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讀後感500字(通用12篇)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通用12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羅生門讀後感5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1

  “羅生門”是從日語交流來的詞語,這一詞有“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含義。陷入羅生門中的人表現出自私性,並且逐漸演化成外人看來真相難辨,同時又都難以拿出有力的證據揭穿謊言,所以在“真相”與“假象”之間徘徊。

  《羅生門》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看見橫屍都不會驚慌的荒涼時代。故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講述人性本惡的故事,每個人心裡都有惡的種子,這種惡念在面對生存抉擇時會劇烈膨脹,直至佔據一個人的心靈。家將從開始時對惡念的猶豫,到遇見老嫗作惡時的義憤,再到最後自己成為強盜。我認為老嫗給了家將一個變壞的理由,也可以說是一個藉口,同時也是老嫗為自己的惡行所做出的辯解“我已經走投無路”“我施惡的人也並不是什麼好人”,家將用別人的話為自己的惡念找到了出口,他甚至變得比老嫗更加殘忍,老嫗奪取的物件是無知無覺的屍體,而家將卻把惡作於活生生的老嫗。每天都面對著死亡,也許下一個死的就會是自己,如果說作惡是更容易活下去的方式,那麼每個人就會直面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惡意。

  《羅生門》是一篇具有迥異風格的小說,它讓我們清晰並帶著沉重的心情看到了問題的存在,但人們卻無法解決。分明在黑夜中能看到一絲光亮,但卻抓不住,出不去。作者讓我們發現困惑,而這樣的困惑卻不侷限在某個年代,而是存在我們身上永久的精神枷鎖。最後,我們看到,瘦弱的芥川被這樣的枷鎖壓倒了。讓人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能承擔起這樣的思索重任呢?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2

  因為黑澤明拍的一部同名電影,《羅生門》可能要算芥川龍之介所有小說裡最為人所知的一個。但看過小說後便知,電影其實並非改編自這一篇,而是取材於另一篇《竹林中》。真正的小說《羅生門》,故事十分簡單,篇幅也很短小,講的就是一個飢寒交迫的武士遇到一個同樣食不果腹的老婦,在與之對話後突然大悟,放棄了思想掙扎,下手搶劫了老婦然後逃走的事。

  動亂災害不斷的年代,給包括人心在內的一切都披上一層灰暗的色彩。落魄的武士在走投無路、無以為繼的情景下,不得不放棄良知以求活命,但能夠看出,即使在作出了決定之後,他仍然對殺人越貨這種行徑心存懷疑。可是,偶遇老婦的一番話,讓他放棄了原本處於道德層面的掙扎,退回到活著還是等死的簡單自問,從而做出了棄義偷生的選擇。

  老婦是為了生計去拔死屍的頭髮,武士是為了生存搶走老婦衣裳,這麼做都非他們所願,但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好的活下去的出路。在那裡,生死變成了超越道德的首要矛盾,而一條生命本身並沒有善或者惡的區分,於是正義與罪惡的界限模糊了。

  武士最終心生歹念搶劫而逃,小說也在這荒誕的結局之中,引人走向對自身行為更深層的思考。善與惡的界限究竟在哪裡?是否為了生存就能夠無所不為?是否為活命而被迫做出的事就都能夠得到諒解,都能夠逃脫良知的審判?

  芥川龍之介並沒有給出他的答案,他只是借筆下的人物承認了人性的黯淡一面,卻並沒有說這即是必然。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3

  羅生門佇立在京都中央大道上,這四周沒有人聲,整條街道都被蕭條充斥著。本該輝煌的寺廟被破壞,死屍被隨意堆放。這裡已經承受不了哪怕一場災害了。

  家丁被多年的僱主解僱,在這荒涼的環境下,他又該去往何處。吃不上飯的,穿不了好衣服的生活,他又能撐幾天呢?

