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精選6篇)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精選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1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裡,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在五年裡跟班裡三十一名學生朝夕相處的平凡歲月,內容是一年小學預備班和四年小學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學工作,初讀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在讀完後結合平時自己的教育體驗及與孩子們相處時的感受,體會到了作者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兒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帶來的無窮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讀完全書後,更是從字裡行間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來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孩子們的愛,以及如何去用愛教育孩子,讓孩子擁有愛心並懂得如何去愛別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將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師,將一名名學生比喻成了未經雕琢的璞玉,全書都在分享他是怎樣將“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藝品。這是一本能撫慰我們心靈的書,給我們的教學和生活帶來啟發,用平凡而質樸的語言和故事,詮釋教育的真諦。

  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以下兩點:

  一、要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身為教師,我們不光要明白學生們不只應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解枯燥無味的知識時,也可以帶領學生去野外玩耍從而體會大自然的美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能成為蘇霍姆林斯基學校的學生是幸福的,因為那些孩子不需要為分數而心不甘情不願的學習著,他們沒有繁重的學習任務所壓著,沒有失去童年所該有的天真、快樂。他們的學校在藍天底下,在大梨樹下,在葡萄園裡,在牧草場上。蘇霍姆林斯基帶領著孩子們在新鮮的空氣中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假日,他組織孩子們遠足、野營。書中描述的瓜園度假的歡樂情景讓我心馳神往。孩子們在蘇霍姆林斯基所營造的“藍天下的學校”、“幻想之角”、“童話故事會”、“健康樂園”在愉快地遊玩著勞動著學習著,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引導下不知不覺地由欣賞大自然中玩耍中變為觀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學習,收穫著知識也收穫了健康的身體和和諧的心理。蘇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獨具匠心的園丁,帶領著孩子們走進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諧而健康地成長,快樂而歡欣鼓舞地學習。我在心馳神往這樣的“世外桃源”的同時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種使命,那就是以這位大師為榜樣,盡心盡力為我的孩子們營造這樣一個“世外桃源”,把他們從分數的“拷鏈”,繁重而枯燥無味的題海中解放出來,給他們一個和諧、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學習環境。

  二、教師應該擁有對教育的愛心和熱情。我們要始終記得正是出於我們對於教育的熱愛才會引導我們走向教師這個行業。在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教育實踐字裡行間流露出他的愛,這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他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作者深愛著這些孩子,他親暱地稱他們為“小傢伙、小鬼”,他認為教師首要的職責就是“愛孩子”。因為愛,他期望每一個孩子都有著健康的體魄;因為愛,他也竭盡全力去幫助孩子們學會學習。愛孩子,應該說是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但如果是始終如一的愛,堅持不懈的愛,面向全體的愛,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愛得要純粹。不是施捨,不攙雜功利。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2

  我閱讀了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當我第一次讀到蘇霍姆林斯基這段真誠的話時--"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禮。一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實踐裡所流露出的愛,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和對教育孩子的熱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愛孩子。蘇霍姆林斯基的愛崇高偉大,是整個心靈的付出,是無私的奉獻與自我犧牲。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是愛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愛應該是始終如一的,堅持不懈的,面向全體的。正如他書中所言:"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這樣,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憐惜、愛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傷,才能贏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體會到一個教師所有的幸福和快樂。

  愛孩子,就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深深的愛,以此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達到因人施教。

  教師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們希望別人肯定和重視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種積極情感,是不斷追求、進取向上的動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愛、自嚴、自重;做了錯事才能自責,才能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謝書本給我知識與力量,讓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我要以蘇霍姆林斯基為榜樣,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傳承和踐行他的教育思想;學習他恪守實踐其教育信念的沉著堅定性;學習他為孩子健康成長,為教育事業發展而忘我工作,鞠躬盡瘁的無私奉獻精神。從現在起我要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真正意義上投入到這自身工作中,紮紮實實地,專注認真的做好每一項本職工作,努力成為蘇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師。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他對教育實踐的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他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愛是人類複雜情感中高尚的結晶。父母對孩子的愛,有著本能之愛的情感成份,往往較多地滲透著長輩對下一代的保護、支配的情緒色彩,甚至摻雜無原則的將就和溺愛。師愛則具有完全不同於父母之愛的特徵。師愛的本質,是教師對學生的主動給予,是奉獻,它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尊重、負責和理解,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們的教育本質上實在就是愛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在書的前言部分寫到:“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盡不猶豫地回答說:愛孩子。”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其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暱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該書中浸透著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們的愛,正如他在書中所說:“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孩子放到心靈的深處,和孩子們共同活動,在活動中與孩子們進行活躍的、自然的、不中斷的交往,才能成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達教育活動的至高境界。

