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那麼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歐洲最低;亞洲淨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佈與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2

  1、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背景

  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佔國土面積的2/3。隨著我國山區人口的增長,對山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無節制的開發,使許多山區的生態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

  我國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東臨海洋的廣大地區,低山丘陵連片集中分佈,被稱為“南方丘陵山區”。南方丘陵山區的整治開發是我國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

  2、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特徵

  分析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主要是和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找到我國這個區域的特殊性。

  從全球看,南北迴歸線附近的廣大地區分佈著大面積的沙漠或乾旱草原,被稱為“迴歸沙漠帶”。同緯度的我國南方丘陵,由於受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溫暖溼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溼潤,天然植被多為亞熱帶、熱帶常綠林,成為迴歸沙漠帶的“綠洲”。受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山區的溫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徵。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多種經營之利。

  3、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資源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

  分析南方丘陵山區的農業資源時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溼熱的季風氣候和崎嶇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優勢:光、熱、水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地區配合較好(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由氣候帶來的農業生產潛力較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週期短,優勢品種多;土地型別多樣,自然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經營之利;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

  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後;受旱澇災害、低溫凍害、乾熱風等多種氣象災害影響;生物資源利用品種單一,且保護不力,物種減少,瀕危物種增多,沒有把生物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土壤中,貧瘠的低產土壤分佈廣泛,需要改造。許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某些地區山坡水土流失成為裸岩等難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強度較大的暴雨較多,地表侵蝕作用強烈,地形複雜,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生態環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負載較重,人地關係矛盾明顯。

  綜上所述:本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潛力、開發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並且具備勞動力資源充足,鄰近商品糧基地、工業城市與海港,市場廣闊等有利條件。

  4、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強度大,地表侵蝕作用強烈;②人為原因:因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導致的過度開荒、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生活能源問題。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②推廣省柴灶;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發小水電。

  5、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山區經濟日益繁榮。

  ②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由山頂至山谷依次為“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草地──農田──魚塘”。這種“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農業佈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是一種建立在生態良性迴圈基礎上的生態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協調並舉。

  ③河南省商城縣大別――桐柏山區的優勢資源系列開發:A:淮南麻鴨系列(孵化→飼養→收購→加工(農副產品)B:中華獼猴桃系列(野生獼猴桃採摘→加工(獼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殘次木材系列:(殘次木材收購→木材加工→木製件銷售)透過綜合加工,使農林產品成倍增值,農民收入大增。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3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後,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於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源於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見下圖)。

  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線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佔優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海口處,由於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託,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4

  1、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2)異:

  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佈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6、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絡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澤分佈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絡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曆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後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5

  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採――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1)龐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汙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範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佈於東部地區,這裡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釋出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1)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2)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3)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於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6

  1、地震

  (1)我國地震的基本特點:分佈範圍廣;頻率高,強度大;震源淺,危害大。

  (2)我國地震多發的原因:處於地殼活躍地帶

  2、泥石流和滑坡災害

  (1)泥石流:定義: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2)型別: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溼潤、半乾旱氣候過渡帶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發生的條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區

  ②岩石:破碎,鬆散碎屑物質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層缺少保護

  ④氣候:暴雨或連續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彙集

  (4)泥石流分佈地區:

  以燕山、太行山、龍門山、邛崍山、大涼山和烏蒙山一線為界;以西:呈帶狀或片狀;以東:呈零星分佈

  (5)滑坡

  ①定義:是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

  ②我國滑坡的分佈:

  空間分佈: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為界;東部:稀疏;西部:密集

高一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7

  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佈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氣東輸工程: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

  (3)主幹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

  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

  ②西部能源豐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導能源,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為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佈總體特徵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佈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採已到了中後期,西北則成為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採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5、西氣東輸的影響: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最佳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畫質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

  (3)加強區際聯絡,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透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