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通用7篇)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通用7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1
眾所周知,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孩子們到三年級下期已經掌握了20xx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學法已不再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作為過渡性的一個階段,閱讀和寫作教學作為初步的滲透,課標中也未將其列為教學的重點。但是,鑑於語文課程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教學中必須堅持“興趣先導,學會學習,整體推進,螺旋上升”的指導思想,以保證知識的連貫性和滾動提高的特殊性。教學中我牢固堅持以詞句教學法為重點,以生字,閱讀、寫作教學為依託,貫穿始終,環環相扣,互為促進,滾動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強化“五字訓練法”。
五字就是“讀、標、注、劃、思”即讀五遍課文,標出自然段,把生字條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當中,劃出不理解的詞和句,思考課後問題。這是我對課前預習時提出的要求。我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真正做好預習,也可以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四”即每天積累四個好詞語
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好詞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個好詞語,要求會背,理解意思,初步會用該詞語說一句話。對程度好的同學,外加好句子兩個。允許在課文中摘抄,鼓勵在課外抄錄。這樣做既給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又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大增強。
第三“三”即強化“三步生字學習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仍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三步生字學習法”的第一步是“識別字音,字形,這都在預習課文裡進行,使學生對生字的正確讀音和寫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課堂中辨形辨意”,堅持“字不離詞”的原則。結合文中的詞語分析字意,初步學會口頭應用。第三步是“單元鞏固法”。這是糾正錯別字的重要階段,運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錯字等多種靈活方式,檢驗鞏固學生對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對本階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採用在書上用紅筆圈記的方法,縮小複習範圍,不定時抽查。
第四,“二”即堅持每天20分鐘課外閱讀
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堅持20分鐘閱讀,內容不限,可以是優秀作文,童話故事,也可以是報刊雜誌。讀後填寫讀書卡,家長簽字,每週老師進行檢查評比。在評比中,結合好的閱讀典型,逐步向學生滲透精讀、略讀、速讀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先從精讀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認真讀,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不懂的字詞及時找工具書解決,對不理解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發問。這樣做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慾。在班級中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氛圍,對學生詞語的掌握,理解和應用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一”即每天一篇日記,每週一篇作文
歸根結底,學生寫作能力的展示,是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觀的體現,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所以,儘管新課標對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但結合學科特點和新教材的需要,從孩子們入學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學始終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實踐證明其輻射帶動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從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做起,採用“一字多詞”的方法選職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讓學生擴詞,多多益善,然後鼓勵學生用喜歡的詞說一句簡單的話,這一學期,以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為主。
口頭說句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引導學生邁出了第二步-----寫句。這一階段分三步走:先寫簡單完整的一句話,再適當地擴句。即為句加入一些恰當的定語、狀語、補語(當然給學生不講這些語法知識),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進一步將句中的定語、狀語、補語成份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將原句分解成一段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使學生興趣盎然,願意去學。
有了寫片語句的能力,我就指導學生摘錄片斷和寫日記。這個階段我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貼近生活,激發興趣。我指導學生觀察季節變化 ,指導寫景物,寫水果。對照家庭成員和班級同學,指導學生記人物。結合節日慶典,學校活動,指導寫敘事。二是明確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數要夠,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優美的詞語適量的修辭。第三步,指導在立意上有所突破。這一步主要透過作文講評課,由師生在講討論中完成。我重點抓住寫作前的指導和批閱後的講評兩個環節,向學生滲透列提綱,多次修改,結構分段等寫作基礎知識,為學生們到高年級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語文教學中,我還感到有一點要特別引起大家的重視。就是堅持把握教材和開發課程資源相結合,我們現在用的北師大版教材,每一冊書中都有一個開放性單元,比如本冊有一個單元即“特產”。我們教學這樣的課文,一定要發揮地方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課下做大量的工作,自己編排一些本地的特產的小文章,小故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對他們進行了熱愛家鄉的教育。
北師大版的教材特別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課文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但傳統教材中的一些常規性的訓練的內容大大減少了。大家有個突出的感覺是現在教材越來越不會教了。其實是編排簡單了,但是老師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平時僅僅按部就班照本學科遠遠不夠了,平時我們要穿插一些基礎知識的學習,如修辭手法的訓練,修改病句的訓練,句子變換的訓練等,以使學生全面掌握語文知識。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粗淺心得,以此向大家學習。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2
一、明確早讀、午讀的教學目標
早讀、午讀課,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記憶能力、審美能力,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僅具有擴大學生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美學薰陶的功能。所以早讀午讀課的教學目標依然豐富多彩,每一節課都朝著既定的教學目標努力,同時也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課堂質量。
二、如何上好早讀、午讀
(一)明確早讀任務。
