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精選33篇)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精選33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

  書中觀點新穎,引人深思。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初入職場、面臨選擇、初入社會的人群,它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糾正我們的三觀。

  當然,這本書與《經濟學》不一樣,經濟學的內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說什麼就是什麼。而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供我們學習、思考,我們得用辯證的態度去閱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勿為功名累,命運多坦途,發展多角度,幸福多維度。

  以前我的目標是:努力掙錢,成為有錢人。

  看完這本書,使我意識到:追求金錢,並不是我最終想要的,一個富豪的孤獨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現在的知識、財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運,可能還要放棄很多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

  人們想要的應該是終身幸福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考慮,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能達到不為錢而煩惱就足夠了。

  現在的階段,努力很重要,但偶爾歇一歇、享受當下生活也挺不錯的。除了事業金錢,整個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情也很重要。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但錢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給人帶來負面感受,也是經濟學說的邊際收益遞減定律,而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邊際平衡的高手。

  事業與家庭之間要保持平衡。只管掙錢,不管家庭會讓人逐漸迷失自我;只顧家,沒有事業心,也會使人一事無成。重心往哪邊倒都是不對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個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

  學習和娛樂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學習,不懂放鬆是不可取的,會變成一個書呆子;而只懂放鬆、娛樂、打遊戲也會荒廢一個人,使人喪失鬥志。要學就認認真真地學,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消費與投資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費不投資是窮人,只投資不消費是為富不仁。嚴格來說,消費和投資其實沒有區別,今天的消費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資。

  這本書糾正了我往金錢傾斜的觀念。使我的目標重新回到了:追求終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對終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那麼,你呢?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

  這一週我閱讀了書籍《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給了我很收穫。 《拆掉思維裡的牆》裡的內容主要幫助我們看清我們自己思維裡的一些模式,並且幫助我們分析這些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思維模式。

  其中讓我最有收穫的是書中的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著”,這章主要講述著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維模式。

  其中一種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緒。人都有喜怒哀樂,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樂都被別人掌控。有人罵你,你就會生氣;有人誇你你就開始;今天開車的時候堵車你就會抱怨。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車和不堵車一樣,如果堵車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車你就開心,那麼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這樣的話,別人要你開心,你就開心,別人要你生氣,你就生氣。

  這樣被他人掌控情緒的人,都裝有一個受害者的模式,他們把自己當做受害者,遇到問題總是怪他人,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辦法解決,總是在抱怨。遇到問題會抱怨、推卸責任,這不管我的時,實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這樣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問題我也會抱怨,怪外界的原因。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我成為一個推卸責任的人,這的行為還會讓我的成長緩慢,因為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這樣自己的問題還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這樣。

  書中還講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維模式,以及一些思維中的“牆”

  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3

  看完《拆掉思維裡的牆》,感覺它是一本不錯的書,它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學。各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為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你的態度,你是積極的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的還是悲觀厭世的?你生活的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受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麼樣的人。所以:拆掉思維裡的牆,改變我們的世界。

  這本書,吸引我的不僅僅是古典,不僅僅是新精英,而更多的是書中的案例。書中的案例,某些是我經歷過的,某些是我正在經歷的,某些又是我將來不會經歷的。這本書,又像《誰動了我的乳酪》的加長版,因為這本書可以改變一些你思考的方式。

  書中的“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麼簡單。”這讓我又想到了“靜”與“思考”,讀書多了,你自然會變得很靜,讀書的收穫多了你就會產生更多的思考。現在的天底下沒有什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概念,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或許讀書和工作讓你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平,但是世界的不公平不能改變,那麼為何不好好地改變自己呢?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方向,如果方向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們的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樣的人。這決定了一生的軌跡,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陽光,那麼你看到烏雲也是美的,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陰暗,即使你面對太陽你還能看到陰影。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金礦,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磨練,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汙點被融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和拋光,最後才能成為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合理健康的心智模式。

  《拆掉思維裡的牆》強調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為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去爭取。只要你一直在人生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古典老師在這本書裡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透過閱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以及未來的思考。我要克服困難,自信快樂的生活下去。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每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裡的牆,讓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讀完這本書,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學會突破現實生活的禁錮,著眼於長遠與未來。突破心智模式障礙,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為教師我深知在我的思維中還有許多頑固的思維之牆,我所要做的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拆掉思維舊牆。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4

  一顆種子深埋土裡,努力的生長生長,終有一天它會以翠綠的方式迴歸地面,擁有一個燦爛的不得了的未來。

  書讀了一個月了,也在前些天讀完了,這樣那樣的原因終究還是拖到了最後一天才寫我的讀後感。《拆掉思維裡的牆》拿到手的時候,大概的瀏覽了一下章節標題,每個標題都那麼發人深省。從現實社會的買房,到初出茅廬的職業規劃,再到人到底應該怎樣活,每一步都直逼內心。

  那麼我們到底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呢?九年義務教育之後的高中大學或者繼續深造?學業完成後的就業買房結婚生子?這是你我想要的人生嗎?然而當我們像是一臺剛剛新買的電腦還是空白的時候~隨著硬碟軟盤驅動的安裝我們的人生似乎就有了一些固定化的模式~~從小學開始學計算機是WindowsXP,到後來的W7,W8,W10。但我也一直固定在了W7,總覺得新的升級不好用不好操作!生活中的操作習慣讓我們不願意升級系統,其實思維的習慣方式也很難再那個安逸圈裡邁出一大步不是嗎?思維在我們的腦袋裡就像是一堵牆,我們日積月累一點點鑄成,終於看到這堵牆能隔開自己與外界了,當有一把錘子來敲牆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會很窒息吧!會痛,會無助,努力保護好自己這一面牆不想他受到任何摧殘!對啊~這樣的你怎麼會想過自己拿起錘子砸爛這堵辛辛苦苦建起的牆圍呢?

  那麼我們一起換個角度看問題吧!你在這個圍牆裡過得好嗎?每天快樂嗎?有足夠的經濟收入嗎?身邊的人都健康嗎?都因為有你的存在而幸福嗎?你是他們的驕傲還是他們的敗筆?如果你現在很幸福,你願意這樣一輩子過下去嗎?如果願意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牆圍~也祝你幸福!如果這些你的回答統統是不不不,那你在你的牆裡有什麼意義嗎?呆、在裡面坐吃等死還是坐井觀天的指責那些闖出去的人?我認為人生中最難熬的日子就是等待,等孩子長大了,等自己有錢了,等自己有時間了,有盡頭嗎?等的時間不如多做點事情改變生活改變這種你並不滿意的生活狀態!

  別等了!拿起錘子拆掉阻礙你前進的牆吧!當你剛剛見到外邊一點光的時候有點刺眼,鑿開一個大洞的時候你開始看看外邊的人在幹嘛,等你全部都拆除的時候你發現你的鄰居有很多早就拆完牆,開始用更好的基石奠定未來的生活了!當然你也應該慶幸說看那個傻子還在裡面一動不動呢!!什麼都不要怕,時間都不會太晚,只要你想改變了,一切就都還是早的!雖然心裡路程是有點痛苦的,蛻變的最後生活總會給你燦爛的光芒!!

