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通用20篇)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通用20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

  因為組織1+1教師讀書俱樂部活動,因為張文質老師的引見,認識了許多喜歡閱讀也樂於推動教師閱讀的朋友,朱永通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如此說來,認識永通老師的時間也有十年了。前些年,朱老師也常參加我們的讀書月談會,相識十年卻不知道朱永通老師偉岸的身軀內卻藏了一顆敏感細膩的心,直到我讀完他的《教育的細節》。

  《教育的細節》很經典,經典的教育範例值得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反覆咀嚼和回味。一千個莎士比亞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育的細節》書中作者精心選擇的範例無論從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都堪稱經典,相信閱讀此書的每一個讀者都會從書中得到啟發,激起對教育現狀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

  在“減負,減出幸福來了嗎”一文提到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兩件事讓我讀後在哭笑不得中心情愈加沉重:一件事是為了檢查各校是否減輕學生負擔,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組每天早上突擊性的守在一些學校大門口,用電子秤檢查學生書包的重量,凡超過規定的一律登記,排出名次在全縣通報。某校的一位女生因為書包很重嚴重超標被檢查時,“機智”答覆檢查人員說書包裡面放著衣服、雨傘和球拍,被學校樹為隨機應變的典型。

  另一件事情是教育主管部門為了落實減負精神,重新規定上下午的放學時間並嚴格規定若放學10分鐘後學校還留有學生的,一律取消該校參評“減負先進校”的資格。當年曾經把上午放學時間規定為10:50,給家長造成嚴重不便而令家長叫苦連天。

  書中形象生動的寫道“每當一放學,教室則像進村的鬼子,惡狠狠地到教室掃蕩,清空後的小院,一時間變得無比寂靜,教室辦公室不時傳來笑聲,此刻教師們大都聚在一起泡茶聊天,等待檢查組的到來。”也因此朱永通老師大聲疾呼“減負變成學校不得不想辦法應付的一個又一個檢查,這本身就是折磨人的巨大負擔,所以,減去對學校多餘的檢查給學校鬆綁,讓師生多一點自由呼吸的空間,這或許是避免‘減負’誤入歧途的根本前提。”

  《教育的細節》裡有智慧。排座位是每位班主任所必須經歷的,而此工作也能考驗出班主任教育智慧。在“潤澤的座位”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一個班級裡的人數是奇數,比如37或39,你會讓誰來單獨坐那個座位呢?相信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但鮮有人去挖掘其背後蘊藏的教育奧妙。”怎麼對待“班級裡單獨的座位”,我在我們工作室“相約週三”網路研討中提出這個問題,有老師說“讓班長坐,是班長就應該承擔責任”,雖然有道理但忽略了學生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班長如果長期在班級獨坐不僅與同學溝通有問題,也可能因此而滋生“我是班長”的優越感;有老師說“讓最愛講話的學生坐”,相信這一招是許多班主任用過,對待話多的學生,無奈之下將其“孤立”,想想當年剛走上教師崗位的我也因為缺乏教育智慧而用過此招。

  此時想起,很是內疚、不安……朱永通老師在書中寫道“總有教師獨具匠心,從愛和尊重出發想出辦法”,獎勵表現最好的孩子下週在這個座位上坐一週,而且“不能坐太久,因為讓誰的孩子去坐,家長們都會很有意見,且客觀上,這個座位對孩子的視力來自心底,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這樣一來,這個備受折磨的座位,變成了表揚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做,不但孩子們願意去坐這個位置。

  而且家長們也紛紛鼓勵孩子們好好表現,爭取機會去坐這個位子”,寫到此,朱老師忍不住地讚歎“你看,腦筋一轉把消極的處境變成積極的語言行為,這是多麼美妙的教育藝術。每走到一個陌生的座位去做符合生長中的孩子的心理機制,更為關鍵的是,這個新的座位,無形中構成的適當刺激,暗合了人的炫耀本能,它可以激發出人潛在的正向能量。”

  《教育的細節》裡有共鳴。朱永通老師《教育的細節》許多處說出了我的心聲,說出了我想表達卻表達不清的東西,因為在教育上我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教師。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錄,比如:“學校的風格是一種說不出的味道,一個人的品位就是這種味道長時間培養起來的。有時候,一個學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學生的記憶裡嵌留一輩子。”,“任何一所學校的細節,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聯絡。看一所學校是否有人文氣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貼在牆上給人看的標語或理念,也不用費心去加減乘除一個個考核指標的得分,有時一個細節,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最近電視劇《太陽的後裔》成為熱門話題,劇中傳遞了許多正能量的東西,比如生命高於一切,在醫生眼裡只有病人和健康人,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只要是生命,就不分國界、不分好壞,不惜一切代價救治的責任感;在自己被偷的情況下當小偷有困難依然能夠主動幫助小偷,感動和影響了小偷使其改邪歸正;完成任務接到撤離的命令可以離開地震災區卻因為戰士和醫生的使命感而主動留下……劇中有一個細節對我觸動很大,就是餘震發生時,年輕的李醫生為保全自己撇開一時半會兒也救不了的傷員而逃離廢墟。事後這件事一直在內心折磨著他,在地震過後不僅沒有告知家人自己平安,連即將臨盆的妻子都沒有聯絡,一臉愁苦抑鬱地不斷投入更危險的工作,在工作中救贖,直到那位傷員原諒了他,他才原諒了自己,心靈如釋重負,微笑重返臉龐。這個細節沒有明顯的說教,而是透過人物的自責、內省、自救而詮釋人生的意義。

  正如《教育的細節》中所說“堅持一釐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的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在我看來,與其整日期盼外在強有力的制度變革來改變一切,不如向內求和向外做,秉持一釐米之邊的信念和行動。”一部充滿正能量的韓劇可以贏得那麼高的點選率,對年輕人的影響那麼大,不得不讓教育者的我們反思: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應該如何進行才能有效?當我在朋友圈發出這樣的感慨時,我昔日的學生則從中感受到我對教育的憂慮和不自信,為我鼓氣說“老師二十幾年前教我們政治時已經採用如今mba式案例教學法,把整本枯燥的政治教材知識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傳授給我們,並引導我們開放性思考。

  這在那個年代,不可謂不大膽。也感謝老師的包容和高度,才讓我們沒有死讀書而是能夠更好思考什麼樣的三觀才是正確的,適合我們的。如今的我們能夠有理想,有情懷,有追求,有守護,沒有人變憤青,更沒有人變腐朽,老師之功不可謂不大。”學生的話再次讓我堅定自己“學生的成長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僅愉悅著教師的心靈、推動著學生自己的發展,也帶給家長們信心和希望。學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師的貴人。”的信念,也由此特別認同永通老師所說“好的教育,一定是讓人如沐春風的情感教育。

  教育的人間情懷,勝過無數的教科書和僵硬的規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隨自身的生存狀態而來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教育的細節》是一本好讀的書,符合崇尚簡單質樸的我的胃口。書中無論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氣。看得出身為編輯的作者是真正熱愛教育,真正走進了學校、走近了教師,不僅為中國教育的前途憂心忡忡,也設身處地地在為教師的發展著想。

  如同他在書中所寫:“事實上,在今天中國僵硬的教育體制下,不管是誰,都只能在體制的隙縫間做一些細小的嘗試和努力。如果你想跟遊戲規則說‘不’,爭取一點個人自由呼吸的空間,結果可想而知:你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絕聲,自然多了些許悲壯美。”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2

  在放暑假前,我在整理自己的辦公桌時,偶然發現桌上還有一本嶄新的書,原來,這學期我還沒有認真讀過一本書。於是,藉著這次放暑假的時間,我鼓起了勇氣把它帶回去讀。在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細節》一書中,說到的很多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老師思考的。每當我翻開書時,僅僅讀了幾十頁,便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此書猶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燈塔,讓我及時找到了方向。