  樓閣裡,死屍遍地,一個一身樹皮兒色衣服的小老太,正毫不留情地拔去一個死去的女人的頭髮以求謀生。她已經到了不得不對同胞下手的地步了。這番場景讓原本“餓死也不做強盜”的家丁無比憤怒。老婆子為了生存只能這麼幹,這個被拔頭髮的女人生前把蛇切段曬成幹當做魚乾賣到禁軍營。最終她死了,也還是逃不過命運的輪迴。而這個老婆子,也遭到了家丁的迫害。但正是老婆子的行為給了家丁致命一擊,也給了他一個理由——他自己扒了老婆子的衣服賣是因為她連死人都不放過,自己只不過是在教訓這種惡舉,這是她罪有應得。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可能在和平年代並沒有這麼明顯,但一旦遭遇了什麼災害,這種本質就會顯現出來。善良在這裡顯得毫無用處。自己善良,那別人呢?讓自己生存下來,是每一個人的信念。於是,地位最高的僱主解僱家丁,讓自己的處境更過得去;生前作惡卻死亡的女人被老婆子拔了頭髮做成頭套;以“懲惡揚善”之名,自以為“行善”的家丁扒老婆子的衣服賣。從最高階的人漸漸往下,到身無分文的可憐人,再到死人,一個都沒有被放過。

  但他們必須這麼做,讓自己變得殘忍冷酷,不再對“善良”有任何留戀。這黑暗墮落的社會里,沒有人會因為一個人善良而憐惜、放過。只有變得強大,才得以使自己能夠生存下來。

  畢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4

  小說《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故事梗概是:大災後,一名被主人辭退的僕役,在京都的羅生門下避雨。走投無路的他,起了“除了當盜賊,別無他法”的念頭。他爬上羅生門的門樓準備暫過一夜,卻發現一個老嫗正在薅死者的頭髮。他心中猛然升騰起正義感,質問老嫗。老嫗回答說用死者頭髮做假髮賣錢來維持生存,而且,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僕役對老嫗的憎恨之心慢慢減弱,最後竟剝下老嫗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許賣了去換頓飯吃吧。

  小說中的奴僕為生存所迫,一開始就有了當盜賊的念頭。但是當看到老嫗薅死者頭髮時,他心中的善良和正義感還是本能地表現出來。他聽了老嫗的解釋,那種當盜賊的念頭又重新升上心頭,罪惡感慢慢消解了——這是個複雜的社會,許多人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惡之途。或許,社會本身就存在邪惡,對邪惡的邪惡,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剝老嫗的衣服時,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這麼做,就得餓死嘛。”

  面對複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複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里,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願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里,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和藉口。

  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力的濫用已經習以為常,對官員和國企經理貪汙款額的接受程度已經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無話可說。罪惡感正在道德的集體淪喪下慢慢消解,並且,催生新的罪惡。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5

  《羅生門》以令人窒息的緊湊佈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迴避,展示了善惡之念轉換的輕而易舉,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質的醜陋,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羅生門,一隅殘破的斷壁頹垣,在瓢潑的雨水中,邊嗟嘆人世的紛亂邊試圖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範理解洗禮的暢快。然而,在這個悖逆的時代,說教顯得如此蒼白,各種人性的罪惡與墮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長,道德瓦解,價值崩潰,連基本的底線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擊。

  一、無望的惡中寄寓有限生的期望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荒涼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強盜來乘機作窩。白晝,這些烏鴉成群地在高高的門樓頂空飛翔啼叫,異常到夕陽通紅時,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那裡來了。

  二、惡的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

  《羅生門》從頭至尾堅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後“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終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羅生門》是對人性中“惡”的暴露、揶揄和鞭撻。

  總之,這是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稜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醜態直接暴露於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

  罪惡感的消解,是社會的悲哀。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6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說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說並不像我們所熟悉的眾多短篇小說那樣有個完滿的結局,而往往給讀者帶來的是出人意料的結尾。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為日本現代文學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羅生門》裡發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擷取的一個小小片段,實質平常所見的事情,卻在特定的環境下放大來看竟顯得如此這般的醜惡與突兀。

  主人公設定為一個剛被主任辭退出來的家將。本是善良而普通的人,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來到這羅生門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事實上他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己也對自己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而產生了懷疑。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髮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髮已經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於是剛才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給自己開脫時,她告訴了家將關於她拔頭髮是為了做假髮,及被她拔頭髮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幹過壞事的。作者在《羅生門》中細膩的描寫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

  從性本善到最終的惡,過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內心的複雜轉變,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內心的懦弱。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並存僥倖心態為自己的軟弱找藉口,最終屈服於邪惡且不自知。人性的醜惡在這本書裡被淋漓的刻畫,我們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樣,狹隘、自私、卑鄙,人們不想也不敢直視的東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7

