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範文(精選9篇)

關於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範文(精選9篇)

  在發生了一個事件或情況之後,我們需要調查清楚情況,調查的結果通常在調查報告上面呈現出來。那麼調查報告要注意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範文(精選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1

  一.調查背景及意義:

  瞭解並提升公民法律意識的意義在於:只有當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達到一定程度,具備了相應的法律素質,才能夠形成整個社會的法治思維。公民認同法律權威,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是實現法治社會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要件。

  二.調查地點、時間、方式和物件:

  調查地點:宣威市市政府對面

  調查時間:20xx年2月13日

  調查方式:在指定地點設定答卷點,行人觀看完展板後可自願到答卷點答卷,問卷共有50份。

  調查物件:宣威市市民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透過對宣威市市民法律意識狀況調查結果的研究,發現該市市民的法律意識正在逐步的提升,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就所調研的結果具體總結分析一下。

  1.市民法律意識明顯提升。隨著政府堅持不懈地開展普法工作以及媒體對案說法的報道越來越多,市民的法律意識特別是維權意識迅速覺醒。調查表明:在被調查的人群中,有一類市民是比較精通法律,善於使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的,這類市民佔被調查物件的15.6%的;一類市民則具備了最基本的法律意識,有一定的法律常識,這類市民佔被調查物件的67.3%;只有17.1%的市民則還處於法盲狀態。說明絕大多數市民的法律素質已達到中等水平,法盲的比例正在日趨減少。

  市民的權利意識有所覺醒:一是市民對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認知度有所提高,39.4%的市民已經意識到法律的首要作用是保護公民權利,12.6%的公民認為法律的作用是規定公民的義務。二是近七成的市民以維權作為學習法律知識最主要的目的。三是市民對公民權利的認知和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具體法律法規的認知情況相對較好。如懂得在購物時索要發票加班時索要加班報酬等等。令人欣慰的是72.6%的市民對新出臺的相關法律已經有所掌握和了解,

  也反映了市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提高。對一些基本法制觀念市民能作出正確判斷。市民不贊同“人情大於國法”、“權力大於國法”。例如,20xx年底,宣威市行政複議辦公室共收到行政複議申請152件。行政複議案件,其實反映出市民勇於質疑政府違法行為,勇於依法維權以及對法律權威的認可。

  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市民傾向於透過法律途徑保護自身權益。69.5%的市民在購物受騙時會選擇透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79%的市民在受到商場保安人員無理搜查隨身攜帶的物品時,會選擇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可以看出,多數市民已經具備了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生活中常見問題的意識。比如,宣威市老十字街街邊居民房被拆遷後,居民未能領到滿意的補貼款,群眾曾集體進京上訪,而問題最終圓滿的解決是透過法律途徑,這些拆遷戶透過申請仲裁的方式最終解決了糾紛,他們依據仲裁裁決書領到了住房補償款。

  2.市民的法律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此次調查顯示,雖然市民的法律素質總體較好,但是呈現“意識先行,基礎薄弱”的勢態。由此可見,法律基礎知識是市民法律素質中的薄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市民法律素質的提高。

  比如市民對憲法的理解還存在誤區,對於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知之甚少,甚至對於其中最基本的人權都不太瞭解。僅35.8%的人知道平等權是其基本憲法權利,僅44.8%的人知道人身自由權利是憲法權利,人權意識淡薄程度讓人無法忽視。對於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認識也很模糊,比如僅29%的人認識到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其他涉及到我國法律制度、法律監督機制等基礎法律知識的認識上,大部分人並不清楚。懂法成為市民法律遵守和運用的攔路虎,法律認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響到法律遵守。

  調查同時反映出來,雖然市民表現出強烈的維權意識,但只有少數市民有過運用法律的經歷,絕大多數市民不是沒有遇到需要法律解決的問題,而是感到“費時費力、成本太高,不划算”。

  3.不同群體法律素質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領導幹部、公務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大學生,其法律素質較高;社群居民則次之;其次是青少年、農民、流動人口,其法律素質相對較低,其中流動人口的法律素質堪憂。總體來講,學歷越高法律素質水平也相對較高。這種趨勢在法律認知方面體現的最為明顯,特別是權利義務對等的意識明顯較強。

  四.相關意見:

  要解決當前普法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我們應著重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大力開展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加強重點物件普法。比如針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尤其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要利用企業職校、培訓講座等形式有計劃、分步驟地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法規、企業管理知識,提高其依法生產、依法經營管理、依法納稅和依法參與市場競爭的水平和能力。青少年學法應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培育公民契約自由、公平競爭、誠實信用意識,促進市場經濟依法規範執行。針對企業員工,廣泛宣傳安全生產、勞動和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針對廣大市民,廣泛傳與城鎮房屋拆遷、農村土地徵用、承包和流轉以及國企改制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宣傳與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2.不斷提高政府立法質量,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從20xx年5月起,市政府法制辦就著手對宣威市現行的涉及35個部門的203件規章進行清理。同時,在媒體上公佈了宣威市人民政府現行有效的132件規章目錄。使法律法規更加有效地規範和制約現代社會生活的運轉。

  科學制定立法計劃,合理安排立法專案,特別要突出振興宣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宣威的內容。法規規章草案的起草單位要立足全域性,努力克服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確保立法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要改變立法工作方法,完善政府立法的聽證、專家論證、公眾參與、新聞釋出會等制度,使政府立法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

  3.創新普法宣傳教育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注意挖掘和發揮各種媒體的作用,促進法制宣傳教育資源共享。要充分利用普法網、區域網絡等先進科技手段,不斷提高法制宣傳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比如在宣威法制機構網頁上開闢複議與應訴專欄,將複議申請書格式、典型案例、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進行及時更新,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複議提供便利。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採取法制專題節目、法制類公益廣告、直播法律知識競賽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將其作為向公眾傳播法律知識、理念的大眾化和常規化的普法方法,這是最有效、經濟的宣傳方式,也是現代社會高度資訊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是普法模式轉變的重要方面。

  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2

  一:調查方法

  這次調查物件是鄭州航院各年級在校大學生。調查的方式是發放和填答電子調查問卷。為了使調查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應調查者的思想,我們透過網際網路,借鑑相關研究,設計了調查問卷。本次調查不記名。被調查者回答問題的方式主要是採用封閉式的回答方式,即預先設計好四種可能答案,將這些答案全部列於問題下面,由被調查者從中選擇一種答案作為自己的答案。調查問卷工發放160份,回饋的有效資料為112份。這些資料是比較完整可靠的,佔應調查物件的70%。

  二:調查問卷內容

  題1:你會主動要求學校確定你的權利嗎:

  A只有有事情發生,和個人利益衝突,就會要求確認

  b涉及重大利益

  c不會,就算是問了,別人也不會理會你啊

  d想什麼呢,這可是在天朝

  題2:“依法治國”的“法”是指

  a:僅指憲法等“法律”級的法律;b:整個法律體系;c:主要指憲法,即“依憲法治國”;d:法治的精神

  題3:“法律至上”的含義

  a:任何人都要守法;

  b:法律的效力高於道德等其他社會行為規範;

  c:一切按既定的法律規則辦,不能行使自由裁量權;

  d:法律作為最後的決策依據,即使有一些毛病也要遵守

  題4:現在很多公交車都沒有按時到站甚至是延遲15分鐘才到車站,你怎麼看?