  書中講到一個“以柔刻剛”的案例,閱讀後,我一直記憶猶新。現在在寫讀書心得時,我又想到這個案例,依然頗有感觸。

  朱教授講到:龍巖一中有一個姓林的語文老師,個子很矮,在一堂課上有三個男生搞惡作劇,把兩個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師看得到卻夠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師整堂課和往常一樣仍在黑板上寫滿了板書卻沒有提黑板擦的事。臨下課在回顧這節課的內容時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乾乾淨淨,並對學生說,這些板書老師擦掉,是為了告訴你們:知識,只有留在你們的心中才有價值,因為留在心中的知識是不用擦,也永遠擦不掉的。下課後三名男生主動跟林老師承認了錯誤。這個故事我們見證了矮個子林老師的偉岸,也讓我們看見“美好的教育背後迷人的東西——教師個人的功底和修養”。林老師這種以柔刻剛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學習。

  但是,想一想我們身邊的老師是否都有林老師這種魅力和修養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是林老師,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只會揪出這幾個男生臭罵一頓,然後要求他們把黑板擦拿下來,接下來,才繼續上課,我想大部分老師都會這樣做,但我們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他們的上課情緒就會收到影響,老師的情緒也會不好,惡作劇的那三個男生也不一定會得到教訓,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在看《教育的細節》,朱教授有一節提到“自遲到看教育文化”。講到一般老師對於學生遲到,都採取的是讓學生認同的教育行為,比如凡遲到一次,就當一次班級義工,幫當天值日的同學做衛生;或寫一篇短小的隨筆,或在班會課上做一次3分鐘的演講,或下午放學後,到操場跑幾圈步。這些雖不是最好的教育行為,但比有的學生遲到後老師讓學生“站一上午”來聽課,或者罰抄什麼內容幾百遍要好的多。朱教授講到一種溫暖人心的教育行為,他到河南鄭州的艾瑞德學校聽課時,發現學生遲到,從不喊報告,而是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不影響老師和同學;老師和同學也安之若素,轉頭見到,都是微微一笑。是啊,學校是講愛的地方,首先要給孩子安全感和愛的示範。

  再看看我們學校,有的老師對待學生遲到的處理方式簡直讓學生和家長無法忍受。曾經我們學校就有一位五年級學生經常表現不好,有一次上體育課遲到後被老師罰蛙跳5圈的做法。雖然沒有一個學生能蛙跳5圈,老師本意也是嚇唬學生,但是班上大部分同學都嚐到過“上下蹲後頭暈目眩的滋味”,有的小孩就真的被“嚇”到而不敢去學校了。老師雖然“嚴”字當頭,但卻沒有“愛”字隨後。記得一位知名校長曾說過:“我寧願我的小孩是一位陽光、健康的高中生,也不希望他是一位駝背、高度近視、瘦小的清華或北大生。”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反應人的內心,細節表現出教育的本質。朱教授《教育的細節》這本書我已讀了好幾遍,受益匪淺猶如在他鄉見到故知,樸實的文字滲透著細節的力量,我將沿著朱老師的路,把他的思想融進我的教學實踐,打造柔美的教育。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3

  閱讀朱老師的這部專著,是我們的學習任務。我一直是個乖巧的學生,好好讀了,再寫點,算是作業。

  我理解的這本書的核心就是一句話:如何對治我們石化的觀念。文字敘述會有個視角或者叫切入點也可,此書定位在學校教育語境裡。

  觀念石化絕對是一件壞事,會害自己。同時由於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社會網的某個位置上,你的石化又會因為你所站立的位置輻射出去而造成相應的危害。朱老師在教育言教育而已。沒有痛心疾首的呼籲,只有娓娓道來的溫和的理性。

  教會一個老師做老師的是學生,教會一個母親做母親的是孩子。大凡我們能以開放的心面對學生或者孩子這一面鏡子,從全面到具體,你會有不同層次的看見,而且看見會越來越多。譬如定睛凝視鏡子你會看見額頭被剛才圓珠筆不慎滑過留下的一條線,擦拭。有看見就會有行動。這是自然的事。唯一怕的是我們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陽·創巴仁波切在闡述禪修概念的時候說:禪修表示自己面對現實的意願。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閱讀靈脩類書籍以及嘗試著在生活中貫徹,逐漸明白的所謂禪修不關宗教信仰,不是教會頑石,恰恰說的是我們如何活的問題。如何活?保持覺察的心,面對當下,直視自己心智的活動,觀念即在心智裡。

  禪修既是一個決定,一個開始,也是無比漫長的過程。從不再逃避,回過頭來面對自己面對現實,禪修開始。然後看見心智裡無數的念頭如風起,如雲湧。有些來來去去,有些盤桓得久些,但總歸會消散會離開。但不止這些,遠遠不止,禪修就是面鏡子,僅僅是面鏡子,越看眼睛的透視力越好,越看見問題,不迴避去面對,解決一次就多增加了一點覺察力。僅此而已,僅此而已。禪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斷地和自己過不去。甚至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許諾,別信張德芬的那套。沒有完滿,完滿在遠方。遠方,除了遙遠,還有什麼?

  還是回到朱老師的這本書上。說教師和教育的事。很簡單,我們選擇教師這個行業,就將自己放在這個職業所有的關係網中。

  首先整理,以求認識。師生關係,也即教和學的關係,是核心關係,至於其他關係不過是這組關係的派生。然後是一個恰好做了老師的人如何在這些關係中面對現實,修煉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論關係》一書中曾強調了關係之於修煉的意義。我所認識的那些證悟了的人,沒有一個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紅塵之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最初接觸但很快就拋掉的德芬,還是後來的江本勝、胡因夢、源淼、肯·威爾伯夫婦、榮格、希阿榮博堪布、沙吉難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經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約而同地走向了教育這一塊,不止學校教育。也就是創巴所說的造福眾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連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個觀點是:教育就是解放心靈。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靈禁錮之人。

  朱老師敘述的就是心靈解放之途——保持對細節的覺察能力,同時迎來“非常開闊、非常美麗且大有可為”的教育境況。

  上述這些,就是我解讀的《教育的細節》的內容,拋磚,期待玉來。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4

  簡潔的封面,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畫,枯樹下,落葉飄零,一隻鳥蹲在鳥籠上沉思。它在想什麼呢?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問題?

  其中封面上的兩句話讓我不解和好奇:“警惕細節中的魔鬼,讓天使常駐教育的細節”,何為魔鬼?何為天使?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這本書。全書共有六輯,分別是“四個序”“活在觀念裡”“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裡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教書生活”。一本書有四個人給他寫的序:有周國平的《從觀念到細節》、張文質的《自明的火種》、陳心想的《細節裡藏卓見》和陳大偉的《先睹為快》。真的忍不住,趕緊找個沒有課的下午,美美的沉浸在書中。

  一口氣讀完,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一邊是深入淺出的理論知識,一邊是生動靈活的案例;一邊是熟視無睹的經驗之談,一邊是細微之處的驚豔和驚喜;一邊是批判束縛的各種冗繁的事務,一邊是盡顯教師的人性情懷;一邊是敢於發聲的拒絕之美,一邊是超越功利的至美大愛。

  “活在觀念裡”的《平等觀念在哪兒》,這篇文章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身上的陳舊和腐朽。記得學生每次都揚起笑臉和我歡喜地打招呼,我有時候由於走得急,或者忙,都只是簡短的一聲“嗯”就過去了。那天在廁所,一個女生對另一個女生說,我再也不和某某老師打招呼了,因為我每次打招呼她都沒有回答。那一刻,我讀懂了孩子內心的沮喪和失望,我想這會不會影響她以後的交往和成長呢?自此以後,學生只要和我打招呼,我必笑臉相迎,甚至我也主動和他們打招呼。如果一群孩子中的其中一人喊“老師好”,我的回答不是“你好”,而是“你們好”。我要讓和我打招呼的學生們,都收穫問候的喜悅,而不是隻有一個孩子得到回答。

  教育的細節含笑在師生的問候裡。

  在“守住教育的重心”這部分的《頭髮上的教育學》這篇文章裡,我也讀出了感同身受。我們學校經常檢查學生的奇裝異服、奇異髮型、染髮燙髮、穿戴首飾等現象,我們也遇到過男生不願意剪短髮的。那時候都是我們一個班主任帶著一群學生直奔理髮店,和老闆說明要求後,就讓老闆直接給學生理。儘管學生們有一百個不願意,但大多還是默默地忍受了。還記得有一次,我們四個班主任聯合起來把校外的一個理髮老頭請到教室,讓髮型不過關的學生一一排隊理髮,學生們雖然不敢吱聲,但那天的晚飯好像都沒有吃。

