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傳讀後感

張學良傳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學良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張學良傳讀後感1

  張學良,堪稱傳奇的一生,中國歷史上聞名的人物,他傳奇的一生經歷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閱讀了《張學良傳》。透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對張學良將軍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對那時中國的歷史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張學良傳》透過大量翔實的歷史事實為依據,對張學良將軍公正評價,是一部很優秀的歷史著作。這本書敘述了從張學良將軍的青少年時期一直寫到他住在臺灣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眾多,書中展現出了張將軍的曲折坎坷、又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道路,並從多方面角度表現出了他那紛繁複雜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從一個封建統治集團成長為一個傑出愛國將領的過程,他的一生,更是從民國初年至今的一部歷史畫卷的縮影。在我看來,張將軍面對中華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者蹂躪,國破家亡的局勢,主張愛國一家,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力諫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要改弦更張,聯合同抗日。

  1928年,在張將軍父親被日本人炸死後,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張學良將軍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佈服從南京政府,改旗易幟,揹負國恥家仇的.他,為國家的統一和對外抗戰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張學良將軍在個人利益的與國家利益選擇中,選擇中選擇了國家利益;在個人安危與祖國安危的選擇中,選擇了祖國安危,正確處理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個人安危與祖國安危的關係,使日本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企圖變為泡影,使南京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他這種顧全大局的行為以及他將民族、國家放在首位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都說是時勢造英雄,但我認為張學良將軍能成就一生,還在於其優秀的各種品質。從張學良早年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自幼處於“東北王太子”地位,年紀輕輕就帶兵打仗的年輕將領來說,他能虛懷若谷,團結部屬,並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隨波逐流,確是難能可貴的。但他的不同凡響之處,還不止此,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軍事鬥爭中,他也是敢作敢為、雷厲風行的。據說,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帥的珍貴遺物,他很喜愛,一直把它帶在身邊。這刀做工精緻,鋒利無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寫的是:事到臨頭須放膽。看得出來,這對他以後的行動也不能說沒有影響。

  張學良一直在探求著救國救民的出路,為了追求一統的中國,愛國情懷一貫始終。在他28歲的時候他以少帥身份成為東三省的領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獨樹旗幟稱霸一方,但他深明大義,以統一祖國為己任,怒斥日本帝國主義的威脅利誘,拒絕日本顧問要他做滿洲的皇帝,毅然宣佈東北易幟,歸屬南京政府,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遊歷歐洲期間,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響,相信領袖至上,以為這樣就可以救國,可以實現統一,但在後來的實踐中他發現,單單的領袖至上,僅僅依靠蔣介石是不能救中國的,必須聯合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敢於承認錯誤,知錯必改,敢於承擔責任,胸懷坦蕩。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團結,他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顧全大局。晚年的張學良,他反對臺灣脫離祖國,期盼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併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記者問時,借于右任的詩“葬我於高山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苦。”表達思鄉之情。

  看了這本書,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個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輩子因為一個西安事變再也無法為祖國的建設出力,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遺憾,看完張少帥,突然聯想起三國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覺得這兩位在氣質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氣風發,壯志未酬。”但是,張學良將軍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也是十分重大的,其為國貢獻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實踐的。

  張學良是現代愛國主義者的典範,儘管愛國主義征程中也有過挫折,但暇不掩瑜,他為祖國和平統一, 為東北的建設,為抗日民族解放大業所立下的豐功偉績,以及那種心地純潔的愛國主義和舉世罕見的犧牲自我精神將永垂青史。

  張學良將軍的歷史,也是中們,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要時刻以他為榜樣,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為祖國的繁華民族近代史的一個縮影,讀完整部書,讓我看到了在那個年代,一個錚錚青年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興亡的頑強拼搏,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風亮節。張將軍已經離開了我榮富強做出自己的貢獻,時刻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扞衛國家主權,隨時響應國家號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為新的年輕一代,我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個年代對我們來說也很遙遠,但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為祖國更加強大,更加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隨著祖國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挑戰,努力學習,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讀完這本書,深深感受到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作為個人一個時時將民族、國家放在首位,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來。

  張學良傳讀後感2

  他在1901年6月降生於東北的一駕飛奔著的大馬車上。19歲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開始了戎馬生涯。此間,奉父命參加軍閥混戰和對抗北伐軍的戰爭。1928年6月,日軍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遇難。28歲的張學良執掌東北軍,創辦東北大學。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從封建軍閥變成國民軍。1930年4月,爆發了蔣、閻、馮各派軍閥的中原大戰。9月18日,張學良全力支援蔣介石,進行武裝調停。事後,30歲的張學良在瀋陽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三軍副總司令,蔣、張關係情如兄弟,在此後的八年間,張學良“一切唯蔣之命是聽”,但蔣卻有意削弱東北軍的實力,不把張的軍隊作為嫡系部隊。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

  張學良想儲存自己東北軍的實力,希望蔣能出兵一起全力抗日,從而東北軍做出了不抵抗的行為。但蔣堅決將“安內攘外”確立為南京政府的一項基本方略,最後東北淪陷。張學良也背上不抵抗將軍的罵名。後來由於外部的壓力而被迫下野,出國考察\。回國後又升為陸軍一級上將。後來蔣讓張學良兼任西北剿總副司令並代行總司令職權,讓東北軍全力剿共。張學良不願國共內戰,消極對待蔣的命令,暗地尋求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機會。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親臨西安,嚴令張學良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並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到了蔣介石的訓斥。經過多次面諫後,終沒得到蔣的同意,最終張學良發動了兵諫,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劃時代的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及其隨行的軍政要員,發表了八項抗日救國主張的通電。蔣介石被迫下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六項諾言。西安事變結束了內戰,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後來,周恩來總理稱張學良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直到周恩來死時還不忘身在臺灣被軟禁的張學良,對手下說“不要忘記老朋友”。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親自送蔣回寧,到後蔣翻臉不認賬,將張送上了軍事法庭,被判了監禁十年。後來監禁滿十年後又被蔣以“家法”一直監禁,直到蔣在1975年4月5日,由於心臟病突發,蔣介石在臺北士林官邸去世,終年八十九。蔣直到臨終前,在同“後主”蔣經國談到張學良時,他還鄭重交代:“不可放虎!”,可見他對張有多麼的痛恨。

  蔣介石在西安成了階下囚,張扣蔣十四天,後是蔣扣張五十四年。張學良三十七歲被蔣軟禁,從大陸到臺灣,一直被蔣不停地換地方關押。再1990年6月1日張學良90大壽為標誌,他恢復了全面自由,結束了54年的鐵窗生涯,1995年定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l0月15日,張學良先生與世長辭,走完他長達101年的漂泊人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