  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許多歷來被世人奉為經典的影片,有很多確實不錯,也許電影拍成那樣才算是真正的藝術。

  日本老片《羅生門》故事結構簡單,人物也就那麼幾個,可看完後讓人心裡總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只有影片看到最後才會明白影片一開始和尚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對白,“這次讓我可能喪失了對人類靈魂的信心,這比強盜,比戰爭,比瘟疫,比天災饑荒還可怕”

  影片從故事裡和講故事的人兩個層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讓人恐懼的事情,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誠實,每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謊,可以出賣別人,可以不顧一切,切實的讓我感到十分的恐懼。

  影片的另一個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溫順軟弱,動不動就淚流滿面的年輕少婦,在觸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時面目卻是那麼的猙獰,內心活動的變化是那麼的豐富,說謊趨炎附勢,甚至比強盜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國的一句話“人心隔肚皮”也是頗有道理。

  無論是強盜,武士,年輕少婦,樵夫,還是巫婆甚至虛構的鬼魂沒有一個是誠實的,彼此間是信任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虛偽的外表說謊欺騙,讓人內心感到恐懼,甚至那種恐懼超過任何的恐怖片帶來的可怕感。

  只有在影片最後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當樵夫承認了自己的欺騙,抱著撿到的嬰兒走出羅生門時,才看到人性殘留的溫存和善念,也許這也是唯一的希望。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8

  描述了黃昏時分在羅生門下避雨的家僕偶遇正在偷死人頭髮的老太婆所引發的故事。故事短小精煉,九頁,一個小時就能讀完,卻發人深省。

  故事背景是幾年來接連遭遇地震,颱風,大火,饑荒等災難的京都,民不聊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主人公,一個家僕,在羅生門下避雨。因為他被主人家辭退所以無處可去,前路迷茫,生活沒有著落。這個時候家僕面臨的結局也許是落草為寇,也許是餓死街頭,需要作出抉擇,家僕的內心是矛盾的。這個時候他在避雨的地方發現樓梯上面有些動靜,上去檢視發現是一個老婦人在死人堆裡拔死人的頭髮。

  初時,家僕是憤怒的,拔刀相向,呵斥老婦住手,待聽得老婦的解釋,這個死去的人生前也不是什麼好人,所以她辯解說拔這個死人的頭髮維持生計也是可以被理解的.。聽到這些,家僕的內心再次矛盾起來,在餓死和做強盜之間的選擇似乎也做出了決定,家僕突然搶前奪走老婦人的衣服,把她踢倒在死人堆裡,帶著搶到的衣服,消失在夜色裡。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篇幅短小,人物關係簡單,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也交代得清清楚楚。作者用了很多動物的比喻來對人物進行描寫,比如“猴兒般的老嫗”,“像老猴給小猴擇蝨子般”,“那手腕恰似雞爪”,“目光如食肉鳥般”,“鴉叫似的”,“蛤蟆低聲咕噥般的聲音”,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讀過之後也引人深思,善與惡的定義是什麼?是否在不同環境下的取捨也有所不同?當我們在生活中面臨取捨時,究竟應該守善,還是為生活所迫而從惡?惡是否有大小之分,是否也是影響我們抉擇的因素?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9

  《羅生門》出自有日本短篇小說“鬼才”的作家芥川龍之介,我也不知道當初抱著什麼樣的心態買這本書,買回來後就一直壓在箱子底下,不久前才拆開包裝,翻開閱讀。

  這是一本集小說與散文的書,當我翻開譯序時,我就知道我不一定能順利讀下去了。因為是外國著作,翻譯出來的文字總帶著一些日式的風格,有些更是帶有日本歷史的詞句,讀著的感覺就像小學認字時,知道每個字的意思,卻不懂成為一句話後,所想要表達出來的意思。

  大概能看懂故事的,也就是第一篇與書本同名的小說《羅生門》了。羅生門是位於日本京都中央大道朱雀路南端的一個城門。在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個詭譎、揭露人的利己本性的故事。

  戰亂時期的一個無名家將(奴僕),在被在主人家驅逐出來後流落街頭,思考是否要淪為強盜。為躲避寒冷和大雨,家將走進了堆滿屍體的城樓,城樓裡,散出昏黃的燭光,壯著膽子繼續走,他看見一個老嫗正在拔屍體的頭髮,正義感使然,他上前揪住老嫗的衣襟質問她這是做什麼,老嫗講了其中緣由,大意是:我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他們生前也是做這些勾當的,為了活下去,我想他們會原諒我的。老嫗的一番話,倒讓家將做了一個選擇,說:“那我扒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不這樣,我也得餓死”。於是家將奪走了了老嫗的衣服,一把把老嫗推向死屍堆,就這樣消失在夜色裡。

