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通用8篇)

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通用8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1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對於大學的生活,我們都曾有過著那麼強烈的渴望,那麼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說明過去,我必須接受眼前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大學生活將會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個人站在起點上都要自己決定未來。誰都有可能成功,誰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願望得以實現。

  或許我們正為進入大學而沾沾自喜,也許我們正為過了學生會的面試而慶祝。但想到以後的路還很長,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壓力和挑戰。現在的虛度或許我們還很滿足,但真正讓我們再回首往事時,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傷感和悔恨。死亡,一個可怕的字眼。但它卻是非常現實的。我們如果一味的沉淪和墮落,那麼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們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機遇等著我們,只要我們掌握現在,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去悔恨的了。我們一定能迎著大浪勇敢向前,踏著堅實的步伐永往向前,勝利的明天在等待著我們!

  大學生活是繽紛多彩的,你可以參加各類社團,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遊等,心情好時還能邀上幾個老同學一起出去聚一聚,就這樣我慢慢地愛上了這種生活,喜歡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裡享受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領域;喜歡拎上小包,挎著同學漫步街頭感受城市的繁華,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喜歡和室友們坐在一起閒聊,談理想談未來,訴說自己的偉大抱負;更喜歡感受自己在經過一天的學習之後那種無比的充實,無比喜悅的心情。

  當然大學生活中不僅僅只是輕鬆自在,也還有著其緊張的一面。看著身旁匆匆而過,為英語過級或是其他證書忙碌的師兄師姐們,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不斷努力,不斷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誰也幫不了,高中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過我們,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我希望當我劃過大學天空後,我能大聲對自己說:“我無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漸漸明白,大學的學習貴在自覺,大學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計劃。

  大學裡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擇適合自己的積極參與,從中培養和鍛鍊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瞭解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己建立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從求知中獲取快樂。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為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為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助。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非常重要。

  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2

  接觸開始學習心理學時,才發現,心理學並沒有所想的那麼強大、並不能無所不知,但是,生活中處處充滿的心理學的實質,你的感覺、記憶、情緒、想像……這些都與心理學有著不可分開的聯絡。既然想要更好的瞭解這麼學科,那麼課外書肯定必不可少。

  我選擇《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來閱讀是經過自己的考慮、調查的。這本書是一本關於心理學入門的“教科書”,因為這本書比較適合初涉心理學的人,它把心理學的內容實質與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聯絡起來,所以這本書也是廣受好評,但是這本書有點厚,我也是瞎翻閱,看到感興趣的欄目就瞭解了一下,就忍不住來寫書評了!

  《心理學與生活》揭示的其實是世間萬物的產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義上解決問題。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也開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過量工作勢必會導致人們心理上的厭煩,不知不覺就會抵制這樣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來潮,需要究原因、有計劃、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東西,都等待著我們去開掘。

  除此之外,我認為不能將這些學習到的心理學知識和方法僅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知識,提高自己。我們學習心理學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為教育教學能夠更好的開展。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把心理學的實質於日常生活中去實踐。

  最後,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會有好風景,好眼光才會有好發現,好思考才會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靜,亦或是激湧,這個由你自己來譜寫。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心理學,瞭解這個與生活無限貼近的學科,正是因為有了心理學,世界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3

  心理學到底是做什麼的呢?心理家們說,他們的任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聽上去有點玄,不是嗎?還是舉個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國曾經存在著種族隔離。在改變這一狀況的歷史程序中,心理學家也發揮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國最高法院作證時報告了他對一群黑人兒童進行的研究,表明種族隔離對黑人兒童造成了嚴重心理傷害。最終,最高法院判定將黑人和白人兒童分隔在不同學校就讀是非法的。

  這個例子來自《心理學與生活》,一本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科書。

  什麼是“好的教科書”?該書的作者說,他們的目標是“寫一本學生喜歡讀的教科書,他們可以透過它學到心理學眾多領域中激動人心的和與眾不同的內容”,“使之成為當今心理學的最新的、最準確的、最能被理解的論述”。

  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國教師寫教科書時是否心裡想著學生,是否敢如此“高標準、嚴要求”,是否肯在結構、體例上下那麼大的功夫創新。

  套句中國的老話“功夫不負苦心人”,我想他們的目標是達到了。《心理學與生活》已經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學的經典教科書,而且也成為普通人瞭解心理學的極好讀物。

  我非常喜歡書中特別設定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讓心理學從象牙塔來到你的身邊。看看這些題目吧:“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你的腦?”“閒著棒子,寵壞了孩子?”“記憶研究怎樣幫助你準備考試?”“你的人格會影響你的健康嗎?”“群體如何影響決策?”“人們為什麼要加入教派團體?”——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還有“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它們好似一團香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地。在那裡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為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請帶上一個巨大的空行囊,跟著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學習這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吧,相信你會滿載而歸。

  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4

  用了很長的時間終於通讀了《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更加欽佩這本書的作者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兩位先生,他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很多的心理學實驗,讓我再一次走進心理學深奧的世界。

  一、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

  我們從出生、成長、成熟、衰老最後走到死亡的終點,我們學習數理化,學習生存的技能,然後掙錢養家、享受生活等等,這些都是靠我們作為生物化個人和社會化的個人在社會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行動實現的,但是我們瞭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行動嗎?