早讀、午讀課最主要的任務當然是朗讀與背誦,那麼讀什麼,背什麼,完成多少任務,任務要適中,要讓多數學生有信心完成任務。
(二)創造競爭向上的氛圍。
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事實證明,在早讀、午讀課上引入競爭機制,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筆者曾做過多次實驗,一堂早讀、午讀課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看哪一組背得快”活動,每一組透過背誦的,依次到黑板上簽名,看哪一組透過率高,一節課下來完成任務情況出人意料,那些平時拖拉的學生為了本組集體的榮譽,竟然也不甘落後。早讀結束,及時評比,以一些小獎品予以獎勵,能大大提高學生積極性。
(三)怎麼讀。
1、領讀。
學生的朗讀水平參差不齊,個別學生也許會背誦這篇文章,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經會讀這篇文章,能讀好這篇文章,教師在早讀課上還要領讀,也可以讓一些朗讀能力強的學生領讀,讓大家讀準、讀好、讀出美感,讀出享受。也可以讓一些朗讀能力差的學生讀,邊讀邊點撥,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
2、朗讀比賽。
個人與個人,一小組與一小組,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比賽,聽朗讀帶,看誰讀得好,看誰讀得快,看誰讀得有感染力,詩歌朗誦,分角色朗讀,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3、背誦比賽。
比一比,誰先完成任務,哪一組完成任務的人最多。看誰背的詩歌多,以“春”為內容,看誰背的詩句多……組與組比,男女生之間比,對錶現突出,進步明顯的要及時予以獎勵,對落後的要予以指導。
三、讀書管理
1、設立讀班長。專職管理早讀、午讀。對早讀、午讀情況進行管理。
2、每天、每週進行評比,對出現的情況及時反饋。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3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面對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份使命,我深感責任之重大,我覺得,要上好課就應該瞭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圖,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
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型別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平時和語文組的老師們討論,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說,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松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穫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著。
三、激發興趣——樂意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四、變換形式——“玩”中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遊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遊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遊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如在教學課程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上的插圖,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再理解課文的含義,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複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遊戲。如“鬥”字的筆順,口令如下:“鬥”字怎麼寫?“鬥”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複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遊戲。
五、加強學生課內外學習能力。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透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通常情況下,上課期間我不僅講授課文知識,還訴說了一些課外的知識,激發孩子的興趣,為閱讀打下伏筆。
語文教學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工作,在今後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更好的為語文教學服務。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4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集體生活還沒有成為獲取精神營養的源泉,那麼他的心靈也不會產生其它精神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虛的毫無生氣的。”“無限相信書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近代科學研究表明,讀書是對人的潛能的綜合開發,讀書就是獲得豐富的能源,使人的潛能和素質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由此,開拓廣泛的閱讀空間,多方面、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應從多角度入手,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結合自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我從以下七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營造閱讀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樣的,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指導閱讀實踐,培養閱讀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說:“養成良好習慣必須實踐。換句話說,那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心裡知道怎樣怎樣,未必就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小學生由於閱讀習慣差導致閱讀效率低。對他們閱讀習慣的矯正可以從兩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在閱讀時,教師應明確要求:讀書時,要逐字逐句地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寫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要查字典理解等。
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在閱讀時動手做標記或批註的習慣,如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進行圈劃,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註。這樣,能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促進他們邊讀邊思考。
三、重視課堂教學,提高閱讀能力。
1、讀懂。
讀懂,即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學生基本閱讀能力的形成,在於教師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訓練。 “帶領學生從文章走個來回。”就是說,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從整體思考也指明閱讀是一個“整體——區域性——整體”、“語言——思想——語言”的反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教師任務是使學生讀的更好,最終能夠自己去讀。
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邊讀邊思考的辦法。讀有多種辦法,有誦讀、朗讀、默讀、個別讀、齊讀、範讀等等。不管是那種讀法,教師都要提出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讀一遍就要一遍的收穫,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去讀。
2、會讀。