  而在《頭髮上的教育學》這篇文章中,賈老師並沒有強制學生改變,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採用教學智慧來矯正學生的心理,美化學生的心靈。賈老師先是開“做一個合法公民”的主題班會,特別強調“三不許”,可是學生照樣我行我素。如果是我,這時候早就著急了,肯定強迫學生立馬照辦,但是賈老師並不著急,而是逮住這位學生來辦公室的機會和她比美。

  賈老師的這個“比美”的中介,過程自然,語氣親切,既照顧了學生的情緒,又引導學生“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美,讓我由衷的佩服。

  當然,風格即性格,賈老師的方法不能簡單複製,但我卻看到了教育的美麗和溝通的藝術。

  教育的細節綻放在髮絲裡。

  在“一釐米之變”中有一篇《潤澤的座位》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我也被學生的座位問題弄得焦頭爛額,有個學生已經換了三次座位了,可是她好像還是不滿意。而文中的張老師苦思冥想了兩天後,設計了一個班級活動——挑棋子,巧妙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也讓那個屢屢換座位的學生受到了教育和心靈的震撼。

  文中的作者說:當學生換座位的要求變得“無理取鬧”時,老師此刻的遷就則是冷漠的代名詞。但是老師的積極干預必須基於免於給學生造成傷害的原則,這個原則其實給老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它要求老師要有寬廣的同情心,而這當然也要求老師要有豐富的人性知識。同時,它還要求老師具備創造性工作的素質和能力,能夠“藉機”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並與他人建立諧美交往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細節躲藏在座位裡。

  細節決定成敗,而教育的細節更是關乎一個孩子的成長和自尊,慎言慎行,巧言巧行,《教育的細節》在細節中教育。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5

  這些天讀了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這本書從五個部分敘述——“活在觀念裡”“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樸實、真摯,正如網路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是一本關於教育的有價值值得閱讀的好書。其中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事例給這本教育學專著贏來了很多的吸引力,讓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我產生種種共鳴,作者對我們教育一線中看似平常的現象的深度解讀讓人敬佩,更受其感染願做那個1釐米的改變者。

  在看到《一釐米之變》這一章節時,前引中的這幾句話覺得說得特別好:堅持一釐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

  教育改革悠悠萬難,細思量,並非“頂層設計”不夠美妙亦非推廣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鏗鏘的改革步伐,幾無例外要止步於觀念性的“習慣無意識”。常聽人說,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就改變自己。事實上,改變自己,也就間接改變了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分子。但改變自己,談何容易!每個人都活在觀念性的“習慣無意識”裡,對太多太快的改變,有平天生的恐懼感,抵制是出於自己保護的必然反應。

  所以,古人概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好在是“難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嘆之“難”,一則難在看見自已需要改變的地方,這需要自覺和反思;二則難在找到改變自已的恰當方式,這需要智慧和堅持。作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能在一地雞毛式的工作中,覺察到一個個看似很小的教育行為,可點滴積累並逐步成為難解的大問題,對於我個人只是努力去改變自己,期待今天邁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穫一片藍天。

  《潤澤的座位》,讓我知道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在我們的目光之外成為“邊緣人”“局外人”,應成為每一個教師的基本素質一,個老師最難做到的事情,並非獲得多高的職稱、多大的榮譽,而是如何做到對人性充分的關注、理解和呵護,並幾十年如一日在“瑣細”的工作中為每一個孩子的未來累積美好的態度。

  有時候,評價一個教師是否是好教師,從他對待教室裡那個“特殊座位”的態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來,因為作為教育者,若不理解座位背後學生微妙的心靈世界,則其與教育相隔的距離,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這或許就是細節的力量。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6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大人的視角去理解和判斷兒童的行為,施加我們認為那些“對”的教育。然而我們卻鮮少反過來想,這些教育行為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對他們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脆弱的。書籍作者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透過列舉真實的教育案例、現象,從細節之處分析大人不經意間做出的行為,對孩子之後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所造成的影響,由此告訴我們遵循哪些正確的教育理念、行為,規避對孩子的無意傷害,讓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本書看完後讓人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活動中,那些不為人所察覺的細枝末節之處,例如一個溫柔的輕撫、一場簡短的交談、一次例行的座位調整,竟隱藏者這麼多的學問。千人千面,以下是我在看書過程中摘錄的一些教學啟發,從與學生溝通、班級管理、教育觀念、課堂教學、校園文化五個方面進行提煉,用做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

  一、怎樣與學生說話?

  1、運用好語言溝通的藝術師生之間由於理解力、人生閱歷等差異,構成了雙方資訊的不對稱,師生之間往往缺乏溝通的基礎,所以,要把一個矛盾的問題引向統一的認識,這樣學生才能與我們產生共鳴的。在與學生做溝通的時候,我們需要轉換一下思維,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尋找一個溝通的切入點,把自己和學生站放在同一個戰線,同一個水平,同頻之後才能找到共同點,達成我們想要的結果。書中舉了老師處理女學生染髮的案例故事,這位老師在溝通中併為批評學生染髮行為做得不

  對,而是基於女學生當前這個年齡階段愛美的特點,與學生“比美”。引導其年齡大才需要染髮,年紀小染髮顯老、俗氣,而且掩蓋了該有的青春、活力和文化氣息,在這樣的溝通中讓學生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美”。

  2、帶有價值判斷的話,在說出口時拿捏好分寸言為心聲,一些帶有價值判斷的話語,難免勾連出我們隱秘的思想和感情,它們對孩子稚嫩的心靈影響之大,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在說話時我們不可隨性妄為,因為它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方式、教養以及精神的發育。另外由於孩子不可能在沒有任何問題的真空中生活,帶有價值判斷的話,在說出口時要拿捏好分寸。大人的責任是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他們實現成長,即慢慢建構自己的價值判斷。所以在任何時候,大人都應該充當一個正面引導的角色。引申——做一個活的範本好的範本對一個人起到的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往往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一輩子的。我們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都有可能成為活的範本,即帶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

  3、避免在孩子面前說“自己奴化的語言”日常生活中,有些話語,赤裸裸地表現了迷戀權力,積極向權力靠攏的官本位思想,稱之為“自己奴化的語言”。很多大人在孩子面前說這些“自己奴化的語言”,不僅習以為常,一點也不臉紅,而且理直氣壯,以之作為教育孩子的思想資源,這樣會給孩子傳導貪戀權貴,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高低貴賤的觀念。

  4、情緒激動時,做不到口吐蓮花就選擇閉口藏舌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老師隨口一句消極的話,極有可能成為學生痛苦的刺激源,這就是

  現在大家普遍比較關注的語言暴力問題。教師的語言暴力,往往發生在情緒控制不住的時候。情緒爆發不過短短几秒鐘,但瞬間說出來的話,其傷害程度之大,可能花幾百分鐘,幾百小時,甚至一輩子都彌補不了。具體操作:想發火的時候先冷靜3分鐘,這時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

  二、教育觀念

  1、一個根本——愛生如子教育是母性的,老師要愛生如子。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弗洛姆語),學校從來不是僅僅用來傳授知識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師的工作也不單是智識工作,更是情感工作,所以,蘇霍姆林斯基常常語重心長地對教師“灌輸”這樣的觀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學物理。”做為一名教師要有愛,還要有方法,要讓愛具有教育性,要愛得專業,愛得讓學生如沐春風。

  2、應具備平等觀念——尊重、友好對待每一個學生,就像對待我們的朋友一樣教師對學生的稱呼,往往容易導致意想不到的消極結果。有些教師平時在教室裡叫“自己人”(比如自己的孩子,或親戚朋友的孩子,或比較偏愛的學生),習慣性地以暱稱或名字稱之,且語氣裡滲滿情感,而稱呼班上的其他學生,則常常是稱姓道名,情感的距離明顯擺在那兒。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小小的一個稱呼,極有可能變成師生關係日漸疏遠的訊號。還有當下教師對一些有權勢的家長的孩子常常會做出區別對待:如成績單發放時間更早、獎勵向這類學生傾斜、懲罰偏頗未一視同仁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但我們的現代意識在哪兒,平等觀念在哪兒!”