  心理學就是這樣一門科學,可以幫助我們在適宜的水平上客觀地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我們的行為行動。學習數理化之前,先學心理學,我們需要了解自己。

  二、我應該早知道的知識:

  1、早早期關懷

  心理學的發展開始關注早早期嬰兒的健康成長,科學證明嬰兒期的孩子如果得到更多的關懷和撫愛,他的大腦的發育會更發達,他的身體的各種機能會更健全,長大後也會更自信和有力量;

  2、吃辣椒

  兩個朋友同時一起吃辣椒,一個人高興的暢快淋漓,一個痛苦的呲牙咧嘴,我們常常會笑話那個不能吃辣椒的人,但是當你知道了這可能是因為他的痛覺神經強於他的味蕾神經,你還會笑話他嗎?

  3、錯覺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知覺讓我們的感覺更加有序的辨別事物,但是當時社會的發展,各路神仙大俠在利用我們知覺上的錯覺,即虛擬環境給我們營造一個全新世界,我們的知覺在欺騙我們!

  4、為什麼我醒了,夢記不住

  我們常常聽家人朋友說,我怎麼就不能有個好的睡眠,一覺睡到天亮!其實人類的睡眠有自己的節奏,一般一個週期是100分鐘,在整夜睡眠中,我們會經歷4~6次這種100分鐘的週期,每個遞進的週期裡,你在深睡NREM的時間都會減少,而在REM睡眠(眼動期)的時間會增加。在最後一個週期裡,你也許會花1個小時在REM睡眠上,而我們的夢一般也出現在REM中。這就是我們平常感覺總在做夢而又什麼都記不得的原因。

  三、心理學各個流派對我們的幫助

  弗洛伊德作為心理學精神分析的鼻祖開創了人類對心理學領域的卓越認識,雖然心理學在誕生初期有點唯心的色彩,但是沒有人可以忽略心理動力學對心理學領域的貢獻。

  繼心理動力學派之後,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主義等等流派從開始關注人的效能本和死本能等原始本能,逐漸發展到關注環境、主觀能力、我們的行動和我們頭腦的認知,現在的神經心理學更是利用對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和我們的腦功能密切相關,焦慮、抑鬱、失眠、甚至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等可能都是腦神經的問題。

  四、在學習心理學的道路上

  在我看來,心理學個大流派從不同的側面以遞進的方式理解和認識我們人類自己,並幫助我們生活的更好!

  心理動力學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能一針見血地發現心理問題的病灶在哪兒和問題的嚴重程度,發現問題已經讓病體好了許多,但是淌血的.傷口不可能自己痊癒,其他流派認知、行為流派等等就是上等的好藥,能在已經剔除腐肉的傷口上用藥、縫合並療愈傷口以期待痊癒。

  我們從哪兒來,我們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心理動力學從出生及原聲家庭的角度告訴我們是誰?但是人區別與動物的進化歷程告訴我們,人類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的學習能力和進步能力。

  例如。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華生的經典條件刺激理論,讓兩個本無關係的客體產生聯絡以影響我們的生活(不喜歡學習和玩遊戲激勵);我們可以在認知方面用積極的框架思維方式代替消極的思維方式(對於病人,生存思維對題維持思維);我們可以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用積極的預言指導我們的生活。

  相信自己,相信人類,我們在求知的路上一直勇往直前!用進廢退!

  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5

  一提到心理學,我的第一反應是神秘難懂,然後是接著想到心理諮詢師這種職業,甚至有會閃現“變態”這樣貶義的詞彙,總之就是覺得深奧但又很好奇。讀了《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後我發覺,原來心理學也可以這麼幽默有趣且生活化,容易被非專業學生理解和接受。我想就其中的“戀愛心理學”闡述自己的一些觀點。

  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從我們出生就緊密相隨直到我們逝世。親人的疼愛,友人的友愛,情人的相愛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而對於愛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不管正確或科學與否,這都是個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愛情的成分有三種:激情、親密和承諾。事實證明,激情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慢慢減少,而親密和承諾卻恰好相反,它們隨時間的增加而越來越高。但在學生時期的校園戀情,我覺得會存在以下一些誤區。

  一、把友情誤認為愛情。有些同學不能真正區分愛情和與異性之間友情兩種不同性質的情感,然後會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煩惱。