  勇敢一些吧!生活都已經那麼不堪了你還想把他搞得多不堪??大不了就是重頭再來!然而生活會嘉獎每一個願意改變的人,還是那句俗話那場暴風雨後天邊都會有彩虹的!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5

  昨天買了兩本書,《拆掉思維的牆》是其中一本。俞敏鴻作序,徐小平再作序。作者古典曾是新東方的培訓老師。

  順手翻開,看了前幾頁略帶漫畫般的插圖,感覺有意思。拿過去給兒子看,他喜歡看圖多字少的東西。2分鐘不到,他說看完了。我不信。問他,最喜歡裡面哪句話?不要等天下雨,還是自己澆花吧。他回答。這句於他的年齡來說最簡單實用。他補充說,就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對。我回應他,以後寫作文時可以換一種表達,這樣,會更新穎一點。

  於是,兒子寫作業。我回房間讀書。爸爸在中間的客廳看電視。屋外,冰凍的湖面映襯出冷清清的月光,茶花躲開殘雪的偎依,悄然綻放。

  讀了第一章第一節買房還是買夢想?沒有特別的好感,不能打動我。時間早,順著讀了下去。

  美女為什麼不認路?是因為在買車時別人告訴她,女人大都沒有方向感,買個GPS吧。於是很依賴GPS。一旦失靈,只有打手機問路。接手機的朋友一聲嘆息:女人啊,不認路。從一開始,她就沒有樹立要認路的信念。或者本來有一點,迅速被自己和他人否定。信念決定行動,行動反過來證明信念的對錯。不認路是事實,於是徹底投降。

  給孩子,要給一個信念,做任何事之前先樹信念。你行!父母支援你!懷揣著信念上路才有穿越困難的勇氣。

  如果遇見恐懼,怎麼辦?古典教給我一個方法——恐懼保險箱。為自己做一個恐懼保險箱。

  1.把所有的恐懼寫下來,寫到不能寫為止。

  2.把他們放到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3.把恐懼安放好以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4.做好事情回頭看看自己的恐懼箱,有幾條自己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5.往往自己擔心的事情很少會發生。

  第一次聽說恐懼保險箱,想讓自己和孩子試一試。

  為自己準備一個成功日記本,每天寫下自己認為小成功的事情。堅持做。遇到過不去的砍時,拿出來讀一讀,想想曾經的輝煌。增強自信。我準備要實施這個計劃。我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不是21天,而是要以年為單位。11年給孩子一個禮物——成功日記本。

  才讀第一章,便有感悟。難怪新東方掌門人喜歡。信念。恐懼保險箱。成功日記本。讀到,並能去實施,是我的幸運。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6

  拆掉思維裡的牆,不同思維,不同選擇,最後不一樣的結局,所以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做人做事不會變通,

  星座試驗那一段,讓我想到了好多。當我們遇到死路的時候,也許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把我們定在那裡了,越是那樣想,就越是那樣做,越是那樣做,就越是那樣想,就像那些深信星座命理的人一樣,越走越深,不能自拔。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那些困惑背後,往往藏著一堵堵思維裡的牆,阻礙著我們,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拆掉思維裡的那些牆,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

  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人有一套最佳化得非常好的後臺程式,這些程式清晰、乾淨,不佔記憶體,直指目標。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維程式,他們總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壓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對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人們總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式。優秀也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已經習慣優秀了。這就是他的思維模式,無論在那個方面,都要做到最好。並不是有外在的因素強迫或誘導,而是他對事情的想法與態度。我們也可以變得更優秀,只要我們拆掉思維裡固有的模式,也就是那堵“牆”。

  書裡講的的金子論,讓我感觸頗多,確實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原來蘊藏在地殼裡的金子才是最多的。

  金子是在礦物質裡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態不是發光,而是不發光!只有達到一定的含金量,才會成為發光的金子,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汙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若是途中忍受不住,放棄了,墮落,就只能淪為次品或者毀滅!其實好多人都羨慕“金子”,好多人都知道,要多看書,多增值,多感悟……可是,能做到的有多少,能堅持能有多少,螢幕上的異形小字,就是幾年,幾千年了。在現實中,可是幾千上萬的日日夜夜啊。唯有忍耐孤獨,抵制住誘惑,方能成大器!

  還有點印象深刻的是,舉例中的興趣一族和沒興趣一族的對比,初看這個例子覺得小明好傻,然後再想,自己肯定不會這樣,可是深想一下,自己遇到選擇,遇到岔口的時候,因為沒把握,所以走得戰戰兢兢,不僅浪費了時間,更錯過了沿途的風景,也錯過了好多人和事。若不感興趣,則無趣,美好的事物,也就錯過了。正如文章所說,沒興趣了,就好少行動,雖然失敗很少,卻得到更少,一生庸庸碌碌,最終一事無成。越是害怕結果,那就更美結果,期望太多,註定難過,其實,只要是感興趣的,過程也是所追求的。懂的享受過程,就是成功了。

  牆裡,平庸、無奈、凋亡;牆外,華麗、華麗、華麗!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7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斷斷續續的終於讀完了,讀得不是很仔細。

  作者古典老師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專業人士和優秀的企業家,文如其人,他寫的東西和他的人一樣,值得欣賞與回味。

  古典老師大學就讀土木工程,玩音樂,練散打,騎單車從長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國卻稀裡糊塗進入新東方,歷任GRE首席詞彙講師、集訓團培訓師,新東方教育與職業發展協會會長。

  這真是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老師都有覺悟了,自然而然地會把這種意識和方法傳授給學生。不僅如此,現在又出書了,作者所推崇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方法肯定會傳播給更多的人。

  我很欣賞古典老師的這本書,源於開篇的幾句話:

  “擁抱生活的人,生活也擁抱他,遠離生活的人,生活也遠離他。”

  “與其等待下雨,不如自己澆花。”

  “你所追求的,真的是你需要的嗎?”

  為什麼要讀書,像周恩來一樣“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偉人暫且不論,平常人讀書,更多的是為了學習知識,開闊眼界,拓展思維。《拆掉思維的牆》的確能夠讓人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它把思維裡的障礙形象地比喻成為“牆”,並告訴你要“拆掉”這些“牆”,還列舉了很多的例項。至於最後你能學到什麼、接受什麼、改變什麼,那完全是讀者個人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想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在這本書裡,古典老師講了很多關於生命的價值、積極的心態與職業發展的故事,這也是他在新東方的成長經歷與所感所得。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再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把“思維之牆”對人的限制講述的淋漓盡致。

  這種自我剖析與自我超越並存的快感,使閱讀這本書變得非常有趣。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多少尋夢者在一道看不見的陳舊觀念、僵化思維的“鬼打牆”面前,踏破鐵鞋,無功而返,透過閱讀此書,可以拆掉思維裡的牆,開啟夢想的窗,走出生命的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

  你的思維裡有“牆”嗎?答案很明顯,再明智的人,思維也會有狹隘的地方和時候。既然每個人的思維裡都會有“牆”,那麼對待“牆”的態度也不盡然相同。當然,可以像作者說的那樣“拆掉”,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應對方法。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氣、缺乏熱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卻又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成功……這些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腦海中處於相當強勢的地位,它們駕馭我們,操縱我們,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剝奪我們的熱情和希望,讓我們在碌碌無為的平庸狀態中變得心安理得,在渾渾噩噩的麻木生活中變得渾然不覺……這可怕的固有思維模式,就象建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堵“牆”,嚴嚴實實地擋在了我們尋找幸福,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你甚至會認為,我這樣的人或許就應該這樣活,因為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運。我相信,抱持這種宿命論觀點的絕對不只我一個人。

  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轉變,書中提出的有些觀點,甚至完全改變了我對幸福的理解,併為我開啟了一條嶄新的思路。

  在這本書第六章中,講述了關於生活中的不公平,如何看待受害者的心理。

  我們知道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比如何評價不公平更為重要;我們知道了對父母的逆來順受,其實只不過是對自己和家庭的一場漫長得沒有終點的傷害,只有我們真正找尋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帶給父母真正的幸福;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裡不僅存在一個“自我係統”,還有一個潛在的“社會系統”,在左右自己對幸福的滿足程度以及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程度;我們知道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不一定是最為昂貴的東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第八章很短,就是馬上行動,不要不敢開始,一直拖延。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花費你的一部分過去,去購買一個未來,壞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思路很大膽,內容很震撼,讀後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並透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還包括如何尋求內心真正的平靜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許是勇氣,膽識,取捨,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卻是滿足,珍惜,智慧,慈愛。