  A可能因為堵車吧,可以原諒 b一邊等待,一便在心裡臭罵 c打出租車走,不坐了 d打電話或到相關部門進行投訴

  題5: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a: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b:在立法以及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c:官民平等,官員無特權;d:關鍵是政府與民間法人及公民的平等

  題6:法律的作用

  a:法律目前基本是靈丹妙藥;b:有侷限性,要嚴格限制法律適用的範圍;c:法治在任何情況下都勝過人治;d:應堅持“德主刑(法律)輔”的原則。

  題7:目前我國的法治狀況

  a:已經是法治社會;b:有侷限性,要嚴格限制法律使用的範圍;c:各方面都差得很遠;d:整體上看人治的影響大於法治

  題8:法治的關鍵在於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b:必須保證法律是良好的;c:官員守法,受到法律的有效監督;d:大家都信仰法律,自願服從法律的統治

  題9:如果你發現你的個人資料被其他人轉售,你會怎麼辦‘

  A自認倒黴 b向周圍人抱怨但不會採取任何措施 c直接與之理論 d根據有關法律,積極維權

  題10:如果在商場買回來的東西有質量問題,你會:

  A拿著小票去商店要求賠償 b把東西放一邊或扔了,然後心裡想再也不去哪裡買東西了 c人人都買,就我的有問題,自認倒黴唄 d找回那家店,跟老闆吵一架去

  在大學學習中,我們已經先後學習了《思修(全名)》、《馬克思主義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概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想想道德建設也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需要說明的是,這次問卷調查不是對每個同學的法律意識做一個是非評判,每個問題的答案也一般不存在絕對對錯關係,選擇其中的每一個答案都代表著一個人對法律的自己的看法。同時,也不是說同學選擇某個答案最正確時就代表著他的法律意識最高。

  我們的調查題目都是生活經常看見或者說到的法律、權利概念,這些概念每個人都應該見識過,也各自有自己的理解。透過我們的調查表明,除了對“依法治國”這一概念比較滿意外,其他幾個法律概念都存在同學們主觀臆斷的理解。同學們往往對這些問題的理解侷限於生活層面,也就是說,沒有上升到一種以法律的觀念來思考問題。選擇不理想的狀況說明我們還要加強法律意識的教育,雖然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但在接受真正法律基礎教育的時間很少,都是從各種報道或者自己搜尋資訊時得到,這些東西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與誘導性。建議對每個專業設定法律基礎課程,以強化法律意識。

  從總體來看,同學對法治社會認識還是處於一個偏低的水平,做到深入認識形成自己思考的人較少。問卷答案之間沒有遞進關係,但我們實際地去分析,這裡面存在著一個對法律認識的高低問題。不管是各種情況的同學,對法制社會認識的整體情況都是主要集中在教條化的灌輸裡面,接受的法律知識沒有主動性,不符合議和具有朝氣與思想的大學生形象。這種現象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我們認為,在開設法律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應該從方法上誘導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形成理性的社會意識,特別是權利意識。

  從統計結果來看,同學們對熱點法律制度的理解處於中等的水平,權利意識有一定的基礎,但是沒有達到較好的狀態,完全有提升的空間。因為對這些制度的瞭解,不僅僅是對同學們生活的處理糾紛等法律問題的幫助,這些更代表著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在交際交往中,如果能對這些制度有自己的、深刻的認識,別人會對你作出更高的定位,在展示自己才能的時候更加具有優勢。建議學校多提供這方面的高水平的法律講座,拓展同學們的視野,豐富法律知識。各個型別的區別不是特別明顯。

  關於當代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可以得出結論:首先,當代大學生心理上的獨立性並不強,權利認知水平不高。其次,當代大學生的權利行為解釋系統去權威化,在處理學校和自身矛盾時,解決途徑具有自發性。第三,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的公民權利、受教育權利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但對自身在大學發展中地位的評價不高。第四,當代大學生對未來大學的發展參與意識強,同時對於規則意識的培養認同度較高。第五,權利意識培養和教育使得大學生獲得了法律常識,但與媒體、家庭和中小學公民教育相比,大學的公民教育特別是權利觀念教育不佔優勢。

  當代大學生成長於中國市場經濟發揮巨大效能的歷史階段,他們崇尚自由,重視個體發展, 但是他們也正處於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揹負著幾代人的大學夢,客觀上受教育的時間延長,沒有生產勞動的經歷,缺乏經濟獨立性,更缺乏人格上的獨立要求。加之傳統的義務教育,注重灌輸,講究行為規導,缺少思辨解釋系統,因此不能引發他們真誠的思考。

  同時,我們看到,和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諸如《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並沒有以正面的形式與學生接觸,將兩者聯絡起來的往往是各所大學根據上位法所制定的《學生守則》。學校在對新生進行的校紀校規的教育中,對《學生守則》也僅做大概的介紹,施以形式化的檢驗,並沒有將其當作必不可少的權利教育,納入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嘗試提出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將合理的契約精神貫徹到產生校生關係的整個過程之中。高校需要明確履行告知義務,特別是在形成校生關係之初。高校進行招生宣傳時,有義務公開其針對校生關係制定的管理制度,包括學生守則規定,以顯契約精神,學生可以在不同大學之中,針對大學品牌、大學服務管理水平,尤其是大學對學生實施管理的規章制度進行綜合選擇,這樣可以促使社會各界監督大學的規章制度合法、合理化。

