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鄉愁讀後感(通用21篇)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通用21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余光中鄉愁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

  讀完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綠濤,是那片群山。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寫出了對祖國無限的懷念,而我只是對故鄉太多的思念,卻也是這支拙筆所能承受的。

  家鄉的山,不知從何時起牽動著我的心……

  小時候,山是普通的,永遠披著那件墨綠的紗衣。

  我的家鄉在高原,到處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寧靜的土地。小時候,見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為太常見,就覺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卻沒有答應她的挽留,匆忙離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紗衣……

  長大後,山是神秘的,綿延而來卻不知要走往何處。

  我已不再是那個無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壓力重重壓上來。終有一天我疲憊的坐在長椅上,看著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眼前的墨綠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著青衫的小姐,讓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來,怪不得許多畫家喜歡畫山。作家喜歡寫山,因為她散發著國最古老的氣息,庇護了我們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說過,祖先們是被人陷害貶到這大山裡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撫固化了他們的憤恨,平靜了那顆爭鬥的心,吸引著祖先們而忘記世俗的隱憂。他們也為我們留下生存的印記,可能是眼前的這棵大樹,也可能是腳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記下了這一切,飽滿深邃。山給了流浪之人一個安寧的處所,給了後人一個神秘的身影。

  而現在,山是神聖的,卻不知從何時漸漸模糊了。

  即將離開家鄉,站在人來人往的月臺上。這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人們不停地走著,來的腳步聲掩蓋了去的腳步,而去的腳步也掩蓋了來的腳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幾批遊子呢?月臺是流動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腳步顯示出了什麼,或許是浮土焉能紮根……

  踏上遠行的火車,夜裡隱約看見山在向我揮手,是挽留還是告別。再醒來已是午後,窗外是一末末綠影閃過,是山,正如我當初不肯為她停留一樣,只是匆匆而過,而我,只是呆呆地望著。時間漸漸從山肩爬過,染紅了那件綠衣,卻又多了幾分妖嬈,最終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來時,習慣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丟的孩子一樣手足無措。就這樣,連最後的告別也沒有對我說。就匆匆離開了。有時望著天出神時,彷彿會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綿延伸長,是伸向故鄉的吧!

  歸巢的鳥兒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幾聲,便消失在山中,因為山,是故鄉!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2

  《鄉愁》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唯有透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這思念的物件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裡,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到後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詩到了這裡,感情加重,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裡,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

  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

  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簡潔而有韻致的美讓人感動,讀完後對於詩歌所傳遞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體會,詩不長,卻很意味深長,是值得一讀的好詩。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3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裡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裡鄉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隻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隻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於你自己的天地,於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於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開始了離家的生活,失意時我想起您用鋤頭堅強地砍倒一個個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擋地排除萬難,於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時,我想起每一次您拉著那頭黃牛從太陽裡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來明天,於是我學會了怎樣對待成功;淚落時,想起您鄉音濁重的話,男兒有淚不輕彈,使我知道我的淚是什麼……

  漂泊在異鄉街頭,沒錢的時候最想家,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問自己,當我有錢的時候我會是那個最想家的人嗎?

  會!我會的!家鄉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更是如此,但家鄉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後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的足跡,我渴望有這麼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4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麼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麼是鄉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著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為“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後,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髮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墓把外婆隔在裡頭。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最深。但她活著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一年,年復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著。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愁嗎?多想聞聞故鄉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啊!小時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裡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髮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麼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後再也沒有相見。現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臺灣啊,母親的頭髮白了又白,那聲聲親喃的呼喚,喚不醒沉睡的你嗎?同樣的炎黃子孫卻要有兩種身份嗎?外公的墳墓就埋葬在故鄉的山坡上,遠處是澎湃的大海,墳前是開滿一地的蝴蝶花。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5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自古以來,多少遷客騷人抒發過這種“思鄉之痛”。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隱埋在思想深處的痛。大部分寫鄉愁的詩,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種牽腸掛肚的思念,它們道盡了中國人對家鄉和故土的依戀之情。