  透過讀此書,感覺對我們的工作還是有幫助的。

  在班級管理中,我知道了應該改變過去的一些錯誤做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對學生一視同仁是融洽師生關係的核心,也是關愛學生的具體表現。我們都喜歡學習好又聽話的學生,但對差生,有時態度就變了。我們應拆掉思維裡的這堵“牆”,差生的轉化是一個班級工作的難點,對於這個轉化,要堅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往,態度真誠地與他們談心,從生活上關心他們,從感情親近他們,使他們逐漸消除疑慮、自卑心理,樹立起自尊與自信。

  融洽的師生關係,關鍵是班主任用真摯的感情溫暖學生。只有理解學生,有了師生感情,才能溝通才能深入學生內心,解決存在的問題。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讚揚或鼓勵學生顯得尤為重要。表揚學生時注意說話要坦誠得體,不但要讚美對方的長處,誇讚學生的優點,要帶著十分誠摯的心意和認真的態度,讓學生樂於相信和接受。讚美絕不能離譜,更不能用虛偽的態度說話,讓學生識破而產生不快。

  有時背後讚美學生比當面誇獎效果還要好。

  尊重和信任學生,現階段的學生,由於處於特徵的心理、生理時期,自尊心特強,在處理某些事上,要特別注意維護學生自尊。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輕視和懲罰。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也在變,現在的學生既有個體差異,又有群體差異,在他們身上都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的烙印,我們的教育也應隨之變化,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革傳統的思維之牆成為擺在我們班主任面前的主要任務。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8

  《拆掉思維裡的牆》給讀者的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指導,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預。“拆掉思維裡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只要我們敢於開啟禁錮思維的牆,真實面對掌控我們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維的僵局,拆掉思維裡的牆”走出來,學會規劃和修正。拆牆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為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只是一團亂麻或者一堆廢鐵。書中是給出了重建的指導,但關鍵要靠自己去領悟。

  該書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要敢於拆掉思維的牆,找到成功之路。優秀的人總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巨大壓力下,保持完全不同的平和心態,對不同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他們敢於拆掉思維裡的牆,都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他們拆掉思維裡的牆,自動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過濾不想要的東西,然後,將最新認知、自己思考和獲取方式進行重新構建,找到新的成功之門。

  而積極面對一切情況,則是突破思維禁錮的原則之一。書中的很多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很強的說服力。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人生的許多困惑背後,往往藏著一堵堵阻礙著我們發展變化的思維的牆,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只有拆掉思維裡的那些牆,你才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用積極的思維方式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你已經享受了真正的快樂,享受了你付出與奮鬥的過程,那麼你是幸福的。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很灰暗,只能在思維的牆裡面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書中“發光論”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就這樣。”金子是藏在礦物質裡面的,如果你是金子,常態是不發光的。當你被挖掘出來,必須經過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熔掉你身上的雜質、壞習慣和汙點;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其實,大家都是金子,但是成長過程相對比較複雜,需要聚集金子般的智慧,才能拆掉思維裡的牆,獲得真正的成功——成為“發光的金子”。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9

  書中的“努力論”警示我們:如果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沒有拆掉思維裡的牆,你還以為你的努力會使你離理想越來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還與理想離得近一點,越努力,離得越遠。所以,每個人都要拆掉思維裡的牆,給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你設定是對了,成功就很簡單;設定錯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達最終目標。

  書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床,本來預計6點,可是6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7點了。本來計劃好的,7點看什麼書,8點做什麼,9點幹什麼,10點做什麼,因為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就會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越不動,你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這種“等死模式”在當今社會很普遍,危害會很大。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時,他就已經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難以自拔,走不出思維裡的牆。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不妨試試一個壞的開始,因為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到來。”該書該告訴我們,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實就是這樣簡單。成功雖然是個機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閒地過著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生活,不願意拆掉思維裡的牆。在找不到好的開始時,也只是等待,不願意有壞的開端。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僅僅等待,連壞的開端都沒有,那麼徹底失敗也就不遙遠了。如果我們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內心,即使是壞的開始,也能夠真正獲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顧生命中那些讓我幸福快樂的時刻,都是來自於生命的最深處,這雖不是我生命裡最輝煌的時刻,但是為了我的目標默默堅守夢想,就是我的成功。這,需要拆掉思維裡的牆!

  只要你樂意堅守夢想,並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那麼,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美麗!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0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用金錢、權利、職位來衡量人生的價值,認為所有人的人生意義都是透過金錢、地位 … 唯一的標尺來衡量的,於是人們追名逐利,攀龍附鳳,卻漸漸忽略了自己內心的真正訴求。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衡量生存的意義不應只侷限於一種,人生的追求不應只停滯於物質的積累,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去實現自己活著的價值。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一味去迎合社會的口味,即使獲得了所謂的“成功”,內心仍是空白的。

  記得高中的生物老師曾經說,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時,隨大流一定不會太錯。但是,如果大流錯了呢?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真的迷茫時,停下來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會最終選擇一條雖然不是車水馬龍、繁花似錦卻有著別樣風景,讓你快樂滿足的路。

  “成功是越走越近”,永遠不要等待,只要不斷嘗試生命自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拆掉思維的牆,不要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去換去別人眼中的光環,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丟掉所有的顧慮,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努力成長為自己想長成的樣子!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1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完第一張安全感之後,很有共鳴;提筆寫評論的時候,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題目,猛然讓我想起了我喜歡的一首歌,迪士尼動畫《花木蘭》的主題曲《Reflection》(倒影),身邊的人事物都好像是鏡子一樣,你可以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當你面對倒影時,固有的心智模式,思維的小鬼也許就在製造各種讓你感覺不安全,甚至恐懼的戲碼。然而當你面對這些戲碼,改變心智模式來面對這些所謂的恐懼,穿越所謂的恐懼,找到真實的自己,安然與自己相處時,內心則會充滿寧靜與愛。

  我也曾經是安全感的奴隸,是頭腦中思維小鬼的俘虜。在我遭遇親人車禍去世的變故,以及隨後失去我的愛情之後一段時間,我變成了安全感的奴隸。我害怕失去所愛的人,害怕生活失去了可以圍繞的焦點,拼命地付出想獲得愛,害怕失去愛我的人,患得患失,思維小鬼不停的編制著各種故事來欺騙自己的心,編制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拖延自己的行動,優柔寡斷的難以決策,或者是決定了的事情又思前想後,不斷的增加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以至於後來的不敢放棄,只是為了來獲得那點所謂的可憐的安全感。

  面對職業發展與情感的雙重迷茫,我開始重新認知自己,尋找自己,也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與自己獨處,真的是“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在你身邊的只有你自己。”在這段兒時間我尋求心理學,尋求宗教,尋求身心靈成長,尋求培訓學習,尋求很多很多,也遇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佛教說你創造了自己的實相,心靈成長則說個人全責,當你為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開始負責任,大腦不被固有的思維模式的小鬼欺騙的時候,你開始成長了;我逐步去突破自己的安全感,去發現恐懼背後的深層次的原因,逐步的突破固有的心智模式,更好的認識自己,愛自己,尋找那個充滿安全感,充滿愛和內心寧靜的自己。

  《撤掉思維裡牆》也就是改變你的心智模式,對自己負責,無視各種小鬼的聲音,或者把各種小鬼的聲音發洩出來,存起來,就像古典老師書中所講做一個恐懼保險箱。書中還有很多話,是我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愛自己,因為所有的愛都是從你身上表達出來的。”

  “真正的愛,是給對方自由,也給自己自由。”

  “愛有兩種,一種是死死抓住,你緊張他也緊張;一種是輕鬆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東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如果不能,這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只要你內心堅定,只要你先相信:這個世界沒有誰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安全感是給出來的,不是拿回來的。”

