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1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中翻看到了南懷瑾先生著作的《原本大學微言》,隨意翻了幾下,立即被作者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所吸引,愛不釋手。由於自己有收藏好書的習慣,所以回家立馬上網淘了一本,閒暇無事時好讀幾頁,思所得,察所失。

  懷師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深刻的揭示,其中不乏給我們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他以“經史互參”、“以史注經”的傳統治學方法,並結合儒、釋、道互相比較對照來解讀《大學》這一儒家的經典著作。以其充滿睿智、詼諧幽默的語言,旁徵博引,談古論今,深入淺出,讓我們能夠輕鬆地理解古人的學問和智慧。

  《原本大學微言》我利用閒暇時間讀了已有好幾遍,書中對《大學》的內涵詳細的闡述與歷史史實相結合。讓我讀後對《大學》的內容有較全面的的認識與理解,的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書中內容博大精深,需要反覆閱讀,而且許多都需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慢慢體會、感悟。讀書最忌諱急躁,它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領悟。

  《大學》的“三綱、七證、八目”,構成了儒家思想的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一個真正立心做學問的人,以畢生這精力去探求都不為過。

  首先,談談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綱其實就是樹立一個人生目標。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大學階段,透過不斷的學習知識和鑽研,學會為人的道理,然後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所領悟的道理傳之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直至做到最好。

  在懷師的講述中,儒、釋、道通講,而恰恰是佛學中的“定靜”功夫來詮釋《大學》中的“定、靜、安、慮、得”。“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自天子以至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書中感悟最多的就是這七證了,這是十分重要的準則,是對人的修養、思想的一種鍛鍊,是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的思維過程。接下來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仍然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層面上――“瞭解自己,明白事物的道理”,其實更多的仍是“格物”,很少試圖瞭解自己。讀著讀著,我就不經意的思考人生,思考人存在的意義。唯有思考,才能察自己得失,明白自己一天忙忙碌碌所謂何事。有時候,靜下來思考,可以讓自己走出迷茫,活的不是那麼漫無目的,而是覺得自己真正有所存在的意義。

  這本書確實讓我收穫了許多。其實自己一直只顧著“格物”,想著怎樣才能學好知識,後來才發現自己連基本的“七證”都沒掌握,而且沒有“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樣的目標作為動力。從大師的深刻講解中,我才慢慢體會出了作學問最根本的道。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2

  歷史上描寫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事實上,劉邦還不及齊桓公的胸襟。他因為鮑叔牙的話,提醒他的興趣,就赦免了管仲,甚至把整個政權都交給他辦,委任為相,還尊稱他叫仲父,等於現代人叫乾爸或大爺,因為管仲比他歲數大得多。

  最重要的重點,要看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

  管仲說:“斧鉞之人也,幸以護生,以屬其腰領,臣之祿也。若知國政,非臣之任也。”我是應該被你砍頭的罪人,但非常僥倖的,你能原諒放過我,還保全了我的頭和腰身連在一起活著,只要你給我一口飯吃就好了。如果要我擔任國家的大政,恐怕不是我能勝任的吧!

  齊桓公很乾脆地說:“子大夫受政,寡人勝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只要你先生肯接受我的委任,擔任國家政治的重任,那我一定做得好國家領導的重任。如果你不肯擔任重責,我恐怕自己會攪崩了!

  你看他說得多麼坦白誠懇,所以管仲也很快地答應了。這叫做早已兩廂情願,彼此客氣一番,當然一拍即合。好比現在京戲上唱的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都是彼此心照不宣了。歷史政治上,有時是很討厭、很可怕的。但有時真如兒戲,一場天下大事,只在三言兩語談笑間決定了全盤的命運。猶如賭徒,揮手一擲,滿盤皆贏,但也可能一敗塗地。所以古人說:“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3

  從東周開始,直自秦漢以下而到清末,每朝每代的`帝王家庭,都是有大問題的家庭。甚至可以說,大多數都是一團糟的宮廷,哪裡夠得上“家齊而後國治”的標準。所以孔子著《春秋》,第一筆賬“鄭伯克段於鄢”,就是記載由於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因偏愛心理所造成的過錯。從此以後,所謂春秋時期一兩百年間的“五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等輩開始,直到戰國時期,各國的諸侯君主,大部分都是出生在大有問題的家庭,造成心理的不正常,當然夠不上講什麼“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了。

