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精選15篇)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1
世間萬千事物,我們會經歷很多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對於我們來講,還有更重要的意義,那麼在生活中,它們賦予了我們人類哪些的意義呢?
剛剛閱讀完了《自卑與超越》中的相關內容:生活賦予我們的意義。本書的作者是奧地利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寫的,他在文中提出,如果有人想脫離意義的範疇,而使自己僅僅生活在單純的環境之中,那麼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與自己周圍的人喪失溝通的基礎,他的行為無論是對他自己,或是對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
文中還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人類透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只把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透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論,我們將會發現: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特徵等等,無不體現出他個人對於“生活意義”的理解。生活的意義因人而異,也正因為如此,生活中的意義多得不可勝數。所有的生活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變化。不同的人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卻有高下之分:它們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則很糟糕,有些錯的多,有些錯的少。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生活特徵。較差的生活意義則都缺乏這些特徵。
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所謂“真實”。如果還有其他的“真實”存在,它也和我們沒有關係,我們無法知道這種“真實”,這種“真實”也因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從一出生開始,就本身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如果要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那麼這種“意義”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後天自己給自己賦予的。有些人喜歡普通平凡的生活,則過著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生活,這份安定便是他們賦予自己生活的意義,有些人喜歡多姿多彩的人生,喜歡冒險,對生活的這份期待和不確定,則是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的人生路選擇各有不同,但是隻要自己想清楚要過的是哪一種生活,喜歡哪一種生活方式,那麼人生就是圓滿。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2
最近看到了《自卑與超越》的中間部分,是講關於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觀現在遇到的幾個特殊兒童以及自卑兒童的現狀,我發現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在身體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兒童中,我們往往會陷入教育難題,怎麼去幫助這些兒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帶來的心理障礙,走向不一樣的狀態?
在與這樣有較為嚴重的自卑情緒的兒童接觸中我們會發現他們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社會感覺能力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覺到別人想表達的意思,比如聽講困難,注意力不集中,遲鈍等。
2、合作能力較低。在群體中與同伴合作會出現問題。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組合作任務中不知道該如何完成,甚至會走神,很容易遊離於小組與任務之外。
3、常常對他人的行為非常敏感。
我們往往很想把他們從對先天缺陷的陰霾裡撈出來,想用學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想給他們補課,但是我們發現,補課無用。他們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這裡。有時候,我們嚇嚇他們,他們便動一動,不管他們便不動,我們很奇怪他們的注意力與精力都放在哪裡,去吃喝玩樂?可是哪一個方面他們可能都不是班裡最突出的學生。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3
在生活中,我們正常交往、生活。有些問題不會在意,我們不會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叛逆,我們不會去關心犯罪者為什麼會去犯罪,更不會去探索婚姻是什麼,需要什麼。
在這本書裡,書名為《自卑與超越》,我感覺書中沒有講到自卑,而所謂的超越則是我們生活中的成長。在開始書中就提出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歸於職業、交往和兩性。書中闡述的重點則在於孩子生長的環境,周圍人對其之影響,講到婚姻的重要性及婚姻中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此書透過前面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說明這些問題的原因,在後面就提出一些解決這些問題或者說避免出現這些問題的方法。我並沒有很仔細的閱讀此書。但不可否認這本書對於人成長的影響,尤其是父母,我想如果父母看這本書,對於她們對待孩子,對待婚姻,對待犯罪的認識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這本書感觸最深的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一個孩子的成長絕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以前聽老一輩的人總是說“給他飯吃,給他衣穿,他就會長大,何必搞的那麼複雜”。現在我覺得這個觀點是極錯誤的。不過也先想想,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能夠有飯吃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也們說錯那樣的話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現在還有那種想法就是大錯特錯了。