  余光中在《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鍾愛是分不開的。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此詩除結構、韻律很美外,在語言上還表現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表事物名稱的詞表現的是意象美,鄉愁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用這些詞表達出來後就將其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也就是說,詩人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此外,詩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這四種都具有象徵性的事物聯綴起來,使整首詩構成了一種真誠柔和的基調。美在富於變化的量詞。“枚、張、方、灣”這些量詞運用得很精當,它們在詩中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詞到表大事物的量詞,體現了詩人的鄉愁是一步一步昇華的,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美在重疊的形容詞和反覆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於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情緒。

  各節中重複出現的“鄉愁是……”音韻和諧,體現了詩的音樂美,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將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揮之不盡的鄉愁之心表現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美在表示時間的詞。“小時侯、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四個時間詞,表現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以空間上的阻隔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強,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充滿著無窮變化之美。美在顯示空間隔離的方位詞。

  “這頭、那頭、外頭、裡頭”這些方位詞很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覆使用就能營造出一種字字關情、琅琅上口的韻律;它們還與結構相似的小節共同形成節奏美和整齊美,也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6

  鄉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內心想表達的含義。如今,詩人已經離我們而去。那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的內心,來表達我們對他的深切懷念吧。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後來輾轉來到了臺灣。然而他的這首《鄉愁》感動了無數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為之一顫。

  當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余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地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然而,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隻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髮,盼幹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的兒子。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段感人的片段。當年蔣經國偶然看到路邊的一塊石碑,上面深深地刻著“我要回家”四個大字。這幾個字對我的感觸很深。當時這些有家不能回的老兵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排遣自己的思鄉情緒。然而,從這四個大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想要回到祖國大陸的決心。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夢中,他們回家了。發現那裡只有一片青草地。再望過去,只是一片洋洋大海。海的另一邊,是母親苦苦等待了半個世紀的雲崖。那裡,有母親流過的淚水,有母親踩過的腳印,有母親無奈的身影。想到這裡,我的眼淚又情不自禁地掉落下來。

  詩人想要表達的含義在詩中說不盡,道不完。那時詩人的心情,又有誰能深深理解呢?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7

  在南國暖暖的春陽中捧讀臺灣著名詩人席慕蓉的《鄉愁》,我真正體會到了“讀好詩文如飲醇酒,讓人齒頰留芳”這句話的含意。席慕蓉將縈繞於心頭的情愫,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讓人沉醉,引人共鳴!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築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起句比喻精巧,鄉音如歌,如清遠悠揚的笛聲,在每一個有月光的晚上吹響,飄蕩在遊子的耳邊,纏繞在遊子的心房!試想一年四季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念故鄉,真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詩人緊接著用了第二個比喻:“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築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時光流逝,故鄉的輪廓在遊子的腦海中是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卻又無法一一道出,心頭便會因此油然而生出一絲惆悵,一陣迷茫,彷彿與親人離別時執手相看淚眼,朦朧的淚光中看不清對方的容顏。此句竟是如此的傳神,如此的貼切。“離別後築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築永不老去”,詩人用“沒有年輪的樹”,寫出鄉愁的永恆,無論離開故土多遠、多久,遊子心中的那份思念將永遠不老,永遠鮮活如昨。品讀全詩,我不由得為詩人精妙的連環的比喻喝彩!

  余光中先生也曾作膾炙人口的《鄉愁》詩,詩中用“郵票”、“船票”等意象來寄託自己的故園之思、家國之戀。相比之下,我認為席慕蓉的《鄉愁》更含蓄雋永,更意味深長。詩人用巧妙貼切的比喻、清新飄逸的文筆,抒發內心深處那至真至純的鄉戀。那字裡行間洋溢的詩情畫意,如迎面吹來的縷縷楊柳風,如淺香飄飛的幽幽香茗,讓人心醉神迷!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8

  鄉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對祖國深沉的愛與思念。而今,余光中爺爺已離我們而去,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內心,來表達我們對他深切的懷念吧。

  余光中爺爺本是福建人,後來輾轉到了臺灣。然而他的這首《鄉愁》感動了無數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為之一顫。

  當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余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就是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隻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髮,盼幹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心愛的兒子。

  他在《鄉愁四韻》中深情的呼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他在《當我死時》中殷切地期望:“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這無不飽含著對大陸的思念,對兩岸統一的渴望。

  故而,我們要記住那位寫《鄉愁》的遊子,記住他那滿腔的愛國情懷。與其說他是“鄉愁詩人”,莫如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愛國詩人!

