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讀後感(通用5篇)
《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讀後感(通用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讀後感1
最近幾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學教授的《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這本書中。細細品味時,感覺自己像是在聽課,聽一名資深教育家在談日本這個教育強國的教學特色——富有挑戰性的合作學習。書中那些精緻深刻的語言,細膩描寫每所學校改革和活動的場面,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課堂例項,令我耳目一新。
書的作者佐藤學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專家,是一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同一線教師合作,直面學校改革的挑戰。認真閱讀這本書,一定會讓你的教育活動充滿思考的習慣,充滿靈動的氣息,充滿辯證的味道。
作者在書中開門見山提出問題,所謂的“優質學校”是怎樣的學校?學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僅僅是比別的學校更能“上好課”而已?佐藤學教授認為,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並不在於“上好課”,而在於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最大限度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給學生提供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學生怕讀書,不想讀書,並不是因為教師不夠努力,而是誰也沒有承擔起實現每一個學生學習權這種責任,為此,作者提出“合作”的概念,提倡年級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在課堂裡構築“合作學習”的關係,共同承擔起實現每一個學生學習。
佐藤學認為課堂上的“學習共同體”最典型的方式是小班額背景下的小組合作式學習。區別於傳統的小組合作學習,佐藤學的小組合作學習更強調滲透人文精神。從人性的高度看的合作學習,不是我們傳統觀念中老師安排好生輔導差生“一幫一,一對紅”活動,而是建立在深入心靈的傾聽與對話基礎上的合作,是一種自然的人際交往,是一種“交響樂式”的和諧關係。教師不僅要對知識層面上的合作進行引導,還必須對如何開展順暢的交流與溝通進行點撥。正如葉瀾教授指出的那樣:“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
書中所描述的“合作學習”不是強強聯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幫的姿態。所以,“合作學習”可以稱之為“互惠學習”,書中幸子之所以這麼著迷英語,是因為她期待用自己的力量來支撐有著沉默寡言弱點的高志;高志之所以輕聲細語地回應幸子的問話,是因為他想回報幸子對自己的一番好意,這種彼此之間好意交換的“互惠關係”,造就了兩個人的“合作學習”。這個案例讓我感受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所在,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從而形成“優勢”互補是教師應該著手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是一種和諧交響的課堂。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給予我很大的啟示:“精彩”並不是指教師“上課”的優劣,而是指每一個兒童自由自在地、有個性地參與教學,形成了以“傾聽關係”為基礎的管絃樂般地交響。這是多麼令人嚮往、令人著迷的課堂啊!每一位學生都具有生命的獨特色彩,學習力上必然存在差異。精彩的課堂應該是激揚學生生命,透過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促進有差異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對話,開展自主自由的合作與幫助,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是所有以人為本課堂教學改革的真諦,與我國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殊途同歸。他們都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能真誠地面對教材與兒童,教師應立足於將服務意識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把全體學生作為服務物件,把在情感上使學生熱愛學習、在素質上使學生全面提高作為服務內容。教師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更強調師生關係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要求教師對學生傾注更多的愛,對學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關愛,少一分指責多一分讚美,少一點苛求多一些寬容,師生關係更為和諧,教育教學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這樣的和諧美好的課堂無疑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挑戰,對學校提出了挑戰,書中告訴我們真正做到構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還是鳳毛麟角。因為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前,自身必須先進行相關理論學習和研究,掌握其精髓。無論是鈴木雅彥老師講授的“四邊形的等積變形”,還是菅野哲哉老師的“學習生命、感悟生命”,他們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在巧妙設計問題的基礎之上有目的、有方法的組織合作學習,透過教師多次設定富有挑戰性問題,才使學生間的互相學習與啟發,達到互助互學共同提高的目的。而這些成功的取得,取決於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瞭解程度,取決於教師對課堂討論的組織。因此,要使合作學習成為高效的課堂,教師要不斷提高組織課堂的能力,備課時除備教材、備教學過程外,更重要的要備學生,對學生的分組必須建立在學生自願的基礎上,並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和“優勢互補”原則進行。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合作是件快樂的事,比我好的,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比我差的,我應幫助,小組成員都是我的學習夥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學生只有建立了這種意識,才會在課堂中自發地進行合作、交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此外,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注意教學形式的變革,給學生動眼看的機會,動腦想的機會,動手做的機會和動口說的機會。教學前小組的分配要合理,事先安排好組長,根據學生的特長有所分工,討論前應先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再進行合作學習,這樣才能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教師還要不斷提出由淺入深的問題來挑戰學生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上進心會讓兒童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也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進步,感到同伴認可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正視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交給學生,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孩子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建立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讀後感2
