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精選23篇)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精選2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

  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值得觀察的事物,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它們,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奧妙。再往遠處看,那嬌豔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風中搖擺。於是,我拿起一個小型的煙花;塗上了美麗的顏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謀,老狼便從身上拿出一顆藍寶石對奇奇說:“你可別小瞧這顆藍寶石,它能給你變出美味可口的食物,還能逢凶化吉,請你收下吧。

  這兩座山雖然高,卻不會再長,我每天挖一點,總有一天會把它挖掉。”愚公的這種堅持不懈、不畏艱難險阻、不屈不饒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記得我曾經在數學小測驗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題目都不會做。回家後我也不管了。

  就在這時,媽媽拿了一本我已經讀爛了的書,告訴我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氣餒,一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靜下來,萬變不離其中,多看書,仔細想一想,肯定能做出來。所有的題目平時我要多做一些練習,關鍵是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難,越要去戰勝它。同學們,我們學習了《論語》,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運用到學習當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難,只要懷著一顆堅定的心,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我們,我們一定會成功的!當我們學到了知識本領後,長大後才能回報祖國。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2

  是兩千多年前智慧,是先哲的言行舉止,于丹用的眼她光去看去讀,她是一個學者,她用她的心去感觸,去品嚐,她讓現代忙碌的人們用最簡單最淺顯文字去理解先哲的智慧思想。快餐文化讓人們用最少的時間去享受那清風的沐浴,去體驗那思想的碰撞,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叫囂她是在誤人子弟呢?快餐文化是對經典的扭曲呢?

  現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煩惱。生活的瑣碎已經讓我們力不從心,時間被大量的佔去,哪裡擠得出時間與精力去細細揣摩那語句,快節奏的生活已經讓我們熟悉了不再去耗費大量的精力做我們所不熟悉的領域。文化的缺乏已經到了讓人擔心的地步,傳播經典文化已經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現無疑帶給了我們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講壇也好,都是作為一個傳播的主體而出現,我們都應該去包容,去理解。

  經典文化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國學的沒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現恰恰禰補了這一缺口,快節奏的生活應該有快節奏的文化方式。我們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現將是對經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3

  學了《論語十則》,我有很多感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我記起小學學詩《楓橋夜泊》時,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鄉之愁的我難以入眠。但是很讓人生疑的一點是,其實楓樹不喜歡潮溼。帶著這個疑問,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這裡的“江楓”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指的是“江村橋”和“楓橋”,且當時就有這樣一座橋。(如此一來,疑惑盡消。)因此,我認為江楓應取第二種釋義。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其引申之意也至為分明。)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

  閱讀《論語》影響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事。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4

  在暑假裡,我讀了《學庸論語》。《學庸論語》包括大學、中庸和論語。我覺得這本書裡包含的的道理太濃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的,要你細細地去品味,去理解,去反覆閱讀才會明白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他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長,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的,不冒犯長輩而愛作亂的是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他是仁的根本。

  還比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說,孔子說,一個人丟了誠信,他還有什麼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似打車沒有輗,小車就沒有軏一樣。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謙虛的人,孔子在述而第七中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論語》中國文化導讀之一,值得我們用我們的一生去讀。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5

  兩個孤獨的生命面臨著危險的境地,它們如果放棄的話,將立刻腐爛變為土壤,不再擁有那充滿活力迎接陽光的生命了。甲種子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它說:“我們已經被運送到了這無光的地方,不會有生存的希望了,認命吧,比現在在這兒掙扎好受一些的。”而乙種子卻說:“雖然我們生來是默默無聞的種子,但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自己作為種子的價值,讓我們的生命多姿多彩,雖然現在身陷絕境,我相信,一定會有機會見到陽光的。”後來,甲種子消融在泥土裡。

  運貨的車來了,把乙種子運到了戶外,乙種子便成長了。長出了油綠的葉子,開出了滿樹的繁花,引來了成群的蜂蝶。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自己,雖然我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不是很優秀,老師曾說過;無論在多麼寒冷的冬天,與嚴寒抗爭到底的永遠只有松柏,它們的堅強和堅持讓它們成為冬天裡唯一的綠色,是金子,最終會發光。我相信只要我自己拼搏向上,也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蠟燭雖然生命短暫,但它的一生卻因追求而發光,為人類提供了光明,力爭使自己著的更亮,甚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不停止,這與乙種子的精神多像!乙種子的精神讓我心動,更加值得我學習。我相信追求不斷,成功則會不斷,我將堅持到最後一刻!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6

