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什麼聲音?是誰?在幹什麼?哈哈!這是我在背《論語》。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與他和弟子們的對話。它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生,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它的意思是,孔子教育弟子,在家就得孝敬父母,出門對待朋友,就像對待自已的兄長一樣尊重。友愛,說話謹慎,說了就守信。對眾人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後,若還有餘力,就再學文獻知識。這句話說明了孔子把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放在首位。不管是誰,在父母面前,都要盡孝。拿漢文帝來說,他可是皇帝,每天需處理的事務不記其數,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向母親問候請安。他母親生病了三年,他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甚至母親喝的藥,他都要先嚐一嘗。難道我們不該向漢文帝學習嗎?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大意是,人如果沒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怎麼能走呢?春秋時期,季札出使晉國,路經徐國,徐君想要季札之劍,可又不便說,季札看出來了,在心裡把劍送給了徐君。季札出使完晉國回來時徐君已死,他把劍送給了徐君的兒子,他兒子不敢接受,季札便把劍掛在徐君之墓上。如果我是季札,我就做不到這些,我認為徐君死了,我的約定就沒了。像季札這麼講誠信之人真是太少見了。這讓我明白了,一個人講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如果你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就不會有朋友,最終被淘汰。

  《論語》是一本好書,希望大家都來讀,受教育,有所得。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2

  我喜歡《論語》,論語裡面記錄著咱們的老祖宗孔子說的一些話,孔子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學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論語》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師佈置我們要背誦論語,我讀到這麼一段:子游問孝,子曰:&ldqu;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rdqu;這句話,我&ldqu;推敲斟酌&rdqu;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認為養父母就是給他們一點吃的,他們想要什麼就給他們買什麼,能養活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假如對父母不敬的話,供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rdqu;我感慨萬分:

  孔子說的太對了,這句話說出了孝道,我寒假聽到一則新聞,一位獨處的80歲老人有5個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個多星期後,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們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趕到老人的家裡,為老人辦理後事。聽了以後我很氣憤,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養大成人,嘔心瀝血付出了一切,到頭來,這位老人卻得到了這個結果,不能不說這些兒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覺得我要從現在做起,聽爸爸他*的話,長大以後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順父母。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3

  昨天讀了一本好書《于丹〈論語〉心得》,起初只是隨手翻翻,沒想到一拿起來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實不多,中華書局為此在版面和裝幀上頗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個把小時把書讀了一半,但最後還是忍不住買了下來。因為讀好書不應該囫圇吞棗,即便吞下,也該像駱駝反芻那樣細細咀嚼,而我因為最近的煩惱,正好需要這樣靜心的良藥。

  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會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義這類問題,讀了不少老外的東西,反過來發現其實很多讓某些人“驚羨”、甚至時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學問的所謂“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為準則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妨礙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根本上講,是一個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設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壞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兩種力量的對抗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短時間內,生的力量佔優勢,然而長遠的,死亡終將來臨。這是否和中國傳統的太極兩儀如出一轍?

  讀這本書,的確會產生很多共鳴,如於丹所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一起感受兩千年前孔子的溫暖,這樣的想法,真好。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4

  子曰:“學而識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不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哪本書?答對了,就是出自《論語》這本書中外名著。

  《論語》這本書是由孔子的弟子們寫的,記錄了孔子的言行。這本書裡的每一句話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時,也要複習舊知識,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就能當老師了。這種學習的方法我們在平時應該牢牢記住,多多應用。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人,焉得知。”這句話告訴我們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如果跟沒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麼說你是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們要跟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和人仁德的人做鄰居。要求整個社會崇尚仁德,推行仁德。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覺得簡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簡陋的地方傳播文明,那麼簡陋的地方也就應得不簡陋。我們應該傳播文明,說文明話,做文明事,讓我們社會是一個充滿文明、和諧的美好社會。

  這本書裡不但孔子說的話有道理,而且故事也非常的棒。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故事。它主要講了一個賣水果的小販,它的水果什麼時候都像剛摘下來的一樣,有一個人買了它一個柑橘,回到家一看,裡面已以像棉絮一樣了。這個故事用來比喻那些只有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或者表面好看而沒有實際內容的事物。

  《論語》這本書給我們的道理很多,有機會你一定要細細品讀。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5