  第二,實現完整、系統的權利教育。首先,要強化新生入校期間的“成人權利意識教育”。目前,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入校初對本校學生守則進行集中學習。這種方式集中、高效地讓學生在最短時間知道學校的規章制度,但這種方式難免顯得太過急於求成,而且目前各高校的學生守則讀本,呆板枯燥,沒有適時地編入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理解的法律知識和法律背景解讀。其次,對於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培養,需要既博又精。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法律常識,他們缺少的是對於法律知識和淵源的正確理解和反思習慣。同時,權利意識教育還需要配套開設哲學、倫理、邏輯、歷史等通識選修課程,增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

  第三,著力培養一批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法律、權利教育的教師,他們既要有良好的課程教學知識,還要有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戰經驗。這一批教師就是學生思政輔導員。輔導員需要掌握統一的法律知識,具備對學生權利意識教育中進行準確法律解釋的工作能力。第四,加強高校與學生關係的行政法學研究,加快填補高等教育系統內的立法缺漏,對《學生法》的提議進行進一步調研。與此同時,根據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暢通大學生權利救濟途徑,針對目前學生申訴委員會在程式上完備,但學生權益維護不足的情況,加緊探討學生申訴委員會進行工作的可操作性研究。

  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3

  法律意識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從人類對社會法律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的角度來看,法律意識包括法律知識、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評價和法律信仰五個方面的內容。法律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精神底蘊,既是法律規範建設的精神動力,又是制度建設的精神支柱,不僅影響法律規範創制的質量,而且制約著法律規範轉化為現實制度的全過程,從而決定法律制度建設的成敗。

  為了瞭解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我係以小組為單位,對各寢室不同年級的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後,從中瞭解到我院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問卷分析

  1.對法律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理解不深。

  調查表明:他們對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等方面的常識比較瞭解,有70%的同學都能答對這些方面的問題;但對法理、民法、智慧財產權法、仲裁法國際法、行政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大部分人較為生疏。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欠缺。

  2.有平等的訴求,但對平等的理解不深。

  在調查中瞭解到:他們有平等的思想意識,但對平等認識不到位,在心靈深處,懼怕權勢;對他人的不良違法行為能進行正確評價和譴責,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時,卻採取雙重標準。如對在法治社會中您認為對社會經濟生活調控影響最大的應當是什麼的選答,認為各級官員的意志的表明部分人在心中已經認同官員的特權。當在寢室裡遇到竊賊時,有47%的人選擇可能會痛打他一頓。

  3.有建立法治國家的法律理想和熱情,但對現實法治建設的心理準備不足。

  調查中瞭解到: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都是認同的,但對現實社會的複雜性、對建成法治國家的困難和長期性預見不足。如在對您認為法治國家在我國能實現嗎的選答, 70. 3%的人認為可以實現;對您對違法執法的現象持什麼態度的選答,有33. 3%的人選擇見慣不怪,只有29%的人選擇非常氣憤。

  4.有崇敬法律的意識,但缺少踐行法律的行為,法律信仰有待加強。

  如對您認為什麼是社會主體行為最根本的評價標準的選答,只有40. 9%的人選擇法律;對假如您是電影中的秋菊,您會像她那樣說法的選答只有36%的人選擇會;如果您發現在您的家屬中有犯罪嫌疑人,你會怎樣做的選答,只有34. 6%的人選擇肯定會勸其自首。表明相當部分人缺少崇拜法律的心理,在行為的選擇上可能不會依法而行。

  二、問題發現

  1.大學生已有法律意識,但法治觀念淡薄。

  當代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淡薄,只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問題,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現出較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甚至有一些大學生認為自己很難遇到法律問題。其實人在社會中生存,時時刻刻都與法律及其法律相關的問題緊密聯絡,只是當時沒有注意罷了。在大學校園裡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學生為了圖便宜,大多數人都買二手電腦和手機,他們認為這樣既經濟又實惠。有的學生在交易的過程中就買了贓物,其實這已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由於沒有足夠的法律意識,缺乏法律知識,有的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觸犯了法律。

  2.大學生的法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脫節。

  在我國任何一所高校都開設法律基礎課作為非法律專業生的選修課。在法律基礎課上透過老師的講授能夠學到一定的法律知識,學生們都知道遇到問題、糾紛應該採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但是在現實中如同學之間發生矛盾衝突時,有的同學就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往往是頭腦一熱,就採取一些過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終造成嚴重的後果;有的同學則是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卻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如有的大學生在打工過程中拿不到錢,甚至還被罰錢;有的畢業生畢業時不知道怎麼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有的大學生在購物時不知道索要發票與三包憑證,更有甚者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卻只能自認倒黴,類似這樣的報道屢見不鮮。因此,提高大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實踐能力,使其學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三、提出建議

  1.提高認識

  學習法律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信仰等.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也可以打破課堂教學侷限,組織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法律的重要性,更能激發學習的慾望。

  2.加強學習

  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透過老師的講授,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遇到問題,糾紛應該採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益,而不是採取暴力手段解決,在課時的內容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講授一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案例,提高學生的興趣,適當的對學習方法進行改革,不僅僅採用老師講授,還要採用課堂討論,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象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根據大學校園發生的事件及時採取措施,以及反省發生的原因,同時適當的進行教育改革,把法律教學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子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3.重視實踐

  學以致用,學到的東西要用實踐來檢驗其是否正確.只有經過檢驗,才有意義.儘量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

  大學生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法律的基本常識,並不是完全的法盲,每個學子從小到大受傳統的倫理道德的教育,對法律基本知識早已耳濡目染,儘管受到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但是我院大學生整體的法律素質還可以的,這裡所說的只是基本常識,而不是深沉的理論,當今我院大學生也沒有必要對法律學習得面面俱到。

  知法並不代表能運用法律,它們是兩碼事,運用主要是以知道為基礎,由於當今大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少,社會經驗不足,再加上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如行動容易衝動,易受別人的煽動,追求時尚和個性,好面子,在處理具體一件事情上到底很少正確使用法律,甚至做出違法的事情。而維權更不用說了,當今大學生遇到侵犯個人權益時,大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迴避,忍讓,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雖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他們沒有真正的把法律知識內化為法律意識,沒有真正的挖掘法的精神,法的價值,缺少公平,正義的理念,對法的信任程度低。

  在知識經濟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主導力量的今天,人的素質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高校作為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從而培養出高素質,全方位的人才,來迎接世界科技迅速發展的挑戰.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意識的培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也是當前社會發展前提。