  余光中爺爺的愛國情懷,應成為所有華人的內在氣質,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9

  讀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讓人感覺到故鄉是如此地讓人牽腸掛肚。

  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小時候的郵票讓人感嘆流逝的時光偷走了美好的童年。把母親和郵票聯絡起來,可以想象老先生的童年一直有慈母相伴,而收集或者把玩郵票則是老先生童年的最愛。童年總是因為單純,無憂無慮而讓人難以忘懷。大多數人讀到這就會想到自己的童年,有美好童年的開始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童年不快樂的就開始羨慕老先生。

  長大後那窄窄的船票和新娘聯絡起來,讓人遐想那張船票引發了一段多麼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許這個愛情故事伴隨了老先生大半身。愛情一般發生在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戀愛中的人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相信世界充滿愛,往往把以前認為是惡的事物看成是善,同時變得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東西,也變得特別感恩,甚至感謝上天賜給了自己生命。經歷過愛情的人回首往事,細嚼當年的痴情、浪漫和甜蜜,感覺十分美妙。

  後來寫到老先生在母親的墳頭前祭拜,在與母親兩世相隔的事實面前,老先生十分無奈和悲傷。人生六苦裡面就有傷離別,與親人的分離造成的痛苦可見一斑。

  最後老先生為大陸與臺灣因一灣淺淺的海峽不能統一而憂傷,展現出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統一、和解的渴望。淺淺的海峽與兩岸六十年的分離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只有團結才能強大,讓人感嘆智慧的中國人不應該被這淺淺的海峽阻隔這麼些年。期望兩岸統一也表達出老先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後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並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最初讀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後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很快我找到全文細讀一遍,發現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後的故事,並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這是一首簡單明瞭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註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0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覆地詠歎,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鬱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遊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遊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於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裡。那是一個遊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遊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遊子能真正理解遊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成語聊以慰藉:聊:姑且;慰藉:安慰自己。姑且用來自我安慰。如:魯迅《“吶喊”自序》:“有時候乃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1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後,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餵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裡,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隻,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捨不得捨棄它的。”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捨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雀慄”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於人,也屬於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慾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於人手!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保護動物獻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成語無所不容:沒有什麼不能容納。極言其寬廣。如:清·龔自珍《太倉五中堂奏疏書後》:“是故君父之慈臣子,無所不容,教誨委曲,至夫斯極。”又如:他的氣量大,幾乎是無所不容。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2

  《鄉愁》,是余光中寫的一首詩,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這一首就是其中情深意長,語音動人的一首。余光中雖然離開家鄉,來到臺灣,但是,他是一個只愛祖國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寫出了他的一顆眷戀祖國的心。同時,也寫出了臺灣人民對大陸家鄉的懷念和摯愛!《鄉愁》一詩,寫出了余光中離開故鄉的思念,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和那彎淺淺的海峽都表現出作者的思念家鄉的心,然我們感受到作者思念家鄉的一片芳心。《鄉愁》這首詩能表現出作者對祖國摯愛,那麼我們更應該摯愛祖國,即使身在他鄉也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余光中有首新詩《鄉愁》我十分的喜歡,它讀起來餘音嫋嫋,韻味十足,它膾炙人口、廣受歡迎,在平淡之中見真味。朗誦起來的時候可以將潛在我生命裡的激情被激發起來,這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具有普遍性,與中國詩歌史上的鄉愁主題詩歌在情感內涵上完全吻合的。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的美,寄託著異鄉遊子對家鄉的思念與眷戀。從詩中我們可以提煉以下四個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並與時間來了個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表達了作者漫長的人生經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之情。第一節中寫的是母子生離之愁,魚腹雁足,此愁尚可聊加慰藉。第三節中寫的是母子死別之愁,陰陽路殊,此愁已是永恆的憾恨。不管生離抑或死別,遊子鄉愁的核心都是指向對母親的思念。而《鄉愁》中的愛情是如此纏綿悱惻,美麗動人的。