看完這本書,有一種井底之蛙出井觀天的感覺。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切切實實的進行了很久的學校教育改革。並多已卓有成效。
特別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並在本世紀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裡著實有些感到危機。一個多世紀前,就是因為明治維新,日本強大了,而使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浩劫。也正是這種危機感使我有了詳細地看完這本《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的動力,甚至看了第二遍。教育是關係到民族興衰的大事業,我們每個人都該重視。在十九世紀就是因為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強於我們,才有八國聯軍進北京,列強瓜分中國的悲哀。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感。我們要帶著謙虛的態度,“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育實際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實現學生的學習。保障學生的“學習權”。書中的確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如“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並不在於‘上好課’。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乃在於: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提供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因此書中認為“合作學習”是最好的方式,“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改革中,學生的“學習權”得到了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的激發。
學校的改革不僅解放了學生而且解放了教師。不僅學生實現了“合作”,教師也在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改革不再是流於形式,而是從學校內部真正的“寧靜的革齤命”,而且是“永遠的革齤命。“合作學習”既不是以往課堂裡廣泛普及的“集體學習”,也不是“分組學習”。學習,並不是從同一性中產生的。學習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異之中。
就像筆者所說,在我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十年之際,本書對我們的確有著獨特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而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的國情不同於日本。教育制度,考試製度,學校規模,班型大小,社會大環境,家庭結構等等都與之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在書中我注意到在日本,包括校長在內十八名教師的學校就算是中等規模了,班級人數多在20人以下,多的不過是30人左右。而我國最少的也有30多人,多的有50人甚至達70人。
書中強調“合作學習”,極力反對“分層教學”。但也補充說明“確實,只要是設定統一的`教學,’分層教學‘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第200頁)”而我們的教學都是統一設定的。“合作學習”是給了教師和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而我們的考試製度是不允許我們的教師任意發揮的。我能夠理解“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但這必須是在我們的大環境下進行的。現階段,我們可以在我們的課堂上適當的引入“互惠學習”,幸子和高志的例子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挖掘學生的潛力。以實現真正意義的學習。
再有,我國的家庭教育對教學改革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其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價值取向對其學習效率的左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佐藤學先生說,學校的改革需要堅持至少十年才能見效。我想說,我國的教學改革不僅需要延長時間,需要“持久戰”,而且需要擴大範圍,需要發動群眾,“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可喜的事。如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許多大學、許多古蹟的免費參觀,許多名人對教育的大力資助,等等。這些無疑會對孩子們的成長、素質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一些大學的自主招生也已經對素質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同時精神文明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這一年中神州大地上不斷湧現出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女孩兒等等。這些對祖國的教育顯然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
我們應該迎合時代的要求,積極的投身於學校的教育改革中去,積極的支援家庭教育改革,為社會教育改革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適當運用“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讀後感3
讀了《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這一本書,讓我對學校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課堂重組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認識,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對公開課這一種教學形式有了不同的認識。
在我上班剛開始,我一直是對公開課有牴觸心裡的,認為這只是走走過場,完成任務式的。在看了這本書後,我有了不同的認識,公開課確實是對教師成長有著極其突出的作用。
作為一名剛步入教師崗位的我是幸運的。學校領導注重新教師的培養,經常讓我們去聽一些優秀的公開課,鼓勵我們上公開課。每一次的活動都衝擊著我的舊理念,尤其是一些優質課讓我們新教師受益匪淺,總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上完公開課後,教師們各抒己見,點評有的犀利刻薄,有的委婉鼓勵,有的沉默寡言,在邊看邊聽邊學之時,心中不少想法油然而生。這就是“學習共同體”產生的前奏。
我們以前說到“學習共同體”想到的都是學生的小組合作或是小組交流,而沒有把教師納入到這個共同體中,或者更確切的說是沒有將其他教師也看做是“共同體”成員,通常情況下,每個語文老師自己帶一個班,就負責這個班的教學,學生也就聽這一個老師的授課,久而久之就會有“疲態”出現,學生如此,教師亦如此。而在這本書上講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公開課,當然,這和我們通常認知下的公開課還是有些許不同的,它將眼光放在了整個學校。
這個學校的所有教室都是公開的,面向全校教師開放的,這對全體師生都是一種考驗。但是它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俗話說“一人計短,十人計長”,你自己上課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問題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人的意見會更加中肯,你也更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教學上的漏洞,對學生也是更加負責的。