  3、改變固有觀念——不要著急講道理,而是從情感上打動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常以過來人的經驗教育孩子少走彎路,許多我們認為好的東西,可能事實上並非如此;哪怕真的是好的東西,它不被接受,其背後可能有微妙而複雜的因素,我們首先應反躬自省的是,自己傳遞的方式是否出現了問題。要改變一個人的的觀點,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著急著跟他講道理,而是反過來,先從情感上打動他,讓他的觀念在不知不覺間鬆動。正如孟子所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書中陳之藩父親逼迫其背唐詩,陳經常因背不出來遭受其父拳打腳踢,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背不出來,後經祖母講述東北人熊故事後,其父慢慢改變了固有觀念。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7

  班主任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注意工作中的教育細節。我引讀了30個教育細節,與大家分享,以期對學生的教育更真切、更有效。

  1、對所教班級學生姓名、住址、學習、家庭等基本情況要了如指掌。課餘時間儘量多地與學生一起交談、研究、活動,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增進學生對老師的親近感。

  2、每天早上、下午第一節課,老師都要檢查學生到校情況,注意察看教室內外的設施裝置是否完好,看看學生課桌內有無危險器物品。時刻不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3、上課前向學生問好,下課時要和學生說再見,這也是教育學生講禮貌的有效方式;找學生談話,要請學生坐下,體現師生平等,相互尊重,才更容易溝通和解決問題。

  4、學生上課遲到,可請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課後再詢問學生遲到的原因,並要求學生自覺補上耽誤的學習內容。如果在課堂上詢問,無論老師還是學生,精力都無法馬上集中,影響和耽誤大家的時間,實在得不償失。

  5、上課不要講與課程無關的事情。有的老師尤其是班主任上課總喜歡嘮叨幾分鐘,往往認為這是負責任、對班級有感情的表現。殊不知,如此佔用上課時間講非課內知識的做法,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抗議。

  6、養成愛讀書的習慣。經常引導和教育學生讀書,豐富精神文化,彰顯儒雅風範。老師能如此,不僅能得到學生的敬仰,而且學生會更聽從你的教導,把你作為他們心中的榜樣。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8

  有幸讀到一本好書《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本書的主要內容講培訓孩子的社交技能、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方式與技巧。提供了88個幼兒教師與孩子,與家長相處細節的精彩故事,包括如何與孩子交流,孩子犯錯了怎麼辦?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合作與分享,如何與家長溝通等……一目瞭然,讀起來也非常的感興趣,故事是那麼真實,是一本非常實用,可讀性強的指導用書。讀書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慢慢品味字裡行間的意義。以下是我讀完本書的感受與收穫。

  都說成功在於細節,細節是天使也是魔鬼。你平時的工作做的有多細,家長的滿意度就有多高。交流是一種學習,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與幼兒交流要講究技巧,不是單單自己的能說會道就可以了,要擁有一顆童心,真正的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非常的關鍵,有時一個會心的微笑或是一種舒緩的語調對你們彼此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有一定的意義。非言語交流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還要做到與孩子的交談是開心的,不讓孩子感覺到累,最基本的不能讓孩子俯視著與你交談,不給孩子我們是高高在上的感覺,對孩子多用積極的語言,少用消極的語言,多使用肯定的語氣。平時更要以身作則,使用規範的語言,給孩子樹立好的學習榜樣。

  充分利用家長見面會,搞好家長見面會,關係到家長對你的認可孩子對你的喜愛程度,這對彼此務必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要事先做好計劃,對交流的內容有充分的準備,讓雙方的交談進行的更加順利更加精彩。所以要學習掌握家長見面會的技巧。本書的一大特點是,書的每章結尾還有不防試試的小技巧,這都是前輩們累積的成功經驗,非常的實用,但在做的過程中自己仍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好。書的結尾建議我們應該建立自己的提高計劃,真正的瞭解自己,改掉不足之處,提高幼兒教師的職業技能,哪怕進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不要退縮相信量的積累終會產生質的飛躍。

  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我將不斷勇敢嘗試新的事物,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向每個成功者看齊,我相信每一個成功者都是注重細節、把細節做的精彩、不斷嘗試新事物的人。此書不是讀完便放一邊了,它將成為我工作的導師,當我迷茫,失措時我會再次品讀此書,更好的利用此書,為我指明前進的方向。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9

  《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這本書提供了88個幼兒教師與孩子、與家長相處的細節,包括如何與孩子交流、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如何幫助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如何與家長合作等。讀完這本書使我對於如何培養兒童的社交技能力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幼兒社交技能的培養方面來說,良好的社交技能對於幼兒而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建立並維持社會關係的能力對將來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幼兒的社交技能呢?

  首先,應當與幼兒進行良好的交流。作者認為要有效地與幼兒進行交流,我們要蹲下來並正視孩子的眼睛,用各種交流方式與幼兒進行交流。交流中,要多用肯定的語氣,鼓勵幼兒開口說話。教師在交流中應該更關注孩子是怎麼做的而不是孩子是怎麼說的。因為很多時候孩子說的並不一定代表他的真實想法。回答幼兒的問題的時候要先搞清楚幼兒問的是什麼,同時儘量用簡潔的話語來解釋。

  第二,應當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要讓幼兒能夠順利地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只有幼兒能夠遵守基本的規則,他們才能真正地進行遊戲和學習,能夠和同伴、成人進行有效的社會交往,獲得真正的發展。在對幼兒進行規則意識教育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注意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夠看到幼兒不遵守紀律就大發雷霆,失去理智。當幼兒發生違反規則情況的時候,要否定他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第三,應當給予幼兒自主性。要想讓幼兒真正擁有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當要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做事情,對自己的能力表現出足夠的信心。同時要給幼兒提供豐富的與同伴合作的活動.鼓勵他們積極地與同伴互動。讓幼兒在豐富的活動過程中體驗如何與同伴分享、如何解決爭端、如何獲得成人幫助等社會交往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既要激發幼兒的興趣,同時要及時退出,並能對每個幼兒的進步予以積極的回應。

  教師在面對具體的教育情境時,會遇到很多的難題,在此時拿起此書加以重新翻閱,必定能夠使自己受益良多。以上是我閱讀了本書之後的一點點感悟,謹此與大家一起共勉。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0

  書透過講述88個真實的小故事,從而向幼兒教師提供了88個在日常工作中與幼兒、家長相處的細節。內容從兩大方面講述:一方面是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筆者從三個小層次講述,有效的與幼兒交流、管教與懲罰是不一樣的、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自己形象,幫助他們掌握與別人相處的藝術;另一方面是建立良好的家園關係,筆者也是從三個層次來簡述,從幼兒入園時幫助家長做好幼兒上學的思想工作開始,逐步與充分利用好時間積極溝通,到有團隊合作意識,幫助自己的幼兒工作有序、更好的開展。

  筆者是個有心人,平時注重觀察與反思,每一個小故事都是真實的存在,這些故事情景也都會如出一轍的在我們身邊出現,可能我們是看看就過去,對事情采取的方法措施也截然不同,但筆者卻能在每個小故事裡,細心的反思,找到合適的,有用的應對方式,從而讓我們閱讀的人,也能夠學習到合理的應對方式。每個故事後的“小貼士”都是很好的建議。筆者都能運用小故事開頭,再透過小貼士的總結,這樣的記述方式,使得每一篇內容都很生動形象、真實存在、貼近工作實踐,引導我認真品讀,掌握各個小技巧。