  成語膾炙人口:膾炙人口[kuài zhì rén kǒu],意指膾,細切肉;炙,烤肉。膾、炙皆人間美味,“膾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愛吃,或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語出唐·林嵩〈周樸詩集序〉。後亦用“膾炙人口”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源]唐·林嵩〈周樸詩集序〉(據《全唐文·卷八二九·林嵩》引)乾符七年,閩城殞賊。悲夫!先生名樸,字見素。生於釣臺,而長於甌、閩,與李建州頻、方處士幹為詩友,一篇一詠,膾炙人口。[典故]唐僖宗乾符年間,周樸因遇黃巢之亂,不屈從黃巢而被殺。樸死後,僧人樓浩蒐其詩百篇,編成《周樸詩集》二卷。唐人林嵩為《周樸詩集》寫了一篇序文,文中說到周樸一生淡泊名利,放縱心靈於山林宇宙之中,視富貴如浮雲。與當時的建州刺史李頻、處士方乾結為詩友,其間往來之詩作,都是“膾炙人口”,為人所稱美傳誦的好作品。文中“膾炙人口”原用於比喻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後則亦用來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

  成語纏綿悱惻:悱惻:悲苦的樣子。舊時形容內心痛苦難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轉淒涼。如:晉·潘岳《寡婦賦》:“思纏綿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又如:他是個忠臣,而且是個纏綿悱惻的忠臣。——朱自清《經典常談·辭賦》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3

  《鄉愁四韻》的作者把鄉愁比作了江水、燒痛。是的,鄉愁令人痛苦,就像蛆附在骨頭上。家鄉就在眼前,眼眸卻不能回去。

  作者小時候,鄉愁像郵票,可以你來我往,可長大後,船行不太方便,後來啊,與母親已是陰陽之隔。現在,目送著大陸,在海灣的另一頭。

  余光中曾受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那這種鄉愁是單薄的`…”。而《鄉愁四韻》增勢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最早接觸余光中詩人的詩是初中是血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這頭;長大後,鄉愁十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呀,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方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藉助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具體的是武將鄉愁具體化、形象化了。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思念,渴望祖國的的統一。

  但是,在《鄉愁四韻》一詩中,是人將他熾熱的思鄉之情繫成一根紅線,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這四個意象系統的組織起來,是的鄉愁不再只是純粹的距離,更具有滄桑之感。

  讀完了《鄉愁四韻》,我對詩人和他的詩有更一步的瞭解和認識。我能感受到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執著。作為一名出生在大陸,成名與港太的愛國詩人,他的字裡無不充滿了對中華民族和中華傳統文化深深的依戀和執著的堅持。深受思鄉的煎熬,是人喊出了他心中的吶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如此一詠三嘆,熱情而又奔放的愛情躍然紙上。

  已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隨著時間的消磨,鄉愁並未減,只能一杯一杯地飲酒。可李白說:“舉杯消愁愁更愁。”肖邦曾在生命結束時說過:“請把我的心臟運回我的祖國。”即使葉落了,也要歸根,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不是和樹一樣嗎?

  我從未有過鄉愁,從未離開過哺育我的土地,熟悉的泥土依舊芳香,鳥啼依舊清脆,河水依舊清澈。

  成語你來我往: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如: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候,張幹辦在宋江面前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又如:在過去的歲月裡,他其實只知道人和人之間存在著恩怨,恩恩怨怨,你來我往。——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三章

  成語恩恩怨怨:指人的感恩之情與仇怨之情。如:王朔《我是“狼”》:“當你認定十年韜晦已足以使人們忘卻你和你下決心幹掉的那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你便開始行動了。”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4

  在現代的詩篇和散文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們的思鄉,也表現了他盼望祖國大陸的統一。他,就是著名的臺灣詩人,《鄉愁》的作者—余光中。

