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鄉年鑑讀後感600字(精選5篇)

沙鄉年鑑讀後感600字(精選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沙鄉年鑑讀後感600字(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沙鄉年鑑讀後感600字1

  大自然這個進化的生態系統,在其從古至今的進化過程中,創造了成千上萬的物種,滋養著生長在其中的無數生命。這其中包括我們人類。大自然不是為人類的需要而被創造出來的,不是因為人的判斷才有了價值,相反,它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著並且創造了人類,人類歷史只是自然歷史的很小一部分,只是大自然進化過程中一個產物。

  我們不能只利用大自然為我們服務,把大自然的價值當作它對於人類的義務而忽略、損害其固有的、客觀的權利,特別是其健康、有序、自然運轉、迴圈、進化發展的權利。一旦大自然喪失了這種權利,人類的各種權利包括生存權、各種經濟政治權利等將隨之喪失,將變得毫無意義。而讓我們痛心的是,現階段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已成為世界性公害。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全世界有10億以上人口生活在汙染嚴重的城市,而在潔淨環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數以萬計人的死與水汙染有關,食品中毒事件經常發生。由於自然資源非正常利用,異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擾了自然生態的正常演化,破壞了整體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出現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如果我們再不採取措施,透過放棄或改變現有那些錯誤的發展方式拯救地球家園,人類遭到的報應將不堪設想。

  沙鄉年鑑讀後感600字2

  直到讀到利奧波德在附錄《未發表的序》中說這本書寫的是“土地的倫理和美學問題”,我才意識到《沙鄉年鑑》不是一本散文動植物年鑑。目不暇接的動植物名稱都被作者賦予了感情,這種感情讓我感同身受,我也會跟作者一樣,因為黑頭山雀“65290”沒有在第六年的冬天出現而悲傷,也會因為鱒魚咬住了魚餌而興奮,也會因為80圈年輪的橡樹的倒下而唏噓。

  作者帶給我的,不僅是對動植物情感上的羈絆,還有對我們生活的城市環境以及生活的方式思考,這或許是我這個生命科學“門外漢”對土地倫理和美學所能達到的理解。

  用10年時間對兩個極為不同地區的野生植物初次開花的時間進行統計和對比後,利奧波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顯然,邊遠地區的農民的眼睛所得以欣賞的東西,在同一時期裡,是大學生和企業家們看到的兩倍。”一座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可能是一種植物在這個城市遭遇的滅頂之災。但是羈絆在都市生活中的我們,尚沒有閒暇停下腳步嗅嗅春天的槐花香,又怎會去思考必經之路上是不是少了一朵不知名的花。逝去的城市舊跡,尚且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遠在鄉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植物與動物被城市化不斷侵蝕更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因為我們沉迷於“做地”生財,我們習慣於遺忘歷史,這是向“錢”看齊時代的症候。大學生和企業家們在追求物質的豐厚和社會的地位的過程中把“生活”生活成了生存,而那些邊遠地區的農民,餓有所食、寒有所衣,採菊東籬下還能見南山的簡單“活著”才真正像生活。

  利奧波德在釣魚的序曲中,發現了人類和魚的相似之處:“準備著,並且是急切地抓住那個不論是什麼樣的,由周圍的某種風抖落到時間長河上的新事物!而當我們發現那表面上是那樣美妙的佳餚中包含著讓你上當的魚鉤時,我們又是多麼後悔自己的魯莽!”會釣魚的人都知道,釣魚的訣竅只有一個:等待。這種耐心是魚所不具備的,因為食餌對它的誘惑好比在一個轆轆飢腸的人面前放一塊麵包,我們就用高其他動植物一等的智商去玩弄它們。這種自以為是的智商成為我們的致命傷。我們砍掉了鬱鬱蔥蔥的森林用於建築和裝飾,卻不得不戴上口罩來抵禦沙子的逆襲;我們抽掉了尚未汙染的地下水用於生活和生產,卻不得不提心吊膽地提防“天坑”的光臨。當我們飢餓的高智商面對塗滿乳酪的麵包時,我們扔掉了釣魚時的“唯一的謹慎”,“用來佈置一個為了得到,而且可能是難得的機會的場面”。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但是“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一座山上的狼被獵殺時的嗥叫對村民和羊群來說是勝利的讚歌,而這聲嘶力竭的背後卻藏著這座山即將在未來的幾年裡變得“光禿”的預言。利奧波德說,“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的確,正如作者把回憶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的隨筆的一小章命名為《像山那樣思考》一樣,我們缺少像山一樣簡單的觀察、辯證的思考,缺少對事物的歷史和未來的考察與預見,缺少山那樣的智慧。我們奮鬥的目標冠冕堂皇,手段天衣無縫,結果皆大歡喜,當我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歡呼雀躍時,一場滅“頂”之災正揹負著歷史的使命在嗥叫中萌芽。