  愛孩子首先要接觸孩子。蘇霍姆林斯基以為“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看到這裡,我不由得想到我畢業實習時一些事:我們開始以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就能當好教師,結果卻不是那樣,哪怕你滿腹經綸,口若懸河,課堂上照樣會有人充耳不聞。我們當時在想是不是教學方法有題目,隨後的教學中自己更加註重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魅力確實提升了,但仍有人對你熟視無睹。我們當時挺困惑、挺委屈。後來與老教師交談後我們才知道題目的所在,原因是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主動參與到孩子中往,與他們的交流不夠。以後的日子裡我們放下身份,懷著童心主動往找孩子們,主動與他們交流,與他們“打成一片”,作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最後師天生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時間固然很短,但我們對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愛,同時也得到了孩子們的愛和尊重。

  固然當時解決了教學實際中的一個困難,但在進一步的理解分析上自己一直沒停止思考,讀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在這個題目上我感覺茅塞頓開,教學效果題目是與教學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學生對你的課不感愛好,成績提不上來,不一定是你教學水平低,而是我們把教學看得太單一了。“教學,並不是機械地把知識從教師那兒傳授到孩子那兒,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兒童對知識和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教師的態度。”通俗地說就是對於學生來說喜歡哪個教師,哪門作業就輕易學得好。而讓學生喜歡決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愛學生,學生怎會愛你?一個不喜歡教育職業的教師又怎麼會喜歡學生。沒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就沒有對每個孩子那麼詳盡的瞭解,沒有對孩子的深進了解,就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說得好:“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教師給予的愛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樑。我們教學中很多的題目的癥結就在於沒有進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生活不僅僅只有學習,他們有煩惱,有憂傷,有不解,有委屈······所有這一切影響著他們的情緒,不良的情緒又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他們的學習效果!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4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論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在我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的許多名言術語,如:“讓孩子抬起頭來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創辦快樂學校”“實施和諧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頭上”等等,在我國教育界廣為流傳。

  《育人三部曲》是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學兒童階段的樂學生活;二是《公民的誕生》——它涉及的是中學少年階段的和諧發展;三是《給兒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學青年階段的成才修養。認真研讀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並有所體會。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以教育評論文的體裁撰寫的,納入了作者本人及同事們的豐富的教育經驗,包含許多真實的生活情境,個人形象和民俗成分。書中所述的“藍天下的學校”,是一個獨特的創造性實驗室,在樹林中,在山岡上,在田野中等這都是教室,在這個實驗室裡孩子們開展著鍛鍊身體、發展智力、樹立精神、提高情感、加強修養、參與勞動和啟發思想的複雜過程。這裡起著教育影響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語言、創作和勞動。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那麼就讓那個絕妙的世界在鮮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顫動的音響中,在童話和遊戲中,在自己的創作中,在激動他的美景中,在為人們做好事的意願中展現吧。”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中廣泛闡述了作為教育手段和教育結果的兒童創作。編創故事,細心觀察大自然,關於表達對自己與周圍環境不可分割的聯絡的感觸,應當帶孩子們到思想和語言的活水源頭,去努力使周圍世界中物體和現象的概念透過語言,不公深入他們的意識,而且也深入到內心和靈魂,語言在情感上和美學上的色彩,它的細膩色調——這都是兒童創作的生氣勃勃的源泉,在“快樂學校”中蘇霍姆林斯基帶領孩子到草地上,叢林中,去建造“幻想角”就是一個叢林中的洞穴,孩子們透過勞動,佈置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孩子親密接觸自然,讓透過現象發揮孩子想象,透過童話、幻想、遊戲來開啟思維和語言的源泉,在“幻想角”,孩子們第一次從活的語言,從周圍環境中產生了第一首詩:“夜裡落下露珠,落入銀白色的珠網,琥珀色的珠粒,顫抖起來了,戰粟起來了。太陽吮吸了露珠,洗滌了銀色珠網,笑逐顏開的是那琥珀珠粒。”

