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愁讀後感範文

關於鄉愁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鄉愁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愁讀後感1

  《鄉愁》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唯有透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這思念的物件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裡,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到後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詩到了這裡,感情加重,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裡,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簡潔而有韻致的美讓人感動,讀完後對於詩歌所傳遞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體會,詩不長,卻很意味深長,是值得一讀的好詩。

  鄉愁讀後感2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裡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裡鄉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隻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隻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於你自己的天地,於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於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開始了離家的生活,失意時我想起您用鋤頭堅強地砍倒一個個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擋地排除萬難,於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時,我想起每一次您拉著那頭黃牛從太陽裡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來明天,於是我學會了怎樣對待成功;淚落時,想起您鄉音濁重的話,男兒有淚不輕彈,使我知道我的淚是什麼……

  漂泊在異鄉街頭,沒錢的時候最想家,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問自己,當我有錢的時候我會是那個最想家的人嗎?

  會!我會的!家鄉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更是如此,但家鄉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後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的足跡,我渴望有這麼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鄉愁讀後感3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麼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麼是鄉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著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為“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後,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髮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墓把外婆隔在裡頭。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最深。但她活著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一年,年復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著。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愁嗎?多想聞聞故鄉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啊!小時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裡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髮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麼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後再也沒有相見。現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臺灣啊,母親的頭髮白了又白,那聲聲親喃的呼喚,喚不醒沉睡的你嗎?同樣的炎黃子孫卻要有兩種身份嗎?外公的墳墓就埋葬在故鄉的山坡上,遠處是澎湃的大海,墳前是開滿一地的蝴蝶花。

  鄉愁讀後感4

  最初讀《鄉愁》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總理讀最後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後的故事,並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後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並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這是一首簡單明瞭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註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