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慶十堰宜昌和延安也出現了削山造地的做法》的閱讀題及答
關於《重慶十堰宜昌和延安也出現了削山造地的做法》的閱讀題及答
試題內容:
實用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重慶、十堰、宜昌和延安也出現了削山造地的做法。造地的目的是為地方政府帶來額外的收入。這一過程對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發了沙塵暴、空氣和水汙染、土壤侵蝕和山體滑坡。例如在十堰,削山引發了滑坡和洪水,把河水引入運河的做法導致嚴重的土壤侵蝕。這些工程沒有做環境評估,由於空氣中微粒增多,建造這些新生活區已經引發了大規模的空氣汙染,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建設這些地方時沒有遵迴圈境法規。
城鎮化是鼓勵城市在合理引導下自然發展,而不是人工建造城市。最近幾年的房地產熱潮中建成的鬼城儘管本身並非生態城市,但也表明,建造城市不一定會帶來創造新人口中心的效果:許多新城因缺少新居民能獲得的就業崗位而一直空置著。積極的城市規劃是確保人口與環境相容,把城市建成產生較少的碳和使用較少的資源的地方。
(摘編自《中國城鎮化計劃面臨環境保護難題》)
材料二:
傳統的城鎮化經濟系統模型把整個經濟社會看作一個系統,沒有特別考慮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影響。如圖1所示。
這個系統未能將資源環境因素包含在內,很容易對生態環境形成忽視甚至損傷,如果生產者為了產出最大化可能不顧資源的更新和環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產,形成粗放型經營模式。協調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是要把城鎮化發展建立在資源良性迴圈的基礎上,因此必須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城鎮化的社會經濟大系統,如圖2所示。
圖2 引入資源環境因素的經濟系統
這樣,引入自然資源環境因素後,經濟系統就成為整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經濟系統與自然資源環境系統之間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係,從而使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
(摘編自陳柳欽等《城鎮化程序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探討》)
材料三: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口轉移到城鎮生活,據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以來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6個百分點,2011年城鎮居住人口已達到6.9億人,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人口聚集產生的生活汙水、垃圾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處理。大部分城鎮沒有完善的汙水處理系統,汙水的收集存在明顯的缺陷,大量生活汙水沒有經過處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嚴重地汙染了地方水質、土壤、農田,破壞了生態平衡。大部分城鎮垃圾的分類處理跟不上城鎮的發展,人口聚集產生的'大量生活垃圾不能及時地進行無公害處理,大部分生活垃圾採取填埋及露天堆放的處理方式,嚴重地汙染空氣、土壤及地下水資源。
(摘編自史亞楠等《淺析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及對策》)
7.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傳統經濟系統是把整個經濟社會看作一個系統,引入資源環境因素經濟系統是將社會經濟、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看作一個系統。
B.傳統經濟系統考慮因素單一,為粗放經濟模式,而引入資源環境因素經濟系統綜合利用資源與保護環境,為迴圈經濟模式。
C.引入資源環境因素經濟系統中生產者對自然生態環境中的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消費者讓消費過程中的廢舊物迴歸生態環境中。
D.兩系統中的生產者向消費者提供產品,消費者是生產者的生產要素,如果消費者需求旺盛,生產者就會增加生產使其利益最大化。
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5分)
A.移山填溝並不是保護環境的城鎮建設方法,這樣會引發很多自然災害和環境汙染,甚至會引來人類的滅頂之災。
B.在城鎮化建設中,在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必須考慮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讓經濟發展的同時資源和環境也得到保護。
C.城鎮的擴張應該是在政府的引導下自然地發展,應該控制人口規模,多開發小城鎮,以此減少碳排放和資源使用。
D.我國大部分城鎮沒有完善的汙水和垃圾無公害處理系統,汙水、垃圾嚴重地汙染了土壤、地下水等,破壞了生態平衡。
E.三則材料從不同角度運用事例或資料分析了城鎮建設中的環保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能讓人們認清當前環保的緊迫性。
9.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我國在城鎮化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4分)
答:
試題答案:
7.D。【解析】只有傳統經濟系統中的“生產者”才會增加生產使其利益最大化。故D項錯。
8.B、D。(選B3分;選D2分)【解析】A項,三則材料談的是中國的環境問題,不是世界的,“人類”擴大範圍;“滅頂之災”說法程度過重,原文無此意。C項,“多開發小城鎮”,原文無此意,“控制人口規模,多開發小城鎮”與“減少碳排放和資源使用”無關係,此處強加。E項,材料二是從理論上來分析,沒有用事例或資料。
9.①地方政府為了經濟削山造地。②地方政府在城鎮建設中沒有遵迴圈境法規。③當前的城鎮化是人工建造城市,沒有考慮環境、自然資源。④城鎮人口增加,環保設施欠缺。(每點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第①②點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第③點材料一第二段內容。第④點為材料三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