  在這個充滿歡天喜地的寒假裡,我閱讀了眾多名家名作,在這眾多名家名作中裡我最流連忘返的肯定非《論語》莫屬了,《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意解難分,每一句理解都讓我知足了,還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讓我精神飽滿了。《論語》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流連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讓我彷彿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論語》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政治和學習創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兩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張積極參與政治的。他曾說過:“讀書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奮鬥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他還說:“可以把幼小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委託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卻不動搖不屈服。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嗎?是君子啊!孔子之後,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讀完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個令我終身難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之間都要講究一個‘禮’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講了一個‘仁’字,在守實守信的人叫做“君子”,讀後感《讀《論語》有感500字》。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照顧,互相幫助,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文明社會,甚至是一座城市,一個世界,都將會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會再爆發出一次有一次的戰爭了,每次戰爭後,每個國家計程車兵都會有所傷亡,是地球母親創造給我們的,所以我們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動戰爭,讓我們的世界成為一個文明世界吧,讓我們從現就開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顧一下這本書,一起和孔子各代歷史偉人去書的海洋裡遨遊,一探隨其中的奧秘之處,品味其中的樂趣之處。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課。

  說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小學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說,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說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著“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薰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於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三個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知之為知之”……中午飯桌上,老媽端上香噴噴的菜:“此乃紅燒雞也,趁熱快吃矣!”於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全家人就沉浸在《論語》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溫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說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帶來了這麼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典《論語》。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7

  《論語》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這個暑假,我又重新溫習了一遍。

  《論語》中分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的給予了我們人生髮的啟示,有的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

  要會善於學習,就要不恥下問,《論語》中有一句話:“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這是曾子曾經說過的話,含義是:一個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還向沒什麼能力的人請教,一個人很有學問,還向學問少的人請教。我想:一個人內心有智慧,敏感多思,願意好好地去領悟知識,願意“不恥下問”,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不過是一種難得的態度嗎?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與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學習,也說不定能給人啟發。曾經有人問一位學者,你是在哪兒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的?結果大家以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幼兒園,這就是孔子和他學生眼中的“學習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論語》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亦。”意思是:一個人孝敬父母,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的確,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級不是一個含義嗎?———細心為別人呢著想,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訓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細想想,其實父母是為我們好。其實,孝敬不一定是讓父母豐衣足食,為他們多著想一點,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讀完這句話,我回想平時為父母做過的事,更深一層地理解了孝敬的含義。

  《論語》,這本擁有無窮奧妙的書,帶給了我們無限啟發,告訴了我修身養性的道理,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應該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爭取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8

  讀《論語》有感聽爸爸說《論語》是我國一部著名的經典,應該從小就學習,讀《論語》有感作文。

  但是《論語》比較深奧,媽媽怕我看不懂,所以她專門為我挑選了一本適合兒童閱讀的拼音版《論語》。

  裡面除了原著的內容外,還配有許多相關的小故事和彩色的插圖,非常生動有趣。

  其中有樣這一段話我很喜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意思是學習而且經常複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我現在已經是二年級的小學生了,透過學習這句話我瞭解了學習的確是需要經常複習的,而且還要多用,我們平時的作業實際上就是在進行復習,這樣才能記牢所學的生字和詞語。

  除了做好複習外還要課前進行預習,這樣學習起來就更加輕鬆快樂了!孔子的話真的很有道理。

  熱情好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我在電視上也曾聽到和看到過,一次是“奧運會”,一次就是這次“五一”節的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我以後也要做個熱情好客的小主人,我們家一來客人,我也會自己動手做水果盤並拿出好吃的點心來招待他們呢!還有就是別看我年紀小,凡事我也有自已的想法,在別人沒有弄清我或誤解我的想法之前,我不應該總和別人生氣甚至發脾氣,這樣才能成為君子,哈哈!我理解得對嗎?透過學論語我還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也許我還不能馬上做好,但我一定會努力的!《論語》裡還有許多好句子,我要好好學習,多明白些道理,並把它們記在心裡,還要告訴更多的人,讓我們共同進步吧!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9

  懂了,我終於徹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確,就像這道數學題一樣,在我們生活著的這個熟悉的世界裡,還有許多不為我們所熟知的領域,我們應該誠實地去面對一切,會就是會,懂就是懂,千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裝會,不懂裝懂!如若這樣,我們的飛船還怎麼上天

  潛艇還怎麼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其實,丁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10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世界獨一無二,墨色與宣紙的幻化中千山萬壑一筆撥出。蔣勳對這一門黑白的藝術說過這樣的話:“全世界都在用顏色畫畫,我想中國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為什麼我們大膽到不用顏色只用水墨來畫。我想其原因在於:彩色的東西比如彩色的照片常常是當下的,黑白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回憶的。因為繁華去盡之後,在回憶中,生命有一個安靜下來的力量來看山、看水、看自己……”這種安靜的力量只有智者與仁者才能擁有,他們懂得:萬物靜觀皆自得,他們懂得在萬籟俱寂之中修煉儒雅、修煉智慧、修煉仁德,因而他們才能在一動一靜中擁有樂於壽。