  《論語》是聖人的經典著作。《論語》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在人們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後人的信仰、尊重,是後代人必讀的一本聖書。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學習這本書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絡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為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7

  《論語》這本書匯聚了春秋時期的大儒學家孔子云遊四海、輔佐君王、教育弟子時曾經說過的話。聚集了孔子畢生的心血,處處展現了儒家“仁”的思想結晶。

  此書總共有十三篇。自古以來都是用於教學和治理國家的。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讀完此書後,我印象最深、感覺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話是“三思而後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會里,做任何事不僅要有實力,最關鍵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況下,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著冷靜,不能魯莽,這樣才能做出一番事業。同樣,我們在學習中,每件事都要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才能開動我們的腦筋、豐富我們的知識;在平時考試中,每一道題解答前一定要審清題目的意思,經過全面的思考後再下筆解答,力爭做到做一題對一題,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後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題的時間。

  可見,孔子的知識淵博,《論語》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揚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8

  《論語》,是一本能教我們怎樣做人的好書,它既是我們的老師,又是我們的朋友。我很喜歡《論語》,因為它讓我回味無窮!

  在《論語》裡有很多的名言,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讀了這句名言,我有很深刻的感悟。我認為做人不能夠強人所難,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或不喜歡去做的事情施加到別人身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例如:小明的一支圓珠筆斷墨了,於是他故意把圓珠筆送給小紅,不料小紅不喜歡他的圓珠筆,但小明仍然拼命地把它塞到小紅那裡。在學校吃午飯的時候,小明發現有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於是他故意把它送給小東吃,不料小東也不喜歡吃那個食物,可是小明仍然是強人所難,把食物扔到小東的飯盒裡。

  《論語》真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大家一定要買來看哦!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9

  孔子,我們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同時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學家,他的智力過人,《論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是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們寫的,裡面記錄著孔子平時教育弟子們時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說的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於他人。"

  還有一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過錯。

  其中,有一個地方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當仁不讓。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孔子說:"遇到合於仁德的事。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如果這種事真的出現了,孔子連老師也不謙讓,而我,卻不一定,唉!

  這本書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看,能教會我們怎麼為人處事,快去看看吧!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0

  D是一把豎琴,是快樂!我們同是龍的傳人,長著烏黑的頭髮,黃色的皮膚。一個明亮的星球又被那人類遭蹋。我會像楊利偉一樣環繞地球十圈,!同學們慶賀著,好象李先永的成功就是大家的勝利。我們看見操場外邊有著一圈冬青樹,它們像一位位正待檢閱計程車兵,排得整整齊齊。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於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為,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後,心中的那份愉悅和清爽。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婦的兒子因車禍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機撞人後立刻駕車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婦倆悲痛欲絕,有人問:“你們恨那個你們兒子的司機嗎?”夫婦倆說:“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兒子命不好。”這一資訊傳到了司機的耳中,司機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見,寬恕的力量多麼強大!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1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書中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張,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和廣泛。

  《論語》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語言質樸精練。其中有許多傳誦至今的名言,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任重而道遠”。它們所蘊涵的深邃的寓意膾炙人口。

  讀《論語》,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躍、清澈見底的小溪,而是一條遼闊、深不可及的滾滾大江,它磅礴的氣勢深深打動了我們,讓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將“禮”作為最完美的倫理規範和制度,同時,他又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中被著重表達。它的內涵是豐富的,其中體現之一為“仁者先難而後獲”,意思是:仁人是難事做在人前,收穫退居人後。相當於我們今天常說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也是當今社會衡量人的道德水準、精神品質的尺度之一,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努力追求的一種境界。由此可見《論語》對現實社會的積極的影響和它強旺的生命力。

  《論語》中有與當代思想相悖謬的地方,應該芟除。但它的菁華必然陶鑄我們。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2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孔子對學習、執政、敬孝、仁德、禮節和天道地論述。