透過這本書,我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了更深的瞭解。孩子的成長中,兒童時期、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父母都應該對他關注和了解,也要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而除此之外,環境也是極其重要的,人都說:人是環境的產物。其實一點都沒錯,人們可以透過環境改變自己,當你除外一個人人都惡的環境中,你也會變惡,當你出在一個人人都是善的環境中,你也會向善的一面發展。什麼環境能夠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在家庭中的合作。孩子周圍的朋友,學校的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此書值得一看。書中太多精華需要自己去慢慢體會。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4
嗯,我自卑過,也將一直自卑下去,彷彿一種習慣,沒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裡。
我知道我自卑已經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狀況,還是從讀了阿爾弗雷德的《自卑與超越》開始的。怎麼講呢,很多學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個人類的心理狀況是怎樣的,也不是想糾結於感覺知覺記憶這些實驗內容,而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書中講,人自卑的一個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時候,我比較好強,認為別人有的,我也應該擁有,但是別人都長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以至於我覺得大學特別滑稽的是全模擬隊個頭1米92的大懋和我一個宿舍。這樣的心理路程你們不懂,為了上課能和他們一樣快,我簡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來自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較的標準又都來自於社會的共識,所以啦,有社會就有自卑。雖然文中講的是個體心理學,但是怎麼能逃脫社會的汙。
社會這個汙妖王產生了太多的壞水。比如貧窮,曾今有一年春節,家裡都買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時候感覺無助到極點,自卑到骨子,也發奮的去努力,只為改變。所以說,自卑也是人們超越的一種動力來源。有人會說,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為了追趕,而不是超越。我想說的是,我們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經不堪的自己。每個人的發展,都需要原始積累,有人有錢,有人有知識,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資源,對於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還有退路。有時候,最簡單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較,有人選擇避開眾人,兩耳不聞式的讀書、封閉自己的交際圈,尋求短暫的平靜,但這就像毒癮,一次一次的將你吞噬,有人從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決,超脫自然,別人所謂的出世吧!我有時候選擇阿Q精神勝利法,哄哄自己的內心,讓他安靜,有時候直面現實——我雖然個頭矮,可我身上的擔子重啊。磨練的就是一種心境,這種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觸底沒?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幸好,在這種心境的騰挪輾轉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內心的自卑根源,我開始學著去解決他。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5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構成人類生活中的三個問題是將人類束縛住的三種聯絡——職業、社會合作、親密關係。接下來以"職業關係"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當的擇業觀給研究生帶來了自卑感。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擇業方向或者設定了一個不合適的擇業目標(通常是高於現狀)。"職業"這一詞是與"職場"相匹配的,在國內,是與18歲進入大學選擇的"專業"相關的。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笑話,北大有個學生本科、碩士、博士讀的是三個不一樣的專業,而且學的都很不錯,教授問他畢業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這個問題他也沒有答案。當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沒有資格評述,只能從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當擇業觀帶來的弊端。從校園走出進入職場,工作的實際內容和預想的'難免有落差,這個時候平衡兩者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讓自己滿意的程度。如果他們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難以施展所謂的專業技能或者獲得關注從而習得經驗,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們開始懷疑人生,)從學士到碩士都沒有具體瞭解自己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工作崗位,甚至和某些行業的工作待遇對比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們,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與人溝通的同學把這份壓力和自卑感隱藏在心裡,當事情惡化心理發生改變的時候沒有及時疏通,最終導致悲劇。
那麼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從而達到就業滿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覺得是要辨別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學生沒有意識自主地認識和選擇,那麼外界環境尤其是家庭和學校需要在這方面提供幫助。從這一點來看,父母小時候問的"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工作?"以及大學期間開展的各種職業規劃課程和大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別方向是為了找到我們的潛在動機,培養職業興趣,以發現使其具體實現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說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但是可以瞭解那些不合適的方向。第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如阿德勒所說"職業的目的不是掙錢"。浮躁的社會之風使得我們中的許多人樹立了金錢就業觀,只憑收入的多少來看待職業的問題,彷彿大學裡只有經濟類和計算機類專業才值得學習。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6
這兩天在讀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與超越》,快讀完了,感觸頗深,引人深思,怕邊讀邊忘,速速記下,日後勉之!