  對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既可以分開來解釋,也可以理解為“智者”與“仁者”是同愛山水的。我更認同第二種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有如此深重濃厚的山水情懷呢?我想,最直白的原因是華夏大地山河壯麗,山川秀美,大河滔滔,峰巒迤邐,無論古人走到哪裡,俯仰之間盡是碧水黛山,詩意的情懷便噴薄而出。再者,山水附著著中國人太多敏感的心靈和微妙的哲學:深山中的寺廟滿院禪意芬芳;竹篁中的陋室主人彈琴長嘯;仁人智者“於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山水與仁人智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仁人智者也在山水之間悠然閒適地享受生活,釋放著生命最沉靜的光芒。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11

  閒來無事,掐指一算,自餘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餘。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並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於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於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範,形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麼說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並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特別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特別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同等級者的祭祀也不同,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式繁瑣,如諸侯每月初一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式繁瑣性,並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範。它不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同的等級關係!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並認為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聖人孔子都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形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12

  于丹這位作者編寫了一本《論語》感悟,主要講了以下七個道,對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幫助。

  第一,孝敬之道,孝敬是一種人物,可能從你生下來你就必須孝順自己的長輩,但它不是一種本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有人開導,教誨的。

  第二,智慧之道,知識可能是生產智慧的基本條件,但小聰明和智慧截然不同,我們成功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動歪腦筋。

  第三,學習之道,一個人需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才能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不同的人,在學習的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需取長補短,不恥下問。

  第四,誠信之道,人活著是為了正義,不能靠投機取巧,不守信譽去生活,孔子道,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說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堅持到底,這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第五,治世之道,可能我們小孩談不上什麼治世,但我們也要學一學,沒準你長大就是總統呢。如果僅用政令來誘導,來約束那老百姓只能安分守己的去生活,免去很多刑法,但這不足以上樹立他們的廉恥之心。

  第六,忠恕之道,就是忠誠於自己善待他人,不要背叛自己,做人做事都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觀念,儘自己的心去幫助他人,不要把種種是非推及給他人,要跟別人換位思考,假如別人這樣對你呢?

  第七,仁愛之道,仁愛是一種人格情懷,它應表現為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要幫助別人,鼓勵別人,它是一種身體立行,點點滴滴的行為,不僅讓別人受益,自己也很開心,也有收穫。

  這七道,耐人尋味!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13

  大家應該聽說過論語吧!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裡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後,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瞭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

  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麼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鬆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裡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裡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後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讀《論語》—學而第一有感作文550字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14

  佇立水邊,凝望悠悠流水,我不禁心緒飛揚,遐想萬千……

  水是時間吧?時間無情,正如流水之無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感慨中有多少“時不我待”的無奈?“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無論是誰——聖人或凡人,英雄或平民,都阻止不了時間的腳步,脫不了黑髮變白首最終化為一抔黃土的“宿命”。時間無限而生命有涯,於是有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感悟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警戒。

  水是德吧?德之高下,正如水之深淺。

  “深水不響,響水不深。”歡呼叫囂的必是淺溪,低吼沉吟的才是江海。“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德高之人甘於平淡,耐得住寂寞。追名逐利、吵新聞爆醜聞的必是寡德淺薄之輩。一塊石頭就能讓小溪開一朵炫耀之花,一座大山也改變不了江海的沉穩。小人為自己唱讚歌,君子讓別人去評說。

  水是心靈吧?心靈之明晦,正如水之清濁。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的澄澈來自於活水不斷的水源,心靈的澄明來自於善於納新的心胸。水之澄澈能映出天光雲影,心靈之澄明能包容世間永珍。

  水就是人吧?

  水結而為冰,冰是人稜角鮮明的性格;冰融而為水,水是人或激揚澎湃或纏纏綿綿的情感;水化而為氣,氣是什麼呢?氣是陶淵明籬下長開不敗的菊花,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憂天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抱負,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是充沛於天地之間,亙貫於歷史古今的浩然正氣,是多少人窮其一生追求的人生真諦。

小議周禮——讀《論語》有感15

  我讀過許多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論語》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學生,理解的不夠深刻,可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些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我喜歡裡面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對於我們這些小學生來說,會使我們終身受益。

  “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樂乎”講了溫習的重要性,學習而時常溫習,才能使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成為自己的東西。這難道不是一件令我們愉快的事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土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自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明做什麼事都應該嚴謹踏實。在學習上,要學會積累,不能因為小知識而不去學,如果小知識如果積累起來就是大智慧!“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知識只有時常溫習,才能牢牢的記住,牢牢的掌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學習不能覺得厭煩,要認真的對待學習,要有一絲不苟,不厭倦的精神。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這些精深的句子,難道還不足以表現出古人的智慧嗎?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對學習缺少一絲不苟,認真的精神了,我作為一個小學生,感到非常慚愧。《論語》是使我感觸最深的的一本書。書中的知識就好似遼闊的大海,無邊無際,而我只是大海里的一隻小船,在遼闊的大海里前進著。

  這些道理是我終身受益無窮,將會使我們進步,是我們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