  我認為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諦。孔子對弟子說,老師教過的知識要時常溫習,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能獲取新的更深的道理,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如果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白學。學的知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執政就要用道德教化來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講信用;為別人出主意要忠實,要廣泛地與眾人友愛;君主使用臣要以禮相待;臣奉承君主應當以忠相待,作為君子要謹慎地說話,敏捷地行動。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來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動。對學習,我要經常複習,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經常去實踐,不能空想,做到虛心好學,說話要有分寸,不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要孝順父母,父母不願聽的話要委婉的勸說,為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師長,要聽從師長的告誡,不冒犯長輩,做一個有孝心的晚輩。和朋友交往要講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長大以後做國家的棟樑之才。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3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節選自《論語.學而》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語言的環境裡,人際交往都離不開溝通,我們都在承諾,,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就一定能夠兌現嗎?你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能夠做到嗎?你說的話能不能兌現,那要看你的諾言離道義有多遠,如果你的諾言符合道義,那麼,兌現的可能便會高些,這便是“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一個人如果能夠恭謹有禮,對別人畢恭畢敬但又符合禮儀,那麼他就遠離恥辱了。“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意思是說,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親可信的人,那麼這個人的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這裡,“信”也沒有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核心,而是說講信用一定要符合道義。社會中不斷地出現的種種挑戰,一個人光有單一的內心道德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道理體系。

  我們知道,關於歷史,有一個詞語叫做“信史”,其記載真實可靠的歷史。這個詞內涵很重,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們的生命來維護歷史的真實,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流傳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可貴的傳統。

  曾經,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書侍郎高允兩個人奉命撰寫北魏的國史,叫做《國書》。《國書》寫好以後,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鮮卑貴族看了國史之後,非常不滿,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進讒言,拓跋燾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來就要逮捕中書侍郎高允。拓跋燾就召見高允,問:“《國書》果真都是崔浩一個人寫的嗎?”這個時候,高允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是他這樣回答的:“《太祖紀》由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紀》個《今紀》是我和崔浩兩人共同撰寫的。不過,崔浩兼職很多,至於具體的著述工作,我寫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燾一聽,大怒,說“敢情你寫的比崔浩還多,你的罪行比崔浩還大,怎麼可能讓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說:“我的罪過確實非常大,應該滅族,但我不敢說虛妄的話來騙您。拓跋燾回過頭說:“這就是正直啊!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而高允卻能做得到!馬上就要死了,卻不改變他說的話,這就是誠實啊,作為臣子,不欺騙皇帝,這就是忠貞啊。應該赦免他的罪過,要褒揚他。”於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誠信,有時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內心對於一種價值的堅持,這種價值延伸出來, 這便不是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係到更多人的利益。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4

  這幾天,我跟爸爸一起認真地學習了掛曆上的《論語》經典。

  第一篇是“有容乃大”,講了我們要對別人寬容,別人才有可能對我們寬容。第二篇是“厚德載物”,講了君子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第三篇是“上善若水”,講了水能為百谷王的原因是因為水謙虛,而且團結,把最堅固的東西也能衝破。第四篇是“寧靜致遠”,講了我們不要被雜念所左右,只有心平靜下來才能學習,要不然學習就不會上進,反而會像野馬奔跑一樣飛快的下降。第五篇是“得失不驚”,講了你要是丟了東西或是得到東西都不要驚慌,更不要介意。第六篇是“從善如流”,講了我們要善良,樂於助人。

  爸爸將每一篇的意思講給我聽,還讓我口頭說一說大意,又讓我聯絡實際,說一說感想。我學習了《論語》裡的知識,覺得非常非常開心。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5

  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並不反對富與貴,而是反對不義的富與貴。君子可以享受富貴生活的樂趣,但是即使是清苦的生活,君子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臉,很難過的樣子,相反,儘管吃的並不算太好只是蔬菜,也沒有什麼瓊漿玉液,渴了只能喝點白水,心情仍然平和快樂。這是為什麼?

  自從參加工作以後,彷彿就陷入了一個爭奪名與利的漩渦,與人接觸,無非圍繞著名利。雖然也知道有遠有人不如自己,但是心裡還是難得安樂,總有更高的山要攀登。也有偶爾一一刻,忽然靈光閃現,覺得人生究竟為了什麼呢?難道一定要和人家去比一場永遠沒有終點的比賽嗎?

