師當然可以批評學生,學生也可以批評老師;教師如果批評失誤,應該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利;如果冤枉了學生,教師應該公開主動認錯。

  作為真誠的民主教育,用心靈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