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寓言故事大全2017

哲理寓言故事大全2017

  寓言中的“寓”是“寄託”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個故事裡,讓人從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

  寒號鳥

  太行山腳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縫,寒號鳥就住在這裡。它把崖縫當作自己的窩。石崖前面有一條漳河,漳河對面有一棵大楊樹,楊樹上住著喜鵲。寒號鳥和喜鵲,面對著面住著,成了好鄰居,交了好朋友。

  秋天到了,樹葉黃了,秋意濃濃。秋風一掃,樹葉零零散散地飄落殆盡,天也一天天轉涼了,涼風中透著絲絲的寒冷,彷彿是在向人們預告,冬天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冬天就要來到了。

  這一天,天氣格外的晴朗,陽光明媚。喜鵲向鄰居寒號鳥發出邀請:“寒號鳥,冬天就要到了,我們一起去找些枯草、樹枝壘巢,準備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吧!”

  寒號鳥一口就拒絕了,說:“我不去,你自己去吧!”

  喜鵲沒有辦法,就一個人出門了。它今天很高興,因為要好好重新佈置和裝飾自己的窩,想像著去年冬天喜鵲窩裡的溫暖,喜鵲就飛得更有勁了。它飛到了很遠很遠的村莊,到處搜尋著,找到了一些枯草和樹枝,一口一口地運了回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喜鵲每天都為壘巢和準備過冬的事情忙碌著,過得充實和快樂。而寒號鳥卻不管這些,心裡納悶著喜鵲怎麼不嫌累啊,它還是像往常一樣滿山遍野地飛跑,餓了就到處尋找食物,渴了就及時找水喝,累了就趕緊回來睡覺,於是,寒號鳥每天都在為打發日子而奔波著。

  喜鵲的窩漸漸地蓋好了,但寒號鳥一點動靜也沒有。喜鵲急了,說:“寒號鳥,不要睡覺了,大好晴天,趕快壘巢。”

  寒號鳥不理這一套,睡在崖縫裡懶洋洋地回答喜鵲說:“傻喜鵲,用不著;太陽暖和,正好睡覺。”

  冬天說到就到,寒風呼嘯,大雪覆蓋了漫山遍野,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喜鵲藏身在自己暖和的窩裡,自在得意,無所顧慮;而寒號鳥渾身上下沒有一根毛,崖洞裡冷極了,寒號鳥凍得直打顫,悲哀地叫喚著:“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第二天清早,天氣轉好,暖洋洋的太陽當空照,好像又是春天了。喜鵲來到崖縫前勸說:“趁天晴,快壘巢,現在睡覺,後悔晚了。”

  嚴冬臘月,飄著鵝毛大雪,滿山遍野成了一片白色,西北風像獅子般地狂吼著,漳河的水也停止了流動,崖縫裡冷得如冰窖。就在這深冬的夜裡,喜鵲正在自己溫暖的窩裡熟睡,寒號鳥卻發出了最後的哀嚎:“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風依舊呼呼地颳著,雪不停地下著。

  天亮了,太陽普照大地,喜鵲像往常一樣快活,歡喜的又叫又跳;懶惰的寒號鳥夜裡就凍死了,只剩下了一具僵硬的屍體。

  哲理點撥

  寒號鳥好比小人。小人得志則得意洋洋,忘乎所以,得過且過。當喜鵲一次又一次勸說寒號鳥早點壘窩時,它的合理解釋就是大好晴天是睡覺的好時光,它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冬天要如何過。寒號鳥所缺乏的正是戰略的眼光和思維方式。當我們在諷刺寒號鳥的同時,喜鵲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人們應該學會以清醒的頭腦看待事物,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和戰略的眼光,不可沉醉於一時的得失,也不可背離長遠的發展方向。

  錦雞、兔、猴、象吃果圖

  在很古老的時候,有一隻錦雞,一隻兔,一隻猴和一隻象,它們結拜為兄弟。

  錦雞因為能飛,有一次飛上了三十三重天,銜來了一顆果樹種籽。這種籽是萬年生長,一年四季都結果子的。

  它們當中兔子最有心機,知道這種籽的貴重,就首先動手把種籽種在地上。

  猴子知道這樹會結果,就天天替它上糞。大象也想吃果子,就天天用鼻子從河裡汲水來澆灌。

  由於大家照料,樹一天天地長大了,很快就結果了。

  錦雞從樹尖飛過,看見果子成熟了,心想:“我帶來的種籽結果了,我的功勞可不小啊!現在該我享受了!”於是,它天天飛上樹,在樹上慢慢地啄食這果子。

  猴子是可以上樹的,它想吃就爬上樹,不想吃就爬下來。

  象的個子很大,就用它的長鼻子卷著樹枝吃果子。

  這中間最吃虧的就是兔子。它爬不上樹,只有在樹下撲打縱跳,望著香氣撲鼻的果子,翹尾巴,舔嘴唇。

  樹,一天天長高了,連有長鼻子的象也吃不到果子了,於是,它們開始有了爭吵。

  象和兔一齊向錦雞和猴子嚷著:“這太不公平,樹長高了,只有你們兩個吃得到,要知道我們也曾經澆過水啊!”