  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的湖泊,不算美,也不算不美,有一座公園傍水而建,學生時代我常去那裡,有時是背書,有時是和同學玩耍,有時只是躺在水邊的石基上曬太陽。在那裡的時光多半都是快樂的。後來工作了離開了學校,心裡面離那所公園的距離也彷彿一天天遙遠,去的次數是越來越少了。但是在生活的漩渦裡總有那樣的時刻,讓我非常懷念那曾經有過的快樂時光。

  從小,母親就希望我能出人頭地,後來我也一直為此而努力。現在我非常的懷疑,所謂的出人頭地就是生活的目的?為此我要付出多少代價?付出了那麼多的代價就一定能成功嗎?那麼多的人都想出人頭地,憑什麼我一定要成功?就算成功了,就真的擁有快樂了嗎?可是當我在水邊曬太陽的時候,我也沒有出人頭地,口袋裡只有幾塊錢,還不能隨便花,那樣的日子為什麼反到快樂,這又如何解釋?

  我想人生最應當解決的問題是:我真的須要什麼?

  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又有人說金錢不是萬惡之源,攀比才是萬惡之源。這話不知對不對?但我可以肯定一點,盲目的攀比一定錯誤的選擇。

  不管是不是君子,一個人最好能反省自己的人生,反省外面的世界,也許會漸漸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標,從攀比的漩渦中跳出來,這樣的人才能做他自己願意做的事,這樣的人自然富貴也可以,清苦也可以,忙也好,閒也罷,都能享受悠然美好的人生。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6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論語》所傳遞的第一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人應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二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裡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甯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裡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覆向他的學生所強調的,這也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說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判斷力,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夠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堅持的,什麼是可以包容的,什麼是應該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藉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境中奮發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溫故而知新”聽起來很簡單,孔子為什麼說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呢?其實細想一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讀過《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學習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樣掰一個丟一個,就得經常溫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做到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漢字,掌握一個英語單詞,每月讀一本有益的書,這樣做並不困難,如果能長期堅持,不忘舊知,學習新知,幾十年後必然博學多才。這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也符合當前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7

  我們經常聽到:做事要思路清晰。原先在企業做大資料時,每天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做事思路清晰。思路清晰,邏輯,條理性等好像是當代人時刻具備的硬技能。帶娃半年,就會發現有些小孩天生思路清晰,有些小孩卻思維混亂,我稱之腦子一團漿糊。老師面對思路清晰的孩子總會多關照一些,而那些腦子一團漿糊的人無論多麼努力,卻總是不能討喜。好像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教育能改變這種不平等麼?很難,很難。首先思維混亂的問題能不能被家長意識到。做到第一步,就難於上青天。解決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似乎沒人提出來,而分析商業案例時,寫系統分析文件時,行業內是有大師訓練的,但也是針對某一塊內容,比如企業分析,比如系統分析。但是並不是企業分析做的很好的人,生活上就能保持思路的清晰。

  以上我提出了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但是怎麼解決呢?

  以下是我切身的經歷.

  從今年2月份,我開始帶我侄子讀書,我也在我侄子的班級任英語老師。我願意培養他,也是因為他父母善良孝順,孩子雖不是天賦異稟,但也還算善良,大方。但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很可怕,他們從小給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旁邊還有個奶奶恨不得掛在孫子身上,幫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我剛帶去海南的時候,打掃衛生,洗衣服,整理床鋪,洗碗啥都不會。成績也是差的很。我們班早上有三節課經典背誦課,別的孩子一早上能背上2-3段,而他一週只能背一段。其他學科更是慘不忍睹。大部分家長一定會先解決讀書的問題,哪科不好補哪科,於是數學補習班,英語補習班等等。

  而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師。我剛帶他去見老師的時候,我沒有對老師說,你要多多照顧我家侄子,畢竟我是這個班的老師,其他老師總得給點面子。我對著我家侄子說:你要照顧好老師。拜師學習,首先不是老師對學生好,而是學生把老師照顧好。尤其在兒童時代,能教會孩子這點尤為重要。學會這點,他這一輩子會遇貴人無數。家長們總會怕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所以每次見到老師的時候,都會希望老師能照顧好學生,而忘記給孩子強調老師是需要被照顧的。再有一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會強調讓學生不要給老師惹麻煩。這已經是一大進步了。但還不夠,沒有達到尊師的要求。好的老師會給孩子思維上極好的訓練,所以必須尊師。