我們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尤其那些被自己定義為失敗者的人們,皆是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繕。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問題“兒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經在逐漸地瞭解到自身從原生家庭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延伸到後來的校園生涯,再延伸到社會,接著又延伸到婚姻……有了這種漸漸深入的自我瞭解,可謂是細思極恐!我渴望自我修繕,在自我修繕的過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想想在這之前我是多麼的幼稚,拿婚姻舉例,我不斷試圖改變丈夫來適應我自己,並認為這樣我的生活才會不那麼糟糕,我的失落,我的傷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緒都與那個讓我不滿意的丈夫脫不了干係。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在沒有得到自我修繕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觀點都是有誤的,無論我怎樣從外界改變生活也不會走向正軌,就算我換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會讓我滿意。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都是雙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饋回來的才有可能是正確的。反之將是一個惡性迴圈。
想要改變身邊人、改變生活,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想要改變自己就要認識自我,個人認為“認識自我”是人生塔樓的基石,它會影響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影響整個人生道路的方向,它會指引我們走向救贖或是滅亡。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7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最開始講到的是生命的意義,在社會情感這一小節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只有當一個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認為是舉足輕重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被稱為“天才”。在這樣的生命中所傳達出的意義總是告訴人們:“生命,就意味著做出貢獻”......但凡能夠處理好人生問題的人,其所做所為無不傳達著這樣一個訊號,即他們彷彿已經透徹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懂得最根本的東西在於對他人的關注以及集體協作。他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來都符合人類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努力尋找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會讓自己快樂,其實付出了一定是會有收穫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謝謝,或是一個微笑,都是對我們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會增加我們自己的自信心,減少我們的自卑感。在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不是以損人利己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學校這個相對簡單、純淨的環境裡,老師天天和純真無邪的學生在一起,我們的人際關係本身就簡單了很多,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如果有什麼需要除舊佈新的,那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完成,無需他人。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8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書《自卑與超越》,其大意是:尋求獨有優越感源於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透過學會更好地合作將促使孩子實現具有真正生命意義的優越感。
生命的意義在於樂於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夢想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他的理想和行為都向著為他人貢獻的方向併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會朝著最能體現其生命價值的方向發展。
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存在於“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兩端之間,這其中包含著每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使我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趨於正確的有效方法是培養個體與人合作的勇氣和精神。
家庭是培養孩子與人合作能力的關鍵。母親要做到對孩子有興趣、為孩子著想。母親對於自己成長經歷的認知,決定了她對於孩子的態度。母親要認可和鼓勵父親的合作能力,讓父親成為孩子的榜樣,另一方面,要讓父親的優秀不對孩子形成過大的壓力。
學校對於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也至關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評價指標限制孩子,要讓孩子客觀認識自己、自立;在學校裡建立平等的關係,使孩子樂於合作、為他人著想。幫助孩子尋找到興趣和自信。
作者在書中強調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現出的叛逆並不是孩子對父母態度的問題,而是源於孩子對父母一直不認同、直到有了對抗能力的時候才表達出來。如何幫助孩子正常度過青春期呢?家庭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正常交往同性和異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就會正確理解“長大”,獨立拿捏好處理問題的“度”。
作者這樣分析犯罪行為。罪犯也追求優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錯誤。他們不會合作。造成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教會孩子與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讓孩子對他人發生興趣。罪犯都是對社會無興趣、沒有合作精神、追求虛假優越性的人。
對於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的內心有強烈的共鳴。值得慶幸的是,我對孩子的養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重視對於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能沒有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我一直在培育他獨立生存的能力。我將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經歷作為參照物,不斷修正自己的養育理念,關注對孩子性格的塑造。當孩子讀大學獨立生活後,他自然表現出被大多數人喜歡的性格,他樂於交往、樂於助人、自主學習、積極上進、獨立處事、堅持體育、感恩父母。