有一種觀點說要把公開課定位在“課”上而非“公開”上,要在“課”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開”上做文章。但我認為“課”是很重要,但是也要將“公開”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公開課要回歸常態課,避免失真、作秀,上得自然平實,讓人有親切感和真實感。只有將課堂公開了,才能有更多新鮮的空氣湧入,這些新鮮的空氣會吹散縈繞在師生心頭的迷霧,讓課堂教學更加有實效性。
《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讀後感4
寒假有幸拜讀了佐藤學先生的《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受益匪淺。全書描述了21世紀“課堂革命”的全球圖景,並以大量日本中小學的“案例報告”闡明瞭建立“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改革哲學。本書從理論和實踐上闡明瞭“課堂革命”是一場保障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權”,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寧靜的革命”、“永遠的革命。
書中所描述的“合作學習”不是強強聯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幫的姿態。所以,“合作學習”可以稱之為“互惠學習”,書中幸子之所以這麼著迷英語,是因為她期待用自己的力量來支撐有著沉默寡言弱點的高志;高志之所以輕聲細語地回應幸子的問話,是因為他想回報幸子對自己的一番好意,這種彼此之間好意交換的“互惠關係”,造就了兩個人的“合作學習”。這個案例讓我感受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所在,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從而形成“優勢”互補是教師應該著手思考的問題。
在我任教的班級中,共有36位學生,開學第一天,先按照高矮排好座位,前後4個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每個小組的人員進行調整,確保每一小組中有一名學習成績優秀的,兩名學習成績在中等的,一名為學習後進生,然後自己小組內進行編號,分別為1、2、3、4號,再討論由哪一位同學擔任組長。學生自己編號,自己定組長,體現尊重學生,為確立平等參與的學習關係打下基礎。
其次,我認為充分發揮組長的作用,要合作要講究分工。在小組討論的時候組長要主持好這個小組,讓小組成員有序的起立發言,每次的發言定好主講的學生,要給小組中每一個成員機會,當一人發言時其他同學必須認真傾聽,別人講完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有不同意見,也要等對方說完,自己再補充或提出反對意見;碰到分歧或困難,要心平氣和,進行討論研究。
再次,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引導也是必不可缺的,合作學習並不意味著教師的撒手不管,在小組合作中教師應在各小組間巡迴指導,引導學生採用正確、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時給予點撥、鼓勵和幫助。根據不同成員的能力,讓他們承擔不同難度的任務,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對於學生的質疑,要組織學生在班內討論。對於學生髮言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給予矯正,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
每次小組活動之後,教師都要進行總結評價。一方面是對小組學習情況的總結,讓學生把自己小組討論的的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其他小組在認真傾聽的時候進行答疑、補充。把小組的討論拓展為全班交流。每一節課結束後都要引導學生進行評選,評選今天課堂上的“最佳發言組”,“合作有序組”,並給獲獎的小組加分,學期結束按相應分值進行獎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上進心會讓兒童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也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進步,感到同伴認可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正視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交給學生,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孩子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建立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讀後感5
寒假閱讀了學校推薦的由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撰寫的《學校的挑戰——建立學習共同體》一書。這本書描述了21世紀“課堂革命”的全球圖景,並以大量日本中小學的“案例報告”闡明瞭建立“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改革哲學,從理論與實踐上闡明瞭“課堂革命”是一場保障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權”,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寧靜的革命”、“永遠的革命”。在本書中有一個詞彙:合作學習對我促動很大,讓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合作性的課堂教學中,師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活動是多邊進行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且學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形成相同問題的不同答案,學生的學習環境更為寬鬆,自主發揮的空間更為廣闊,另外,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同伴之間相互幫助,動手實踐,在實驗中發現,探究科學的奧秘,提高了學習興趣,透過滿足學生的各種內在需要激勵了他們的參與意識,並能使他們在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
小組合作學習變學生從被動聽、被動吸收向主動探索、合作互動方式轉變。我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一:學會傾聽。在組織教學時,討論的目的之一是讓同學們的思想得到交流,那麼在別人回答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傾聽別人的答案,不管別人回答的如何。學生都要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這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二是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討論要在本組內進行,不要影響到其他組,不能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在理解別人發言內容的基礎上再暢所欲言。
第二:學會質疑。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敢向“文字”挑戰。敢於質疑。假如有疑問,立即追問為什麼;有不同見解時,要敢於提出,大膽質疑;想到了同學們沒想到的,要勇於補充,與他人共享。
第三:學會表達。學生有時不善於表達,他們的發言總是片言隻語;有的說話不夠簡潔,偏離主題;有的學生語言羅嗦,表達不明;有的學生比較膽怯,聲音不夠洪亮。教師應有意識地創造寬鬆的交流氛圍,對學生表達的內容啟發點撥,多作正面評價與鼓勵。使每位學生都能體現在合作中探索,在合作中提高,從而養成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習慣,為學習取得成功提供保證。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的實施不是早上栽樹,晚上乘涼的事,要透過一點一滴的積累,教師與學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分層鍛鍊我們的學生,讓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從不同的思想交流中,吸取不同層次的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