  第二件事,就是教他怎麼生活獨立。一些家長意識到人生活的自立能力比學科的學習更加重要。有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就會給孩子報各種夏令營,學習打掃衛生,洗衣服。本應當家庭承擔的責任,外包給各種培訓機構做了,孩子回去之後又變回原樣了—什麼都不做,依賴爺爺奶奶,保姆,機器人,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生活的問題和思維又有啥關係呢?關係大了。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是最好的訓練思維的方式。我們看到好的保潔工,做事情總是很有條理。估計沒有父母說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清潔工。但是灑掃卻是訓練孩子思維方式的第一步。在我半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那些在生活自立能力強的人,學科成績表現得很好。也不乏有些孩子天賦異稟,生活能力極差,但是學的特別快。我的侄子肯定不是屬於那萬分之一的人。所以當他學科成績表現差得時候,我並未急於給他補課,而是教他如何生活,洗衣服,晾衣服,打掃衛生,一點點教,花的時間是最長的。

  其次,斷絕一切電子產品。有很多人說這樣做會讓孩子脫離社會,其實如果不好好用電子產品,也會讓人脫離社會,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裡,宅男宅女就是很好的例子。孩子判斷力,自律能力不夠時,遠離電子產品是很好的選擇。

  之後,體育鍛煉,高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個很好的體育教練是很好的,但是我們沒這個條件,就讓他跑步,每天一個小時,2個小時的跑步。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強身健體,看不見的東西就是孩子的心性。我們班有個孩子長期練永春拳的,靜定能力就非常好,她總是能保持持續專注。

  其次,就是讓他背經典。我觀察到背經典的孩子靜,也就是禪定功夫很強,這樣的孩子學習就學的很快。我說的不包括特例哦!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那底層的萬分之一,很難教。孩子真正的背誦經典之後有這個功夫,也有些國學機構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拉了一個很長的做國學的橫幅,學生估計沒讀幾本書。我家侄子就是背經典,週末也要早起背誦,反覆的讀背。讀背一定時間之後,就開始學習解經。

  最後才是其他學科的學習,數學,英語等,這些全部自學,老師不上課,只引導。

  長時間這樣的訓練,孩子的思維會慢慢清晰,做事有條理。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8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卻很可能不曾認真思考過什麼是學習,又是為什麼而學,有人認為,學習是學習者把外界知識內化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也有人認為學習就是收集、積累各種資訊,並進行思考,可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這些不同的觀點,也引起了我對學習的思考。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是在於死記書本,強搬硬套,而在於學以致用,在於實踐。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希望可以為了國事,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負,希望透過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能對國家安定,天下戰亂貢獻一份力量;而處於這樣一個和平年代的我們,有多少人學習是為了國家做貢獻,又有多少人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才去學習,想必現在的人們,普遍都是為了將來謀求一份好工作,每個月拿著差不多的收入,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罷了。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正簡潔的顯示了學禮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說,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適、做事勤勉而言語謹慎、“不遷怒,不貳過”,能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過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學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歡的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體現顏回安貧樂道的品質的同時,也體現出了孔子對於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讚揚。可見,完善品德修養是孔子賦予學習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人生意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學習之真諦。學與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反思,總結教訓和經驗,智慧學習,體味學習中的快樂。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中、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選擇。凡是智慧學習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維、獨特的見解去理解知識、消化知識,而不是隻會一味地囫圇吞棗、死搬硬套,使得學習事半功倍。同樣,智慧學習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為中心,而加於整個社會、國家,乃至世界。於學習中,品嚐人間百態,並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憫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養都得以昇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提到學習,想必現在很多學生對這個詞最深的概念就是這是為了家長而學,為了老師而學,為了成績而學,為了工作而學,這才不得已而為之,而孔子認為,這都不如樂於學習,主動學習的人,作為萬世師表的他,卻自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這正是樂知的最好體現啊,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才會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要從永珍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朱子說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並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後還是在器中運用。

  所以我認為,不如以學為友,勤勉於學習,樂於學習,主動學習,才能是我們學生目前所能達到的學習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19