  兔更不滿意說:“是的,真的是很不公平,我一直吃不到一個果子,只吃了幾片落下來的樹葉。”

  但是錦雞和猴子只顧自己吃,不理它們。它們沒有辦法,就找了一個聰明的人幫助它們評理。聰明人說:“你們四個先不要爭,天底下原來沒有這種果樹,你們先說這果樹是從哪裡來的?是怎樣生長的?你們告訴了我,我就可以幫你們想出調解的辦法來。”

  錦雞說:“聰明人啊,正如你所說,這樹天底下本來沒有,是我從三十三重天上銜來的種籽生長出來的,我的功勞最大,難道不是嗎?”

  兔子說:“雖然錦雞銜來了種籽,但它不知道該怎麼辦,是我想到把它種到地裡,因此才有了這棵樹。可我卻一直吃不到果子,只能吃到偶爾落下來的幾片葉子。你說公平嗎?”

  猴子說:“雖然有了種籽,有人種下地,但我上糞的功勞可不小啊!這樹原來只有一根細草那樣大,要不是我天天上糞,它怎麼能活呢?”

  象說:“雖然有了種籽,有人種地,有人上糞,但是,天旱了這麼久,我每天都用鼻子從河裡運水來澆它,它才生長起來的。我也有功勞啊!”

  聰明人說:“照這樣說,你們每個人都對這樹出過力,每人都該吃到這果子。你們與其這樣爭吵,不如大家一起想能吃到果子的`辦法。因為只有這樣,才不致傷害你們之間的感情,而且又能讓這棵樹結更多的果實。”

  它們覺得這話很有道理,於是就一起商量。終於商量出一個辦法,規定大家摘果子要一起摘,讓象站下邊,象背上站猴子,猴子背上站兔子,兔背上站錦雞,然後錦雞摘下果子交給兔,兔交給猴,猴交給象,果子摘好了,大家一起吃。

  自從想出這個辦法以後,它們就不再爭吵了,而且使這棵樹長得更好,果子也結得更多了。

  哲理點撥

  這就是常被描繪在藏族地區牆壁上的那幅五色彩畫,名叫“錦雞、兔、猴、象吃果圖”。它教給人們知道團結和尊重他人勞動的意義。新的方法出臺前後,對於吃果的不同反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種是自私自利的散亂狀態,大家都沒得吃;一種是團結一致的協調組合,大家都能吃。

  人們常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意思在於揭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

  起來,眾志成城,合理組合,才能取得勝利。團結的前提就是目標一致,彼此謙

  讓,共同進步,以戰略的眼光看待問題。

  白頭翁

  從前,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下過一滴雨。火紅的太陽整天曬著。樹木、花草都枯死了。雀鳥們也感到實在活不下去了,大家就在一起想辦法找水。

  有隻鳥說:“湖邊倒是有水,就是路太遠了。大家看怎麼辦?”

  白鶴說:“那好辦!我們從湖邊啄一條河道,水就會流過來的。”

  大家都說這個辦法不錯,一致同意到湖邊去啄河道。只有一隻雀鳥怕辛苦,偷偷的把自己頭上的羽毛染上了白色,對大家說:“我老了,頭髮都白了!哪能幹得了這些事?”

  大家拿它沒辦法,只好讓它留下了。

  雀鳥們開始到湖邊啄河道去了。啄啊,啄啊,嘴都啄出血了、太陽炎熱難耐,差點把雀鳥的羽毛烤焦了。實在是熬不過去的時候,它們就飛到溼潤的地方去喘一喘氣。就這樣啄了七天七夜,終於在湖邊啄出一條河道來。水沿著河道流過來。水流過的地方,草木轉青,花兒開放。雀鳥們到處飛,到處唱,真是高興極了。只有那隻染白了頭的鳥非常苦惱。它飛不高,不敢唱怕別人笑它,便把頭埋了起來。它頭上的白顏色洗也洗不掉了,直到現在,人們還把它叫做“白頭翁……”

  哲理點撥

  “白頭翁”成為懶惰者和工於心計者的代名詞。本打算工於心計,藉機偷懶,處心積慮地想出“染白頭”的良計,裝作老態龍鍾的樣子博得大家的同情,並以此為藉口脫離集體勞動,結果搞得自己狼狽不堪,成為真正的“白頭翁”。

  這裡,其他雀鳥與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永遠都要相信勞動是光榮的,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要勤於勞動,敢於創造,維護集體的利益,不要耍小聰明。