會讀,即初步形成正確的閱讀的策略:初步學會瀏覽、略讀、精讀的方法,初步具有整體上把握自己閱讀方向、正確運用閱讀策略的能力。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具體地說是:會用精讀的方法,正確而又創見地理解閱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閱讀的目的。精讀,就是對文章逐句誦讀,仔細揣摩,領會要旨的一種閱讀方法。精讀有利於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勢,有助於提高閱讀的深度。精讀訓練的要求是:
(1)、規定閱讀的方向。即精讀前確定精讀的主要問題。
(2)、指點閱讀的程式。一般都應該按“整體感知——區域性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使之理解課文。
(3)、指點閱讀的方法。包括運用基礎知識指導讀解的方法和運用閱讀思考剖析讀物的方法。指點閱讀的常規。如:查檢、參考、圈點、批註等。
3、學會精讀。
閱讀是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多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美化學生的心靈。閱讀分為精讀和略讀,略讀是粗略的讀,為的是博採,精讀要讀透讀懂,精讀和略讀相輔相成。針對小學生讀書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現狀,我在班級中專門設立了閱讀賞析課,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去分析、積累、背誦,培養學精讀感悟的能力。讓學生做到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4、學會選擇讀書。
知識如煙波浩淼的大海,書多如沙礫,寮如繁星。在此中間有一部分書需要精心研讀,有一部分書要遠離(內容不健康地書)。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高尚的人交談,讀一本壞書比不閱讀還糟糕,因此,對於小學生課內外讀什麼書,語文教師要做精心的指導。根據新課標要求的小學生各年齡段閱讀書的篇目,採取了向學生推薦和向家長列書目清單介紹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有選擇性的購買、閱讀書籍,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擴大閱讀的視野。
總之,閱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新的生活領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並重視閱讀效果,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5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透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何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呢?下面就談談自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
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設計課堂教學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才有課堂的高效。設計知識呈現的方法,設計邏輯思維的過程,設計與學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師理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應積極主動隨時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教學活動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而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遊離於學生思考和生生互動之外的。
二、要有正確的引導,恰到好處的啟發。
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後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上來,然後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了。這樣犧牲的卻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的空間和權利。與其說是引導,倒不如說是‘“牽引”,因為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被抹殺了,而是被動地跟著教師轉。在學生出現的問題點上,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時,作出恰到好處的啟發,讓學生茅塞頓開,打開了思路,延續了思維想象。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學習效率提高了。
三、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計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學起來的教學環節,更應體現一個“趣”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所謂“趣”就是課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願意學,樂此不疲。教學中有許多時候可以讓孩子透過運用表演加深對課文理解,比如:在教學《小雨點》一課時,當學生讀到“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裡,花兒樂得張嘴巴”時,就讓同桌二人表演讀,一個有感情朗讀,另一個雙手張開在下巴下做出花開的動作。使學生透過動作表演理解“花兒張嘴巴”就是花開的意思。同樣“魚兒樂得搖尾巴,苗兒樂得向上拔”也讓孩子做出魚在水中歡快遊動和苗兒挺拔生長的樣子。在孩子感興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也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閱讀教學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把認知與煉能有機融入到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就會在興趣中顯現,學習能力就會在學習中形成。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四、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中央教科所張田若老師也指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在語文教學中,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在不斷的練習中薰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正如葉聖陶先生所倡導的:“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心不到,則情無共鳴。文字與生活之間的聯絡 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 朗讀目的與情感之間 朗讀時間與情感的聯絡。
五、把創造的樂趣帶給學生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髮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嚐創造的樂趣。在教學了《狐狸和烏鴉》,大家都說:狐狸是個很狡猾的壞東西,專門欺騙其他小動物。有個學生卻提出:狐狸是很聰明的,它能夠想辦法從烏鴉的嘴裡得到肉,我們應該學習它遇事多動腦筋。這個學生,打破了定向思維的模式,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這是一種超越,是真正意義的創新思維。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鼓勵他們的創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無疑,對話將成為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態。它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在這個流程中,師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之中。那麼,如何使對話能優質、高效地展開呢?交際學理論告訴我們:必須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新形態,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師生關係的民主、平等、融洽、親和,將使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悅。此情此景中,學生能大膽展示心靈的自由,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其次,要有寬容的胸襟。提問時,教師都希望學生能作出準確的回答,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個時候,一定要寬容,要有耐心。只要學生能沾一點兒邊,就要加以鼓勵、引導,不要用標準答案去統一學生。即使是違背主旨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也應給予一定的理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地改進教法,真正把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學習機會,使他們的個性在嘗試中得到發展,為學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與人合作,學習在競爭中求發展,把獨立學習,小組學習,班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使學生在生動活潑地學習中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成為21世紀的創新人才。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6