  讀了論語這本書後,我似乎領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盛宴,懂得了許多知識,知道了怎樣做個謙謙君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隻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成長,才能成為知書達理地君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在生活中自然會結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對待他們要講究誠信,即使他們埋怨我,我也不會生氣,對他人仍然寬容,別人也會深受感動。

  現在的兒童個個都是嬌生慣養的小王子、小公主,爺爺奶奶更是對他們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燙了。只要他們輕微傷了一下就亂喊亂叫,大聲哭鬧,甚至還亂扔東西。這樣下去,他們就會脾氣任性、驕橫傲慢、無理取鬧。相反,文明、高尚、彬彬有禮的人會越來越少。我在此建議他們多看看論語,論語像悄無聲息的甘露,流淌在乾枯地心田,讓心靈純潔、高尚,讓任性、暴躁的性格隨風散去。她帶給我們的是雪的寧靜,雪的純潔……

  論語又像部指南針,當我們在努力中失敗時,她會激勵我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再接再厲,永不放棄。”當我想偷懶時,論語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能因為一點困難,而一曝十寒,每當我驕傲得意忘形時,論語又會嚴格地告誡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凡事都不能驕傲,你有你的的短處,別人有別人的長處,正所謂“尺短寸長”。

  “論語”是中華傳統地瑰寶,她帶給我們不僅是心靈的洗禮,更讓我們的品行有了很大地變化,我喜歡論語這部好書,它將會伴隨我共同成長!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20

  初學論語還是在極小的時候,那是還亂不清楚什麼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時候會把“三人行,必有我師”掛在嘴邊,卻不知道是何用法,後來隨著年紀增長,論語裡面那些句子,大多是能讀懂和理解了,不過略讀此書,雖然每則都有相當的解釋、譯文以及賞析,但其如此博大精深,不是隨隨便便瀏覽一下就能參透的。

  有句話叫做天機不可洩露,讀《論語》後,我想說他就是天機,懂的人自然一通百通,不懂的人自然一竅不通。

  宋代的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它的價值所在。話雖如此我覺得此書不光要讀懂,更要著重的是去實行。不管做到了其中哪一則都會使我們受益終生。

  讀了許久,我還是對我之前就學習過的幾則感觸極深。《論語》開篇就提到了“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告訴我們學習放到第一位,把學過的東西經常加以鞏固,才能讓我們掌握的更牢固,並且要及時實踐,學以致用才達到目的,才能體現學習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就是一名人民教師了。我們現在所學的與將來的教學工作息息相關。因此我們現在大學生應加強各方面的知識學習,並運用到實踐中去。

  現在我們的學習不僅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學習,還有戶外的學習,生活中的學習。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得很好,我現在也有所感觸,在我們班這個大家庭裡,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我學習的地方,都可以作為彼此的老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得《論語》而知天下,待你讀懂論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你所有的迷惘也將找到歸途,那時候你會發現,讀書其實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踏著書香,遍地生花,大概是每一個文人墨客的終極思想,而我的終極目標不過是在茶餘飯後,捧著一本質感醇厚,如老茶一般散發親人清香的《論語》,在夏日的葡萄架下,或者在皎白的月光下,靜靜品讀,悟其中真意,不忘初衷!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2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在我看來這句話包含三個層面的關係。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自我成長的關係;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是我們和他人的關係;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學習”其實是兩個動作,一個是“學”的過程,另一個是“練習”的過程,所以“學而時習之”其實包含兩個動作。就是我們學習了一門課,讀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聽別人講話學習到的知識,不僅僅要停留在“學"的過程,還要做適當的時候多多練習,這樣才能成長。

  人的快樂更多的是來自於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就會很容易遇到跟自己的理念相近,目標一致,或者擁有相同愛好的人。

  我們有時候會因為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者不認同自己而生氣,但是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不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保持不同呢,為什麼非要讓別人認同自己呢?我們要了解,別人和自己理念不一致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與其因為別人的不認同而生氣,不如保持一個好奇的心態去理解別人,也許會學習到很多。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22

