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自己的名字》讀後感

《我沒有自己的名字》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沒有自己的名字》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沒有自己的名字》讀後感 篇1

  再一次看見餘華的名字,熟悉感使我買下了這本書,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但我最印象深刻的,並不是與書名同名的那篇小說,而是另外兩篇——“鮮血梅花”與“祖先”。

  “鮮血梅花”一江湖裡的漫遊與尋找

  與大多數武俠小說一般,一代京師阮進武之子院海闊為尋找十五年前的殺父仇人,從而踏上尋找青雲道長與白雨瀟的路途。途中遇見了胭胭女與黑針大俠,並被委託探求劉天與李東的下落,但他最後才知道,這兩人便是他的殺父仇敵,卻已分別死於胭脂女和黑針大俠之手。

  但作者卻是借用了“武俠”這一題材罷了,在整篇小說中沒有時代背景,沒有刀光劍影,甚至連本應最激動的尋找殺父仇人,都用不著主人公自己出手。這完全是一出荒誕的戲劇,如夢境一般飄渺,又極具巔覆性。

  漫遊是本文的主題。阮海闊二十多年的平靜生活被母親給打破,從此他獨自一人踏上征程,如同二十出頭來北上廣打拼的年輕人;他從一開始的為報殺父之仇到後來的只是為了尋人,也如當代青年一開始的滿腔熱血,到後來的麻木工作,最終他的仇人被他人所殺,而我們的夢想——是否也被他人實現?

  這似乎是一個輪迴,我們不斷地被詢問“你是誰”“你在找什麼”“你將去何處”,好像能回答這些問題之後,便也就找到了人生意義。但我們像阮海闊一樣漫無目的地走,也就是當代人如今面臨的迷茫,在人生這條路上,它可以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也可以是首尾相接的圓……

  只是結局荒誕得有點意外,卻又讓人覺得——似乎這樣也沒有錯。那麼,阮海闊接下來的漫漫幾十年,該如何度過?我們無從得知,但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在未來的日子裡,帶著真情、真切、真實地適下去。

  “祖先”——站在物質和精神的中間

  在一個寧靜的小山村裡,百姓的生活看似無比平靜,只是這裡的深夜偶爾會出現被人們稱為“祖先”的一種生物,他的模樣類似於猿類,在一個下午它悄無聲息地出現,並打算帶走“我”,但在最後被人發現而未能如願。這件事情中反應遲鈍的父親被人所取笑,他獨自一人走進森林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後來的人們砍死了“祖先”,並吃了他的肉。故事的最後,老師憤怒的喊著:“那是祖先,你們砍死了祖先,你們這群不肖子孫,你們這群禽獸。”

  本作的篇幅長了些,所以人物形象的刻畫也就細微了些,性格更加立體。文中的母親象徵為慾望驅使的現代人,他會為貨郎所帶來的新奇玩意兒而尖叫,那是對物質的快樂。而父親則是典型的傳統人——“這位在水田裡兢兢業業的男人實際上是一個沒有目的的人”,他快樂的源泉就是母親的快樂。而之後的老師,其實就是調節現代與傳統之間關係的人。

  除此之外,“我”和“祖先”之間的關係也是全文出彩的一處地方。同其他反應過激的村裡人不同的是,“我”感受到了祖先手臂的寬厚、溫暖,這表明人一出生最親密的,其實是大自然。我們的身上,流淌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在森林中最原始的人類的血液,那是最純正的氣息。

  跳出文章來看,九二年寫成的文章,仍能適用於一八年。這裡到處充滿了資本的氣息,鄉村裡的人們渴望到大城市裡,卻一不留神掉入奢靡的陷阱。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來到這裡打拼,卻成為早高峰地鐵上眼神空洞的上班族中的一員。

  ——並不是抨擊經濟的發展不好,只是生活質量的提高,似乎將人性中最醜惡的貪婪,懶惰和庸俗暴露無遺。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會出現“老師”這一人物,我們需要有人來吶喊、來呼籲,告訴我們要睜大眼睛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也不要忘了問問自己:你吃了祖先的肉嗎?

  這兩篇其實都是關於理想和現實的文章,餘華的筆下總是充滿了矛盾的美學,這或許也是文學的奇妙之處,它也許不能實際解決現實當中的問題,但卻給了我們一個宣洩口,透過這個口子我們得以思索,探求未知,並進一步發現這個五彩斑斕的美好世界。

  《我沒有自己的名字》讀後感 篇2

  這是一個欲哭卻無淚、欲恨卻無力,明明心中聲聲吶喊,卻遲遲出不了口的故事。酸酸的,苦澀感,從頭至尾,逐漸聚攏,久久不能消退。這樣的故事,為什麼還會在中國大地上重複上演?而作者又想借此說明什麼,隱喻什麼?

  文中的我是一個傻子,以幫人送煤維持生計。在大部分人眼中,他的人生意義就是供他人取笑。傻子沒有自己的名字,想想是多麼的屈辱。在中國千年以姓氏為尊的國度裡,喪失了姓名權的人,何以立足?想起了孔乙己,預見了傻子的'可憐末路。到底誰會殺傻子?誰?

