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摺疊》讀後感
《北京摺疊》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京摺疊》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摺疊》讀後感1
這位清華物理系畢業的妹子憑中篇科幻小說《北京摺疊》獲得今年的雨果獎(Hugo Award),這個獎項是由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簡稱WSFS)為紀念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設立的科幻小說獎項,該獎分量之重,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
這是雨果獎設立以來,亞洲人第二次獲獎,眾所周知,第一位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作家是寫出《三體》的劉慈欣。
我一直很想細細的看一遍,但是各種讀後感和推薦類文章就像劇透一樣影響我看原文的心情。漸漸的,我透過一些讀後感明白了《北京摺疊》的梗概,這樣一來沒有特殊情況也就不用看原文了。原因是:太寫實了!一點也不科幻。(流淚臉)
我從讀後感中看到這兩段原文:
“摺疊城市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
大地的兩側重量並不均衡,為了平衡這種不均,第一空間的土地更厚,土壤裡埋藏配重物質。人口和建築的失衡用土地來換。第一空間居民也因而認為自身的底蘊更厚。”——(引自《北京摺疊》郝景芳著)
我的個人理解是:作者設計了一個略帶科幻的場景,用實筆寫出了人類社會的三個階層不同的生活情況,原文第一段描述的是三個階層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包括享受生命和陽光的時間在內的資源不均衡。
導致這種不均衡原因卻被作者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原文第二段要表達的是:第一階層人少,資源當然就多一點,不然就不平衡了。
好吧,這就是二八原則內在的本質額……也正是我沒事總說的那句話:“很多事情看似不平等,其實是平等的;如果看著不平等,是因為沒有看到事情的全域性。怎麼看到全域性呢,站的高一點!”
這話放在這裡,很多人讀了都表示很不爽,說我真欠揍!為什麼呢?因為大家是有“道德”的人。大家認為我沒有體會到低層人民的艱辛,站著說話不腰疼。“道德”的同情心驅使大家認為我欠揍,甚至會拋過來“五毛”的帽子扣我頭上……
但是這話是在專案管理例項中,團隊中有人太過自私影響到了全域性或者是因為太自私了影響了他本人的工作積極性的時候,我說出來用於協調或者激勵團隊成員的。
這時,同樣的話,大家又都感覺說的有道理了,表示不想揍我,“道德”又驅使大家認為那個自私的人欠揍。
所以,讀完《北京摺疊》的讀後感,我的感想有以下幾個:
1、研究各種文字時,要有環境的概念。單純去摳字眼,只能是小學二年前之前要做的作業,長大了就不用總去做了。
2、就當今科技發展程度來看,歷史暫時沒有真相,因為真相是動態客觀存在,難以記錄。就算是歷史影像有儲存下來的,也是記錄了動作之類的外在資訊,人物的心理活動和事情的內在關聯是無法記錄的。專家學者們為了解釋清楚一些事實就無法避免要去做推測,推測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受到推測者本身存在的各種因素的影響。追求歷史的真相是沒有意義的,研究歷史的意義在於找到規律,以史為鑑。模仿歷史上成功者的表現也是要看看是否和當下的環境相適應。
3、人類社會一直都是分階層的,大家關注的往往是物質方面的階層。其實精神層面也分階層(臺階層次),同樣也是二八原則類似的資源分配。此觀點另有文章介紹。
4、“道德”某些時候可以成為武器,現在已經被濫用了,出現了各種“道德綁架”。但是少數人是利用“道德”武器用以攻擊他們的敵人;大多數人,是被煽動性的文字洗了腦,轉而拿過這武器,給相關的人或者無關的人無形的“道德枷鎖”。這就又回到第1點了,同樣文字擺在那裡,讀出來的意味卻大不同。
以上四點跟《北京摺疊》有關聯嗎?有的,就是我今天早上看了一篇《北京摺疊》的讀後感想到的。難道沒有關聯嗎?(偷笑臉)