  “奧普拉說,如果你受了傷,你要幫助他人減輕傷痛。如果你的生活一團糟,讓你自己去幫助其他處在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就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和尚遇到鑽石》也講,你想得到一種東西,你先把你有的散播出去你才能收穫,你想得到愛,你要先去愛,先去給予,才能獲得。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去做,才能突破思維製造的恐懼戲碼,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現在的我還遠未達到那種安住現在,活在當下,怡然自得的狀態;但卻更加了解如何去應對恐懼,如何更好的去愛,更好更有熱情的去投入生活,擁抱生活,讓自己過有目標有積極意義的生活,這是我成長路上的一大進度,得益於心智模式的改變。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2

  最近勵志類的書看的很多,其實我在讀這類書籍時,從來沒有奢望過能達到象各類勵志書的廣告詞上所宣稱的那種“一本書改變你的一生”的效果,坦率地說,我並不相信人的一生真的會因為一本書而做出多大的改變,至少我不會。但這並不代表勵志類書籍就沒有它們存在的價值,對我來說,讀這類書籍時更多的啟發在於透過書中的提示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用一種更有實際意義的方式去思考。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氣、缺乏熱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卻又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成功。這些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腦海中處於相當強勢的地位,它們駕馭我們,操縱我們,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剝奪我們的熱情和希望,讓我們在碌碌無為的平庸狀態中變得心安理得,在渾渾噩噩的麻木生活中變得渾然不覺。

  這可怕的固有思維模式,就象建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堵牆,嚴嚴實實地擋在了我們尋找幸福,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你甚至會認為,我這樣的人或許就應該這樣活,因為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運。我相信,抱持這種宿命論觀點的絕對不只我一個人。

  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轉變,書中提出的有些觀點,甚至完全改變了我對幸福的理解,併為我開啟了一條嶄新的思路。比如“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沒有愛你也能一個人好好地活下去”,“缺乏興趣只是因為無法承擔失敗的後果”,“嘗試總是冒險的,但不嘗試卻是最大的冒險”,“不要在父母的劇本里上演自己的悲劇”。最最有意思的,應該是關於“受害者天堂”那部分的描寫,作者古典用嘲諷挪諭的手法,為我們勾畫出那些消極對待失敗及變化,總以“受害者”自居並將責任推卸至他人身上的人們內心扭曲自憐的心態,他試圖以一種極具理解力的文字進入“受害者天堂”,感受那些所謂受害者的心理變化趨勢,那是一個習慣分享和發洩的地方,然而,也是夢想開始破滅,自我心理盲目膨脹的地方。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們驚覺習慣、麻木以及無所作為的可恨和可怕,並且在鮮明的對比中,堅決地走出這個虛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從這本書中,我們知道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比如何評價不公平更為重要;我們知道了對父母的逆來順受,其實只不過是對自己和家庭的一場漫長得沒有終點的傷害,只有我們真正找尋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帶給父母真正的幸福;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裡不僅存在一個“自我係統”,還有一個潛在的“社會系統”,在左右自己對幸福的滿足程度以及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程度;我們知道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不一定是最為昂貴的東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作者談到自己的職業是職業規劃培訓,這對我來說還很新鮮,但也頗有意義。曾聽很多同事說過畢業時選擇我們公司的最大原因是覺得公司名稱很好聽,感覺很神聖,很有技術含量,這聽起來象個笑話,但卻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更算得上是青年學生選擇職業時的一種悲哀。試問,有多少人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真正瞭解自己未來的職業?又有多少人喜歡自己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們能在大學畢業前對自己進行一次職業規劃,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生是否會有所不同?我相信,答案會是肯定的。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思路很大膽,內容很震撼,讀後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並透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還包括如何尋求內心真正的平靜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許是勇氣,膽識,取捨,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卻是滿足,珍惜,智慧,慈愛。

  這本書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排版方式,在閱讀時使得書的內容更為生動。另外,非常驚喜的是書中提到幸福時引用了我很喜歡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父親陪著兒子在廁所中度過的那個晚上,父親對兒子說的話: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就去捍衛它;如果你有一個目標,那就去爭取它。因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3

  剛看到《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書的時候很驚喜,雖然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潛在意識會對生活產生影響,但是那究竟是我們心裡的一堵牆還是一道光,卻未曾去思考辨別。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此書的第三章: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篇文章一段讀閱前後兩個字寫反了,就像剛才那樣,你發現了嗎?我們的大腦依然會將“讀閱”讀成“閱讀”。很神奇,我們看到的並不完整真實,而是常常由於我們的思維慣性構建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就像書中所說:你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聽起來很神奇,但仔細回想,當你開始打球,你會發現你遇到揹著球包的人變多了,當你對烘焙感興趣,你的世界裡出現了很多烘焙愛好者。樂觀的人總能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悲觀的人常常發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嘆。這些隱形的意識時時刻刻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最後影響到行動。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4分鐘跑完一英里是人類的極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學論證後把時間縮短到了61秒,停滯不前後,他忽然意識到他的潛意識一直在限制他,最後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關。這往往就是現實中的我們,遇到一項工作,若要先設定了一個我不會的框框,我們就會永遠停止不前。也會有些人努力奮鬥過後遇到了困難,此時若你的潛意識是放棄,結果就會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潛意識裡是遇到事情不退縮,而是去想去做去嘗試,不把自己設定侷限,我相信事情的結果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變好,就要修煉自己的潛意識,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世界會隨心境改變,但不會隨意改變,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樣,人是有極限的,但這極限往往要比我們所想的厲害的多,所以引用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享:願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願賜我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願賜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4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內心世界探索的過程。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想要知道別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是怎麼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讀書真的就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塑過程。

  書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讓我眼中一亮,這個概念和觀點能夠很好的解釋或者說讓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我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種來源:

  1、自然世界,我們對於外界的直接體驗。

  2、概念模式,我們從別人那裡獲得對於世界的間接體驗。

  3、推論和歸納,我們依靠推理形成的結論。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腦內部程式讓我最有感觸,之前,也讀過一本書關於人的思考的,我覺的人就像一臺電腦,心智模式就是記憶體裡的一段程式,當外界有變化時,這套程式就會自動執行,知道我們其他程式就反應、處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搞清我們的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說有效主要是說對外部世界、所處環境、社會關係是否有效。

  因為這些變化心智模式也必須要變化,否則就無法在這個世界更好的生存。這就是我對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軍隊這個獨立執行的世界、社會、環境中,就必須要有部隊的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適應,當你用外部社會的思維模式去認識、處理,就難以適應,同樣,當你離開軍隊進入社會,就必須用社會的心智模式去適應,否則會處處碰壁。

  當我們為自己安裝了一套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什麼世界,更加好玩的是,這個自建的“真實世界”,又反過來印證這個模式給我們看,最後,我們會變成自己覺得“應該成為的人”,這種改變非常強大。正如書中所說:事實上,那些安裝了“幸運兒模式”的人,他們構建了一個充滿機會的幸運世界,會更加容易的發現外界潛在的機會;而安裝了“倒黴蛋模式”的人則傾向於對機會視而不見,因為他們心中的模式中沒有“機會”這個東西。

  同時,心智模式又會決定和影響我們很多的行為,例如:投入。當你安裝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態就會改變,你對投入就有了新的認識。投入有以下幾點:

  1、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

  2、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成功。

  3、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

  例如: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為你的生命找到一個長期的,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它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

  書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讓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來等待,而是用來穿越的。“等待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一個管外、一個管內,管外的社會系統透過與外界的比較推動你更好地表現(比如讓你努力獲得資源),而管內的自我係統把資源轉化為綿綿不絕的幸福(比如讓2萬元錢轉化為幸福感),一個是手,一個是胃。

  當我們過分關注外界的事情,我們的社會系統就開始越界,掌管我們自己的幸福,我們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這種“比你更好”的比較中流失。如何區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兩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難以進行辨別。當你能夠清楚的區分這兩個系統的時候,你會讓社會系統促進提升,讓自我係統促進幸福。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5

  把書一開啟我就被那些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我帶著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圖看完了。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古典老師的觀點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有人說“房子讓我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放棄很多發展的機會,浪費掉創業的機會,花掉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的機會,買了一套房子。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可是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社會,出賣夢想換回來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麼?