  戰國時期結束,秦始皇的王朝建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為中國的歷史文明劃了一道重要的界限。從此以後,中國才真正步入以一家一姓建立的帝室王朝,長達兩千年左右。不過,由秦而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路下來,除了幾個創業帝王,可說是有分量的英雄人物之外,其他的子孫皇帝,我叫他們是“職業皇帝”。因為他們命定出生在現成帝室家庭,生在深宮之中,長養在宮妃太監之手,菽麥不分,完全沒有親自體認民間疾苦。這些職業皇帝,可以說大部分是不懂事的血肉機器人,但他們要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如果要求他們講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豈不是對牛彈琴,白費心力嗎?也許我又說錯了,據說,牛也會懂得琴聲,只是我不懂而已。況且,這些天生做職業皇帝的,其中也真有幾個是了不起的人物,不可一筆抹殺。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4

  如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事實很有趣,我也常把東西方文化相互對比,以太陽繞地球一晝夜作比方,卻發現東西兩方人類歷史文化的變化現象,同在五百年之間,必有王者興,幾乎完全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我們的歷史,到了春秋以後,名王迭起,而有道之士的哲人也應運而生。中國有個齊桓公,配上一個管仲。而在西方,也是名王配名師,湊巧的真有趣。歐洲有個亞歷山大,配上一個亞里士多德。印度也有一個阿育王,配上一個優婆鞠多尊者。當然,在這個階段,什麼日本、美國,連個影子還沒有呢!

  但是,以中國歷史的習慣來說,三代以後,所謂歷史上的名王,最了不起的,也只能算做英雄,決不是聖人。所謂這些英雄的名王們,也都像我小時候的一位老輩的詩說:“江山代有英雄出,擾亂蒼生數十年”,如此而已。他們與《大學》的“明德”外用(王)之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豈只似是而非,可說都是背道而馳的。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5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最近實在有些心浮氣躁,心煩意亂。就算去聚餐,睡懶覺,甚至無所事事小放縱一下,仍然不能得到放鬆和寧靜。感覺成天都沉溺在求職的壓力與思考的重壓中無法抽身。

  下午面完德勤回來,躺在床上,很疲憊但是又睡不著,於是乾脆拿出南師的《原本大學微言》品讀起來。看了一部分,有些一頭霧水,但是心頭的混亂卻在逐漸釐清。

  求職時的選擇錯亂只是現代人生活錯亂的一個縮影,修身修心的境界不夠,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深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去向何方,這才是真正根源所在。而實力不濟又豔羨那些牛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不斷的刺激著每個人的神經。

  知止而後有定,南師說起了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在沒有建立起來自己核心競爭力,不知道自己優勢劣勢的情況下盲目出擊,這是兵家大忌。結合求職說說自己的一些反思吧:

  懂得放棄的人往往比廣撒網的人收穫更大。協調好寬度和深度,平衡好放棄的收益與成本,這不是那麼容易拿捏。自己也在逐漸摸索,好在前幾日看了一些戰略的東西,結合自己的思考,已經逐漸理清了方向。

  其次,要不時的靜下心來反思,心靜了才能思考,思考之後才有收穫。心亂如麻時,必然沒有自信,而沒有自信時,必然四處出擊,這就跟劉邦當時找諸葛亮時的情況一樣。當然這也是一個內在和外在相輔相成的過程。認清你自己的內心,看清這小我的執著,同時也應該對戰場的形勢有準確的判斷,對資訊有充分的把握。

  最近的壓力也讓自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男人,需要的是到最艱苦的環境中去磨練。薪酬、地位甚至都不是自己的首要評判標準,我需要的是歷練,我需要的是一場暴風雨,去磨練那雙讓我騰空展翅的翅膀。人活著,是為了一件大事情而來。只有那種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戀般的熱情,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這才是我追求的人生,波瀾壯闊,轟轟烈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不想成為國企的籠子中安穩度日的“大家閨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