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1
本學期,學校領導組織大家開展了讀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活動。久聞季老之名,他是一位潛心研究的國學大師,樸實無華的形象,正直務實的人品為我所景仰。讀了他這本著作之後,更多的是靈魂震撼,精神的洗禮。下面談談自己讀後的幾點體會。
翻開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季老純樸的照片,後面緊接著是季老自己作的序——“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他引用張元濟先生這句簡單樸實的話作為序首,可見他將讀書看得十分重要。以此審視自己,才發現自己真是差得遠了,我有多少時間是用來讀書的呢?總以工作生活忙碌推託,淡化並遠離了讀書,而季老一生以讀書為樂,讀了無數好書,頓感汗顏。作為一名教師,你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僅靠原有那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當今的資訊化社會,科學技術在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變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時不斷地探索閱讀,既要博覽群書,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識中,選擇閱讀自己有用的東西,積蓄在腦庫裡,到教學時,你才能根據需要開啟閘門,讓源源不斷的知識泉水流進學生的心田。身為教師,我們的教育物件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們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書海之間。由此可見,讀書對於我們教師而言,是最基本的素養。讀書,能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教育智慧;讀書,能使獨創的方法閃耀睿智的光芒、充滿創造的快樂;讀書,能實現教師教師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昇華。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讀書,第二部分做人。其實,讀書與做人是完全統一的。
“做文先做人,學問即人生。”季老關於做人的思考是深刻的。在他的文章中,處處可見一位長者,如同家長朋友在家聊家常,讓人有潤物細無聲的感覺。當我們在擔心現代難出大師的時候,卻見大師多得是。有自封的,學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實的。季老卻不喜歡人家稱他是大師。其實,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標尺,誰已經成為了大師已經變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裡,我們讀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著我們。還有他特立獨行的但是大眾認可的做人理論:“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人生於世,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
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那也稱之為”天人關係“;
二、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
三、人自己的關係,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
這三個關係處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則就痛苦。”“時光流失,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樸實無華,娓娓道來,邊看邊點頭,邊看邊反思。
平平淡淡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為了下一代,也為了自己。透過讀書讓浮躁的心靈變得平和而充實,寧靜而致遠……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2
開啟季羨林老先生的《讀書與做人》一書,首先就被季老獨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懷著對大師的敬仰,我讀完了此書,頗有感觸。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讀書,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筆樸實,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如與讀者面對面娓娓道來,介紹了季老一生的讀書求學經歷,在國外十年寂寞的留學苦讀生涯,對學問的苦苦追求過程。這裡有他對師友的緬懷,有他的讀書心得,有關於學術問題的深思,更有他對於新青年的淳淳教誨。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頗多。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肩負著傳承智慧、承上啟下的重任。因此,我們更該多讀書,多思考,不斷充實自己,與時俱進。我們要在讀書中找到樂趣,為教學需要而讀書,為提高素養而讀書,努力做一位負責任的老師。另外,我們應該明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做一個有目標、有追求的新青年。
合上書頁,心裡的崇敬、感言、傷痛、震撼仍然無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獨特絕世的美!
“做一個正直、勤奮、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一個原則。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沒有正直的品格,就沒有一切成功可言。而勤奮是個人行事成功的基本要素。“業精於勤荒於嬉”,只有勤奮,切好的想法才能夠執行,才有成功可言。勇敢是做事出類拔萃、超群絕倫的關鍵決定因素。適當的勇敢,大膽去想,切勿固步自封,腦中常有新思路、新想法,這是一個積極上進者的常態。懂得感恩,我們才知道去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我們才能夠擁有一顆寬容心。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首先我們要廣泛地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其次,要精讀自己本專業的書。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淺嘗輒止。最後,就以一首季老書中引用的詩來描述吧: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3
這段時間讀了《季羨林讀書與做人》這本書,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寫讀書,第二部分寫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處處可見一位長者、智者如同與家人在聊家常,讓人潤物細無聲。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藏著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他的人生,也給了我諸多啟發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著我,也讓我明白了大師成長的足跡,成功離不開勤奮與拼搏。