  書中有講到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誤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的。舉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所以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再努力地去實現它。

  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6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裡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秘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為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才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機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機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會發現工作的樂趣,才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裡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裡,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裡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7

  難得的,一學期結束了,第一次讀完一整本書,這次是在幾百本電子書中挑了標題還比較吸引我的這本《拆掉思維裡的牆》,作者古典,從字裡行間可以瞭解到他曾經是老師,後來選擇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轉而創業。

  書中談及的恰恰是我現在亟需關心的話題,有關擇業,有關買房,有關規劃自己的生活。

  “對於那些事業沒有最後定型,還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40歲之前租房為好。”--王石

  作者不僅十分贊同這種說法,還更加“危言聳聽”地說:”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他認為,當我們因為房供每個月只有區區一點結餘的時候,我們也就必須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額消費或是出遊行動,或是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便宜的職業培訓,乃至一次難得的跳槽機會。如果你每一次都以“房貸壓力”為理由拒絕這些體驗,久而久之,你也會被新浪潮淘汰,到那時,你便可以蜷縮在你那唯一僅剩的房子裡,感受那獨特的安全感。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寧願租房不要買房”的經驗談,是在看《金星秀》的時候,當眾人眼中的成功舞蹈家金星說她幾十年都是在租房住的時候,我也不禁驚訝。

  難道是買不起嘛?當然不可能。但是她有一整套的理論,儘管已經記不太清,但我已經被徹底說服。買房,的確,你似乎給自己造了一個美好而穩固的夢,但這夢是否真實美好?離開父母的扶持,你能負擔起的也許只有離市中心十分偏遠的小兩套,從此開啟日夜兼程的通勤生活。

  也許你說不怕辛苦,但是時間成本呢?每天多少小時花在路上,而回到家後又因為精疲力盡根本無心深造,日復一日,除了房貸越來越少,得到了什麼?

  那如果你選擇依賴父母的實力,讓他們幫你買房,作者總結的極好“這種人基本上前途和發展由父母控股,因為經濟不獨立就一定意味著夢想不獨立。”父母可能說的話想必我們也不難想象:“房子是我給你買的,工作是我給你找的,讓你聽話難道不應該嗎?”

  請問你,準備好被綁架一輩子了嗎?

  就在我的身邊,我的朋友,口齒伶俐,人也機靈聰明,剛過三十,在父母的幫助下娶妻生子買房買車,然後準備把自己的聰慧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在麻將桌上度過餘生。他曾在我面前,感嘆過想要出去闖闖,但是即使機會來了,他有說走就走的權利嗎?沒有。

  買了房,似乎就意味著從此安了心,一輩子定下來了,接下來就要按部就班結婚生子,然後退休跳廣場舞。並不是反對這個過程,只是時機還不到,心會有不甘。

  個人感覺,作者整本書邊就著“突破常規”這個主題,傳達了他的諸多感想,然而邏輯性卻並不那麼強,不能稱得上渾然一體。可以感受出,作者是個經歷豐富並且善於總結的人,許多的語句讓我感覺精彩絕倫,便紛紛摘抄在本子上:

  “你想要在婚姻裡獲得的東西,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

  “吃飯的時候吃飯,喝水的時候喝水,這就是一種修行。”

  “恐懼就是一個懦夫,當你觸及他的底線,能夠接受最壞的結果,並且準備和他大幹一場的時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

  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他稱之為“yesbuter”的一類人,這類人常掛在口上的話便是“yes, but...”面對他人的建議或是想法,他會禮貌性的同意,然後不假思索的拒絕,同時為了顯得不那麼無理,他會找出豐富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以前的我,常常會陷入和yesbuter的爭執中,企圖用各種道理去說服他們,到最後我發現,他拒絕接受並不是因為道理他不懂,而是他不會那麼輕易改變,因為改變突破了他的舒適區,對他而言充滿了風險。

  我曾不止一次遇到這樣向我諮詢意見的人:我該選A還是B,我很糾結。我給他比較分析以後,推薦A,他會說A是不錯,但是B有這些優點....那我只能說,既然你覺得B更好,你就選B吧。他就會接著說:可是B又有許多缺點...直到把我繞暈,他最後會用一句話總結:真不好選,我還是再想想吧。剩我一個人在原地眩暈。在我看來,在人生的任何一個抉擇面前,你的任何選擇,都是同時選擇了利好和風險,不論是比較哪一個利好更大還是比較哪一個風險更小,都需要能夠承擔風險的勇氣。如果你只想找到一個只有好處沒有任何缺點的方法,那我勸你還是原地不動比較安全。

  ”願上帝賜我一個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予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並且賜予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8

  用了十天時間讀完了古典老師的書《拆掉思維裡的牆》,書中很多觀點解釋了一些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讀來頗有共鳴。當然共鳴是一回事,對於書中的一些觀點理智的認識是另外一回事,暫且記錄,或有有一天,閱歷夠了,對這些事情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1)買房,賣掉夢想的房奴

  書的最前面就寫了“買房,賣掉夢想的房奴”和“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這個觀點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因為,我不也不希望在年輕的時候被一套房把我拴住。在我買房之前我認為買了房,就會被拴住,困在這個地方,當真正買了房,我並沒有覺得被房子所困。反而讓我沒有了這種束縛感,因為這個動作已經完成,我認為積極去面對就可以,不需要認為它有多麼沉重。

  因此,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古典老師的這個觀點,當然也包括網上很多故事說馬雲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馬化騰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史玉柱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其實買不買房並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他們心中對他們所做事情的清晰認識和對時代潮流的順應。

  《老男孩》最後有一行字“夢想這東西和經典一樣,永遠不會因為時間而退色,反而更顯珍貴”,因此,買套房並不能毀掉一個人的夢想,而真正毀掉一個人的夢想的是個人的思維,有人因為買了房,覺得自己做什麼都需要謹小慎微,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如此,夢想就無從談起。

  我認為一個正確的態度是,計算好自己的實力,在能承受或者有壓力情況下可承受而且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買房。而買房就如同買一件東西一樣,購買動作完成之後,貸款就當每月固定消費,如同吃飯一樣。把剩餘的錢進行計算,將錢用到刀刃上,同時不要讓擔心佔據自己的太多的時間,忘掉房子的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工作和提高自己的事情上,漸漸你會發現本來的壓力已經完全不是壓力,而自己也變得足夠strong,而買房這件事並不會毀掉自己的夢想,反而給自己一個穩定的家,在心理上更促進自己勇敢的去做事和麵對挑戰。

  (2)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表現的合理解釋

  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完全兩種不同的狀態。生活中比較被動,做事欠思考,比較隨意。而工作中卻積極主動,思維相對比較系統,同時紀律性很強。在兩種環境下,個人的心理空間不一樣,生活中,具有依懶性,認為這些事情都不用我操心,周圍的親人會把這些事情處理了,而我做不如他們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心理上認為自己需要做好,別人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別人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兩種心理空間給了自己不同的心理暗示,因此促成了不同的外在表現。從這一點來看,有時候對一些人在不同場合下表現的巨大差異也不能單純的用虛偽來評價,不同場合下個人心理空間完全不同,甚至相悖,於是有巨大發差的表現也就不足為奇。