  作為個性發展一個極重要因素的勞動教育思想,在整本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作為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把勞動視為生活的主要內容和意義,認為培養勞動需求乃是整個共產主義教育體系的主要任務,勞動的價值就在於它是複雜而又不輕鬆的腦力和體力作業的成果。他肯定地說:“勞動成為我們的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給他們帶來團結友愛的快樂,促進鑽研精神和求知慾的發展,能在克服困難之後產生激動人心的歡樂,能在周圍世界裡不斷髮現新的美好事物,能喚起初步的公民義務感——人類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就成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結合我們的幼兒園教育,我覺得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已漸漸失去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不是孩子們變了,而是孩子們接觸的範圍和時間太少了。孩子需要陽光草地,沙灘河水。為什麼孩子去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了,一方面是城市的不斷擴大,使孩子們遠離了自然,另一方面正如作者所說的:“因為帶領孩子去草地、去樹林或逛公園比上課要麻煩。我們的集體活動中很多課程都是預設的,老師在課程的選擇上有很大的控制權,而在戶外,有太多的偶然,會讓老師無所適從,一隻昆蟲、一朵野花、一根樹枝、一輪落日都會讓孩子興奮不已,無法控制。孩子們長時間逗留在室內,在圖片上欣賞那一抹新綠,那一處晶瑩,卻因為安全、經費等諸多因素,卻不能用手去觸控那一抹新綠,用眼去觀察那一處晶瑩,這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是家裡“小太陽”“小月亮”,在享受寵愛的同裡,也喪失了很多權利,例如“勞動”,不要說幫助別人勞動,為別人的幸福和歡樂而流汗,就是自己的事情都完成不了,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只有透過勞動,一個人才會以感恩的心去接人待物,這比空洞的說教:“要愛勞動,要愛勞動人民”要好得多,我們在幼兒園注重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家長都會積極主動配合,但是爺輩們還是喜歡包攬一切,總把自己的孩子看得還很弱小,不能自已管理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和我的教學聯絡緊密,其中的很多章節如《母親節》《雲雀節》很讓我感動,我會聯絡教學斷續認真研讀,進一步領會這位偉大教育家的思想精髓。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5

  看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被蘇霍姆林斯基的細心、耐心、專心和對孩子偉大的愛而感動,對現行教育感到痛心和無奈——現在,我們的絕大部分老師爭分奪秒地往孩子們的頭腦裡堵塞現成的說法、結論和論斷,從來不給孩子機會去接觸思想源泉和生動語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創作的翅膀,孩子由一個活潑、積極、好動的人變成一部記憶機器——我們的教育用一堵牆把孩子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而蘇霍姆林斯基為了教孩子認識一個字母、一個單詞費盡心機把他們帶到農場、田野地頭、河邊感受大自然的氣息;為了培養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帶到森林裡上音樂課,感受森林裡蜜蜂的嗡嗡聲、鳥叫聲、流水聲……,試問:我們現在有多少老師能夠做到?不用說做到,就是想都不會想,我們現在的幼兒園和學校,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推脫責任,寧可把孩子整天關在教室裡,低年級同學連在學校裡玩都沒有機會,春秋遊有的學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說帶孩子到大自然裡去感受什麼。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這只是教育的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學校並不僅僅是兒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場所,那是兒童集體的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種多樣的志趣和愛好把施教者與受教育者聯絡在一起,一個只是在講課時隔著講臺跟學生會面的人是不會了解兒童心靈的,他不可能成為教育者。”

  蘇霍姆林斯基當了校長,為了零距離接觸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長情況(包括細節)和各種變化,他直接選擇兼任班主任。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別人怎樣教育而不直接接觸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鎮西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虔誠的追隨者,這方面和蘇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試問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位校長還兼任班主任?當然,這不能全怪校長,教育行政部門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長們大多疲於應付各種檢查、達標驗收而疲憊不堪,不用說校長兼任班主任,很多時候任課老師們還要犧牲教學時間或加班加點來突擊做資料應付檢查呢。

  蘇霍姆林斯基學校的孩子們,大多來自戰後殘缺不全的“病態”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狀況遠比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孩子們要差得多,但是,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氣和決心教育好這些孩子,他說:“要成為孩子們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同時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勸告我們的老師說:“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低年級教師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對孩子來說應當是一個與生母一般親暱可愛的人”“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對孩子深沉的愛,父母親的親暱溫存同睿智的嚴厲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

  老師們大多數喜歡上課時孩子“聽話”,在老師的威嚴之下,很多孩子確實很聽話——老老實實坐在那裡兩眼瞪著黑板,好象在注意聽課,其實一句話都聽不懂,苦不堪言,考試時孩子分數很低,老師就又罵孩子們說“你怎麼這麼蠢呢”,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是老師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說:“在未能用兒童的樂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無權談論給他施加什麼教育影響”。我偶爾會到大學裡給大學生上課,基本上是上課結束後學生仍然不願意離開教室,總纏著我問東問西,和我一同去上課的教授們問我:“你從未當過老師,也沒有教師資格證,為什麼你上課學生喜歡聽,而且總是意尤未盡?”我回答說“因為我知道學生們想聽什麼、我知道如何抓住學生的心”——我認為,一個老師縱然滿腹經論,如果沒有演講能力,上課缺乏感染力,不能捕獲學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師。另外,老師用心講課,付出了真情,總是可以感動人的。