  猴子摘苞谷

  很久很久以前,在峨嵋山上住著一隻猴子。

  有一天,它跑下山來,信步走到一個菜園裡,那個園子裡種滿了苞谷,苞谷已經成熟了,猴子看著滿園子的苞谷非常高興,就伸手摘了一個背在肩膀上,得意洋洋地往前走了。

  一路上,它看到很多很多新鮮稀奇的東西。在路過的地方,只要它對那個東西感興趣,都要停下來瞧一瞧,心裡想著難得有一次下山的機會,它決定要好好的玩一玩,看一看,一定要帶些好東西回山上去。

  過了一會,它走到一片桃林裡,桃樹一棵接一棵,看不到邊。而且,所有的樹上都結滿了又紅又大的桃子。猴子覺得這些桃子實在是太好了,就隨手把苞谷丟在一邊,爬到樹上去摘桃子。

  摘了桃子之後,它又接著往前走,走著走著就到了一個西瓜園。滿園子的大西瓜又大又圓,饞得猴子是直流口水。它馬上就把桃子丟在地上,伸手去摘了一個大大的西瓜。這時候,天漸漸黑了下來,猴子打算要回家去了,就轉過身來,出了瓜園,揹著西瓜興高采烈地上路了。

  在回去的路上,猴子走著走著,突然遇見了一隻野兔子。它看著兔子蹦蹦跳跳,非常可愛的,就想要去逮住那隻兔子,所以就又把西瓜扔掉了,急急忙忙地去追趕兔子。

  可是,追著追著,兔子突然跑進了樹林子,在樹叢間跳來跳去,一下子就不見了蹤影,猴子著急地在樹林裡到處找來找去,可不管怎麼找都再也看不到那隻兔子了。這時天已經黑了,這隻可憐的猴子既沒有追到兔子,也已經丟掉了西瓜、桃子和苞谷,它只好兩手空空地回家了。

  哲理點撥

  做事要專心,做事要持之以恆。問題的關鍵在於猴子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真正想的是什麼,什麼都想要,結果什麼都沒有得到,不夠專心,不能對一件事情堅持到底、持之以恆。

  對待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樣。首先,要確定明確的目標,而後對自己的目標要有耐性、要有恆心,不能見異思遷,否則將事倍功半。面對這競爭激烈的時代,更需要執著追求,才能取得成功,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小馬過河

  在一個馬棚裡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

  有一天,老馬對小馬說:“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嗎?”小馬聽了,高興極了,連蹦帶跳地說:“好啊!怎麼不行?我很高興能夠為您做事。媽媽,什麼事啊?”

  老馬高興地說:“那太好了,孩子,你把這半口袋麥子馱到磨坊去吧!”

  小馬馱起口袋,飛快地往磨坊跑去。跑著跑著,突然前面有一條小河擋住了他的去路,河水嘩嘩地流著。小馬站在河邊,為難極了,心想:這河水有多深呢?我能不能過去呢?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有多好啊!可是現在已經離家太遠了,不可能再回去了,我該去問誰呢?他向四周望了望,看見一頭牛在河邊吃草。小馬嗒嗒地跑過去,問道:“牛伯伯,請您告訴我,這條河,我能過去嗎?“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過去。”

  小馬聽了老牛的話,立刻又跑回了河邊,準備過去。這時突然從樹上跳下一隻小松鼠,攔住他大叫:“小馬!小馬!別過河,別過河,河水會淹死你的!”

  小馬吃驚地問:“水很深嗎?”松鼠認真地說:“當然啦!昨天,我的一個夥伴就是掉在這條河裡淹死的!”小馬連忙收住腳步,在河邊上走來走去,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他嘆了一口氣說:“唉!還是回家去問問媽媽吧!”

  小馬甩了甩尾巴,跑回家去了。媽媽問:“咦,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啦?”小馬難為情地說:“有一條河擋住了路,我過不去。”媽媽說:“那條河不是很淺嗎?”小馬說:“是啊!牛伯伯也是這麼說的。可是松鼠卻說河水很深,還淹死了他的夥伴呢。”媽媽笑了,問道:“那麼到底是深還是淺呢?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小馬低下頭,說:“我沒…沒想過。”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

  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小馬,你怎麼還是要過河,你不要命了嗎?”小馬說:“讓我試試吧。”他一面說,一面下了河,小心地走了過去,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麼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哲理點撥

  小馬因為片面聽從別人的意見,所以第一次沒有將事情辦好,而第二次的成功就是因為它從自身實際出發,親身體驗,才知道河水的真實深淺。這一點正是小馬成功的關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輕信人言,只有透過實踐,才能找到真理,因為真理是從實踐中得來的。親身的體驗,既可以豐富自己的實踐,又可以對困難有充分的估計,否則,只能一味的觀望,平添煩惱。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敢於行動,勇於實踐。行動勝於一切。只有行動了,才有發言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