  (3)幫助別人時需要為別人長久考慮而不是暫時的舒坦

  書中有個故事,作者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有一個空房間,每次來朋友都免費住在那,吃飯一起吃,全天可以上網,書隨便看,幾乎就是零成本在北京待著。後來作者搬家,發現在這兒住過的六個人發展都不太好。有人開玩笑說房間風水不好,但是自己分析,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個房子及配套提供的太好了,太有安全感。這會給人一種暗示,幸福可以如此輕易得來,何必那麼拼命。作者本是好意,卻最終間接導致了朋友的發展不好。因此有時候,作為朋友需要遠見和胸懷,用遠見為想的少的朋友想遠點,用胸懷去接受由於朋友暫時不理解產生的誤解。

  (4)做事多少需要分情況

  最近看各種書悟出一個道理:目標不明確時需要多做事,以此來尋找合適的事情和目標;目標明確時要少做事,這樣才能把精力投入到達到目標的事情上。這改變了以往自己認為的只要多做就好,也就是努力是最重要的,哪怕方向是不對的,其實這個時候少做就是多做,因此分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選擇正確的方向、明確目標,再專注的做下去。

  (5)一切真實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對你來說,都是實在的世界。

  我們總是對類似企業文化的東西嗤之以鼻,覺得這些都是很虛的東西,但是其實,當一個人從一家公司離開的時候,對自身而言最有意義的只有兩點:第一,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包括自身技術和人脈;第二,就是企業文化形成的心智模式。企業文化帶給員工的就是一種心智模式,而這種心智模式會促使員工依照其要求給自己創造出一個自己所接納的實在的生活世界,進而按照自己創造的世界生活和工作,因此類似的東西並不是虛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企業文化帶給員工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就如同學校最應該帶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一樣。

  (6)願上帝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些有可能改變的東西;並賜我智慧,去辨別兩者的區別。這句祈禱詞太經典,我只能記住。

  (7)希望成為什麼就利用業餘時間積極準備

  最近看書的最大收穫就是明白,不要總認為需要什麼再去學習什麼,這適合於做技術。但是對於個人成長,不要等到需要再去做,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從事什麼工作,就利用空閒時間去準備。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等到機會到來再去學習和了解,已經晚了。

  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證實這些準備是很有必要的。部門交給一個產品設計的任務,雖然任務已經討論多次,但是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方案。由於兩個月前對產品設計的瞭解和學習,很明確需要涉及哪些內容,哪些內容需要詳細設計,因此,搭好框架,一天半,完成了整個產品方案。最終方案得到了部門的高度認可,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常讀書,讀好書,用挑剔的眼光讀書,結合自身情況去領悟書中的道理,並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9

  俞敏洪在給這本書寫的序中提到:“他收集並研究各種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並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編成課程,把其中的道理講給其他人聽。”

  這段話暗示了這是一本關於成功學的書籍,畢竟作為職業發展專家,幫助別人進行人生設計,怎麼能離開成功學呢?

  現在不少人反感心靈雞湯和成功學,覺得它們中看不中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心靈雞湯和成功學的作用,不能忽視在迷茫、沮喪的時候,它們帶給我們的鼓舞和激勵。只是在讀這類書籍的時候,要保持獨立思考。

  買房,賣夢想的房奴:第一章關於買房和夢想的論述我不贊同。買房固然會給人很大壓力,但不至於典當夢想那麼嚴重。不買房也不見得就能實現夢想。

  書中假想了一個買房和不買房的人生實驗,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書中買房的人結局設定太過悽慘,而不買房的人結局設定則太過樂觀。

  不買房的人5年升到經理,再跳到另一家企業做到總監,之後與朋友創業,10年後年薪達到68萬。當前社會不少人買不起房,有多少能達到這個“人生實驗”中不買房的成就呢?根據國家工商總局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9月底,中國大陸共有實體註冊企業數量2907.23萬家,2017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就達到了1351萬人,能升到經理、總監的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有人會贊同作者租房的觀點,為什麼呢?第一,大部分人在所處的城市買不起房,支援作者租房的觀點可以減輕自己買不起房的心理負擔;第二,書中例舉租房獲得成功的案例,比如巴菲特創業初期不買房而是投資,最終成為世界首富,讓人覺得自己不成功是受困於買房的“陳舊觀念”;第三,作者用資料描繪了一幅未來成功的藍圖,給予了人們希望。

  但和巴菲特同期投資的人有多少?每年創業失敗的人又有多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導致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這便是《清醒思考的藝術》中提到的“倖存偏誤”。

  書中說買房是為購買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在當前的社會,“安全感”不應該來自於一件物品,而是來自於自己的能力。

  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否認買房的必要性。房子除了帶給人一定的“安全感”,還會給人帶來“歸屬感”,每個人都應該朝著自己的夢想不斷前行,但不能沒有後方,在我們受傷、沮喪、失敗的時候,我們需要回到自己的家裡慢慢恢復。每個人都曾夢想擁有世界,但世界從來不被誰所擁有,我們最終能擁有的,還是自己的家。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0

  最近讀了一本名叫《拆掉思維裡的牆》的書,書如其名,作者在輕鬆愉快的聊天氛圍中為讀者展現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思維模式,引發了大家對生活對工作甚至於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的很多思考。我也有幸頗為受益,在這裡想談談我的感悟。

  "任何一個瑜伽教練都會告訴你,即使認真的投入你的呼吸——這麼你每天做無數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無數的樂趣。"作者提出在職場和生活中總是存在著有興趣一族和沒興趣一族兩種人,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人對他的工作或生活是否感興趣根本上在於他是否投入自我,身在其中。有趣之人敢於嘗試和冒險,他們將自己投入進一件事情中,如若事情順利,他們便收穫成功,如若事情不順利,他們也能收穫經驗智慧,進而不論事情結果如何,有趣之人總能在其中感受到收穫和樂趣。而無趣之人往往因為擔心失敗,連嘗試也不敢去嘗試,當然就不會有任何樂趣可言。

  作者還分享了其在招聘團隊成員時寧願選擇最初能力不是最好,但肯接受低薪做事的人的理念。"當一個人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後的工資來做事情的時候,他往往能夠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會收到最多的報酬。"這與有趣之人才懂得投入工作,與工作相互成就的理念相互呼應,讓人深以為然。

  還記得在祿口機場入職的第二天,科長讓我們寫下加入執行指揮中心的感想和對這份工作的理解和期待。我憑著大學時的實習經歷一腔熱血地寫下了很多看似"高大上"實則淺顯空泛的話語。那時只是幼稚地認為指揮中心是機場的"大腦",是負責所有一線保障工作指揮排程的中心,是機場與空管、航空公司資訊交流的重要視窗,內心因為能夠成為一名指揮員而感到非常地光榮和自豪。

  終於正式成為見習指揮員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並不像自己想象得那麼光鮮而輕鬆。從航站樓的玻璃幕牆損壞到航空器在半空中遭遇的鳥擊,從航空器的加清排汙到油量餐食配載,從逐條核對次日航班資訊到所有航班停機位的預先分配實時調整,從正常性航班資訊統計到應急救援方案的不斷更新培訓考試演練……指揮科的工作專業性要求高工作內容又繁多而瑣碎,指揮員在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規章制度,熟悉明瞭航班執行保障中空管、航空公司、機場各家工作內容的同時,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做好每一次溝通,正確傳遞每一個資訊,保障好每一個航班。正常性統計席、次日計劃席每天都要仔細核對、統計大約500條航班資訊,每條航班更是包括了航班號、機號、航線、計劃/預計/實際起飛落地時間、擋/撤輪擋時間、是否起飛/關艙門延誤、延誤原因等等數不清的分支資訊;航班高峰時段或是遇上雨雪天氣、意外狀況,協調席、資源分配席7臺電話、4臺對講裝置此起彼伏響個不停,塔臺、機組、代辦、地服、廊橋、現場……都在"呼叫中心";更不用提暑運春運或是動輒天氣不好時,通宵是每一位指揮員的家常便飯。