  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到了臺灣,共產黨就把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策”。漸漸的,中國和.臺灣從敵對.到友善,開始逐漸走向光明,而到後來,臺灣當局發生變化。一些中國,中國各族兒女和臺灣大部分民眾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  詩人余光中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親眼目睹了臺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看到了時隔幾十年後,有的人與在大陸的親人抱頭痛哭,敘述著太多的悲歡離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親人的墳墓前。於是便寫了這首小詩《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親在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頭;後來啊,鄉愁是一坊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頭。

  詩雖然不長,不過卻表達了他對祖國統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繪了祖國了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蹟,而有一些則是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

  而現在,當我們再一次品味這些詩時,不免會產生一種想法:臺灣到底何時統一?這種想法到現在還是一個知數。而現在我想說的是:“讓我們盼望祖國大陸早日統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劇再次出現。

  當然,余光中作品還有很多,我在這裡只舉了一篇,如果本文有什麼問題,請給予改正。

  又一次讀到余光中先生這首著名的鄉愁,其中飽含了作者對故鄉、對母親、對愛人的熱愛,進而把感情昇華為對祖國大陸的熱愛,其中還隱含著作為祖國的一部分早日迴歸大陸的熱切期盼,這個應該是作者寫這首詩的深意。

  這首詩以極其平淡簡單的文字表達了深摯的情感。我覺得這首詩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詩人寫的時候好象不是在用文字書寫,而是在用心書寫,每一個字都彷彿是從詩人心底裡流出來的感情的泉,細膩而清冽。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遊子以心理的共鳴和激盪,很久沒有回家了,真的有些想家,想念那些愛護自己的親人。

  成語名勝古蹟:風景優美和有古代遺蹟的著名地方。如: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勝古蹟都去了兩次以上。”又如:中國的名勝古蹟值得我們去參觀。

  成語大好河山:河山:國土。無限美好的祖國大地。如: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舉其防家賊、媚異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又如:長安卿相多權貴,大好河山付博徒。——劉復《竊國》詩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5

  幽幽,何時歸。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蘭,數不盡的惋惜。極目遠眺,數不盡的哀傷。

  安能故地重遊呢?離你太遠了,故鄉!又有多少人會和我一樣感嘆呢?

  小時候,我們依偎在母親懷裡,傾聽著母親清脆的歌聲,甜甜的入睡,時時刻刻感受著母愛,在這種偉大的情感面前,我們悄悄地成長。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離開了家,離開了母親,離開了繽紛的童年,獨自在外闖蕩。也許就是這種經歷造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余光中,還有他那流傳最廣、最為宛然動人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年少離家的他,時刻懷念著故鄉,想念著母親,那種積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上。小小方寸,連著兩顆彼此牽掛的心,這種思念,只有等到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年齡,才會源源不斷地傾瀉出來。《鄉愁》可以窺見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情:對母親,他心中好像總是覺得虧欠什麼,是虧欠了一個兒子應盡的孝道。鄉愁,思念母親。

  成年了,結了婚,多了一份纏綿,多了一份期盼,與妻子的聚少離多,鄉愁變成了一張“窄窄的船票”,而這窄窄的船票,有“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的悵然,又有痴痴等待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綿綿思戀,也是這種淡淡的哀愁,體現出了他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鄉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墳瑩上衰草累累,滿野空曠。那一份懷念,那一份傷感,那一份無法傾訴的無奈,都撒作這一抔黃土,都化作這一方墳墓,生死兩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斕若星河的淚水。或許,他面對他母親的那方矮矮的墳墓時,只有低頭,因為,他虧欠了她太多。鄉愁,思念離去的母親。

  而今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雖然這一切都是歷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著臺灣能與大陸統一。因為,他覺得,臺灣就像大陸的孩子,分離了太久,想要回歸母親的懷抱了,不要像他一樣,知道珍惜的時候,母親已經駕鶴西去了,等到母親主動拒絕的時候,才知道後悔,卻已無處尋覓。鄉愁,思念祖國。

  遊子深情的顧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橫笛之聲,可為什麼他的人生充滿了遺憾?他已經錯過了太多,與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灣淺淺的海峽,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灣“淺淺的海峽”,卻隔開故土四十載,隔開親人四十載!此時,這濃濃的鄉愁,恰似一江春水,滾滾東流!所以他會不停地回顧從前,自己對自己不停地訴說著濃濃的鄉愁。

  慼慼,白首離。

  悽悽,愁幾許?

