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生存讀後感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字化生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1
尼氏認為,相比力而言,工業時代是原子的時代,它帶來的是機器化大消費的觀念,以及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空以統一的尺度化方式重複消費的經濟形態,即 “機械複製”。資訊時代,即電腦時代,顯示了相同的經濟規模,但時空與經濟的相關性減弱了。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能製造位元。可見,資訊科技革命將把受制於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出來,使之成為我們能夠相互交談、共同旅行、能夠撫摸甚至能夠穿著的物件。這些發展必將改變我們的生存方式。
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一書既獨具匠心而又引人入勝,通俗易懂而又深入淺出。他透過優美的文字和生動的例項富有激勵性地閃現出高層次的數學思想,同時向人們昭示出數學既是須要工具,更是先進武器,只管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數學卻永遠是美妙無比的道理。
這一變化簡直意味深長。自從麥克盧漢的經典之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誕生以來,公眾就竭力試圖理解電子時代資訊產業的發展,然而,這麼多年來,還沒有哪部著作像《數字化生存》 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一書既獨具匠心而又引人入勝,通俗易懂而又深入淺出。他透過平易的文字和生動的例項富有激勵性地閃現出高層次的數學思想,同時向人們昭示出數學既是須要工具,更是先進武器,只管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數學卻永遠是美妙無比的道理。看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教授的著作《數字化生存》。在前兩部門的鋪墊下,這一部門引出了整個書要討論的主要議題:數字化環境下,我們的生存觀。作者透過對後資訊時代,便捷的聯絡,從遊戲中學習,無所不在的萬事通,以及新電子 掩護主義等小節的描述,充分表現出作者所持的觀點,他在對數字化的生存方式的悄然到來是有所預料以及悲觀積極應對的態度的同時,也相信“每一種技術或迷信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2
抱著“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數學則是科學的共同語言和最高表現形式,它可以點燃科學思想的火花,使科學理論更加精確”的心情,我閱讀了給人類的生存與思考打上新時代烙印的《數字化生存》。這本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衝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它使那些為數字化而焦慮、擔心跟不上技術發展步伐的人歡欣雀躍。
二十世紀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教授發現“美國許多十到十五歲的少年訂閱《連線》作為送給父母的聖誕禮物”的現象,決意為這些家長寫一本非技術的、關於數字化時代的書,描繪數字新世界的各種面貌。這就是《數字化生存》。
《數字化生存》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位元的時代。從生活中的點滴入手,描述數字時代的到來為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帶來的巨大影響。第二部分:人性化的世界。將數字時代變化帶來的影響深入到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的變化,人們交往的變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位元化”。最後一部分:數字化生存。在前兩部分的鋪墊下,這一部分引出了整本書要討論的主要議題:數字化環境下,我們的生存觀。作者透過對後資訊時代,便捷的聯絡,從遊戲中學習,無所不在的萬事通,以及新電子保護主義等小節的描述,充分表現出作者所持的觀點。
當人們用計算機、多媒體、網際網路等數字化元素重新構建我們的生存環境時,數字化生存與人性化思考就成了人們所必須經歷的共同主題。尼葛洛龐帝,早已預見及以樂觀積極應對的態度還在繼續判斷下一個時間段內,數字技術的路途。在人類已經步入資訊化時代的今天,資訊科技的革命將把受制於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出來,使之成為我們能夠與之交談,與之一道旅行,能夠撫摸甚至能夠穿戴的物件,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變革是多方面的,深層次的,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本書既獨具匠心而又引人入勝,通俗易懂而又深入淺出。他透過平易的文字和生動的例項富有激勵性地閃現出高層次的數學思想,在書中開宗明義地寫道“數字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思想“位元(bit)作為‘資訊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atom)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向人們昭示出數學既是必要工具,更是先進武器,儘管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數學卻永遠是美妙無比的道理。表達了“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數學則是科學的共同語言和最高表現形式,它可以點燃科學思想的火花,使科學理論更加精確”的主題。