  興趣和熱愛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利奧波德在《結論》中寫道:“我不能想象,在沒有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讚美,以及高度認識它的價值的情況下,能有一種對土地的倫理關係。”我們曾經或者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已經或者正在消逝。如果,我們對這塊土地沒有一丁點兒的愛,那麼他們就消失得靜悄悄的。反之,我們可能可以把他們留在記憶裡,甚至存活在現實中。

  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關係的學問並不僅僅是觀察土地及土地上的現象所得,而是被他觀察後的體驗和實踐所驗。這正是恩格斯在《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所闡明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我們要尋找極端的幻想、盲從和迷信時。到那種單純吹捧經驗、非常蔑視思維、實際上走到了極端缺乏思想的地步的相反的派別中去尋找,那我們是不至於犯下什麼樣錯誤的。”從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想要返老還童開始,“神靈”被賦予了假熱愛的使命。功勳卓著的動物學家兼植物學家阿爾弗勒德·拉塞爾·華萊土,以及化學元素鉈的發現者和輻射計的發明者英國自然科學家威廉克魯克斯先生都變成了“神靈”的追隨者自吹自捧,甚至連晚年的牛頓也埋頭於註釋約翰啟示錄。

  然而不管是催眠術、神靈的照片還是神靈小姐的降臨表演,這些學術大牛們都陷入了經驗觀察後想證明自我的正確而再造經驗觀察的死迴圈。自我膨脹在其中也起到了巨大的蠱惑自我的作用,而當騙術被揭穿,“用赫胥黎的話說:我認為證明唯靈論是真理這件事當中所能得到的唯一好處,就是給反對自殺提供一個新的論據。”

  土地也好,神靈也罷,我們都需要像山一樣思考,思考土地的喜與悲,思考神靈的真與假,才不會被物質衝昏了頭腦,也不因神秘失去了理性。

  沙鄉年鑑讀後感600字3

  《沙鄉年鑑》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

  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於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為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於空調和暖氣。“我們迷戀工業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麼在供給工業。”

  可是工業給我們帶來的舒適,是否讓人的生活更加愉快?這種只知盤中餐的生活,這種和自然充分隔絕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種森林裡與野獸作伴的生活更為幸福?

  我很難給出肯定的答案。《沙鄉年鑑》所描繪的世界,和《地球公民》中的那一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裡,作者以自己的視角和優美的筆觸,來描寫了他對自然的觀察;在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著寧靜與快樂。這些快樂又是如此輕而易舉地沁人心脾,讓我產生共鳴。這種快樂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我們並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麼,只是在一旁靜靜觀察,而正是因為這種無知,快樂才會更為特別和巨大。而當觀察帶來知識和規律的時候,當知識從無到有、由內而外從天而降的時候,它又遠比那些不得不記住的知識美好。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實是:我們並沒有在這條更為幸福的路上行進。人的心中似乎同時住著天使和魔鬼,在愛自然的同時,更樂於去征服它。隨著征服和滿足到來的是更大的空虛,人在實現自己所有夢想的時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沒有什麼值得憧憬了。——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儘管我們並不知道這條總在“向上”的世界會走向何方,依然堅定不移地超越著自己。

  在讀《沙鄉年鑑》的時候,常常有一種無力的感覺。作者的智慧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像我們所熟知的那種極端的動物保護主義者那樣,以一個徹底的保護者視角去看世界的發展,做出尖刻和極端的評價;而是很冷靜地對未來作出了判斷與分析。“如果我們把戶外狩獵看做是一個戰場,即一個在巨大的、生氣勃勃的機械化過程與一個整個來說是出於靜態的傳統觀之間進行格鬥的戰場,那麼,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看,前景確實是黯淡的。”