  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4

  眾所周知,法律是我們維護正當權益的武器,只有充分運用法律,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而擁有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是運用法律的前提。大學生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21實際高階人才,其法律意識是否健全呢?於是我們於20xx年5月8日至13日對廣州大學在校大學生進行了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活動,共收回100份有效問卷,並人工進行調查結果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大學生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事例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大學生違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鮮見。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1.已有法律意識,但法律意識淡薄。如“你所在大學是否重視《道德法律基礎》的學習?”49%的大學生重視但並未認真學法律可以看出有意識學習但意識不夠。又如調查結果中顯示有將近69%的大學生對盜版現象的看法是看盜版產品的質量而定即並不反對盜版現象的存在和將近一半的大學生會購買來歷不明的便宜腳踏車。由此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淡薄,只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問題,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現較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大學校園裡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學生為了貪圖便宜,大多數人會購買二手電腦和手機,認為這樣既經濟又實惠。其實他們在交易過程中就買了贓物,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由於沒有足夠的法律意識,缺乏法律知識,有的大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觸犯了法律。

  2.認為法律知識重要但並不積極付諸於行動學習法律相關知識。從問卷中第一大題的5、6小題可以看到將近42%的大學生認為法律意識與學習關係一般,48%的大學生認為學校或相關部門組織的法制宣傳活動或講座有意義但浪費時間。這在大學生群體中是一個普遍的特點。大學生對作為公共課的《道德法律基礎》並不給予一定的重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3.缺少踐行法律的行為,法律信仰不高。如對“你會購買來路不明的便宜的腳踏車麼“的選答,有將近44%的大學生選擇“會”,表明相當部分人缺少踐行法律的心理,在行為的`選擇上可能不會依法而行。

  4.對法院、公安局等執法部門的印象較負面。遇到法律問題時將近66%的大學生認為除非不得已,不跟他們打交道。由此也可看出大學生對執法部門的瞭解不夠,對這些部門抱有一定恐懼心理。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特點:

  1.法治意識普遍冷淡。大學生在有限學時的《道德法律基礎》課獲得的法律知識不多,且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專業科目的學習上,不重視《道德法律基礎》諸如此類的公共課,對課程應付了事,因此大學生不可能擁有紮實的法律基礎,形成淡薄的法制意識。

  2.涉及自身利益時,法治意識削減。在調查中瞭解到,大部分大學生在心靈深處是畏懼權勢的,對他人不良違法行為能進行正確的評價與譴責,但涉及自身利益時且採取雙重標準。

  3.知法懂法,但不完全守法用法。大部分學生懂得不少法律知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其行為與法律規定背道而馳,守法自覺性差。且大部分對法律的信任度不樂觀,對待是非基本上是很清楚,但態度不夠明確,用法積極性不高。

  4.法律知識與實踐相脫節。大部分大學生懂得一定法律知識,但現實中如遇到問題、糾紛,他們就不懂得采取正確的法律途徑去解決,不懂得運用法律知識去維護自己的權益,不能夠學以致用。

  三.原因分析:

  1.社會方面的原因:

  a.中國法律傳統的影響。封建社會時期長。我國經歷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各種封建觀念思維和世俗文化早已深深的印在人們的心中。中國傳統的集權思想影響了人們的對法律的觀念。民主、平等的法律思想沒有深入人心。公民的法律意識還不是很強烈。

  b.國家的重視程度。政府對社會的普法力度還很不夠,因此,國家應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對社會的普法教育,切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2.學生方面的原因:a.缺乏主動性。根據調查瞭解到,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式,大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專業科目的學習上,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學好專業知識,鍛鍊好各方面的能力,將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費在學法律與自己的專業不相關的知識上,而且,多數大學生認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學生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對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也只求考試過關,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也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之一。

  b.缺乏遠見性。沒有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沒有法律意識,即使當自己的正當權益受侵犯時,也不懂得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調查表明,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並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時,才覺得為時已晚。

  c.缺乏實踐性。在調查中,很多大學生反映,法律知識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應用,而長時間後,知識便逐漸淡忘,理論知識沒有結合實踐。

  3.學校、教師方面的原因:a.重視程度不夠。除了法律專業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關法律的課程,老師都不會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歡的專業課書或是課外讀物,只要保持課堂安靜就可以了。學生沒有約束力自然學習法律積極性不高。

  b.課程枯燥。法律知識相對於其他學科,比較枯燥,課堂氣氛一搬較為沉悶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課的興趣。

  四.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方法:

  1.學生方面:提高意識,學習法律知識對於大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對於將來的工作亦或是生活都息息相關,多參加相關的講座讓自己更加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讓道德修養與法律共同進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追求。同時要利用課餘時間多瞭解些法律的相關報道,閱讀參考法律書籍,增強自身的法律知識儲備。

  2.教師方面: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採用與實踐多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的慾望。也可以打破教室的侷限,多組織相關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法律的重要性,提高對法律有更高的需求性。此外,還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今日說法”之類的法制節目,讓學生了解實際的案例分析的過程,更加深刻的學習法律知識。這些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學校方面:多組織專家講座,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治演講、辯論賽、討論會、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活動,以及旁聽一些典型案例的庭審,使學生能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啟迪;多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有關的活動,讓大學生從實際中獲得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切實際生活中獲得的法律知識比課堂中學到的產生的效果會更好。儘量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增加對法律知識的認識。

  總之,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對於國家的發展起著舉重輕足的作用,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個人、教師、學校以及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很大的提高,只有這樣社會才會和諧,國家才會發展,民族才會富強,也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法治國家。

  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5

  法律意識是法律規範、法律關係、法律行為以及立法、執法、司法等活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是社會主體對法律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關於法的知識、情感、評價與行為傾向的有機綜合體。其中法律情感是社會主體對於法的穩定的情緒體驗,如對於法的尊重、親近、關切還是蔑視、厭惡、冷漠等。在知識、情感、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守法還是違法等就是社會主體的法律行為傾向。法律意識有先進與落後之分,現代與傳統之別。現代法律意識是符合社會客觀規律和時代需求的法律意識,是先進的法律意識。

  一、調查目的:

  現在,我國已進入了法制社會的時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不僅涉及到經濟,還涉及到文化和倫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這些都必須用法律來調整。透過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社會調查,瞭解現今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狀況(儘管每個地區各有差異,但也可大致瞭解),意識也希望通過了解,能加強和增進公民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的觀念,對我們的法律有正確的態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調查程式:

  此次調查主要用的是問卷調查調查方法。發放問卷,當場收回。

  三、調查問卷結果及分析:

  1.您對我國法律瞭解多少?

  A非常多——7——15.56%

  B很多——15——33.33%

  C一般——17——37.78%

  D少——6——13.33%

  2.您認為我國法律執行狀況如何?

