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五味讀後感
汪曾祺五味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五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汪曾祺五味讀後感1
《五味》中,只聽得汪老把中華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來,不僅講它們的做法,還講它們的來歷。我驚訝於他的博學,好像一本活字典,不需要百度。或者說,他的腦子裡有無數的線。線頭往外一扯,就扯出很多很多相關的知識。關於美食,奇聞趣事,古今中外,出來很多嚴肅的論證。
在對待食物歷史的考證上,汪老是一副老學究的摸樣,嚴肅的很。一轉身,你又會看到這樣的句子:“我曾經誇口,說我什麼都吃,為此捱了兩次捉弄,一次在家鄉,我原來不吃芫荽(香菜),以為有臭蟲味。……鋪中管事弄了一大碗涼拌芫荽,說:‘你不是什麼都吃嗎?’我一咬牙吃了。從此,我就吃芫荽了。”這一段讓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因為我也不喜歡吃香菜,原因也是有股臭蟲味。一個可愛的逞強的老頭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我也驚訝於他的閱歷,四方食事,娓娓道來,他吃過這麼多菜!他真敢嘗!
汪老的故鄉在江蘇高郵,講起故鄉的食物,他又是那麼深情款款含情脈脈。他有多愛家鄉啊。故鄉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鹹鴨蛋、鹹菜茨菰湯、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和蜆子、野鴨、鵪鶉、斑鳩、鵽、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都留在他的記憶裡,留在他的筆下。《故鄉的野菜》中細說了薺菜、蔞蒿、馬齒莧、蓴菜,還提及了一個故鄉在明朝時的散曲作家王磐,重點介紹了王西樓的《野菜譜》,有圖有配詩,多寫人民疾苦。“江薺青青江水綠,江邊挑菜女兒哭。爺孃新死兄趁熟。止存我與妹看屋——江薺”,“抱娘蒿,結根牢,解不散,如漆膠。君不見昨朝賣客船上,兒抱娘哭不肯放——抱娘蒿”。汪老說,這些詩的感情都很真摯,讀之令人酸鼻。的確,汪老告訴我們他的家鄉有一位用野菜記錄百姓疾苦的散曲家,他把他的感動帶給了讀者,也把他對故鄉這片土地的愛帶給了讀者。靠近民間的作品,總有人間煙火的味道,說盡世間人情冷暖,說盡百姓疾苦。
汪老年輕的時候在西南聯大讀書,那段在昆明的日子我想他也是印象深刻吧。不然就不會有《昆明菜》、《昆明的吃食》這些文字了。《昆明的吃食》裡描寫飯館“映春時”裡的一位堂倌,很有小說人物的`味道。“這是一個兩層樓的飯館。樓下散座,賣冷葷小菜,樓上賣熱炒。樓上有兩張圓桌,六張大八仙桌,座位經常總是滿的。招呼那麼多客人,卻只有一個堂倌。這位堂倌真是能幹。客人點了菜,他記得清清楚楚(從前的飯館是不記選單的),隨即向廚房裡大聲報出菜名。如果兩桌先後點了同一樣菜,就大聲追加一句:‘番茄炒雞蛋一作二’(一鍋炒兩盤)。
聽到廚房裡鍋鏟敲炒的聲音,知道什麼菜已經起鍋,就飛快下樓,(廚房在樓下,在店堂之裡,菜炒得了,由牆上一方視窗遞出)轉眼之間,又一手託一盤菜,飛快上樓,腳踩樓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他這一天上樓下樓,不知道有多少趟。累計起來,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幾十裡。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裡把賬算好,大聲向樓下賬桌報出錢數:下來幾位,幾十元幾角。他的。手、腳、嘴、眼一刻不停,而頭腦清晰靈敏,從不出錯,這真是個有過人精力的堂倌。看到一個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興的。”現在到哪裡去看這樣麻溜的堂倌呢?有的話,我還真想見識見識,絕對的俗世奇人吶!
回憶了故鄉的食物和昆明的食物,汪老說,食物和文化一樣,要多嘗一嘗。由《五味》這本書的開篇《葵·薤》為證:
我寫這篇隨筆,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
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於草木蟲魚之名。這最後一點似乎和前面幾點不能相提並論,其實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於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麼都要嚐嚐,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許多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萵筍,其實原來都是外國菜。西紅柿、洋蔥,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你當然知道,我這裡說的,都是與文藝創作有點關係的問題。
汪老把對食物的`態度延伸到對人生的態度對文藝創作的態度上。他也講過這樣的話“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這位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家,我覺得他的思想要比現在很多的人先進的多。
汪曾祺五味讀後感2
好一位汪曾祺,泱泱中華大地,如此多的各路美食,竟能隨手拈來,侃侃而談,讓晚輩不得不佩服!酸甜苦辣鹹,東西南北中,老人憑其深厚的人生閱歷,將各種的各地的美食統統擺在了我們面前,令我垂涎欲滴。
美食家無法將美食用如此行雲流水地用文字寫出;作家無法用其文字信手拈來地將美食展示出。唯有汪曾祺。五味,沒有什麼山珍海味、饕餮大餐,大江南北的各色小吃、各地名菜足矣。同樣,汪曾祺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詞藻、張揚的文風,有的只是清新、樸實、親切、真情。如此平易近人的文字,讓我感到了老人的和藹。
平平淡淡卻又不乏趣味的文字是有平平淡淡卻又不乏趣味的生活造就的。老人的生活即是如此。江浙的高郵,江南的水鄉。水鄉的生活總是那麼無憂無慮,散發著清新的田園氣息。當然,僅僅有現實是不夠的,生活也有“五味”。老人歷經抗戰、溫格,拼盡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鹹”,老人的文字更加純樸,更帶有人生的趣味。我向老人不至於不知道美國最臭的叫“cheese”,把它譯為“氣死”,堪稱經典。還有“打倒大白菜主義”,也讓人忍俊不禁。隨和的文字令我感到它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於人聊天、調侃。
老人已經走了十年了。十年間,老人沒有被忘卻。敬重汪老不需要理由。若真得找尋一個,那就是老人“五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