  成語時時刻刻:每時每刻或每一個時刻。如: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47回:“因此他兩個日夜趨奉,時時刻刻趕著湊趣不迭,都想著要從山西發發財。”又如:她時時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

  成語一抔黃土:一抔:一捧。一捧黃土。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如:《史記·張釋之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又如:痛傷情,一抔黃土,高冢臥麒麟。——明·吾邱瑞《運甓記·蔣山致奠》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6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迴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鄉愁是什麼鄉愁是在外漂泊的人對家鄉憂愁的思念。近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老先生就在他的詩歌集《鄉愁四韻》中寫道:”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在每一個人的眼裡都一樣。鄉愁是憶童年,鄉愁是海外遊子思念故鄉、思念祖國的急切心情。鄉愁是故鄉的改變,原來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鄉愁是一曲懷古的柔歌……鄉愁在余光中老先生看來是一個地瓜幹,地瓜幹並不好吃,可他獨好這一口,地瓜不管落在哪裡,都會生根發芽,地瓜是他對故鄉的懷念,也是鄉愁。

  我的老家在陝西,我出生卻在江蘇,我來到這裡就在這裡生活,也回老家轉轉,看一看家鄉的變化,看看自己的至親。看看家中後院那顆老棗樹。看看以前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一起回憶小時候的糗事。少不了的是家鄉的小吃,小時候奶奶做的涼皮,餃子。讓我玩不了的是老陝的甑糕,用糯米和大棗做成又香又糯、又香又甜。也忘不了家裡那曾經玩的小玩具,跑到後院看見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具,不知道為什麼鼻樑一酸,眼淚流了下來,腦子裡全是像過電影一樣的記憶。鄉愁是什麼?我想他是心裡永遠放不下的思念永遠忘不了的事物。

  鄉愁又是什麼?鄉愁是樸素的親人。奶奶從小就對我很好,總給我做好吃的。鄉愁是什麼?鄉愁是鄉間不知名小花,不知多少次把它摘下。鄉愁是什麼?鄉愁是曾經。有一個詞語叫做“落葉歸根”。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好比一片葉,一生在“樹頂”上拼搏吸收“太陽的能量”。到了死的那一天,落到生你養你的“樹根”上。這是一個教我打乒乓球的老人告訴我的。我的理解是:一個人,一生都可以在外面打拼拼搏擁有財富。可到了死了的那一天,總得回到家鄉葬在那生你養你的那一片熟悉的故土,我想這也是鄉愁。

  鄉愁,鄉愁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7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總能悄悄勾起遊子對母親的思念,妻子的不捨和國家的熱愛。

  整個小詩充滿著音樂之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還有四個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韻律之美。

  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透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

  少時,在外求學,和母親用書信傳遞彼此間的掛念,用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親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雲散。還有一條淺淺的海峽阻隔著兩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沒有用十分華麗的辭藻,氣勢磅礴的句式,卻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將這種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們心靈的殿堂裡。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8

  最初讀《鄉愁》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後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後的故事,並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後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並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這是一首簡單明瞭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註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19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自古以來,多少遷客騷人抒發過這種“思鄉之痛”。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隱埋在思想深處的痛。大部分寫鄉愁的詩,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種牽腸掛肚的思念,它們道盡了中國人對家鄉和故土的依戀之情。

  余光中在《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鍾愛是分不開的。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此詩除結構、韻律很美外,在語言上還表現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表事物名稱的詞表現的是意象美,鄉愁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用這些詞表達出來後就將其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也就是說,詩人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此外,詩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這四種都具有象徵性的事物聯綴起來,使整首詩構成了一種真誠柔和的基調。美在富於變化的量詞。“枚、張、方、灣”這些量詞運用得很精當,它們在詩中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詞到表大事物的量詞,體現了詩人的鄉愁是一步一步昇華的,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美在重疊的形容詞和反覆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於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情緒。

  各節中重複出現的“鄉愁是……”,音韻和諧,體現了詩的音樂美,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將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揮之不盡的鄉愁之心表現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美在表示時間的詞。“小時侯、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四個時間詞,表現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以空間上的阻隔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強,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充滿著無窮變化之美。美在顯示空間隔離的方位詞。