  在第一章中,我瞭解三個有用的技巧:一是有效的與幼兒交流,我們作為老師必須首先能夠與幼兒進行良好的交流。我們與幼兒的溝通、交流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交流,有時也需要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例如身體的接觸碰、目光交流或是其他肢體語語言。幼兒失落時輕輕的撫摸,哭泣時老師的抱抱,操作成功時一個肯定的微笑等等。要充分運用各種交流方式與幼兒進行交流。交流中,老師多用肯定的語氣,鼓勵幼兒開口說話。回答幼兒的問題的時候要先搞清楚幼兒問的是什麼,同時儘量用簡潔的話語來解釋。我們班級中有一些內向、害羞的幼兒,姜雪就是其中一個,她文靜、內向,平時很少與我們交流,有時和她說話,她也會害羞的低頭不語。在一次講述兒歌的活動中,她小聲的在說著兒歌,當她發現我在看著她,並對她露出微笑時,她的小臉上也有露出微笑,對於我的肯定,孩子還是欣然接受的。二是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教師首先要注意剋制自己的情緒,與家長統一說話,從正面關注幼兒。有時看到孩子們吵吵鬧鬧,不聽自己講述是,會採用比孩子更大聲的方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但往往會適得其反。我們可以融入到他們一起,和他們一起嚷,讓自己身處其中,獲得主動權,引導他們學會說悄悄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掌握主動權,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讓幼兒在學習中,學會輪流,學會友好相處、學會認真對待每件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等。班級裡孩子多,總有吵吵鬧鬧的時候,有時你和另一位老師說上幾句話,回頭一看,頓時就已經吵翻天啦,往往我會採用比他們更響的聲音來制止,但是效果不好,也對自己的嗓子是個負擔。這裡我知道我可以和他們一起嚷,在一起嚷得時候,掌握主動權,引導他們來學說悄悄話,學會安靜。三是給予幼兒自主性,讓其形成積極、健康的自己評價,對每個幼兒,我們要做到都能夠表示讚賞,發現他們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勢,避免給幼兒不好的評價。尊重幼兒得自由空間,既要引導,也要學會及時退出。

  第二章,主要是注重家園得關係。在新生入園前,我們老師就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不僅幫助家長學會放手,也讓家長對自己信任。在工作中,多注意與家長得溝通,知道他們生活特點,瞭解他們的工作時間,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時間。在與家長溝通時,要有針對性。認真對待每位家長,熱情的接待,耐心的接受他們的委託。對於家長的支援也要學會感謝。當然也會遇到難說話的家長,這也是比較棘手的,對於這些幼兒,要多觀察留意,對家長的提問,能夠從容應對。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1

  自從開展了“讀書讓我更有魅力”活動後,感謝園領導為我們選購了《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這本書,這本必讀書籍它讓我學到了很多,我是一名工作2年的年輕教師,缺乏教育上的經驗,不關注細節問題,不能很好的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合理的.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上,這本書舉了很多的例子,讓自己受益匪淺,下面就是我看了這本書後的感想:

  一、如何減少新入學幼兒的離別之苦

  我所在的班級是中班班,孩子的年齡較小,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身邊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樣讓幼兒儘快的適應幼兒園,喜歡上幼兒園和老師。剛開學時,我們會提醒家長下午起床後就來接幼兒回家,以後的幾天,每天增加半個小時,讓幼兒慢慢的適應新環境,看了這本書後驗證了我的做法是對的,逐漸增加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讓幼兒輕鬆的適應幼兒園的一個途徑就是制定一個時間表。循序漸進的增加幼兒接觸新環境的時間,與其把孩子們強行的留在幼兒園太久使他們以後都不願再來上學,還不如適當減少時間,讓他們回家時面帶微笑,盼著以後再來。

  二、鼓勵幼兒開口說話

  寶寶是一個比較內向害羞的孩子,在平時大家在一起可以大膽的唱歌說話,可是當上親子課時,確不敢上小舞臺上表現自己,我會笑著走到他的面前拉著他的手鼓勵他大膽的走到小舞臺表現自己,當他站在小舞臺上時,我會拉這他的手,給他鼓勵給他安全感,表達自己對他的肯定,相信他一定會做的很棒!這樣反覆幾次下來,寶寶已經可以大膽的到小舞臺上表現自己,而且還可以自己獨自去跟小朋友拉手點數,一共來了幾位小朋友上親子課,豐豐的表現越來越棒了,所以細節的關注可以改變孩子,讓他變的勇敢越來越棒!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不僅僅需要言語,一個會心的微笑或是一種舒緩的語調對他們來說都沒有著吩咐的含義,對於任何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身體的觸碰和其他肢體語言都是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日常活動中,我們可以不借助語言就表達自己的贊成和肯定,或者抱抱,拍拍他或者輕輕的撫摸都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

  三、對於教師自身的形象

  幼兒教師工作室穿的衣服和鞋不僅要讓自己能很輕鬆自如地坐在地上,還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我們不是在銀行或公司上班,那裡的員工制服都是深顏色或是灰色,我們的“顧客”是小朋友,因此我們的著裝就應該讓這些小朋友感到賞心悅目,光鮮亮麗的色彩就是我們應該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形象的組成部分。我是一個在於穿著時比較喜歡暗色,例如:黑色,大部分時間都是穿黑色的衣服,看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可能自己的穿著也會影響孩子對顏色的感知和搭配,所以以後我會嘗試更多的顏色合理的搭配,呈現給孩子們一種光鮮亮麗的樣子。

  讀了《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這本書,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作為教師是多麼地不容易,處理事情要拿捏適當、哪怕一件小事情的處理也要體現出正確的教育觀。孩子就是孩子,我們成人不要用過高的要求來對待他們。威廉。詹姆士說過:“智慧就是懂得應該忽略什麼。”我相信,細節決定成敗,不要放過日常工作中、與孩子們相處中、處理事情過程中的任何小細節,用心對待與孩子們的每一天,走向成功的職業人生。我會根據書中的例項合理的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加油!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2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從目錄就看到了這本書的基本內容,從每一章節的標題就能找到對我有幫助的內容。在序言裡,它有這麼一段話“在重讀的過程中,請花點時間思考:書中分兩大輯:一是與幼兒相處;一是與家長相處。這也是老師最頻繁接觸的兩大物件。在讀第一輯時,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的反思,是否能有效地與幼兒交流;是否採用合理的教育教學手段;是否能讓幼兒之間積極健康的成長?其中,我可喜的看到自己與幼兒之間基本沒有交流障礙,我能尊重幼兒,關注每個不同的孩子;但我也發現自己在採取某些方法的時候還不夠成熟,要以最大程度的促進幼兒的成長為前提,今後可以借鑑小貼士中的提示,更好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這次閱讀中,我將重點放在了第二輯,關於家園工作。雖然,參與工作到現在與家長相處的也非常融洽,合作的非常愉快,做了班主任,家長如果有問題肯定會首先找到自己,這有點讓我緊張。看到書中也有介紹相關的內容,就仔仔細細的閱讀起來,特別是第五第六章節,如何利用家長資源,如何讓自己成為家長信任的老師。

  透過閱讀,我還是抓住了核心,注重細節是關鍵。要加強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得看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對細節的把握。當你真的有關注每個孩子,那當家長來詢問時就能很好的有的放矢。家長關注的往往也無外乎孩子在園的生活情況(包括有用餐、午睡、幼兒之間的相處等)還有就是學習情況(學了什麼,會什麼),既然知道家長想知道一些什麼,那我可以事先做好準備:如書中介紹的一些細節工作,可以透過記錄(案頭、照片、攝影等)將幼兒的一些生活狀態、幼兒作品等用相關形式展現給家長。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和家長互動和溝通的渠道,如一些家園之窗、寶寶成長冊等,透過一些溫馨的小細節,如貼課表、寫有意義的校園通訊等,讓家長更清晰的知道幼兒在園的狀態;而家長會則是更為直接的互動,雖然自己還不是一位家長,但幾年來的專業學習和切身的與孩子相處,也漸漸的知道孩子的心聲,理解家長的心意,在與家長溝通時也能比較淡定,有信心,相信自己在不斷的學習後,會對接下來的家長工作有更大的把握。

  威廉.詹姆士說:“智慧就是懂得應該忽略什麼。”相信用心讀過此書的教師一定能在保教實踐中提升自己與孩子、與家長相處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職業人生。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3