  A非常好——19——42.22%

  B很好——16——35.56%

  C一般——9——20%

  D差——1——2.22%

  3.您覺得影響我國法律有效執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15——33.33%

  B執法機關執法不嚴——9——20%

  C一些領導幹部不守法——17——37.78%

  D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4——8.89%

  4.您認為我國法律完善程度如何?

  A比較完善——24——53.33%

  B基本完善——17——37.78%

  C不完善——3——6.67%

  D很不完善——1——2.22%

  5.您覺得法律能維護您的切身利益嗎?

  A能,我對法律非常有信心——25——55.56%

  B不能,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6——13.33%

  C現在還不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會逐漸完善——10——22.22%

  D說不好——4——8.89%

  7.您認為法律與道德哪個重要?

  A法律——23——51.11%

  B道德——22——48.89%

  8.您在日常生活中,會自覺遵守法律的規定嗎?

  A嚴格遵守——25——55.56%

  B大部分遵守——14——31.11%

  C有時會——2——4.44%

  D對法律規定不瞭解——4——8.89%

  9.當您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偷正往路人口袋裡偷東西,您會

  A明哲保身——10——22.22%

  B及時告訴受害者——17——37.78%

  C報警救援——20——44.44%

  D不知道——0——0%

  10.對於一個跟你關係特別好的朋友,向您借錢,答應兩個月後還,您會要求他寫借條給您嗎?

  A關係那麼好,不用寫——17——37.78%

  B應當寫——17——37.78%

  C寫不寫都無所謂——11——24.44%

  D說不清——0——0%

  11.如果發現幹部違反規定多收費,您通常

  A忍忍算了——11——24.44%

  B向上級部門反映——25——55.56%

  C不交——8——17.78%

  D到法院去告——1——2.22%

  12.您認為打官司的行為

  A值得鼓勵——16——35.56%

  B斤斤計較——4——8.89%

  C正常——25——55.56%

  13.您認為打贏官司主要靠

  A金錢——9——20%

  B律師——5——11.11%

  C與法官關係——1——2.22%

  D法律——30——66.67%

  14.你最想了解哪部法律

  A憲法——21——46.67%

  B刑法——8——17.78%

  C民法——7——15.56%

  D勞動法——9——20%

  15.你認為對你最有幫助的法律是

  A憲法——20——44.44%

  B刑法——5——11

  .11%

  C民法——11——24.44%

  D勞動法——9——20%

  分析如下:

  第一題從整體上評估被調查者的法律意識程度,以便迅速掌直接把握被調查者實際情況。從第一題的回答情況來看,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僅有13.3%的人認為自己瞭解的法律知識少,相反,有33.33%的人認為對我國法律瞭解比較多。

  第二題從法律的執行程度出發,調查公民對現形法律的滿意程度。從問題的答案來看,大多數人還是比較滿意的,有20%、2.22%的人認為一般和差,說明我國法律執行狀況還應該繼續改革深化,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三題延續第二題對執行狀況的考察,深入研究當前我國法律執行不足的具體原因。從調查結果看來,認為“一些領導幹部不守法”的人最多,佔37.78%;其次是“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佔33.33%;“執法機關執法不嚴”,佔20%;“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佔8.89%。就整體而言,說明我國封建法律意識殘餘還大量存在,“官比法大”、“情比法大”的思想依然存在,還有好多人對法律關心較少,缺少主人翁意識。

  第四題調查我國公民對法律完善程度的認識,以評估其法律意識。調查中顯示超過一半的人都認為我國法律比較完善,近四成認為基本完善,只有少數人認為不完善和很不完善。這同時也反應出我國立法工作做的比較令人滿意。

  第五題將法律與公民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從切身利益出發,調查公民對法律信心度的認識。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調查者對法律充滿了信心。當然也有13.33%的受調查者認為法律不能不能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這說明了我國法律在現階段確實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還有很多值得有關部門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六題調查公民法律意識的來源。調查結果顯示,來自學校和家庭所佔比重最大,都佔到28.89%。來自社會和其他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分別佔22.22%和20%。說明家庭和學校是我國公民獲得法律知識的重要來源,社會及其他方式也佔一定的比例。這要求我國應繼續加大在家庭學校的宣傳力度,同時,拓寬現有方式,積極尋求新方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識。

  第七題研究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其結果顯示認為法律重要的佔51.11%認為道德重要的佔48.89%。可見結果不容樂觀。法律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道德在我國公民的心中還是佔有重要地位的,傳統的法律意識在我國公民心中還根深蒂固。

  第八題從公民生活出發調查公民在實際生活中面對法律時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遵守法律的佔55.56%,大部分遵守佔31.11%有時會佔4.44%,對法律規定不瞭解佔8.89%。雖然嚴格遵守的佔大部分,但不遵守的和不瞭解的也大有人在。

  第九題主要調查當公民面對緊急情況時做出的反應。此項結果不容樂觀,明哲保身者佔了22.22%,說明我國公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傳統小農思想仍有一席之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麻木思想愈演愈烈。

  第十題主要調查公民的契約意識程度。當朋友向自己借錢時認為應當寫的不足四成,大多數人都有不用寫和無所謂的思想。就此問題而言,我國公民契約意識不強,相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相距甚遠,這對我國日益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利。

  第十一題主要調查當發現領導幹部違法時,我國公民的反應情況。此項調查結果也不容樂觀。只有一半的人能向上級領導舉報,利用法律渠道去法院起訴的

  僅佔2.22%,而有24.44%的受調查者採取“忍忍算了”的消極心理。我國公民對的法律意識比較消極。

  第十二題直接從訴訟出發,透過調查公民對訴訟的態度以間接判斷公民的法律意識。結果顯示有過半的人認為打官司正常,35.56%的受調查者認為打官司值得鼓勵,然而有8.89%的受調查者認為打官司是斤斤計較,雖然比重不算大,但同樣能反映出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亟待提高。

  第十三題繼續深入研究十二題中關於法律訴訟的問題,調查公民心中打官司勝利的重要條件。其中66.67%的受調查者認為法律是打贏官司的重要條件,其次便是認為金錢是打贏官司的重要條件,佔20%的比重,認為律師和與法官關係是打贏官司重要條件的分別佔11.11%和2.22%。這也體現出了現在社會上還大量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我國還並沒有真正做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