  漫漫年華已在彈指之間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經典未被時光的流沙覆蓋,仍散發著光芒。在閱讀越來越呈現碎化片的今天,經典仍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讀《論語》,帶給我發自內心的喜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話開闢了我學習和思考的道路,使我開始探究世界的奧秘。“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的告誡教會我複習和感悟的道理,使我開始溫習和深深感悟。“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的一句話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傳則習,在學習上不斷反省,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論語》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教會我修養自身,從而也能夠使我獲得提高自我的喜悅。“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輕巧的一句話教會我要寬容,需要培養廣闊的心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簡單的一句話,告訴我做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需要不懂裝懂,而是要不恥下問,否則只會貽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師從多人,而他的經歷也印證了這句話。我從中學習到要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和改變自身的缺點。

  《論語》教會我要承擔責任,這也是一種喜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此話應是我們青少年的座右銘。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肩負著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前路荊棘遍佈,前方雷雨交加,我們任重而道遠,但“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漫漫長路,我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小一部《論語》卻蘊含著巨大道理,而我們每次的閱讀也不過是管窺蠡測罷了,其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把“信”傳遞——讀《論語》有感 篇23

  說起孔子,我們自然會想起《論語》,一部由孔子的子弟們編寫的經典著作,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雖然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但是《論語》的價值不亞於西方的《聖經》。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細讀《論語》,它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些樸素又真實的道理。

  手捧《論語》,洗禮心靈。當今社會,人能用聰明的大腦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人們在追逐物質的時候很容易失去自己,智者留下的精神財富能為自己指明前進的方向,能讓那顆被喧囂的世界吵得驕躁不安的心獲得一方寧靜和安逸。《論語》就是這樣的智者。正如西漢學者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患。”《論語》可以算是一味良藥,孔子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有的聖人,他說“賢哉,回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誇讚弟子顏回的“安貧樂道”不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嗎?我們渴望物質生活的富足,但是我們漸漸覺得心被物累。這時候,我們捧起《論語》,找到心靈的歸屬。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是啊,美麗的大自然、動人的音樂旋律、高潔的追求和嚮往、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淳樸的親情和友情……,這些不都是我們快樂之源嗎?人生的精彩和輝煌總是短短的一瞬,平淡才是永恆。當我們感覺浮躁,拋開喧囂與重荷,抽空去看看一望無際的大海,遼闊無疆的原野,寂寥點綴的星空,在靜謐中,追尋心靈淡忘的人文情懷,給心靈一點溫暖的滋潤。

  細讀《論語》,三省吾身。初中時我與《論語》第一次會面,在老師的引領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警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朦朧的記憶中,懂得了不但要學習還要思考,要謙虛地學習別人的優點,自省不足。歷經數年,這種樸素的真理一直陪伴著我。學校開展的公開課,我積極去參加,學習經驗豐富的老師的教育智慧,從年輕教師身上學習他們的活力,窺視自身的不足。為人師表的我,和學生一起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勉。“問泉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老師的我,更要多學習,多思考,流向學生的才會是一條活的河流。學生是老師的鏡子,學生的不足,更應該引起反思。當班裡有學生鬧矛盾的時候,我除了教育學生,更要教育自己,是不是平時對學生的叮囑少了?

  共讀《論語》,和學生一起成長。為人師表,我是學生在校的家長,肩負著經營好班級這個大家庭的重任,現在和學生們一起經營好了小家,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以後經營大家。每星期的經典閱讀時間裡,和孩子們一起誦讀由《論語》延生出的《弟子規》,學生們在書海中懂得了仁、義、禮、智、信;在一個個廉潔、不圖私利的小故事中,學生們懂得了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我的班級裡曾經發生過丟失課外書的事情,當我在班上調查的時候,學生們一個個你看我,我看你,議論得面紅耳赤:“誰拿的?快拿出來吧。”浩然正氣迴盪在教室上空,結果是學生自己把課外書落在家裡了。當所有的誤會被消除,一股清風撲向我的臉上,也撲向了所有學生的臉上。

  讀一讀《論語》,“碧水月自闊,歲流淨而平”的淡泊寧靜躍然心間,孔子的安貧樂道、謙虛好學、仁義懂禮,幫我指引了心靈追求的方向,讓浮躁逐漸湮沒於滾滾紅塵。讓陣陣的國學清風吹拂我們浮躁的內心,讓一股浩然正氣常伴我們周圍,做一個幸福的讀書人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