  《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的作者格溫·斯奈德·可特曼是一位曾從事幼兒教育第一線工作30年的幼教工作者,所以書中的內容不是單純的教條式,而是和生活、日常工作息息相關的,同時作者的觀點又都是以許多心理學家、教育家關於兒童成長學習的理論和研究為基礎的,在讀過之後,讓人感覺收穫頗豐,並感到對我們日常的幼兒工作有實際的幫助作用。

  本書每一章都是以一小段導言開頭,之後則是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的後面都附有稱為 “小貼士”的建議以及請讀者自問的幾個問題,每一章都有小結,這樣的記述方式,使文章內容條理分明而又生動有趣,引導讀者用一個正確、客觀的角度去讀這本書,並給人啟發。而書中的小故事更是貼近生活,生動地讓我們掌握了幼兒教育的技巧。

  在讀過這本書後,《不妨試試問問自己》這一篇章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因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以實踐為主的教育模式,“不妨試試”章節中的內容,對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導航作用,可以讓我們的日常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充實,真正地把書中的理論運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展現了本書的價值。而“問問自己”則又常常引發讀者的深思,每每看過各個章節的內容後都特別喜歡看一下作者留下的問題,這些問題大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寫照,可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至於怎樣處理和解決問題,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結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經驗,分析研究這些問題,從而改進、最佳化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透過對本書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關於教育教學方法、家園共育等方面的知識,也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嶄新的思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自省,並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4

  一本好書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讓人不斷超越自己的侷限,去領略百態人生。20xx年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在碎片化的資訊時代下,紙質閱讀成為返璞歸真最珍貴的存在。一場疫情,給了我們更多的讀書時間,徜徉在墨香和文字中的每時每刻,沖淡了疫情帶給我們的不安與焦慮。

  在非常時期,我積極配合國家有關疫情防控工作,積極響應我園教師線上“閱讀周”的活動倡議,認真閱讀了《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一書,不斷學習與思考,從閱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著名教育家老子說過:“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對教育細節的處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中的每一個對於幼兒教師來說都是那麼的形象和貼合實際。下面根據書中案例,摘出幾點談談我的感受。首先,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建立並維持社會關係的能力,對將來生活的重要性。有效地與幼兒交流,肢體、眼神、表情等都可以成為交流的工具。非語言方式的交流大多可以放在嬰兒或者稍大點的幼兒身上。用肢體觸碰一下嬰兒,給幼兒一個微笑或者擁抱,這都可以讓他們感覺到你在和他交流,都是在向他們傳達不同的訊號。這些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可以直接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為自己的教育工作又增添新的方式與方法。第二,要重視具體的教育細節。在閱讀中,我有感於作者筆下的案例是形象鮮活的,故事中的老師將幼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細語,整合智慧,將她們的經驗與我們共同分享。

  從這一點我就感悟到細節的重要性,如果自己也能重視日常教育中的細節,將工作中的點滴經驗積累起來,多記錄和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多思考和積累處理事情時的舉措是否妥帖,相信自己會成長的更快。第三,要積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中的每一個都發人深思。在閱讀中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相信細節決定成敗,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加關注與孩子們相處過程中的任何小細節,用心對待與孩子們的每一天,把書中所學恰當合理的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對自己的行為做到了然於胸。只要我們明察秋毫,孩子們就會給我們指明方向。做一片綠葉、一絲春風、一縷陽光,把溫暖和愛帶給最可愛的孩子們!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5

  閱讀《優秀班主任99個成功的教育細節》這本書純屬“無心插柳”。這本書是我在網上為學生購書時順便買的,沒想到隨手一翻,卻如同遇到知音,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不得不承認,在工作繁忙的日子,閱讀那些理論性很強的書籍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而這一本書,與諸多學術著作不同,沒有長篇的教育理論,書中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個淺顯易懂卻引人深思的教育細節故事。書中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示了99個真實教育細節故事,對故事中的內在因素進行了深刻挖掘,遠比關於它的各種理性論述包含更多的真理。

  書中收錄的都是優秀一線班主任的經典教育故事,我一邊細細品味其中生動的事例,一邊回憶我與學生相處的細節,一邊學習書中的教育方法,真是受益匪淺。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在班裡開設了圖書角。圖書角有專人管理,但是因為取閱的人太多,有段時間圖書角狀況百出——圖書橫七豎八沒人整理,剛買的書沒過多久就成了飽經風霜的樣子,有些圖書甚至不翼而飛。我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講愛書的大道理,卻收效甚微。讀過朱國紅老師寫的《聽老師講那閱讀的故事》之後,我也動情地給學生講述了自己小時候讀課外書的故事。聽了故事後,孩子們雖沉默不語,卻用後來的行動告訴我,他們也是愛書之人。沒有大動肝火,沒有講大道理,一個深情的故事,充分發揮故事情理交融的優勢,走進了學生的內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在鮮活的故事面前,自主反思,自己教育。

  書中精彩的細節故事和教育小語不僅讓我創生更多的教育智慧,還給我的工作帶來很多啟發,現總結如下:

  一、 用愛心走進學生的心裡

  愛是教師最美的語言,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樑,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本書12個愛的教育細節,向讀者展現了愛的內涵,愛的表達,愛的智慧,愛的回報等內容,以真實的故事告訴讀者:師愛,無處不在。《一次情不自禁的擁抱》中,教師用一個擁抱拉近了自己與學生的距離;《退一步,海闊天空》提醒我,在必要的時候,放下老師的權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寬容的心態會給予彼此溝通的機會;《愛的“謊言”》使我明白,只要有愛,善意的“謊言”也會美麗,它能喚醒心靈、開啟心智,讓孩子綻放自信的笑顏,讓生命充滿活力……一個個愛的故事,使我對師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愛學生,就是蹲下來看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信任學生,欣賞學生,讓學生在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茁壯地成長。只有手執愛的鑰匙,才能走進學生心靈,開啟孩子心靈的秘密花園,迎接教育的春天。

  二、 用心靈滋養學生的心靈

  學生成長是需要精神養料的,心靈也需要雞湯——瞭解過父母的不易,才懂得人生艱難;感受過醇美的真情,才會有孝道感恩;欣賞過高尚人格,才會有向上向善的榜樣。《相信你自己》中,教師用信賴讓學生在行動中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喚起了學生的自信;《假如你是老師》裡,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換位思考,以假想的體驗獲得真切的感知,對學生進行了尊重老師的教育;《榜樣的力量》中,教師借考驗的名義在開學之初尋找班級正能量,樹立了學生的榜樣,激發了學生求真向善愛美的願望,建立了一個班風純正的集體……我從中得到的感悟是: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臺、工具、手段給學生積極美好的東西,讓積極美好佔據學生的心,讓他們向上、向善、向真,在悄無聲息中薰陶學生,那麼,完成心靈塑造指日可待。

  三、 用細節鑄就成功的管理

  老子說過:“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可見細節的重要性。教育,應該注重細節,細節是傳遞師愛的最佳手段,感動心靈的教育往往從細節開始。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真正做到細緻嚴謹。本書中,《叫出每一個》裡,初次見面,教師親切地喊出孩子們的名字,快速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是疏導不是堵塞》裡,教師注意到班級中性格特殊學生的週記內容,進行了耐心地疏導,幫助學生完成了心願;《善待學生的挑釁》中,教師用敏銳的雙眼觀察到學生的挑釁是一種試探,也是一場特殊的考試,用真心善待學生的挑釁,用細心感受孩子複雜的內心,用細膩的感情滋潤了一顆顆年輕的心靈……諸如這些,無一不是細心教育的具體體現。教師把教育做到了每一個細微處,隨時挖掘教育的契機,因此收穫了教育的芬芳。留心每一處細節,會讓我們的教育更精緻,因為播種行為,收穫習慣。

  上海市特級校長餘慧斌評價這本書——本書看似平常的一個個教育細節故事裡,展示了教師“用心對待每一個學生,用心呵護每一個心靈,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神和智慧。看過這本書,我深刻地認識到,班主任工作不是訓斥、不是說教,它是一種用愛心、細心與耐心去精雕細琢的一種藝術。今後的教育中,我當結合書中所學,關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細節,用愛心、細心、耐心、智慧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6