  第十四題調查公民最想了解的法律。結果顯示想了解憲法的受調查者佔

  46.67%,居於首位,其次是勞動法佔20%,刑法佔17.78%,民法15.56%。說明我國公民對憲法瞭解的興趣較弄,但同時也呈現出需求多元化的特點。

  第十五題延續第十四題的研究,調查公民心中認為最有幫助的法律。結果依然是憲法居首位,佔44.44%,體現了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的地位,其次是民法佔24.44%,勞動法佔20%,刑法佔11.11%。我國應繼續加大法律宣傳力度,面對普通公民,投其所好,多樣化宣傳。

  四、總結:

  總的來說,法律,現代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國是一個傳統法律意識極濃的國家,在傳統的法律意識裡,法律的地位並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權利意識非常淡薄。主要表現在:

  (1)傳統的習慣根深蒂固,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交織

  (2)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並存

  (3)法律權利意識弱於法律應用意識

  針對以上的現象,我覺得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此來提高廣大公民法律意識:

  1、營造一個大家都積極參與的學法守法的輿論氛圍

  2、應讓有關部門編寫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傳教材

  3、建立一支專業的普法隊伍

  4、有關部門在普法教育上還應適當投入

  5、一些領導機關、司法機關應做好表率工作

  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6

  公民的法律素養衡量一個民族的文明。頂著高層知識分子頭銜的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更是彰顯民族文明與文化水平的關鍵。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高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具有絕對作用----幫助其拓寬法律知識,加強法律意識,提升法律素養,完善法律人格。

  俗話說,謀定而後動,解決問題前應先有策劃,而策劃往往應對症下藥,才能因勢利導,通權達變。因此,我們要對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做一番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根本,由此制定應對措施,為和諧大學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在整個20xx年的11月分裡,我和我的小組成員,製作了法律調查表,針對廣州大學在校大學生,透過掃樓、網上填寫等調查方式進行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的調查行動,並人工進行調查結果統計及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二、調查結果

  透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瞭解,調查情況如下:

  1、85.13%的大學生認為法律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還有少數14.87%認為無關;

  2、54.87%的大學生秉信法律能為他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糾紛,維護切身的利益,8.21%卻認為不能,還有36.92%認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後會逐漸完善;

  3、23.59%的大學生對法律所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瞭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學生了解一般,只有3.08%瞭解很透徹;

  4、透過電視、網路、報紙、雜誌等渠道獲得法律知識的學生比例居多,佔76.41%,12.82%是自己透過看有關法律方面的書籍瞭解,透過國家普通法宣傳這一途徑的佔最少數,為10.77%;

  5、問如果你在網上買到一件偽劣的電子產品,70.77%的人採取要求退貨的措施,13.85%大學生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認倒黴,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6、問:某人經過一棟樓,剛好被樓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腦受了傷,導致下半身癱瘓。他的家人去了那棟樓挨家挨戶地問是誰家掉下來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認。那他該怎麼辦?

  其中1.54%認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認倒黴,88.72%贊成報警,讓公安機關介入調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學生主張把整棟樓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學生認同違法行為一定是犯罪行為,犯罪行為一定是違法行為的說法,其餘87.69%則反對;

  8、只有少數14.36%大學生有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經歷;

  9、83.08%大學生認為在不被告知的情況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於商業宣傳屬侵權行為,8.21%大學生持相反觀點,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權與否;

  10、如果被侵權,5.13%大學生認為無所謂,反正對自己也沒多大的影響,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決,甚至有1.03%堅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決,67.69%大學生則希望透過老師瞭解相關法律知識,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11、對於大學生闖紅燈或騎腳踏車載人的行為,15.38%以為不必大驚小怪,10.77%認為要嚴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學生主張應加以處罰,65.13%認為應加強宣傳教育;

  12、50.26%大學生認為法律的執行在新聞、報刊、電視、廣播等輿論的監督下最有效,18.97%認為在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等領導機關的監督下行之有效,23.08%認為群眾監督更有力,4.62%認為這取決於執行機關的自我監督,最後有3.08%表示說不清;

  13、79.49%大學生同意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說法,14.36%則不認同,6.15%覺得得看錢數目大小,如數額較大則同意,數額小就無所謂;

  14、80%大學生認為任意毀壞公共垃圾桶的行為屬違法行為,13.33%則認為不違法,還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種行為是否違法;

  15、2.05%大學生表示從來不會關注日常生活中社會發生的法律案件及從中汲取法律知識並嘗試從法律角度來分析這一案件,90.77%承認很少有這種自覺性,只有7.18%大學生經常關注這種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識的熱情。

  備註:本次調查問卷共200份,有效填寫人次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重視程度不夠,缺乏主動性。根據調查瞭解到,仍有14.87%大學生認為法律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無關。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普遍認為專業知識才是他們應該努力與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專業的學生把時間浪費在學法律知識上並不能獲得什麼實質性利益,是極愚蠢的行為。據我切實瞭解,多數大學生認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課上基本臥倒一大片,更談不上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也只求考試過關,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也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之一;

  (2)傳統的妥協性與劣根性。調查表明,佔很大比例的大學生在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堅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協觀點,得過且過,不採取任何法律措施;(這將助長了違法分子的氣焰)

  (3)缺乏實踐性。關注日常生活中社會發生的法律案件及從中汲取法律知識並嘗試從法律角度來分析這一案件的學生僅佔調差人數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數14.36%大學生有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經歷。大學生極少參加法律實踐,是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師、學校方面的因素

  (1)重視程度不夠。除了法律專業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關法律的課程,老師都不會嚴格要求學生,對於學生在課堂看其他與課程無關的讀物或睡覺或聽音樂等一切做與法律無關的事的現象,也司空見慣,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學傳統了,這師生默契潛滋暗長,發展得順乎自然。由此,學生得到的法律知識更加貧乏了;

  (2)課堂氣氛沉悶。法律知識相對於其他學科,確實比較枯燥,老師授課方式又缺乏生動性,導致課堂氣氛呆板,學生昏昏欲睡,鮮有積極性;

  (3)學校宣傳力度不夠,學生不能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與生活的密切性。

  四、調查總結及應對措施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維權及守法自覺性不高。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為此,我建議學校可有針對性地從三方面入手。

  (一)進行普法教育

  1、教學內容的選擇:

  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絡的法律,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透過普法教育獲得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觀念;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課加上教師死板的教學方式更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應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社會著名案例分析,結合錄影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實踐性的增強:

  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透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式掌握,也透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

  3、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達到開拓視野,深入社會,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使學生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

  目前,公民法制觀念還是比較淡薄 ,成為推進法治程序的障礙 ,所以 ,樹立法制觀念 ,增強全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 ,是實現我國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們大學生的義務。