  一次朋友小聚聊起工作,對方薪水比我高,工作比我清閒,卻整天覺得工作生活毫無意義。當我向她解釋我的工作內容時,她又驚歎我的工作如此枯燥辛苦。接著,一個晚上都成了負能量灌輸大會,休息日過得比工作日還心累的我帶著滿腦子的想不通回去了。

  第二天工作恰逢晚上雷雨,天氣驟變,出港航班返航,到港航班備降外場,班組成員全部聚集在AOC大廳共同關注天氣情況、協助受影響航班的保障。8雙眼睛一同盯著進離港航班監控系統,等待著天氣轉好,第一架飛機的安全落地。大螢幕上一架架的飛機和大廳裡的同事們同樣繁忙同樣井然有序,我好像突然明白了自己堅守這份工作的理由。

  對於機場而言,絕大部分的一線保障工作都是繁雜瑣碎而又辛苦的,但正是因為成百上千個瑣碎的工作被我們共同的努力和智慧整合到了一起才能夠保障航班的安全準點,才能為航空公司、為旅客提供出優質的服務,將祿口機場建設成為一流的國際機場。因為我們將每一個自我投入進了祿口機場這個集體中、投入進了每一份枯燥瑣碎的工作中,才能在不斷的學習進步中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智慧,才能在其中感受到那份集體的成就榮譽給個人帶來的喜悅和感動。

  年輕人,跳出周圍的環境給你的思想套上的枷鎖吧,拆掉思維裡的牆,不要僅僅用世俗的標準冷眼旁觀你的工作生活。全力地擁抱你的工作和生活,帶著你的青春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它們,你會發現它們也會熱情地回你以擁抱。奉獻出你的青春,成就你的自我。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1

  這本拆牆講述了各種慣性思維模式是如何束縛我們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小事,點滴的積累匯成了阻礙我們成長的巨大力量!當然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好用的調整方法——拆牆工具,學有先後,達者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輕的我們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我們總期待另外一半能給自己安全感,可實際上,我們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對方給我們,可是沒有的東西怎麼給?於是,我們聽說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拼命工作,努力學習,讓自己變成內外兼修,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人,有說走就走的勇氣,也有隨時安定下來的信心。但是,我們仍舊沒有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單身力,雖然會孤獨,但是一個人舒服,兩個人反而慌張。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就是安全的,實際上,是在逃避恐懼。

  正是先讓自己感到愛與智慧,你才會深深感到那種痛入骨髓的悲憫,你才能在這種悲憫之後,在你憤怒過、譏諷生命以後,很希望能做點什麼。很多宗教的教義都講同一個道理,比如基督教的“福杯滿溢”——所有這些智慧,都告訴你: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感情,必須先想好你是誰?你要什麼?你要從中獲得什麼?為此你要採取什麼行動?而這一切問題的源頭都是愛,先好好地愛自己、愛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後慢慢地愛更多想愛的人。

  拆掉思維裡的牆,跳出思維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哦,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2

  始終相信走過必有痕,雖然是8年前的讀物,現今讀起來依舊熱情澎湃,不能自已。有些觀念很中肯,自然有些觀念放在現在不合時宜,我是秉著開卷有益的態度讀完此書的,就我個人而言,感受有幾點:

  1、不要把它當成《聖經》一樣的讀物,信以為真的可以憑藉此書擺脫拖延症、丟掉苦行僧的生活,一躍而上放逐自我,實現夢想與現實的跨越,把它當作成功學來看,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所以拿到一本書本著學習吸收的態度去看就好,不要奢求索取過多。

  2、作者前文提到買房婚姻觀、戀愛觀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是不贊同的,愛情的保值保鮮、幸福感和有沒有房有關係嗎?有!要說絕對的有關係那就是房和車代表著家庭的生命力與經濟基礎,就像生態系統中萬物需要陽光、空氣、土壤、水一樣。麵包與牛奶,必須有。但是沒有房車就代表著不幸福嗎?那是你自認為的不幸福,也許他的婚姻因為種種遭迫只過著比一般人還要普通的日子,他未來的生活很不幸,但是簡單的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就足以讓這家人滿足。你還會說他們不幸福嗎?

  3、自我係統與社會系統的切換真的需要時間。這和情商高低沒關係,和你有沒有錢沒關係,和你的心智模式有關。看開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不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些取決於內心的心智的變化。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3

  合上書認真思考一下,這本書在教我們做一個“叛逆”的人。

  來到這個世界,最開始我們的價值觀是由父母的價值觀所形成,小時候總認為父母是對的,隨著年齡增長,到了青春期時,漸漸地發現,其實父母並不一定總是對的,於是開始感覺不舒服,叛逆期開始了,開始想要破掉父母給我們安置的保護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步入社會,縱向的歷史觀和橫向的人際關係形成了一套普世價值觀和定勢思維,在這套普世價值觀的影響下,我們新的價值觀形成了,但是在這定勢思維之下,我們逐漸發現生活不如意,困頓難行,父母單一的價值觀,我們還能很容易發現問題所在,但是這套普世價值,它太過於複雜,我們很難發現問題出在哪,所以一直在做困獸之鬥。

  這本書告訴我們在這個社會普世價值觀裡,社會給我們安置了哪些困住我們的定勢思維的牆。它是如此隱蔽而又如此明顯,這些定勢思維涉及很多方面。我們需要獨具慧眼,兼具慧心,才能識破這些思維之牆,更應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拆掉這些思維之牆,最後形成正確的心智模式。

  但是,這本書我最多給三星,因為感覺就是一本雞湯,很多東西中看不中用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4

  喜歡作者關於人生是三腳架的比喻,他說生活是由自我、家庭和職業三個支架組成的,在不同的環境中調整節腳不同的長度就能站穩。但卻有很多人壓縮自我或者家庭的時間,慢慢就變成了單腳架,最後導致單腳架不堪重負。我們要做穩固的聯動三腳架,要學會適時放緩自己的腳步,知道自己要在職業裡面獲得什麼、不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裡面獲得什麼、不能做什麼。

  讀完之後感覺更加理智和冷靜了,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不抱怨生活,做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

  受害者往往能收穫發洩的快感、被同情、覺得自己其實是正確的。掌控者最大的收穫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覺得自己可以應付一切,有動力去再嘗試。受害者生活在讓自己舒服的自憐狀態,卻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機會和可能性。掌控者則需要面臨一些壓力和麵子問題,卻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今天是2019年2月15日,一個不同尋常的週五。

  我們都說過程比結果重要,可是捫心自問,我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縱然覺得結果不重要,可是卻是那個結果支撐著我們克服了困難,收穫了整個過程。成年人的社會是結果導向型的。人成功的時候,有無數種說辭解說自己是怎麼成功的;一旦失敗,就有無數人去分析你是怎麼失敗的。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5

  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需要你去嘗試,所以看完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以後得工作生活中多去嘗試一些事,有時逼自己幹一些不情願或者不擅長抑或感興趣的事,剛開始可能你會出現焦慮、煎熬、痛苦,但是慢慢的你會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甚至會享受其中。即便是失敗了,也無所謂,因為你沒有遺憾,你可以朝下一個目標前進。

  什麼樣得工作會讓你有價值,有意義,有成就感?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要的?這些都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好好的想想,價格與價值不一樣,我們要活的有價值,而不是社會給予給我們的價格標籤。

  計劃好做,可是堅持執行計劃卻是很難的,衝動的時候不要給自己定計劃,一定要想好後再去做計劃,有彈性的去執行,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生活往往會有很多變數,正所謂計劃不如變化快,所以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對待任何事,成功或者失敗都可以看的淡一些,因為我們最終還是要好好的活著。

  希望自己可以一點一點的變成自己想成為得人,而不是別人評價中的人,學會自愛,不為不值得事焦慮,好好生活著,沒有low的生活,只有很low得活法。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6

  很以前就聽過這麼一句話: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我時常在想為什麼過去這麼久了,我依然沒有一個像樣的舞臺呢?直到看了古典老師的這本書時,我才忽然明白我是被自己砌在牆裡了,而且好像已經失去了破牆而出的能力!