  本學期,我有幸讀了朱永通老師的《教育的細節》。他在書中直面教育現實中司空見慣的種種問題,切中要害,思想深邃。書中沒有對宏大敘事的理論闡釋,只有面對一個個教育細節的理性思考,既啟迪智慧,又滋養心靈,是追根溯源、探尋教育本質不可或缺的“活的範本”。

  教育無大事,細節見功夫。細節的力量在於捍衛常識。書中對很多教育細節的思考,喚醒了我們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閱讀品味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和朱永通老師一同進行深層次的拷問,繼而反觀自身,或頷首稱讚,或汗顏不已。如《潤澤的座位》一文中,他從女兒受傷的經歷中發現了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細節:如果班級學生數為奇數時,怎麼安排那一個單獨的座位?在慣性思考中多是消極懲罰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小學卻把這樣特殊的座位變成了“表揚的座位”。在鄭也夫先生《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中,我們看到了這一做法和“喜新厭舊”背後的理性分析:“追新”構成的適度刺激,變成了激勵學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發了潛在的正能量,體現了潤澤人性的價值和意義。

  再如:公開課借班上課時,面對陌生的學生如何進行稱呼?朱永通老師為我們介紹了臺灣教師的做法:在課前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白紙(往往是一面已經使用過的),讓學生對摺起來,做成姓名牌,然後寫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課桌的前面。多麼巧妙的舉措啊!可是,日常我們有過這樣的思考嗎?有過類似別具一格的舉措嗎?更如《頭髮上的教育學》,書中針對山東某學生因受不了學校要求其剪髮而跳樓身亡的事件提醒我們不可忽略的兩個基本常識——一是面對“個案”事件,不要動輒就把矛頭擴充套件到學校甚至整個教育的抽象目標上。只有回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常識,才會於事有補,於人有益;二是對於學校“統一要求”的規範,我們要回到“人們認可的規範和他們合理的基本禮儀是有關係的”這一基本常識上來思辨。這種對常識的捍衛,無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亂的“新聞化”狂歡。

  細微之處多常識,細微之處藏卓見。捍衛常識,大而言之就是捍衛未來;小而言之,就是對規律和人性的尊重。細節的力量在於理性的批判和建設。縱觀全書,朱永通老師以敏銳的視角不動聲色地真實記錄了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見所聞。審視之中難免憂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於一時情緒上的發洩和憤慨,更多的是客觀省察後的理性思辨。讓我們在“自己發現”的同時,還能增強“自己變革”的行動力。在《你有傳播意識嗎》中,朱永通老師又語重心長地提醒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三種傳播方式:一是映象傳播(包括圖片、文字說明、影片等)——切記要有原創意識和消毒意識。剔除有違教育原理或現代文明的元素;二是現象傳播(有些事情或事故在學校裡發生的機率難以控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要堅守住一以貫之的原則和底線,避免死纏爛打後的麻煩;三是故事傳播——對學校裡面發生的富有教育意義的事情應及時捕捉,提煉故事,助其成為美談,為學校加分。尤其是傳播工具的管理,如微信、QQ群等要規範化和藝術化管理,讓學校多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少些負面的事故。類似的思考和提醒比比皆是。在逼仄的教育現實面前,人性難免會在種種權衡中被迫萎縮。但是教育一定要直面現實的問題,直麵人性的善惡,不逃避,不偽裝。一味的批判會贏得群情的回應,但這種非理性的情緒宣洩於事無補,於人無益。正如朱永通老師倡導的“一釐米之變”——“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大的改變。”的確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建設之路如何根植素樸的大地,哪怕有暫時的彎路,但拐角處總有會有驚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種子,一份力量,一種希望……

  朱永通老師在《教育的細節》一書後記中說:一本書物理意義上的重量輕如鴻毛,但“化學反應”意義上的重量卻有無窮的意味。豈止如此呢?於他,或許只是個體的“精神側影”,但於讀者而言,這種潛藏的富足卻是一種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裡“自明的火種”,將鼓舞千千萬萬個你我不斷匍匐前行。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7

  我讀了朱永通寫的《教育的細節》一書,下面就說說自己閱讀之後的收穫和體會。

  書中我讀到了很多生動的故事和作者對這些故事的解讀。比如,可以讀到“一釐米”的故事,讀到賈春英老師改變一個同學著裝的故事;讀到原泉州第二實驗小學林校長對非教育行為說“不”的故事以及他的認識:“學校不是為榮譽而生存的,學校是為孩子健康發展而存在的”。從這些故事中,讓人內心感觸很深。

  閱讀本書,使我意識到細節的力量。研究細節可以幫助我們關注細節,從習以為常的細節審視和反思自己整個的教育觀念,研究和改進自己的實踐操作,從細節入手的改變可以使教育觀念和教育的原理、原則落地生根;提供細節變革的參照可以幫助我們教師找到變革的抓手,使變革變得更加真實可靠。閱讀的本質是閱讀自己,閱讀帶來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閱讀中,我不時審視自己是否關注了這些教育細節,在處理這些細節時自己是否合格。審視的結果不時使自己坐立不安,恨不得重新來過。希望自己重新來過,我把這看成自己讀《教育的細節》的最大收穫。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說,不要因為這件好事是小事而不做。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你不能在細節上影響學生,便不能當好學生的導師。要照亮別人,自己身上必須要有火種。空洞的教育不如言傳身教。教育孩子愛祖國,那麼在舉行升旗儀式時,教師首先要做到嚴肅,莊重,不交頭接耳;要求孩子保護環境,教師自己看到校園中的紙屑時,應該第一時間彎腰拾起,而不是漠然走過;教育學生要愛勞動,教師就應該熱愛勞動。教師的勞動是一種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勞動。教師的人格和靈魂並不只是表現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裡,表現在與學生相處的一點一滴中。這些細節就如同一絲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夜喜雨。抓在細微處,落在實效中,品德教育緊靠講道理,提要求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8

  拜讀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細節》,感觸尤深。這部書是深入教育現場多年觀察和思考的結集,“散發著親切的泥土氣息”。

  這部作品是一個獨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識的框架內的平實述說,說出了教育的本質,是以敏銳的眼光,透視了教育行為中的真善美和虛假醜。讀完之後能明晰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好的學校,什麼是好的教師,感受一種“夢在遠方,路在腳下”的平靜和力量。整本書沒有高深的理論,拋卻新潮的術語,矚目於教育的小事、細節,帶你抵達教育現場,為教育做最真實、深刻的“側寫”——這些書評都極為中肯。

  感觸最深的是書中《平等觀念在哪兒》一文,學生向老師問好,老師一臉漠然或最多居高臨下地點點頭,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響學校在區裡、市裡的排名,卻可能給問好的學生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因為這是讓學生忘不掉的細節;某數學老師偏愛某個學生(很不幸,剛好是個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卻讓其他學生都討厭她的課,班裡數學成績年級最差——這位老師可能絞盡腦汁也不會想到是這麼個原因。

  《潤澤的座位》一文中,班級學生數為奇數時,怎麼安排那一個單獨的座位,永通問過許多校長,竟問不出答案——校長哪有心思考慮這麼小的事……作者不動聲色地真實記錄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見所聞,他在那冷冷地說著,尤其是那篇《三個詞彙裡的學校文化》,那個轉自崔永元的關於貧困地區孩子沒見過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讓我笑出了眼淚,笑過之後,眼淚卻還止不住地往下流——在當下充滿“荒誕”的中國教育場,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這樣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聽到,許多來諮詢的家長向我訴苦時,我發現他們說的也都是小事,而對這些小事我卻無能為力。例如,孩子班裡新來了一位老師,來了十天還叫不出孩子們的名字;教師節那天,不諳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說,要去送禮物給新老師,班主任聽了臉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禮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訴媽媽,媽媽一夜未眠,倒不是為禮物沒送出去,只為孩子以後如何在這位老師“手下”學習、生活而擔憂。在書中作者指出;當前教育存在一些誤區比如,無視過程,無視原理,無視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隨心所欲”。於一些隨意的教育細節中滅失了學生的天知,我與此有著很深的共鳴。現在讀讀朱老師的作品,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學生內心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為,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裡”“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路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19