  傻子在所謂聰明人的眾人那裡必定得不到溫暖,但傻子用真心鑄成的饅頭贏得了狗的信任。狗因傻子真心愛,而成了傻子生命中的支柱。世人口中的“狗夫妻”在貧賤中相互依靠,生活因而得到延續。但許阿三之流卻用卑鄙的手段,利用傻子對狗和狗對傻子的真情,無情的殺了狗。這種折磨,簡直比直接殺了傻子還要苦痛。狗是傻子的生命呀!

  傻子真傻!傻子真的很傻。但讀者讀著讀著,發覺文中還有比傻子更傻的人,不止一個,是一群、一幫呀!這些傻子額頭上分明刻著一個個“醜”字呢。這不,許阿三不是在傻子之前死去了嗎?是醜死過去的,是愚昧死過去的。

  文中唯一真正的好人是陳先生。陳先生是唯一稱傻子名字——“來發”的人。傻子對陳先生甚是恭敬,每當陳先生口中“來發”一叫,傻子心中一熱。這名字也會帶有溫暖和力度呀!但因此被許阿三之流利用而殺了傻子唯一的依靠——狗,於是“來發”名的使用歷史就此打住。傻子對自己說:以後誰叫我來發,就都不會答應了。這是何等的苦楚!任何人叫傻子任何名稱都答應並且認同,唯有叫“來發”不答應了!你能說傻子還傻嗎?

  到此,我不知道作者到底用的是紀實手法,還是誇張手法?只是心中原本沉澱著的陣陣悲哀漸漸升騰起來了。

  《我沒有自己的名字》讀後感 篇3

  十年磨一劍創作《第七天》後,餘華鮮少有作品問世。今年1月,由他本人親自編選的短篇小說集(珍藏版)《我沒有自己的名字》出版,這是餘華迄今為止最全的短篇小說珍藏版。

  餘華曾自謙稱自己不夠勤奮,整理編選《我沒有自己的名字》這本書時,才發現寫作30年,短篇僅創作了20多篇。他1983年開始寫作,1986年寫出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一舉成名。1987年,餘華又寫出短篇小說《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又創作出短篇《鮮血梅花》,同年又寫出《往事與刑罰》,這些敘述風格極具先鋒氣質的短篇小說,給當時的文壇帶來一股新鮮空氣,也奠定了餘華小說創作的藝術風格和基調。1992年,餘華在收穫雜誌發表了中篇小說《活著》,而兩年後,他創作出短篇《我沒有自己的名字》,這篇小說與《活著》的悲憫、小人物的辛酸一脈相承。

  《我沒有自己的名字》從一開始“敘述視點”或者說敘述的傾向就是講一個“白痴”的故事。這決定了敘述的無條理和現代童話色彩。從表面看故事圍繞“白痴”和一條狗的情節展開,並把這個情節最後推到高潮。而從深層看這個故事洋溢著很強的象徵:現實生活的陰險和狡詐以及貪婪使一個“白痴”從不願到最後甘願放棄了自己的名姓——這就是對現實的對抗!而這種對抗那麼軟弱以致無奈。有評論認為,《我沒有自己的名字》是餘華最好的小說之一,雖只是個短篇小說,但無遜於他的三個長篇中的任何一個。

  上海九久讀書人總經理黃育海認為,讀者透過閱讀這本《我沒有自己的名字》,可以感受到餘華對命運的叩問、對人性的探究,對生命的無限憐憫和對現實的深沉思考。書中有些短篇,有手術刀一樣冰冷的質感,銳利,一針見血,一劍封喉。在一種黑色幽默裡,有洞穿世事的蒼涼透出紙背,撲面而來。

  餘華說:“我發現自己的寫作已經建立了現實經歷之外的一條人生道路,它和我現實的人生之路同時出發,並肩而行,有時交叉到了一起,有時又天各一方。這些短篇小說所記錄下來的,就是我的另一條人生之路。”

  《我沒有自己的名字》讀後感 篇4

  在《我沒有自己的名字》這篇文章中,作者以一個傻子的視角詮釋了他一生中幾個最記憶猶新的場景,其中,那條流浪狗可以算是來發人生中除了父親以外最重要的角色了。

  狗是來發的好朋友,它在文中不僅起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還襯托了主人公來發心中的一片淨土。起初狗與來發相識時,它只是許阿三們用來侮辱來發的工具,他們說狗就是來發的女人,都盼著來發把它娶回家。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往往會用狗來撒氣,可來發並沒有這樣做,反而每天都餵食給它,也是從那時候起,來發在前面挑著擔子走,它就在後面吧嗒吧嗒地跟著他。

  時間慢慢讓他們的關係越來越融洽。有時來發都躺在床上快要睡著了,可每當它跑來蹲在門口衝他叫時,他都得開啟門,把自己給它看看,它才不叫了。他們被迫“結婚”,一起“喀喀地咬著糖”,營造著“我笑著,它叫著”的美好氛圍。他們每天的生活幾乎形影不離,可見狗對來發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夥伴,意味著生命之間的陪伴與溫暖。

  文章結尾處提到了來發把狗從床下叫出來的情節。狗那時正處於一種十分危險的處境中,但只因聽到了來發的聲音就不顧一切地躥進來發懷裡,這是它對朋友的無條件的信任。

  然而正因為來發在聽到別人叫他的名字時,心亂神迷之間把狗叫了出來,間接導致了狗的死亡,所以來發在一個人想了很久之後,認為是自己的名字害死了狗,從而決定拋棄了自己的名字,拋棄了他生命中唯一令他心跳的東西!由此可見,狗與來發的名字一樣,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視的東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