  從《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當好老師,深入研究了心理學、醫學、生物學等學科,當然我們的老師大多數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課程,但從我所接觸的大多數老師的情況看,老師們學的這點所謂心理學,與蘇霍姆林斯基比起來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如果真的學成了,那麼我們的一些老師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別是犯錯誤的孩子)時,只會對孩子吼叫和恐嚇孩子。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們把校園的花朵摘下來時,他不是吼叫和恐嚇,而是默不作聲,之後他平靜地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摘掉了花,現在這塊地方還美嗎?這些光桿好看嗎?現在我們到哪裡去看花呀?”輕輕地幾句話,孩子知錯了,然後他動員孩子們動手勞動種花,孩子們欣然接受,蘇霍姆林斯基就樣達到了教育目的。對這件事,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總結道:“情感,形象地講乃是高尚行為的肥沃土壤,……心靈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許多家長對孩子確實十分好,好到不講原則,什麼都依孩子的,只差沒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他,所以——在家裡孩子是小皇帝,打個噴嚏全家人都著急圍著孩子團團轉,上個醫院全家人陪著上滿醫院跑;在學校裡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打鬧鬧吃了點小虧,他立即找學校算帳;班級勞動怕孩子累著,幫助孩子裝病請假……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一個缺乏憐憫、對別人沒有同情心、冷漠無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後對家長都不會尊重,何談對社會負責任?在談到培養孩子的道德時,蘇霍姆林斯基寫道:“一個人的道德面貌如何,歸根結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時期是從哪些來取得快樂的,如果他的快樂在於無思無慮、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麼是憂傷、委屈和痛苦,他就會成長為利己主義者,對別人的事不聞不問。非常重要的是,讓我們培養的人懂得最大的快樂——出於對人的關懷而感受到的激動人心的快樂。”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6

  前一段時間,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在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教育實踐字裡行間流露出他的愛,這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他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是啊!師愛是人類複雜情感中的高尚的結晶。它既有人類關心幼小、愛護稚弱、促進新一代的發展的自然樸素之情,更有對國家、民族的美好未來憧憬和負責的精神。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有著本能之愛的情感成份。這種愛往往較多地滲透著長輩對下一代的保護、支配的情緒色彩,甚至摻雜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師愛則具有完全不同於父母之愛的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愛,包含了對學生中每一成員的關心、尊重、理解和期待。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師生關係的和諧性,直接關係到教育過程的進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麼最重要?他回答說是愛孩子。的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愛孩子。正如他書中所說:“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孩子放到心靈的深處,和孩子們一起共同活動,在活動中與孩子們進行活躍的、自然的、不間斷的交往,要成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愛孩子就是要接觸孩子。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從這句話我不由得想到我畢業實習時發生的一些事:那次實習我覺得孩子們好象和我相處的很好,但他們並不是與我特別的親近,這讓我覺得有點難過。在第二天與該班的老師交談後我們才知道問題的所在。原因是我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拿著紙和筆站在旁邊記著一些東西而忽略了與孩子們的交流,沒有主動的參與到孩子中去,沒有主動與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老師給我們的建議就是要放下身份,懷著童心主動去找孩子們,主動與他們交流,與他們“打成一片”。隨後的一些天中,我時刻記著自己是作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最後我們都成為了好朋友,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雖然只是很短的時間,但我對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愛,我也得到了孩子們對我的愛。深入孩子中間去,愛所有的孩子成為他們的朋友,與他們一起分享快樂與憂愁是我們做教師最應該做到的。

  當一個學生受到教師的熱情關懷和愛護,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就會逐步學會用友好、合作的態度處理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獲得愛的能力。這正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的基礎。師愛的本質,是教師對學生的主動給予,是奉獻,它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尊重、負責和理解,而這些品質正是我們教育學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內容。教育實踐證明,師愛是教師美好心靈的一種表露,是優秀品質的一種表現,這是學生最現實的審美的感受,使他們親切地感受到教師心靈的美好,獲得真、善、美的薰陶,從而激起仿效的慾望。總之,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當我們學會了尊重孩子,學會了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靈喚醒孩子的心靈,我想教育教學也就不會有力不從心和捉襟見肘的尷尬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