  暑假值班期間開啟的《教育的細節》,一看便釋不下手。書本中的這麼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問題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探索,去發現;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學校和文明,將孩子和身心分離。他們告訴孩子,不需用手操作,無須用腦行事,只要聽,不必說,理想世界不必伴隨快樂??他們要求孩子,去發現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個世界中,他們偷去了九十九。”說的真好,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去尋找孩子喜歡的語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再讀朱老師的《教育的細節》,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兒童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為,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

  《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裡”“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路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其中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事例給教育學專著贏來了很多的吸引力,是為數不多讓我一口氣讀完的一本書。

  確實讓我反思了自己的行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透過這本書的學習,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師,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師作為我接下來的奮鬥目標。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標是如此的明確,合理運用我們的知識,給我們祖國下一代獻上我們這一生的祝福吧!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透過看《教育的細節》這本書我的一些收穫吧,初次看這本書,看到了“一釐米之變”,對這些事例真的是震驚了,句句說到了我們的生活中,難道我們不是這樣做得嗎?真的很讓我們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們沒有注意細節,真的。你認為你每天的每一句話你都深思過嗎,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穫也許並不是我要去注意細節什麼的,而是讓我知道換位思考是多麼的重要,這是素養的提升,這是學習的動力,這是我們教育贏得尊重的最好方

  法,好好去做好換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個教育上的細節了。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免不了要進行相互交流溝通,但是有幾個用語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麼”、“連某某都已經舉手了”、“同學們課上不許(不要、不能)?”這些好像是教師課堂上的常用語言,這裡有幾個共性的問題:一是課堂教學用語的終極目的是什麼,這必須在教師表達之前要構思好。學生在課堂上偶爾注意力轉移現象,這時一句“你在想什麼”,或者用語言對學生的神態進行描述無法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的教學內容上來,反而給更多同學注意力轉移機會。課堂教學的任何用語一定要是對教學任務完成有用的,儘量減少沒有結果或者讓學生注意力轉移的用語。

  課堂,是教師展示自身生命價值的舞臺;教學,是教師職業活動的主要存在形式。課堂中的一舉一動,教學中的一顰一笑,都傳遞著這樣或那樣的意義,有著不相同的意蘊。你想:一句“連XXX都已經會做了,你還不會?”大庭廣眾之下的一箭雙鵰——傷害了兩位孩子吧?教學細節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蘊含智慧;看似簡單,而簡單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學生,充滿智慧,對教育教學有著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顧的教師才能去主動創設、積極捕捉與有效開掘這些精妙的細節,方可於“細微之處見精神”!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篇20

  當我用心讀完《教育的細節》這本書後,不禁心潮澎湃,作者的樸實、真摯深深的打動了我。之前也讀過一些談教育的書,大多重複的框架理論讓人犯困,鮮有像作者這樣結合案例,讓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我產生了種種共鳴,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享:

  一、細節蘊藏卓見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我想,細節不僅僅來源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細節也無處不在,小到和學生的每一個微笑,大到指引學生的理想,作為老師,每天都和學生打交道,這其中會有多少細節啊!最近和辦公室知心大姐朱老師在交流這本書,起初,我對細節一詞概念模糊。我問朱老師細節是什麼?於是,朱老師聲情並茂的為我講述她的故事。她說:“細節就是生活中的點滴”比如,每次開完會後,有的老師起身後將椅子推進桌內,有的老師則不管不顧;比如,學校一樓大廳的門如何開啟方便大家行走?為此,她做了很多實驗,最終選擇向內的門朝外開,向外的門朝裡開,這樣走路就不會多繞半圈。”聽完她的舉例後,慚愧不已,因為這些細節我從來都沒有關注,我也開門,只想著門朝裡開後,前院奔跑的孩子就不會撞傷,但我沒有關注到繞半圈的細節,還竊喜自己的貼心。我想,朱老師此舉,一定是因為有關懷之心,所以才會注意到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而細節的發現來源於內心是否有著對他人的關心和幫助。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

  二、觀念凸顯力量

  在看到《活在觀念裡》這一整章時,前引中的這幾句話我覺得特別好:在我們肉體的軀殼裡,住著一個名叫“觀念”的幽靈,我們日常的教育行為中,時刻撲閃著她的身影,糟糕的是,我們往往要等到把教育搞砸了,才意識到觀念這個幽靈的存在。在最近的課堂中,有一課題為“一‘mu’不一樣”,週一在6班上課時,我引出課題,本意識地將“mu”的發音讀成“mo”,沒有一個學生指出我的錯誤,而我也堅信自己的正確讀音,可當我走向四班時,照例讀出課題,這時孩子們立刻指出錯誤,說讀音為“mu”,因為自己的觀念問題,我還加以反駁,堅信自己讀得正確,在我們的再三爭論下,我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回家查字典。下課後,我又將此事說給辦公室大姐一朱老師,她也告訴我讀“mu”,這是多音字,組詞分別為:一“mu”一樣、“mo”型。然後,我又查了度娘,原來在這裡真的讀“mu”,並且原型拼音為一聲,朱老師為我講解完拼音和字音後,這才慌然大悟。隨後,又問我:“那你下節課怎麼辦?這件事就過去了嗎?”我點點頭,堅定不移的說,我選擇不再過問此事,於是朱老師又開始苦口婆心。最終,我選擇給全班學生道歉並承認錯誤。用朱老師的話說,老師向學生道歉並不丟人,反而能讓學生更加信任。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及時更新自己的觀點,讓自己的思想與時俱進,如果我不承認錯誤,可能給好學生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甚至討厭我、討厭我的課程,最後的結果將一發不可收拾。

  三、平等對待學生

  感觸最深的還有書中《平等觀念在哪兒》一文,學生向老師問好,老師對學生的問候漠然處之,這讓我想起有次開會,王校長在會上要求老師們積極回應學生的問候。起初,我匪夷所思,這麼小的事還值得大動干戈的在全教會上提醒麼?讀了此文後,我才明白,王老師不是在小題大做,因為問候是雙向的,是情感上的尊重,漠然處之,則是對情感的破壞,我們對學生情感習以為常的忽略行為,日積月累,會導致他們的人格上佈滿冷淡與冷漠的陰影。

  其次,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總會偏愛好學生,對差生則會恨鐵不成剛,其實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優缺點。記得四五班的何翰林,什麼作業都不按時交,我的美術作業也不例外。起初,我用了恐嚇、懲罰等辦法都不盡人意,後來,我讓他每節課都來我的講臺,跟我做同桌並告訴她我們是好朋友,這個座位是誰表現好才可以來跟我當同桌,外加每節課3分鐘的循循教誨。最終,這名學生有了好轉,我的作業按時交了也聽話了,我不知道是因為我的嘮叨讓他折服還是因為習慣,但孩子的進步讓我明白: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在我們的目光之外成為“局外人”,每個學生都想讓老師關注、鼓勵。老師的態度和方式,將會改變學生的人生。我想,這或許就是平等的力量吧!

  四、溫和對話孩子

  在這一章節中,給我啟發很大,那鮮活的例子使我頓悟:自己的言行決定著學生的一切,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用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切記使用語言暴力,用書中所說: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固然做不到口吐蓮花,但至少可以選擇閉口藏舌。在審視自己的教學中,發現自己對學生缺乏耐心,語言粗爆生硬,時而用強制命令式的語氣:如:“完不成作業就罰三張”“隨便”等,這種粗暴語言,只會使孩子不聽教誨,心懷怨恨,在今後的日常教學中,避免粗暴,要透過關心、愛心跟孩子溝通,多表揚學生,時刻謹記;舌頭的搖動,關係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和自尊。

  細節決定成敗,教育的改變,往往是先從教育的細節的改變開始的。品讀《教育的細節》,樸實的文字滲透著細節的力量,我將沿著作者的路,把他的思想融進我的教學實踐中。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時刻審視自己,從生活、學習等方面,全面教育和關心學生的成長。最後,想用文章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分享:教育,就在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之中;每一個細節,都又蘊含著獨特的教育內涵。讓我們一起走進“教育的細節,去細細體味教育的獨特韻味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