(一)讓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
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材料的感知,人們在長期的語言活動中形成的對語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覺的、敏銳的感受能力。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我在教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荷葉圓圓》一課時,覺得那篇文章寫得實在是很美。“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小水珠說:荷葉是我的搖籃。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眨著亮晶晶的眼睛。”這段話無論是遣詞還是造句,我認為都是值得學生們去學習和體會的。於是,我就讓他們反覆地去讀。結果,他們很快地就領會了其中的“滋味”,達到了訓練語感的目的。再如《春雨的色彩》一文中這樣寫道: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輕輕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小燕子說:“春雨是綠色的。你們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綠了,春雨淋在柳樹上,柳枝也綠了”像這樣的段落,我想唯獨讓學生們在充分地朗讀後才能領略到它的美。請學生事實豐這種感情讀一讀,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再仔細朗讀,品味文章的妙詞佳句,欣賞文章的語言情境,使學生的語感在讀書中不斷加強、鞏固。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仔細品味,既可提高對詞語的感知能力,又可訓練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
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朗讀比較中我們同樣能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得是否精妙,從而達到學習、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如《柳樹醒了》一文中這樣描寫柳樹:“春雷跟柳樹說話了,說著說著,小柳樹呀,醒了。”把“醒了”換成“綠了”、“軟了”、“高了”等詞語好不好?行不行?我是讓學生們反覆去朗讀,然後比較體會,逐步培養他們對詞語的敏感性。再如《小夥伴》一文中,“安娜又說:“你大概是丟在公共汽車上,忘記拿了。以後可保管好自己的東西。””句中加點的詞語,能去掉嗎?如果去掉,效果怎樣?透過比較,朗讀,學生髮現加點詞語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這個詞很恰當表明了安娜當時不僅沒有用實際行動去幫助瑪莎解決中餐的難題,還在一旁無端地猜測和說教著。
(三)讓學生在讀中去發現,去創造,產生新的思想。
朗讀,就一般意義上講,就是其實把書讀熟,但讀熟了還能怎麼樣?要有創造,要發揮想像。這就要求,老師要在朗讀的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透過透過朗讀來解決問題,在朗讀中發現並有所收穫,這樣朗讀就會成為學生的樂趣的源泉。在教學《科利來的木匣》一課時,學生透過讀最後一段,弄清了課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麼?”此刻,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媽媽又是怎麼找到自己的箱子的?這能說明什麼呢?”學生透過閱讀課文,發現媽媽還是數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說明什麼呢?學生髮現了,原來生活中也有不變的事物!你能在找到這些不變的東西嗎?學生興奮了,太多了。與前面的話,合起來怎麼說?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但也有些事物暫時沒有發生變化——這可是哲學上動靜原理啊,學生們卻能發現它,多讓人激動。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心得7
這次培訓為全市的語文教師搭建了一個同行與同行交流與學習的平臺,把自己在工作中的點滴經驗變成了共同探究,及資源的共享,使以前分散雜亂的教育資源得到最佳化,對新課改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們是一個學習提升的良好機會,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與舊的教學理念碰撞與融合的契機。現將這幾天的學習體會整理如下:
一、新的教育理念是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
聆聽了特級教師的理論知識,每一次的專題講座都是那麼精彩,對我都是一次全新的充電。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當今,更需要每一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不斷進行自我總結、反思、提煉,使自己站在更高的理論高度去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二、課堂實踐探討是提升理論的條件
在說課、上課、評課的課堂上,老師們的精彩說、上、評活動,一次次激起了我內心的感應,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這種理論和實踐的對話中,我收穫著各位優秀教師們教學經驗的精髓、理論的精華。讓我進一步體會到了課堂教學藝術的靈活性、趣味性、多樣性。其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尤其重要,語言藝術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視,因為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需要有趣的東西來吸引他們,只有他們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一節優秀的課堂實錄來自於教師高超的課堂組織藝術
聽了《田忌賽馬》、《橋》、《圓明園的毀滅》、口語交際《男孩和女孩》等課堂教學,每一節的課堂組織都是那麼富有新穎,讓人耳目一新,課堂閱讀是那麼的富有感染力。時時處處滲透著教師的教育智慧的火花,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之紮實。 那豐厚的教育內涵,體現了一堂語文課就是一節藝術的展現,名師的語文素養凸現出來。 四、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領者。只有把學習的選擇權真正歸還給學生,學生才有了獲得主動發展的前提。 他們成長路上的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作為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面對新時期的人才要求,我們要準備什麼?做什麼?首要的是我們要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這就是我們這次培訓的宗旨。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這個學習的機會,從中汲取營養,為做一個合格的市級骨幹教師而不懈努力。
總之,透過本次的培訓學習,使我對小學語文新的教學理論有了新的認識。作為語文教師,自身的語文教學能力是事關教學優劣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不斷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首先,我們要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讓自己不再淺薄;其次,要拓寬我們自身的知識視野,讓自己不再閉塞;最後,要陶冶我們自身的道德情感,讓我們不再簡單粗暴。所以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不斷拓展自己的閱讀面,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把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結合起來,使自己無愧於“人類的靈魂工程師”這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