  正是這種冷靜加強了我心中的悲傷。作者已經看到了這條道路的必然失敗,他在某一個邊緣掙扎著,他一遍又一遍地探尋著該如何給這些美好的東西一線生機,試圖以一種更為合理的方式來引導人們的行為模式。但是,“合理”以及“真理”往往不被大眾所接受,或者被濫用,成為與其本意相悖的東西。最為可悲的是,作者甚至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的聲音是微弱的,他曾經對工業化的思路深信不疑,但是當他發現這件事情的錯誤,卻不知道該怎樣讓別人也明白這件事情。“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兩種變化正在逼近。一個是在地球上,更多的適於居住的地區的荒野正在消失。另一個是由現代交通和工業化而產生的世界性的文化上的混雜。這兩種變化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被防止,而且大概也是不應當被防止的。但是,出現了一個問題,即透過某種輕微的對所瀕臨的變化的改善,是否可以使將要喪失的一定的價值觀保留下來。”

  但是從今天的結果開看,這種抗爭是徒勞的。工業化正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更加徹底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自然則徹徹底底淪為一種遙遠的、可消費的、新奇的事物,是需要人們排著隊去“圍觀”的。作者早已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休閒的價值並不是一個阿拉伯數字問題。休閒在價值上,是與其經驗的程度及其不同於和與工作生活相反的程度成正比的。”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消費著自然,把自然的一切歸結到“現代”生活的體系之中——即便這種生活並不一定讓我們更加幸福。

  在《地球公民》的世界裡,奶牛終其一生被關在和它們身體大小几乎相同的籠子裡,每天從早到晚被機器擠奶,一頭母牛的生命可以達到二十年,但是奶牛通常在四年內死去。奶牛的命運聽起來似乎很遙遠,但這不也是工業化時代人類生存的寫照麼?我們生活的生活被拘禁在一個小格子裡,從早到晚面對電腦絞盡腦汁,只不過我們還有醫療來確保壽命罷了。

  科學總源於懷疑,但其結果卻是絕對化的。建立在科學之上的現代工業與商業,是一種絕對化的單一思維,即便它的多樣性也會在更微小的層面上保持其絕對性質。這種“現代主義”帶有強烈的擴張能力,會以壓倒一切的態勢把其他東西吞噬,動物也好,植物也罷,即便是人自己,也逃不過這種絕對的吞噬。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我深知“現代主義”對於建築以及城市的吞噬能力,它從一開始便是大張旗鼓地打著真理的名號展開,張開血盆大口,毫不客氣地把一切不論美醜的歷史吞掉,在消化的過程中,又慢慢消亡著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直到把所有的物質和思維都統一成某一種標準化、可量產並且經濟的模式之中。“土地,就如同俄底修斯的女奴一樣,只是一種財富。任何土地之間的關係仍然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人們只需要特權,而無需盡任何義務。”在工業化的模式之下,成為女奴的不只是自然的土地,城市的土地也是一樣的;甚至它可以包含這種模式之中的一切弱者,最終的結果是:上位者只需要特權,而無需盡任何義務。

  真理總是在少數人手中。

  書的結論部分,作者做出這樣的總結:“簡言之,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

  我深信很多人在讀到真理之後,都會對其表示同意,點點頭,心滿意足地把書合上,之後就該幹嘛幹嘛去了。當工業化的程序已經到了這一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很難逃脫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夠有利奧波德那樣的經歷?又有多少人能夠放棄城市裡的舒適,住到鄉間的木屋裡去?有多少人能夠放棄超市裡的肉,去狩獵自然裡平等的食物?