《北京摺疊》讀後感2
中國有兩部小說全球科幻界大獎——雨果獎,劉慈欣的《三體》和郝景芳的短篇小說《北京摺疊》。
《三體》是科幻鉅著,講得是比較恢宏,是對宇宙間文明間碰撞的探討。
《北京摺疊》就現實的多,從一個小老百姓的生活講起,從一個拾荒人的爸爸想要讓孩子上一個好幼兒園講起。
故事是這樣的,老刀作為一個拾荒人只是日復一日的在黑夜裡勞動著,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女兒糖糖上一個好的幼兒園。
可是拾荒的收入太低,不夠孩子上學的錢,於是他決定冒險犯法,幫一個第二空間的人到第一空間送信,因為這三個空間在法律上是不允許私下互相聯絡的,而人員非法流動就跟偷渡一樣,是要受到法律的審判的。
文中透過老刀送信,用主人公的視角展現了三個空間:第三空間是底層工人,第二空間是中產白領,第一空間是特權階級,他們享受陽光的時間不同,體驗生活的內容不同。
當老刀從第三空間艱難的偷渡到第二空間時,他第一次發現“太陽居然是淡白色,不是黃色”,原來第三空間的人只能在黑夜生活,他們是沒有權利見到真正的太陽。
這是文中第一次正面展示社會階級不同,各自境遇不同。
緊接著,老刀聽第二空間的客戶,正上研一、在金融公司的實習生秦天,他眉飛色舞的談論著自己的愛情,而老刀驚異地發現,一個二十出頭的大男孩賺的錢是他這個四十八歲中年人的10倍,而老刀從來沒敢奢望過愛情,一直都在忙著生存。
文中還展現了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在城市建設、人員著裝等等的不同。
等老刀偷渡到第一空間時,發現這裡比第二空間更好,首先震撼老刀的.是生平第一次看到太陽昇起。
“太陽緩緩生氣,天邊是深遠而純淨的藍,藍色下沿是橙黃色,有斜向上的條狀薄雲。”而老刀的反應是,“站起身,向太陽的方向奔跑”、“他從來不知道太陽昇起竟然如此動人”。
一個在北京活了快五十年的人,竟然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太陽,可見等級分化剝奪了人多少的權利,連享受最自然的陽光都變成奢飾品。
緊接著,老刀找到了收信的人,一個清秀的年輕女孩,這個女孩並不是秦天說的那麼完美,而且即將嫁給一個長相平庸的中年男子,結婚的理由不是愛情,而是家境相仿。秦天口中的女神,不過是有著愛情幻想,卻在現實生活面前退縮的小女人。
老刀又在蟄伏準備逃回第三空間時,在第一空間看到了這輩子沒有見過的住宅、食物等等,也機緣巧合知道了摺疊世界的秘密——第三空間的人已經被社會腳步淘汰了,他們對社會發展已經毫無意義,只是被統治階級用另一種方式保留在第三空間,而且如果政策改變,他們賴以生存的工作很快就會被機器全部代替。
老刀知道這一切的時候,茫然、無助、麻木。
“他覺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許真相,因而見到命運的輪廓。可是那輪廓太遠,太冷靜,太遙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了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如果只看清楚一些事情,卻不能改變,又有什麼意義。”
當他帶著偷渡回來時受傷的身體,回到第三空間時,發現房租漲了,他意識到第三空間與第一空間的差距,他知道什麼是美了,可是第三空間的人不需要那樣的美,他們依然掙扎在生存線上。這就是底層人的生活。
可當他看到自己的女兒糖糖時,對女兒今後生活的幻想,又支撐他繼續的生存,繼續的工作。
這個故事用科幻的手法,非常形象的展現了不同社會階級的不同生活狀態,這種對比是鮮明而立體的。而且文中列舉了一些比較有標誌性的內容,比如:空間不同看到的太陽不同,階級不同生活環境不同。
而階級比較固化,很難有上升通道,每一次階級的躍升除非這個人非常卓越,否則所有資訊交流都是違法的,人員到其他空間的活動只能是非法偷渡,這種所謂的法律,所謂的社會管理制度,實際上是階級森嚴的寫照。
老刀發現,自己無力改變這些,命運都被一雙無形的手所擺弄,自己是否能夠生存,並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統治階級的政策。
這篇文章沒有憤世嫉俗的控訴,而是沉思、冷靜的探討,是否有一種可能、有一種出路,讓第三空間的人能融入社會,而不是被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