讀完《數字化生存》,我受益匪淺,領悟到從生活的點滴到學習的種種。很多時候,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時的時候,我們卻還在哀嘆其利弊得失。殊不知變化與挑戰已經一點一滴延伸至我們的生活學習,猶如趨勢之至,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止的,倘若以悲觀的情緒來面對數字化變革,其所遇的阻力會更多更大;倘若以專橫而任性的牴觸情緒來制定的發展策略只會逆時代潮流,有違發展趨勢的對抗是不可能取勝的,更不會對自身發展有利,只會多走彎路而已。我們必須學會掌握並運用工具,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數字化生存讀後感3
年幼時,曾算過一年多少秒,算過工人掙錢的'總量,算過該如何選擇商品能得到最大的實惠,這是我在數字中的生活,數字化生存讀後感。可如今,生活中充滿了偽裝過的數字。若我們將電腦中的程式、文字還原,你回看到大量的由數字0、1組成的資訊,這些數字資訊就是一串位元、音樂光年幼時,曾算過一年多少秒,算過工人掙錢的總量,算過該如何選擇商品能得到最大的實惠,這是我在數字中的生活。可如今,生活中充滿了偽裝過的數字。若我們將電腦中的程式、文字還原,你回看到大量的由數字0、1組成的“資訊”,這些數字資訊就是一串位元、音樂光碟,你絕對想象不出來它也是由數字組成例如聲波的波形可以被記錄成不連貫的數字。這些數字將會替轉成位元。照片也是如此,電子照相機可以看作是在一個影響上打出精密的格子,再記錄每個格子中的色調就可以了。如今的寬頻也就是一個數字傳輸的工具。可以說在這個資訊時代,數字無處不在。
早晨,手機中預定的鬧鐘叫醒我,用無線電的遙控器開啟電視縱覽世間奇聞。然後用電磁爐或微波爐準備早餐。接著用手機發送資訊、打電話,用電腦發電子郵件、下載資料。嗯,也許我會奔往超市等待店員掃描商品的`條形碼後付錢。當然,我會去學校上課,也許老師會使用PPT來講解,但更多的是閱讀由印刷廠生產出的資訊集。下課後,我會用MP5聽音樂、看影片。到家後,我會看電視、上網,然後結束這一天的生活。等到以後,我也許會擁有帶天線的手錶了,也許我的眼鏡會變成微型電腦,也許我會穿著自動控溫的衣服,購買的商品外包裝上會有一個視窗來自動播放廣告。更重要的是這些數字化的電子產品不再僅僅只是一個個機器,而是具有人性化。到不遠的將來電腦將會成為我們的朋友,能體貼地透過人的面部表情和一舉一動來了解人的需求,並做出相應的指令。可能我們的學校將變成家,而電腦成了敬職的老師,我們透過玩遊戲、瀏覽資訊來學習,而不是僅僅死板的向大腦中灌輸知識。我們在網上將結識更多的好友。我們不會相聚在某個地點,會在網上的某個地址相會。數字化生存就是讓生命充滿了科技的力量,讓生活更美好。
當然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假如有一天世界各地都停電了,臺式電腦,電視等無法配備的電器將無法使用,許多活動就無法進行。到了晚上,情況會更糟糕。人們將回到過去電燈稀少的年代,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因為我們太過依賴於這些便捷的工具了。在當代社會由於電腦手機的普遍運用在這些簡單的操作下,我們似乎也在漸漸喪失一些能幫助我們在現實中披荊斬棘的本領。我們常常忘記一些常用字的寫法,有常常見到老友卻不知如何與其交流的尷尬,有過突然記不起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哪位詩人所著,甚至會在眾人驚訝的眼神下很順口地念到“山窮水復疑無路,一枝紅杏出牆來”。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在數字化的世界裡,人只是一個個維護節點的“工程師”。知識的進步變成了資料的增加、傳播和複製。知識體系變成了網路資料庫。可以使一個個從不願讀書的人們在瞬間能掌握一個個偉大的學者所有的研究成果。電腦網路成為人腦的直接延伸,變為虛擬的人腦,於是人們眨眼間成為飽學之士。他們“擁有”的知識足以令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們羞愧。然而,這種“擁有”具有多少內在化的成分?虛擬的人腦能產生新的智慧、美好情感和價值觀嗎?看來,在數字化時代,人越是“擁有”(擁有=檢索+複製)知識,知識就越外在於他。人越來越不需要也無力對知識進行消化。我們重複的無數次的複製與貼上,無數次的另存為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當閱讀變成了匆匆一掃,我們實際“擁有”的知識越來越少了,當我們的記憶細胞不需要時,我們的腦容量將越來越小,知識只能作為位元的形式而存在,是不是命中註定要在人腦中慢慢消逝,失去原來最初的意義。著實可悲。
讀罷該書,我或許看到了它們的出路,這些知識,雖然眼前看來像是後時代的存在,然而,在位元的世界裡,既然數字可以分解為位元,那麼位元重構成分子,也同樣不會困難,新的知識也將會隨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