  “這頭、那頭、外頭、裡頭”這些方位詞很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覆使用就能營造出一種字字關情、琅琅上口的韻律;它們還與結構相似的小節共同形成節奏美和整齊美,也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20

  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出去外面看一看,看看不一樣的世界。考完高考曾放下豪言,分數上了一本就報外省的大學,去長長見識。可惜夢想就如一個玻璃球,你握在手中越緊,它越容易破碎。最後,我選擇了一間離家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大學。原本以為會很灑脫的我,卻飽受思鄉的痛苦,彷彿離開了家,靈魂就丟失了一半。

  如果思家的感覺有味道,那它會是什麼味道呢?是鹹的吧。分明記得軍訓的時候,因為不適應新環境,常常在夜裡啜泣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病倒在床的時候,一個人在宿舍孤單的想著家的時候,那眼淚的味道就是思家的味道。是酸的吧,分明記得打電話時候故作堅強告訴媽媽我很好,那在眼裡打轉的眼淚告訴我,思家的味道是酸的。是甜的吧,不善表達的父母卻不時打來電話,電話那頭關切的叮嚀和囑咐,讓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愛,那種像孩童渴望棒棒糖而又如願以嘗的快樂的甜。

  如果有一種東西可以承載著思家的感覺,那它會是什麼呢?是詩人筆下的長江水或海棠紅?是那一條電話線,牽扯著兩頭的思念;是那一張車票,搭建了兩頭的牽掛。常常看著電話,想著電話那頭可能會發生的遙遠卻又熟悉的事情,想要回去加入那看似沉悶卻又承載著幸福的生活。那一條我時常夢到的回家之路,那條寬廣的大道時常讓我做著一個美麗的夢,那條記憶深刻的小道時常會召喚我回到她的身旁,她是如此的近而又如此的遙遠,在眼前浮現又飄向遠方。常常望著學校邊的鐵路,等待那一天它把我送回我的親人身邊。

  思家,一種觸控不到卻無處不在的感覺,很微妙卻又難以形容。我把思家的味道裝進記憶的瓶子裡,偶爾開啟呷一口,別樣宜人:把對於家的思念珍藏在記憶的那個最柔軟最純淨的角落,偶爾把它翻出來溫習。有人說:鄉愁未必真的是愁。對啊,有了那種對於家的牽掛,對於家的思念,才算是真的長大。

  余光中鄉愁讀後感 篇21

  趁著美麗月光,細嗅風中那微不可查但熟悉的味道。 ——題記

  對於鄉愁,人們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還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們現在生活在高樓林立、鋼筋水泥的世界裡,耳邊卻充斥著擾人的車鳴聲、重金屬音樂的聲音。而故鄉那連牆皮都開始脫落的小土房,承載的卻是最天真無邪的我們。

  故鄉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濃雲以及雲海裡閃爍的星光。從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飛燕到雨過蒼茫的滿庭綠蔭,都好像淡描著依稀的夢景。

  眼前好像總會浮現一個場景,母親站在田埂上感受著稻田成熟的味道,父親在旁邊悠閒地喝水,而奶奶在一旁看著她那幾只雪白的大鵝。一切都那麼祥和,安靜,連微風也帶著稻香,好像回到兒時……

  帶上一抔故鄉的黃土踏入那個燈火闌珊的世界,那抔不起眼的黃土卻也成為一種心靈的依託。“鄉愁,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愛,是一種複雜的感情,是一種對故土和親人濃濃的思念和依戀。”我思念故鄉,思念那片留下我深深足跡的土地,思念門前那在秋天結滿果實的大樹,思念那條任我嬉戲的小河,思念那早已腐朽的木橋。也時常會想起爸爸帶我去那顆他年幼時栽下的果樹下摘果子,會記起媽媽帶我在河邊看那些自由自在的小魚,會夢見奶奶拉我去鎮上買零食……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間小蟲底唱,茂林中老樹吐綠,村子裡炊煙裊繞,白水青田,記憶的深處始終對那方土地有著清晰的畫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