  至少我做不到。

  我沒辦法放棄科學和現代化帶給我的舒適,即便我知道作者說的是對的:“科學絕不,或不應該,只是為獲取更舒適生活的槓桿。科學的發現是對我們好奇心的滿足,是一種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務。”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關係到自己的利益,是更為直接的誘惑。在面對這種誘惑的時候,我把自然拋諸腦後。反過來講,我生於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動物園裡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樣——是需要從頭訓練的。而且我只會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我會一面說小汽車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的麻煩,一面琢磨該買哪款車。

  在這個巨大的洪流之中,弱者只有被吞噬,強者只有繼續吞噬。

  沙鄉年鑑讀後感600字4

  在讀《沙鄉年鑑》之前,我先看了一些書評,紛紛將這本書的核心指向土地倫理。我僅僅通讀過這本書一次,不敢狂妄地對土地倫理多加品評,但是對於土地的感情,我與作者, 或是古今中外的人們,卻有一樣的深情的熱愛。

  讀《土地倫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不禁想起前不久才讀的《鄉土中國》。費孝通在書的開篇就說“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以地緣聯絡起來的共同體,卻不只在中國才有。因此對大地的感情不是科學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很喜歡《飄》,身為蘇格蘭人的斯嘉麗對於陶樂莊的感情,大概無異於鄉土情結。《紅樓夢》裡,黛玉臨死時對紫鵑說的話:“我的身子是乾淨的,送我回家去吧。”就連利奧波德的靈魂迴歸了他一生所熱愛的、併為之奔走和呼號的土地與荒野。這都是對故土的依賴。

  我本科是學考古的,在山東濟南進行了為期半年的龍山文化漢代宮殿遺址發掘。那半年深深喚起了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崇敬,也許我恐懼自然,是因為不懂自然,當我真正在自然中去尋找秘密的時候,我也逐漸同情起那些因為我的手鏟而失去家園的泥鰍,愛上日夜看守探方的小黃狗。正如我在第二部分所說的,人類從來不是一個征服者,真正的秘密是藏在大自然裡的。樹的年輪和冰的痕跡告訴我這批文物的歷史,深埋在土下的瓦片傳遞著古老的資訊,古老的文明在塵埃中不聲不響卻帶著現代科技難以解開的謎團。

  也許聰明的人們有一天能夠到達,但願那不是征服,而是敬畏。

  沙鄉年鑑讀後感600字5

  現在,浮木後面暖和了,因為風兒已經跟著大雁走遠了。我也想跟著大雁飛走,要是我也能變成風兒該多好。甦醒在春天,自由、快樂、漂泊。  我帶動雲彩飛舞,像是在空中伴著小野麗莎的歌兒跳了支舞。雲彩裡飛出一群大鳥,拍打著翅膀飛翔,姿勢之優雅,在雲彩裡忽隱忽現,像一面旗幟,忽上忽下,一切都吸引著我。我與他們嬉戲玩耍,朝遠方飛行,最後一聲大雁的鳴叫消失時,夏天的影子就不見了。秋天的脾氣總不大好,夾著灰塵呼嘯而過,或在森林裡拍打樹葉發出沙沙響聲,最後像山一樣靜下來思考生命。

  十一月是樹木倒下的季節,遠遠地,我就聽到了松樹的呻吟,他是大自然進化幾千年的物種,是古老的生命。 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幫助他,我一鼓作氣,鑽進伐木工的脖子,冬天的我是冷冰冰的,他已經在松樹的主幹上劃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觸目驚心。我帶動枝葉搖擺,製造更大的風浪,終於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伐木工懊惱地離去,放棄了今天的作業。一天天如此,我的能力卻在一點點減弱,守護了一個冬天的松樹林終於等來了春天,而我卻要永遠沉睡在這裡,等下一縷風來喚醒。

  如果我是風,我不後悔。不後悔對自然的愛,對綠色的嚮往。

  小時候,我的故鄉還是個小山城,四面環山,山是青黑偏綠的,江南也是一片荒草地,晚上有繁星,江水碧綠。我常去探訪山林,與溪水遊戲,享受這閒來之樂,山川之美。我拂過柳芽兒,濺起水波瀾,輕巧地唱出美妙的音韻。漸漸地,工業愈加發達,人們走上了社會發展新道路,大荒地被改建成高樓,隱約有難以觸及的威嚴,我無心再歌唱舞蹈。飄蕩了很久,我也從清純的晚風變成了汙濁的臭氣,我不再去樹林遊戲,我會抹黑了溪水,我會給綠樹帶去煙塵,一切都變了。

  如果我還是風,我也不後悔,看到綠色猶在,山川猶美,自然猶存,這就是我的精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