透過《自卑與超越》一書、第一次系統地領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學觀點,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9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每個人因為對其現實地位的不滿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社交和愛情這三個主要問題有關。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義在於對別人和社會發生興趣以及能與人合作。
家庭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同時也訓練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更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職業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在社交之中,我們與同學、朋友團結合作,為建築一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們與妻子、父母、孩子團結合作,為建築一個溫暖的家庭奉獻力量;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10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小鎮,家庭富裕,在維也納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名做穀物生意的猶太商人。在六個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
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使他十分畏懼死亡。五歲時,因得了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求學時成績平平,數學成績極差,在父親支援鼓勵下,他終成班上數學最好生。
看到書名我們又會想到什麼呢?首先我們來聊一下什麼是自卑情結。是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的就是自卑情結。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和眼淚以及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由於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解決問題。
我們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情結呢?一是與童年經歷有關,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兩性之間的連結。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師等所忽視所冷落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卑心理。當我們急需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時,本質上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不斷地想要從別人那裡獲得存在感,其實在我看來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當你內心充盈的時候其實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不需要說太多,別人就會感覺到你強大的氣場,當然,氣場的修煉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由法國作家西恩·德瑪譯者馬曉佳共同出版的《氣場修習術》。
當我們的朋友或者家人產生自卑情結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想要一個人賦予生命真正意義的最好方法就是聊過去的事情。聊一聊他們覺得自信的時刻,覺得美好的時光,其實生命本該就這麼美好,只不過我們常常把自己禁錮在自己的思想裡,從來沒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談一談,也從來沒有學會與自己和平相處。我們要接受我們的不完美,更要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莊嚴。
接下來我們該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學會處理自己和同伴的關係,學會合作,一句話說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備三種能力——終生學習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身體素質的能力。
當我們迷茫,自卑時應該重新解讀自己的過去,經歷是不可以改變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經歷的看法。很多時候我們換個維度去思考問題,會發現其實事情本來就很簡單,只是我們太糾結於過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什麼不閃閃發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們一起前行。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11
讀到這個標題,您先別疑惑,請先跟隨我體驗一場別樣的人生:假如你從小可以“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你想同別人分享這小小的奇特能力,可他們都認為你是怪物,紛紛驚恐地遠離你,你會怎樣?
會孤獨?會自卑?會消沉?
從出生起,草間彌生一直扮演著“你”的角色。少見的幻聽、幻視病症讓她被迫遠離人群,獨自承受多種壓力。她的世界很少有與普通人重合的時候,這少之又少的機會,便是她凝視、創作波點的時候。穿波點的衣服,創作佈滿波點的《南瓜》,時而在高雅的藝術展出展,時而在精神病院中掙扎。旁人愛她的作品,更愛她藝術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學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與超越》,此書內容詳實豐富,尤其是其中專業的心理學分析對生活十分具有指導意義。同樣不得不注意的還有作者的自身情況和創作歷程。雖然筆者對書中寫的生命意義、宗教等方面內容也有興趣,但是為了避免出現“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問題,選擇只分享一點。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僂症,行動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間彌生一樣,可以說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在書中他分析很多消極情緒的產生時,都有提到人體缺陷的原因,但是我們明顯能感受到他釋懷了,接納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願稱這類群體為“維納斯”。魯迅先生認為:“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的,當我們對探討“愛情、生命、夢想”等人類避不開的母題感到厭煩時,殊不知對殘障人士而言這些詞分量有多重。看過一場盲人足球賽,幾乎熱淚盈眶。場上共十位運動員,只允許兩位守門員有部分視力,其餘八人公平起見,一律帶上眼罩。傳球、搶球、射門,普通球場上普通發生著的動作在這裡表現得有些怪異,甚至醜陋扭曲。可是衝破自體缺陷,他們堅韌拼搏的身資著實令人動容。
我曾以為盲人的夢想無非是看見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靜地過完一生而已。但膚淺的思想境界實在無法揣測精彩的靈魂。聽到盲足運動員回答央視記者自己的夢想是“拿盲足世界盃冠軍!”時,我才發現自己過於傲慢和愚昧。
應該把“依米花”獻給每個不屈的“維納斯”,它生長在戈壁,狀似野草,乍看下平平無奇。為了兩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時間來完成向下紮根汲水的準備工作,然後在第六年春天的某一個清晨綻放出美麗的四色花瓣。
“維納斯”們渴望燦爛的精神和依米花一樣強烈,異於常人,他們勇往直前的蟄伏歲月都更漫長,一生美麗一次更需要努力與堅持。生物界還在爭論依米花是否為杜撰出的植物,但是就算是一場夢,只要足夠美麗,在困頓時做一做又何妨?