  幾頁紙的短篇小說,寫出了故事的鮮血淋漓,讀著這些文字,看著這個故事,會讓人覺得恐怖與毛骨悚然,也是這個故事的成功之處吧。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10

  下午洗完澡回到寢室,依舊是擦臉、洗衣服、弄頭髮,一切就緒之後開啟電腦。昨晚不知道哪根筋跳錯了,突然想到“羅生門”這個詞,繼而萌生了看一看傳說中以這個詞為名的經典電影的想法,於是乎當機立斷下載了一下。

  時間回到今天下午,當時我開啟電腦,開始看《羅生門》。由於早就做好心理準備,所以對1950年電影的畫面並沒有過多要求,能讓我看清內容就好。其實昨晚就調查了一下,發現許多筒子認為“看不懂”。本人在五點五分看完,之後迅速關電腦並且下樓打水兼吃飯,來不及思考那麼深刻,什麼人性醜惡之類的,只是覺得劇情敘述得很清楚,不知道“看不懂”的筒子們到底哪裡看不懂了。至於說武士到底被誰所殺,我覺得並不重要,畢竟不是偵探片,作者只是為了批判人性醜惡之類的深刻道理,從而藉助了武士被殺這件事而已。另外覺得女主角的鼻子和眼睛都比較漂亮,可惜眉毛剃掉了(日本鬼子的古人貌似都喜歡這麼搞),臉型很好,符合本人審美標準,說話的時候嘴形不好看,然後就是顯老了一點。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11

  封面造型一眼認出是讀客圖書,好奇下次讀讀客的書能不能換個封面

  對《羅生門》和芥川龍之介聽聞許久,在其他日本作家的書中也曾見到,能有機會參加書友會共讀是很幸運了(雖然我還沒看完)

  一直以為《羅生門》是個長篇,沒想到整本書由18篇短篇小說集合而成。

  《鼻子》和《羅生門》兩篇的譯者是魯迅先生,從名氣來看魯迅先生名氣確實大,排在前面也合乎道理。不過興許是白話文興起不久的緣故,讀來總覺得有點奇怪,後來找了另一個版本的《羅生門》才覺得通順多了。

  看看停停終於把《羅生門》看完了,短篇小說集很好看,看完感受大師不愧是大師,芥川龍之介真是厲害。

  書裡印象很深的故事是《河童》,提起河童就想到日本,神奇動物2馬戲團裡也出現了河童。河童這個故事有些類似桃花源,“我”誤入河童國,居住一段時間後回到人間。與桃花源不同的是河童來到人間看望了“我”,武陵人卻與桃花源再無聯絡。再後來“我”被當做瘋子關進了精神病院。“瘋子”的故事總是有趣。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中暗含用意,有幾篇讀完卻感受不出究竟在表達什麼,雲裡霧裡若有若無。還有些沒讀懂,以後再讀吧,時讀時新。

  羅生門讀後感500字 篇12

  剛開啟電腦,我就很快的找到了《羅生門》,我很興奮,因為我挺喜歡日本小說的,可是當我開啟檔案,我發現裡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日文,我糾結不已,我感到人生總是充滿了無奈,雖然我是全班公認的小日本,但我看不懂。但經我的反覆推敲,我頓時領悟了其中的精華,這是一個關於愛與正義的小說。從題目我知道了男主是個姓羅的男人,所以就是羅先生。

  然後就是生,生的意思很多,可是結合前後可看出這個字就是日本版的寧波話。寧波話“生”就是“裝”。

  最後就是門,透過前後文,這文章寫的就是羅先生到別人家給人裝門的故事。很感人!我很受感動。羅先生真是一個善良的人!有雷鋒精神,無私奉獻真是讓我終身受用。我要以羅先生為榜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幫助他人,對人生充滿愛,勇於克服困難堅持不懈,以下省略。

  羅先生!好人!《羅生門》!好書!雖然日文看不懂,但是我還是深深地被感動了!

  《羅生門》很好看,他的字很好!它的插圖也挺好看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