  二、把愛情置於最高地位。有些同學完全沉溺於戀愛的甜蜜,時刻都想和對方在一起,甚至點點滴滴都為對方著想導致忽略了學習,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在大學時期,學生還是得以學習為主。如果彼此能在這個關鍵時期努力奮鬥,那麼畢業後走到一起的機率就會更大,未來也會更有保障。

  三、跟風式的戀愛。有些同學看到周圍的人都戀愛了,然後認為自己也不能落後,所以就隨便找個人滿足自己寂寞的心理,同時也維護了自己的面子。但這種戀情不會長久,因為沒有投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戀情。有些人會因為對方出色的外貌或者優越的家庭條件而產生戀情。這種戀情也會很短暫,因為他們看到更好的人後移情別戀的可能性極大。相比較之下,我認為校園戀情都比較單純,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珍惜。

  兩個陌生人為什麼會相愛?在心理學上把相愛的原因分為三種:有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和有原因的愛。在我看來,無條件的愛才是最高境界。眾所周知,建築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間的愛情一直被傳為佳話,讓我印象深刻。梁思成曾經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後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這個答案很長,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這簡短的對話卻感人至深,讓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長情。而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身邊一直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詩人徐志摩為她寫詩對她熾熱的愛相比,我更欣賞哲學家金嶽霖對她默默溫存一生的愛。他在林徽因的追悼會上寫了一副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表達了林徽因在他心中無可取代的地位,最後金嶽霖先生也終身未娶。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顯出一種超脫凡俗的襟懷與品格。這使我想起了柏拉圖的那句話:“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正因為金嶽霖先生對林徽因這份一生無條件的愛讓膝下無子無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顧。

  愛情除了年少時的激情、愛慕和溝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經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經說過:“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愛情也讓人唏噓不已。雖然婚後他們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為荷西出海捕魚不幸逝世,但這六年卻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實最幸福的時光。因為他們彼此珍愛著對方,也喜歡在沙漠那樣樸素簡陋但卻溫馨美好的生活,恰如他們的愛情——雖然短暫坎坷卻足以刻骨銘心一生。

  每個人都有愛人和被愛的權利。有人說:“白頭偕老這件事其實和愛情無關,只不過是忍耐……但忍耐卻是一種愛。所以,真正愛你的人,其實就是願意一直忍耐你的人。”我同意這個說法,其實在很多事情中愛和包容是關鍵。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關鍵時刻卻很少能做到。因為很多人都會說“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從古至今這句“執子之手與子攜老”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多懂點心理學,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衝突,讓相處變得更簡單。

  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6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書名是《心理學與生活》,作者是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於當時對心理學方面的東西也比較感興趣,朋友推薦了這本書,我便選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但是看過後,在網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學教材中的經典。

  是我孤陋寡聞,實屬慚愧。這本書不僅僅在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還是心理學基礎教材中第一品牌書、被美國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的“普通心理學”課程選用的經典教材。

  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至此,這本書我已經完整的讀過一遍,其實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

  此書中雖然只是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絡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但這些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微小的細節。這本書它讓我學會試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眾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與生活》資料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後歸納為以下幾大點:

  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並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

  其次,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

  還有,這本書每章後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後面,並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最後,我也推薦大家有時光就去看看這本書,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更就應去看看這本書!

  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7

  從大學開始學習心理學到現在進入工作崗位,每天面對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對心理學,感覺它一直是一門難以捉摸的學科,難以理解。但這本是給我的感覺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此書中雖然只是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絡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但這些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微小的細節。

  這本書它讓我學會試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眾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同時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後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後面,並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讀《心理學與生活》有感8

  隋巖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通俗易懂,裡面穿插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經典的電影解讀,更加深了讀者對心理學的理解。心理學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真真切切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

  我們在生活中有正面的情緒,比如開心,愉悅,樂觀,欣賞等;也有負面情緒,比如焦慮,緊張,憤怒,悲傷等。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件事情,也有可能表現出不一樣的情緒,而人的心理成長和所處的環境有比較大的關係。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拖延症,寒暑假作業,不到最後一刻,不去做;入了職場,很多工作也是到了deadline才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去完成它。還有每天早上頂著疲憊醒來,都告訴自己,今晚必須要早睡,然後每天晚上又重複著刷手機到半夜三更。拖延症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和生活。生活中有少許負面情緒,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們應該用更積極的方式來面對發生或將來發生的事情。

  生活中,除了獨處,我們還會和很多人產生交集,親人,朋友,陌生人等。我們在打交道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反應。有的人熱情,而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寬容,而有的人計較。節奏合拍的人,相處起來很和諧,氣場不合的人就有可能弄得尷尬收場。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大概就是相處之道吧。

  學習和了解心理學,是讓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讓我們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