標題選詞時筆者糾結過要用“成為”還是“親吻”,細思後選了後者。用“成為”的話,內容是要寫給“維納斯”們的,而我有什麼權利去要求他們,沒有深刻了解和體驗,以一個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畫腳難免顯得傲慢無禮。而用“親吻”的話,內容就是寫給普通人的,當渺小試圖要證明自己的偉大的時候,挫折就已經註定了。
對於那些飽受困難挑戰的人,我們除了瞭解、幫助但不過分關注外,還應有一份敬畏心存在。就像面對斷臂的維納斯——美與殘缺完美共存的神明,會有親吻以示尊敬的衝動一樣。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12
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後,你是否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呢?透過閱讀《自卑與超越》,我們可以發現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作者從每個人的童年不同的經歷和成長環境去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麼,為何人與人之間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異呢?原因在於,每個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與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關於有關自卑的“補償性”觀點:我們都向往優越,而自卑所引發的壓力感將驅使我們向優越的方向產生“補償性行為”。在這個岔路口,如果你選擇不斷挑戰自我,嘗試繼續解決問題,那麼你將會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緒牽著鼻子走,任由它的擺弄,獲得優越感的行為將會“奔向沒有生命意義的側面,真正的問題被無視和排除”。你將在無形中為自己設限,“退縮、停滯,一心避免失敗,而不是爭取成功”。
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有自卑的情緒。但是自卑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自卑給人帶來影響也是根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對於心態樂觀的人來說,自卑會讓他認清自己的缺點,從而激勵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潛能。對於消極的人來說,會在意識形態上造成打擊,讓其失去對個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於發展。
我們的靈魂深處有著永遠無法被填滿的不滿足感。自卑正是來源於此,滲透了我們在成長和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階段。任何心理問題,都不是簡簡單單的暗示與說教就可以解決的,個體之間差異的複雜性與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結的開啟格外艱難。
書中還有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奉獻。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隊合作之中獲得滿足。人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幫助我們對身體接收的印象產生積極地、有利於發展的觀念。思想與行動一直是捆綁在一起的,想要拋開現實進行人格上的加強是絕對無法實現的。對此,阿德勒在其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貫穿全書的行動方案——答案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它,理解、認同並踐行它。最後,祝願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13
最近我讀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對自卑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其實吧每個人都會自卑,或多或少,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難免會對自己感到不滿意。自卑並不可怕,但願自卑之後,你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而不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願意承認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時候,她們覺得自卑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她們總覺得自卑是很消極的一種心裡感受。但其實自卑並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書主要由兩部分來敘述,認識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終意義。但殊不知,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就比如說,身材較肥胖的女生看到個子較纖細的女生,就會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說;當顏值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會產生自卑感。她們只不過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處,究其原因,無非是對於自己過度不自信。當我們處於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努力走出來,儘管對自己某一方面不滿意,但我們可以培養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從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類對自我所擁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斷的超越自我,從而獲取了巨大的進步。而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自信。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14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自卑的人,雖人我在人前會表現的大大方方,但其實就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
我曾以為優秀的人是不會自卑的,但後來慢慢的發現身邊一些我認為比我厲害很多的人,他們都會有自卑的時候,畢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許只有井底之蛙不會自卑吧。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面也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所以自卑不全是無益的,反而可以促使我們進步。
但並不是越多越好,太過於自卑的話,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凡事都不敢做,這樣的話是很難進步的。而且可能也會導致產生自卑情結,從而透過錯誤的方式來獲取優越感。
什麼是自卑情結?