  我是一個做機械設計的,這麼多年下來已經有些許的厭倦,在加上行業的不景氣,漸漸的對這個行業興趣!原本以為可以有一帆作為,以現在的情況看來,只有另謀他路了!

  其實我對商業一直都充滿了興趣,只不過一直都不敢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害怕自己的步子邁的太大而扯到蛋!現在倒好硬逼著我去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看來是天意啊!要說完全陌生倒也談不上,我平時都在利用業餘的時間學習一切關於商業的知識,大家不是都在說業餘的四個小時是決定人生高度的關鍵時刻嘛!我始終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我大聲的對全世界說:我時刻準備著!!!

  其實我對商業感興趣不是完全為了錢,主要是想鍛鍊一下自己,我覺得自己有好多的地方有待提高,而商業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是鍛鍊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始終堅信:合法的賺錢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尊嚴的事!

  創業即修行,期望屬於自己的商業天地能夠早一點到來!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7

  本以為這是一本雞湯書,剛看幾頁就發現古典老師句句都是反雞湯,很犀利的指出作為普通大眾的每個人存在的思維侷限和偏見,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處處可見。然而當局者迷,每個人都困於其中,卻無法跳出自己固化思維的圈圈,陷入痛苦和自我懷疑。人生本就是在自我懷疑中成長的過程,但關鍵是要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根本誘因,是什麼讓自己沒法充滿熱情的對待一份工作,一個人,一件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別人想要自己做什麼。人生不長也不短,沒有誰比自己更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和掌控。

  有人說思維模式和習慣很難改變,那只是懶人給自己找的藉口。之所以優秀的人很少,根本原因不是他們本來就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本,並且審時度勢的不斷提升自己,人前光鮮的背後是無數的淚水和汗水。

  雞湯灌多了反而變得不切實際,這也是思維的牆,只有去切身體會現實,才能夠腳踏實地,哪怕現實醜惡不堪,也都可以嘗試用自己的一份力去讓自己想要的世界變得美好那麼一點點。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8

  從小到大大家生活中都面臨著很多相似的問題,也即書中所列舉的讓大家產生共鳴的經典案例。看了此書,更加明白,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會遇到,我不會是一個特例,是個怪人,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思考和抉擇。

  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關注不同的事情,以前的我會糾結友誼和愛情,雖然當時也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引導自己走出漩渦,但仍舊身不由己,即將而立之年的我再看此書中所講的相關案例分析時,心裡雲淡風輕,突然發現不論當時痛苦還是快樂,傷心還是糾結的事情,時間會幫你撫平一切,一些覺得不可能忘記的痛和酸楚也在歲月洗禮中也變得模糊,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解脫了自己。很多煩惱我們不用焦急,可以交給時間,而自己繼續心態平和的輕裝前進。

  對於目前的我來說,特別像書中所說的漂泊者,沒有人生目標,對於外在的環境只想著躲避困難,而不是勇敢的追尋。最後用書中的話送給自己,生命給你的規劃遠比你想象中要好!上帝不是讓你成功,只是讓你嘗試下!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自己眼中的更好的自己!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9

  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本心靈雞湯或者成功學類讀物,但是好在也能給人一些啟發。

  書中開篇首先提到了人的心智的重要性。我深以為然——即便身處同樣的境地,不同的人對於事物的認識也會顯著不同。但是我困惑的地方在於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智以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雖然書中對此也提供了一些建議,但對我幫助不大。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在於其將人分成自身系統模式和社會系統模式兩種。前者傾向於享受當下,也不需要多大的物質就可以體驗到幸福感;後者是透過在社會競爭中獲得尊重,並將其轉化成為幸福感。

  據此,我明白了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為什麼傾向於舒適,因為此時此刻我處於家庭環境中,我的社會系統傾向於是關閉的,因而我感覺不到自己需要努力去贏得什麼。但人終究是社會的動物吧。我終究是要融入群體中的,為了將來更好地融入群體,勢必要做一些準備。因此可見,假期的學習也是有必要的。(但還是不太有危機意識)

  另外,古典在書中還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即“價值和價格“。價值用於描述主體對於某樣事物的評價,價格用於描述社會對於某項事物的評價,切記不可把兩者相互混淆。拿外表來說,對自己的外貌很重視可能在社會中傾向於得到高評價,但是對於我身來說,它可能就沒有那麼有必要。

  此外,古典中還在書中提到生命是個三腳架,即不可以用一個去彌補另外一個東西,就如同左手不可以替代右手的平衡一樣。但是他給“三腳架“的”三隻腳“分別是什麼下了一個定義,我認為不太可取。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三腳架——具體是哪些,甚至有幾隻腳都取決於個體看重什麼。但是這至少啟發了我不要偏頗地認為自己只需要一隻腳就可以了。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30

  很多時候在別人的影響下都會漸漸的迷失了自己,父母朋友的建議可以聽,但過日子的是你,順從自己的意願行動,不要被他們剝奪你的權利,也許過程會讓父母不爽,但結果會是父母爽你也爽。最大的投資往往都是自己。不要被買房消滅你的夢想。賺很多錢可以帶來快感,但不要陷入死迴圈裡,否則賺再多錢也無意義,幸福是一種轉換力!不要和別人做過多的對比,自足即可,否則你永遠也不會幸福!也不要因沉迷賺錢與工作而缺失對家人的關愛。女人一定要自己獨立。價格不等於價值!不要用社會標出的價格而綁架別人的價值!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31

  看完書感覺自己思維裡的牆太厚太多,那些所謂的“思維定式”在不斷影響自己做出最正確的決策和方向判斷。古典老師用很多例子形象的告訴我們如何拆掉這堵牆,找到自己最本能的樣子,然後走近成功。

  談談自己最近的感受,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也會遇到很多讓人忍不住暴躁的事,但是當自己試著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從內心出發感知情緒的影響,便可以能夠很好的做自我調節。

  高速發展的社會,物慾橫流,燈紅酒綠,大部分人過度關注外界的評價和認可從而迷失自己。也就會因此產生焦慮,迷茫等,導致工作生活學習失衡。也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對話,更加關注自己幸福的根源,一切都會變得輕鬆快樂。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32

  一個「人」,從出生到逝去,所經歷的一切即是饋贈亦是修行。

  所有人在每一段路途中,都會落入塵世的「俗定」,你我他皆是如此;都以為用犧牲內心幸福與快樂的代價可以換得所謂的成功和體面,只顧著向前路奔走,很少能停下腳步客觀的反思自我。

  但沒關係,因為人生就是一個否定、質疑、肯定、重塑的迴圈過程,總會有一個節點將告訴你,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到底在哪裡…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33

  一開始以為是雞湯,因為雞湯都是叫人只要遵循自己的內心,不管自己的情況而勇往直前。讀下去,其實不是。在面臨去留的選擇上,叩問自己是在做沉沒成本,還是追加成本。沒人知道,以後的路會怎樣。也許在人生的長河裡,一個起和許多個落,並不說明什麼。也許如蜉蝣的一生,你留也糾結,你去也彷徨。都不過是"人生怎麼過,都是遺憾的"。許多人不明白,你的工作那麼穩定,為什麼要選擇離開?其實,無需解釋,那是對自己能量的無意義的消耗。去看看馬斯洛的關於人的需求層次吧,那就是我吃飽了,並撐著了。

  ——但願,我永遠有一股勁,到最後只成為"終身學習者",僅此而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