季老在自己寫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觀點:“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由此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看第一部分談到季老的讀書經歷的時候,我都驚呆了,果然是學霸中的學霸!季老果然不愧是語言學家,精通多國語言,包括有文言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德語等等,然而作為學渣的'我連英語和文言文都不一定能夠看懂,更何況是其他呢。第一部分讀書篇是季老的學霸煉成記,出現最多的字就是“書”。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描寫他在德國求學的時候,剛好是第二次世界戰爭,當本來敖他的德國老師去上戰場,另一位年老已經退休的德國教授出來敖季老,這位德國教授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教給了季老,這讓季老感動的同時刻苦學習。同時,季先是真正的學者,他有那份精益求精的勁兒。
大概讀完全書後,我對第一部分“讀書”的體會是:一是要養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季老之所以成為大師,正是他擁有對書籍孜孜不倦的追求,養成了終生讀書、常年學習的良好習慣。當今,隨著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越來越依賴網路、手機等電子媒介,卻越來越遠離了傳統意義上的讀書。為此,像季老那樣養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無疑是我們拼棄“人浮於事”的當務之急。二是要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時間對任何人是一個固定的常量,絕不會厚此薄彼。我們經常抱怨公務繁忙或家庭瑣碎等事務纏身,沒時間看書,其實只是我們迴避問題的託辭和性情在作怪,關鍵在於看我們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盡一切可能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日積月累必將有所收穫,仰望守住屬於自己頭頂的一片晴朗星空。三要培養治學的嚴謹細緻作風。季老做學問嚴謹、細緻的作風,是我們每個人應當學習借鑑的。
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先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多讀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而應用於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斷使自己的思想豐富和完善,最終獲得成功。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4
前段時間看了季羨林季老的《讀書與做人》,這是季老在80多歲時對自己讀書和治學生涯的回憶,以及探討做人處事之道的隨筆等的合集。季老的文字,真實,簡單,卻不失哲理,讀季老的書,就如這位慈祥的老人在你耳邊輕聲的講述著往事,但又時刻能感受到其中的諄諄教誨。
書中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讀書,第二部分是做人。季老在本書的序中,引用了張元濟先生的一句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他說,書籍時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藏,後一代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才能不斷的向前進步,因此,我也就讀書這一部分寫一下我讀後的感想。
書中,季老回憶了年輕時在清華的讀書經歷以及在德國的留學經歷,在清華時,他經常光顧的就是圖書館,清華圖書館藏書豐富,借書也極為方便,每每進入圖書館,他都會立即為書香所迷,沉浸其中。後來去了德國,除了正常的學習之外,他業餘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從季老在書中的表述,我有了一些啟發,就是為什麼讀書,如何讀書,以及如何將讀書感受到的東西運用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去。
首先:為什麼讀書。正如季老在序中所述,書籍是文化和智慧的載體和延續,我們只有透過讀書來積累我們的知識,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閱歷。
其次,如何讀書。如今,書籍種類繁多,範圍極廣,我們在閱讀時就需要有所選擇,有些書適合瀏覽,有些書就需要細讀,多讀。我們揚子毅道一直提倡建立學習型組織,公司不斷的會推薦給我們很多好書,這個就大大的提高了我們閱讀選擇的效率,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同時,要帶著思考去閱讀,品味書中的奧秘。
最後,學以致用,要將書中的感受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對於這一點,我認為佳毅一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閱讀書籍的數量和頻次之高,我們一直難以望其項背,更重要的是每讀完一本書,他都能寫出他的想法和感悟,同時能結合到工作中的不少例項,給人以指導。
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樊登也在他的節目中教導大家要學會終身成長。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追趕時代的步伐,而讀書,是不斷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讀書與做人優秀讀後感5
《讀書做人》這本書一直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而我也把它當成了自己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本書選編了眾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透過一個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歡《心裡的父母》這篇文章,因為它喚醒了我那顆塵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三年級小學生裘里亞的故事。裘里亞家很窮,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到父親的肩上。父親白天在鐵路當僱員,晚上還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亞提出要幫父親抄,父親怕耽誤他的功課,堅決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親睡熟後偷偷起來抄,因此耽誤了自己的功課。父親不知道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責罵了他。他默不作聲,忍受著責罵,繼續偷偷幫父親抄搞子。直到一天,父親發現了真相,非常懊悔,從此更加疼愛,關心自己的兒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為文中濃濃的父子親情感動,更為裘里亞的孝行和懂事而動容。我比裘里亞大了整整三個年級,卻只知從父母那裡索取而不知為一直深愛著自己的父母做點什麼,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顏了。
記得那天中午放學回到家,我一見飯沒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風。不問三七二十一就向剛剛從田裡回來的媽媽大吼大叫,媽媽沒有說什麼,默默地走進了廚房,不一會便做好了我最愛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飯全然不顧身邊又累又餓的媽媽,三下兩下吃完後,轉身上學去了。
《心裡的父母》讓我懂得了為人子女者,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應該從小就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愛他們,感謝他們為我們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