阿德勒說:“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
我曾經有一個同事,總是喜歡在我們面前誇耀自己擁有的東西,比如去哪裡旅行了,買了什麼好東西,去哪個高檔餐廳吃飯了等等。我們聽後其實並不羨慕,反而覺得她挺悲哀的,透過炫耀來獲得優越感和存在感。這是這種優越感是虛的,並不能減少她的自卑感。
阿德勒說:“因為自卑感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於是,他的活動受到了限制,他會致力於如何避免失敗,而不是努力解決問題。困難所帶給他的只剩下彷徨、猶豫和退卻了。”
所以,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但並不因此而自卑,而是努力去改善。比如最近挺火的影片號集結來一群來自全球各地,各行各業優秀的人,真的感覺每時每刻都在被碾壓,他們真的是太優秀了,分享的很多東西,我之前連聽都沒有聽過,差距實在太大。但是如果因此因此而裹足不前的話,那麼這一輩子就註定是平庸的了。所以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努力在自己的領域精進,不盲目和別人攀比,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自己在不斷進步就好。
最後引用楊絳先生的一句話:“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後感 篇15
可能我對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錯誤的,比如“自卑”這個詞,本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貶義詞呀,可當我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它告訴我,這只是一個狀態,它本身並沒有錯,而為什麼被很多人認為不好,是因為無數的人無法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它,以至於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響。比如很多自卑的人,會用某方面的優越感來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自卑的確是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但是這本書告訴我,自卑的狀態是可以改變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麼甚至可以獲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常常需要思考,在一個更低的狀態下進行提升,他們常常需要給自己打氣,不斷得從失敗中爬起來,這會讓他們擁有常人難以擁有的堅韌品質,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的名字裡為什麼會“超越”兩個字吧。
我曾經也是一個自卑者,在溝通這個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流,會因為自己的話無法逗笑別人而感到沮喪,也會因為找不到話題而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擁有有趣靈魂的人。曾經我一度認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可是常常覺得不甘心,好不容易來世間走一遭,怎麼能這樣算了呢?於是我瘋狂的查資料,看書,我不相信還有用心學不會的東西,事實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學會了如何溝通,如何正常的聊天,雖然有的時候還是會找不到話題,但已經好多了。
小時候,身邊的人都說“這小子很聰明”,那時的我覺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把這件事做好,要麼是覺得剛剛懂了一點就不再深入學習了,覺得這知識太簡單了,可後來我錯了,我才發現,我的聰明也僅僅是和大家一樣,我剛剛學就能明白的,他們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們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著“我以前不會只是因為我懶,只要我學就一定能學好”這樣的話,這是最無用的,若是我們懶人可以靠這個,那對於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極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已經不希望別人再告訴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個本來很努力的孩子,你卻告訴他你是因為天賦好才成功的,而忽視了他的努力,也許他本身並不比別人聰明,只是他比別人努力很多很多。我們更需要重視努力,而不應該總是盯著天生的東西,這東西本來就已經無法改變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話不是挺好的麼,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99%的汗水其實比1%的天賦要重要得多,畢竟天賦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而且天賦這東西,我個人感覺也分為天生的天賦,和後天的天賦,我們要多找找學習的方法,比如背個英語單詞,你強行記憶和我聯想記憶,肯定不一樣,可能有的人就覺得我天賦好,其實不然,我只是用對了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後天可以形成的天賦。主觀上,我是認可大部分的東西都可以形成後天天賦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尋找這樣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書,可以說只有一點點收穫,有一點沮喪的同時,我也很高興,這說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麼容易被別人超過的事情,也許一開始會很難,很慢,但只要堅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變的,我還有一個想法,我希望從自己從一個小白到最後的聊天能手的過程,整理出一套天賦模型,可以教給以後有同樣困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