  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7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對於法律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情感、態度的總稱。法律意識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對國家的法制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 大學生法律意識如何直接關係到未來國家法制建設的程序。為此我們對在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法律知識的來源及法律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主動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守法與護法意識、法制觀及對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識的瞭解與掌握。計25道題。該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份,回收30份。

  (一) 法律知識來源及法律知識重要性的認識。

  42.1%的學生的法律知識主要來源於課堂,47.3%的學生法律知識來源於電視、電臺和報紙,受家庭影響及其他來源的佔10.6%。說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來源廣泛,但課堂與其他傳播媒介佔據主要部分。當問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時,只有20%的同學認為法律“非常重要,我有麻煩首先想到法律途徑解決,沒有法律我就沒有辦法生活”,63.3%的同學認為“法律比較重要,我有時會嘗試使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另外16.6%的同學認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沒作用。約1/2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強弱受學校的影響最大,約1/3的學生認為社會是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最大因素,家庭及個人因素只佔20%。從中可以看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同學對法律的認識僅限於理論層面,還沒有滲透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校組織的一些宣傳活動或講座只有43.3%的同學覺得能學到一些東西,剩餘56.7%的同學覺得太形式化,不願去浪費時間,或者沒有參加過。

  (二) 主動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的應用法律知識的學生比例仍然不高,問卷中,試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同學只有10%,90%的同學選擇暫時沒試過。參加勤工儉學或兼職時,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的只佔70%,仍有30%的學生完全沒有這個意識。買了某種價值不菲的商品但後來現被騙後只有46.7%的同學會利用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40%的同學選擇直接到商店找負責人賠償,6.7%的同學選擇把商品扔了,當買個教訓,6.6%的同學選擇“到處跟別人說這個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買。”這說明學生的維權意識普遍不強。但可喜的是,當問到“當你真正處於一件法律案件中”有83.3%的同學認為自身法律意識不夠,但懂得諮詢專業人士,16.7%的同學則認為自身的法律知識足夠,而且懂得諮詢專業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門學理性極強的學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理論,就難以用理論解決現實存在的法律問題。

  (三) 守法、護法意識。

  由於傳統法律意識的思維慣性,以及教育與宣傳輿論的侷限,大多數學生的法律意識處於一種被動的守法狀態,雖然有較高的守法意識,但自覺性仍有待提高。對於一些輕微的違法違規行為,有40%的同學堅決不做,56.7%的同學選擇會視情況而定,還有3.3%的同學則不介意,跟大眾一起做。對於一些來路不明的腳踏車63.3%的同學認為自己不會去買,36.7%的同學則會買,因為很喜歡。

  (四) 法制觀及對法律的信任度。

  當問及“一次你的一個親密無間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費,答應三個月之後還,你會要求他(她)寫借條給你嗎?”時,46.7%的同學認為不用寫,30%的同學認為寫不寫都無所謂,只有23.3%的同學認為應當寫。大多數同學的法律意識還停留在法律心理階段,只是基於自身日常生活對法律現象的一種表面的、直觀的感性認識,遠沒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思想體系。“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對國家有貢獻的人與普通人一樣犯了罪,應當公平對待。該選項得到了96.7%的支援率,說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觀念已經深入民心。守法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任何人犯了罪都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另外,結果顯示,所有被調查同學都希望能不斷提高自身法律意識。這說明同學對法律意識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認識,希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

  (五) 基本法律知識的瞭解與掌握。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計了10道具有固定答案的題目考查同學對法律知識的瞭解程度。各題答對率如下:

  9、你知道《勞動法》裡面規定試用期最長是多久嗎?30%

  11、父債子還,是否正確?76.7%

  14、你知道全國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嗎?67.7%

  16、王某有三個兒子,王某在病死之前當某個兒子的面做了口頭遺囑,這種遺囑是否有效?43.3%

  17、劉某現在17週歲,父母雙亡,主要靠自己打工維持生計,則劉某屬於?26.7%

  18、10週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別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民法規定稱為?66.7%

  19、刑法規定應負刑事責任最低法定年齡是10%

  20、甲某和其12歲兒子共同搶劫,其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40%

  21、投毒,當被害人服毒後尚未死亡之前,犯罪悔悟,並積極採取措施進行搶救,但搶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這種行為屬於。60%

  22.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仍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是。33.3%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是明顯欠缺的。在嚴峻的就業形勢的壓力下,大多數同學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專業科目的學習上,從而忽略了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有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明顯增多,佔社會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續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法,不知法。沒有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沒有法律意識,那麼,即使是當自己的正當權益被侵害時,也不懂如何透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問卷調查的基本結論是: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亟待增強。

  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修養,提升法律思維水平,不僅是我們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我們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參與法律實踐,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而且要樹立法律信仰,宣傳法律知識,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做鬥爭,自覺維護社會主義的法律權威。

  另外,在學習法律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培養:

  ①法律至上意識。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形同虛設。“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僅來源於其強制性,更源於人們對法律的尊重、信賴和崇尚。

  ②公民意識。培養公民意識就是培養樹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權利與義務辯證統一的觀念,民主與法制辯證統一的觀念。從而正確認識自己與國家的關係,與人民的關係,以主人翁的態度正確對待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

  ③主體意識。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主體經濟,只有作為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成為真正主體是,才會有競爭,有效益,有資源最佳化的配置。也才會有市場經濟本身。因此培養自身的主體意識,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獨立的主體地位,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④守法意識。樹立正確的守法觀念,自覺守法,用法,護法。

  ⑤法律保護意識。既要學會將自己的權利法律化。比如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保護等,又要認識法律不僅是懲處犯罪的工具,更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有效武器,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要敢於並善於透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8

  一、實踐背景及意義

  隨著中國特色體系的形成,法律文明的重點也將從以普及法律知識為基礎向樹立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和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轉變。城鄉法制建設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具有直接參與的特點。

  這次我以隆堯縣城及其所轄下的毛爾寨村作為縮影點。透過對隆堯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的調查,瞭解現今隆堯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通過了解進而加強隆堯縣城鄉居民的居民法律意識,減少法盲。透過這次調查,使得法律知識得到普及,隆堯縣城鄉居民的法律意識也在提高,進而使城鄉居民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對法律保持正確的態度,能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以此推動隆堯縣的法制化發展的程序,推動我國法制現代化的程序。

  二、問卷分析與總結

  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了二百份一共回收了二百份,回收率達到了百分之百。經過此次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雖然城鄉居民的法律素質總體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1、絕多數居民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

