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體行動的邏輯讀後感

關於集體行動的邏輯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集體行動的邏輯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集體行動的邏輯讀後感1

  曼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被稱為公共選擇理論的奠基,公共選擇理論是一種以現代經濟學分析民主立憲制政府的各種問題的學科,傳統上是屬於政治學的範疇(對此更為普遍的稱呼則是政治經濟學,但應該注意這不可和馬克思主義對這詞的定義混為一談)。公共選擇理論研究選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員們的行為,假設他們都是出於私利而採取行動的個人,以此研究他們在民主體制或其它類似的社會體制下進行的互動研究利益集團問題,透過閱讀,我們能夠了解到奧爾森所提出的集體行動的邏輯推演,而在網路化迅速發展、群體的事件多發的今天,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為我們理解和解決客觀現實當中的諸多相關問題具有借鑑意義。

  對利益集團做了區分,相容性,排他性。由具有相同利益的個人所形成的集團,均有進一步追求擴大這種集體利益的傾向。奧爾森教授在本書中明確支援這種論斷根本是錯誤的。在一個集團範圍內,集團收益是公共性的,及集團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管他是否為之付出了成本。

  在嚴格堅持經濟學關於人及行為的假定條件下,經紀人或者理性人都不會為集團的共同利益採取行動,較之排他性集團,相容性集團就有可能實現集體的共同利益。

  奧爾森教授設計出了一種動力機制——有選擇性的激勵,這種激勵之所以是有選擇性的,是因為它要求對集團的每個成員卻別對待,“賞罰分明”。但對組織集體行動並不奢望,因為成本太高了。

  集體行動的邏輯讀後感2

  奧爾森開篇就否認了人們慣性認為的,又具有相同利益的`個人所形成的集團,均有進一步追求擴大這種集團利益的傾向。

  集團是與具有相同利益的人構成的,而這裡所說的利益是隻針對他們個人的,那麼我們如果說追求集團的利益也就能推出我們是在追求個人裡的基礎之上的。但是我們把追求個人利益為前提,是不能推出個人是自願實現共同利益的。而這一切都是在嚴格堅持經濟學,承認經濟人和理性人存在的情況下。就如奧爾森所說“除非在強制或者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個人按照他們共同利益行事,以實現他們共同的組織或集團的利益。”而不去實現共同利益的組織往往會消亡。而又由於我們都存在的利己性,而這就導致了一些組織因此止步不前達到瓶頸。而這我覺得才是“集體行動的困境”。

  沃爾森則發現了這個問題,他便開始思考各種因素與成員為共同利益的出力程度關係,他覺的存在著一種選擇性激勵——賞罰分明機制可以讓集團成員在想獲得集體利益的.成果的同時也同時付出努力,而我覺得這必須建立在一種各成員都透過的預定,而我認為這便是一種契約。將此種思想放入一個企業之中,這種機制我認為便是績效管理,績效管理的好壞絕對是一個企業是否成功的標誌。有效的績效考核能幫助企業達成目標,而這種考核是與利益相關聯的這便是績效工資。但是再好激勵方法和遊說都是需要花費的,就如書中所說“讓個體生產者承擔任何費用都是違背其利益的。而我們會發現績效管理時出現於相對較大的公司和企業。確實,上述的觀點有很多事不適用於小集團的。

  在研究時沃爾森便發現企業趨近於大則那麼成員就越不會為集團的共同利益採取行動,組織成本也會水漲船高,而他提供的集體物品的數量就會最有數量,也就是說,集團越大就與不可能去增進他的共同利益。

  而沃爾森提出另一個新的觀點——以上觀點並不適合於小集團,集團變小,我們會發現不僅其規模在變小,與之匹配的,為了實現共同利益的組織成本也在變小,這是成員便發現他獲得的收益會比他為之付出的成本要多,而如果他不行動,他對其集團的影響也會更大。

  但是小集團又出現了很大的弊端,那即是小集團中存在著少數剝削多數的傾向,一旦少數免費獲得共同利益,而他便會喪失激勵來提供另外的物品。

  而對此我們又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鑑,例如大國要不成比例的分擔多國任務,並且聯合國的經費其中各國的會費主要是依照各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來決定的,聯合國會費繳納比例每三年修改一次。

  而這我又想到如果大集團有如此弊端為何不將大集團分為若干小集團個集團,當然過多個小集團會增加更多的組織費用,但如果適中又何嘗不是一種辦法,除此之外,在我看來解決也可以另闢蹊徑。

  上文中提到,在“特殊手段”下成員會自願付出努力。我認為其中包括暴力強制,盲目崇拜,民族主義,宗教信仰等等。而我覺得企業文化也可算作一種手段促進一些集團成員為了共同利益做出努力,這種文化管制並不適用於國家間的組織,更適用於經濟範疇的企業例如品牌公司或者跨國公司。這種手段不是說成員放棄個人利益而是說促進人們更好的為集體利益出力。這何嘗不是解決大集團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瓶頸的一種辦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