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1

  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是老師規定的必讀書目。五年過去了,再翻閱有一種久違的感覺。作者在中國的大學讀過書,教過書;也在美國的高校讀過書,教過書。他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為副題,從他年幼的兒子礦礦在美國所受的教育與在國內的教育相比,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本書將他直觀的所見、所聞、所思給記載了下來,在一種質樸的文風當中向讀者貢獻出充實的內容,無論對於教育工作者,還是關心孩子的家長這部書都值得一讀。

  一、創造效能不能教?

  作者從兒子礦礦的經歷開始說起,兒子三歲時,作者出國讀博士。也是在那個時候學國畫,後來收到了妻子寄來的一副畫,畫的是竹子。作者的同事和老師不敢相信是他畫的。後來孩子也跟著去美國了,學校讓孩子親歷市場經濟,礦礦和同學成立了繪畫公司,最後賺了50美元。礦礦五歲的時候,把他送到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班。誰料,去了五次就不想去了。原因:“老師根本不教繪畫。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老師一點都不管。這點道出了美國老師的教育理念,再說說孩子,美國孩子在畫完畫後,是從來不問“像不像的,只問“好不好?”也只有在他們認為好的時候,才問“好不好?”如果他們自己認為不好的,一扔了之。

  問“像不像”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都會習慣性地以“像不像”來要求自己,生活中也時時以“像不像”來評判做過的事。而美國老師只出了一個主題,讓孩子們自由發揮,五花八門的“一塌糊塗”的畫,評判的標準是“好”與“不好”。我們的教學主要以“定向思維”為主,從黑板——學生眼睛——複製,而美國主要是形象思維,用心去學。所以從繪畫方面來講,眼睛裡的畫是別人的畫,只有心裡的畫才是自己的畫,才是有創造的畫。繪畫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可以被創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種扼殺創造,重複他人的一種技能。關鍵是採用何種方式。而且創造性不能教。創造性只能培養。創造性是鼓勵出來的,是培養出來的,她需要環境。所以,對於我們老師而言,應該去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

  二、到大學階段才做學問嗎?

  在中國,通常的認識是,研究是屬於高階科研人員的事。研究能力也不是人人都有的,獨立研究,應有豐富的基礎知識之後,並在研究能力逐步完善後才能進行。因此,大學四年本科畢業後,如果考上了研究生,那才開始研究。而在美國。美國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要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因為許多美國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和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時也能在研究中學到書本知識和實踐中的知識。

  五年級時候,礦礦的研究就從簡單的材料整理進入到問題研究了。他根據自己興趣點漫畫和卡通畫,提出了卡通畫和漫畫未來發展的見解。儘管他的老爸評價說研究散亂,不夠嚴謹,缺乏科學性,但是創新意識和獨立意識,是顯而易見的。

  七年級,礦礦獨立完成了“百分之百“的科學研究。研究什麼?左思右想後,課題很異想天開。測試小老鼠的決策能力?這個課題太離奇,太出格。關鍵是怎麼研究?他選擇用食物引誘老鼠鑽洞。設計了幾種方法:第一階段訓練小老鼠鑽洞,第二階段,讓老鼠知道左邊的洞不通,右邊的洞可以吃到食物。最後提供結論的階段。他的結論很精彩。他沒有支援老鼠沒有決策能力,也沒有支援老鼠有決策能力。他最後的結論是:“老鼠沒有作出複雜決策的能力,但它們簡單記憶和本能會影響它們作出的決策。”他最後十頁正文附加三頁分析表格。從頭到尾的敘述,分析有條有理。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2

  先前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雲流水一般,讓讀者輕鬆、悠閒、隨性,這裡沒有繁瑣的、乾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不太喜歡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為素材,透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造效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

  第一章《創造效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裡,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也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後來,作者透過觀察,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展;美國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群裡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裡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小學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麼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從“職業日”裡,孩子們學到的並不主要是幹什麼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瞭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

  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社會的瞭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於美好,長大後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麼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採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鬆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例如我們現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瞭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於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素質教育只浮於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願中國教育創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豔!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後感3

  現在對於教育,人們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到底是怎麼樣的,恐怕每一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但是重點都是一個,那就是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我們學部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及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指引下,不斷摸索著具有國際部特色的小班化素質教育!這個四月我們全體老師有幸共讀了黃全愈博士所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下面我將結合書中的一個案例,談一談老師的責任感

  每一個人都會有缺點,老師也會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識,在我們中國的教育環境中,似乎許多人都認為老師應該知道他所教學的專業的所有知識,似乎我們老師自己也認為自己在學生面前不能承認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這本書的第45業就提到這樣一個案例!作者的兒子和同學遇到了一個不敢於承認自己有知識盲點的自然科學老師,兩個孩子為了證明這位老師不夠有“料”,設計讓老師露出了自己的缺陷。這個案例觸到了我的心裡,在一次科學課上,我帶著三A班的學生去生物園觀察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的不同特點,首先大家觀察地上的小草,生物園裡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草,一會兒有同學就問我不同野草的名字,由於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我沒有考慮到要去查查這些野草的名字,很多我都回答不上來,就直接告訴同學們:“老師也不知道!”面對我的不知道!孩子們有點失望,也無意說出了一句“原來老師有這麼多不知道呀!”。學生無意的一句話,我卻記在了心裡,後悔自己沒有準備好!

  無獨有偶,接下來同學們來到了一棵開著火紅火紅花朵的大樹前,同學們都認真觀察樹的各種結構,這個時候有學生對落在地上的花朵感興趣了,我就順便給同學們介紹了花朵的結構組成。每一位同學都聽得非常認真,這讓我很自豪!這個時候有同學問:“老師這叫什麼花啊?”,這個時候我覺得空氣凝住了,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這種植物叫什麼名字,而剛剛學生說的“老師也不知道啊!”迴響在耳朵裡,正當我猶豫著要不要說不知道時,梁永毅說這叫紅櫻花!我想都沒想就直接附和他的答案!這件事讓我一直都無法放下,一位老師最重要的是要嚴謹,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一定要是正確的,不能誤導了學生!我想那天的課讓我終身都不會忘記!

  看了這本書的案例,感受到面對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不是遮蔽起來,是去解決!如果不敢於直接承認,我們可以巧妙的運用教育機智!比如我們開展生物角活動時,學生帶來的植物有的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就問我,我也會有不知道的。這個時候我會對學生說:“老師忘記了這種生物叫什麼名字,我們一起查一查。”然後立刻帶著孩子查資料,解決問題!當我們一起查資料找到答案時,我感受到孩子也很開心!然後對學生說:“以後大家也要學會面對問題時,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能什麼都問老師,自學能力對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一種技能!”這不僅解決了問題,也沒讓學生對自己失望,還對學生開展了德育教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