  與以前相比,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法律意識有所提高,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很薄弱的。現實生活,相當一部分居民對我國的法律體系瞭解不夠全面,不習慣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力。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居民們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來維權,有的人屈從於權威,忍氣吞聲,而有些人“以暴制暴”。在抽樣調查中,設問“在平時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運用法律手段來進行維權”時,回答“經常”的佔29.5%,回答“很少”的佔.5%,回答“沒有”的佔6%。由此可見,城鄉居民很少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映我國城鄉居民法律意識薄弱。在回答“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時,回答“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佔9.5%,回答“用武力解決”的佔33%,回答“透過關係解決”的佔38%,回答“感覺很屈但是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的佔19.5%。由此可見,居民很少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法制化過程中,人們對法律知識掌握的多少,既影響對自己權益合法的維護,又影響自己對法律的遵守。在調查中,我發現居民的法律知識很匱乏,絕多數居民表示對法律知識,特別是與平時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完全不瞭解,而且也很少主動去了解法律知識,在“你對我國法律體系瞭解嗎?”這一個問題中,選擇“非常瞭解”的佔5.5%,選擇“一般般(瞭解不全面的)”的佔67%,證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完善,法律意識也慢慢地深入到城鄉居民的心裡。然而選擇“一點都不瞭解”的佔27.5%。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仍然有些人對我國法律體系一無所知,試問居民法律知識匱乏,對自己享有的基本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不明確,怎麼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2、居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

  隨著國家的普法力度的增強,藉助現代各種傳媒手段,法律知識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廣,相應的居民可以藉助多種方式快速便捷地獲取相關的法律知識。但是在我的調查中發現,居民瞭解法律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化。從“你一般透過哪些方式獲取法律知識?”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我瞭解到,透過媒體(電視、報紙雜刊、網際網路)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71.5%,透過透過閱讀法律的書籍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9.5%,透過和親朋好友聊天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11.5%,透過其他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7.5%。從資料上可以看出,媒體已經成了居民瞭解法律的主要工具,居民透過看電視、報紙雜刊,上網能夠迅速獲取國家的法律動態,但是這也從側面映出當地居民瞭解法律的途徑呈現單一化。居民獲取法律知識途徑狹窄潛移默化中也影響著居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法律知識的豐富。

  透過這次調查,我對隆堯縣城鄉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有了更深的瞭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單一,這種狀況不利於我國“依法治國”基本國策的實施。為了讓我們的國家變成一個法制化的國家,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首先,應該加強文化教育,提高居民文化程度。在調查中,我發現文化水平低的居民要比文化水平高的居民法律意識弱、法律知識少。其次,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在調查中發現,多數居民喜歡透過參加法律宣傳活動來學習法律知識。

  這樣也就增加了居民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也希望司法機構能夠採取更多有效的措施,讓“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推進我國法制化的程序。

  三、實踐感言

  透過這次實地的社會實踐,讓我受益匪淺。既加強了我的社會實踐能力,又豐富了我的社會實踐經驗,既培養了我關心社會熱點問題的興趣,又提高了我今後融入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要特別的感謝我的同學們,他們助我分析調查問卷的資料。也是透過這次的社會調研,我從中瞭解到了作為一名通訊專業的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瞭解還是很少的,法律意識也很淡薄。所以我以後的努力方向就是不僅要學好我的專業知識,還要更多地去了解法律知識,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透過這次關於我國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調研,也讓我深刻認識到提高城鄉居民法律意識以及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我堅信,透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法律之花一定會在廣農村結出累累碩果的。

  農民工法律意識的調查報告9

  在目前全國上下進入法治建設的新時代,我縣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態如何?他們的權利意識、法律保護意識和民主意識的狀態又如何呢?為了解現今我縣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況,更好地加強和增進農民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對我們的法律有正確的態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我們選擇幾個鄉鎮採取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農民法律意識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目前我縣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態

  1、傳統的習慣根深蒂固。隨著法治化程序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縣農民法律知識貧乏的現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觀,農民的法律、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總體來看全縣農民的法律意識依然相對淡薄,傳統意識較濃,農村法制宣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法律素養低,害怕打官司,對法律缺乏信任,薄情優先於法。從走訪的人員和媒體披露的大量案件來看,在一部分農民的腦子裡的法律意識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嚴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或者想尋求法律保護,確不知道該如何著手;也有一些像經濟往來的行為,如借款不寫借條,總以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會出問題,一旦出了問題,又無憑無據,無法求得法律的保護;更有甚者,一些村幹部的法律意識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決本村發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決,使得觸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

  2、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淺薄。大多數的農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更多的人認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為的發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我們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選票,候選人用金錢買選票的事情屢屢發生。他們不知道這樣濫用自己權利的後果是導致選舉結果並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損壞自己的利益告終,而這種權利、義務意識的淺薄最終不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3、農民法律維權意識存在誤區。覺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維權的手段,特別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徵用賠償等問題上更是望而卻步。由此造成許多本可以透過法律訴訟、司法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的問題,演變成了信訪問題。法律意識維權上的這一誤區直接造成對政府的信賴往往勝過對法律的信賴,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訪的工作量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二、產生的原因

  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知識面窄,談不上什麼系統的有條理的學習法律法規,廣大農民獲得的法律方面的資訊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廣大農民頭腦中所佔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觸犯刑律的行兇、搶劫、盜竊等嚴重侵害國家集體利益和公民生命財產的犯罪,行為人也並非無知到殺人是否償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們仍然鋌而走險,這純粹就是法律意識的問題了。

  三、針對以上的現象,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1、營造一個大家都積極參與的學法守法的輿論氛圍。現在的傳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類傳媒應該要加大法律的宣傳力度。透過電視或是法制文藝演出等形式以直觀的方式入手,來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這個方面,宣傳機構、普法機構應義不容辭的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2、號召有關部門編寫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傳教材。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枯燥的法學理論和法律條文肯定不適應他們,所以要編寫出適合廣大農民的法律學習資料。在我們的農村,各類案件時有發生,法律宣傳的素材應該講並不缺乏,只是說沒有下大力氣、下功夫去收集整理。編寫好宣傳材料,最好條文結合實際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攝農村生產生活與法律相關的電視短片,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這樣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建立一支專業的普法隊伍。首先,這支隊伍應該要具備一定的法律專業水平,熟悉基本的法學理論。同時,他們也應該要熟悉農村、農民的日常生活,知道農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麼,農民經常發生的糾紛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有針對性地對症下藥、因人施教。在每逢普法宣傳日,搞好法律諮詢活動,散發宣傳資料。普法隊伍得長期做好這項工作,才能促進農民的法律意識的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