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儒者我的父親梁漱溟閱讀訓練及答案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親梁漱溟閱讀訓練及答案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親梁漱溟(節選)

  梁培寬

  反右的時候父親倖免於難,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協大會小會上常成為批鬥的物件。父親從不為這些事情苦惱,仍專心從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這畢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時他也會因此失眠。此時,他責備自己修養不夠,不該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

  173年10月開始的批林批孔運動又將父親捲入了一場巨大的政治漩渦。在政協學習會上,人人要表態,唯有父親一直沉默不語。可是不表態就是一種表態,沉默是不允許的。會議主持人三番五次動員,要他亮明自己的觀點。因要求保留意見不被允許,從174年1月開始,父親動手寫文章闡述自己對孔子的看法。

  174年2月,父親作了《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的長篇發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衛孔子,替儒家思想辯護,無疑是件觸犯眾怒之事。父親公開講過我的態度是不批孔只批林,這引起了對他的大會小會不斷的批判。174年9月23日,歷時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問他有何感想,父親回答: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釋。父親說:匹夫就是獨人一個,無權無勢。他的最後一招只是堅信他自己的志。什麼都可以奪掉,但這個志沒法奪掉,就是把他這個人消滅掉,也無法奪掉。

  我知道,在父親內心深處,一直以不容自昧作為自律的底線。所以即便面臨當時的`政治高壓,他依然具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面對可能發生的任何結果。

  父親能在這麼多年的政治風浪中泰然堅持下來,一直 ̄活到95歲,這讓很多人覺得不好理解。179年,他寫信給朋友: 一切禍福、榮辱、得失之來完全接受,不疑訝、不駭異、不怨不尤。這都是他多年來對佛學和儒學踐履實修的結果。

  對佛學的道理,父親是老而彌篤。我們小時候跟他去寺院,從不見父親拜佛、燒香,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執、 忘我,如果一個人能忘我,不考慮個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會有根本不同,很多問題就不成為問題了。

  142年,父親自日軍的炮火下逃生之後9寫過一篇《香港脫險寄寬恕兩##兒》的文章,說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因為這句話,他遭到了許多人的譏評,說他狂妄、口氣大。我理解他還是出於責任感和使命感而發此感慨的,他曾說: 假如我所作所為,只求一個人享樂,那麼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認為自己對整個中國文化甚至於中國前途,都有所見,甚至有責任。他的任務沒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親信奉孔子的仁者不憂,因此他樂天知命。抗戰期間,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巖請他吃素席,飯後在一株小樹下聊天,恰好敵機在頭上盤旋下蛋,朋友嚇得大驚失色,父親卻鎮定自若地聊天。176年唐山大地震時,北京人都逃到戶外,父親卻安居不動在居委會的再三勸告下,最後才有幾個晚上到寓所後山的草地上露宿。

  188年,父親因腎衰竭住院。他認為佛家對生命的態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順其自然-S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側,示意有話要說。他說: 人的壽命有限。醫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經完了,壽數就這樣了。我問他還有什麼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說火化。

  188年6月23日,父親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歲。他彌留之際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選自《讀者》27年第九期)

  1.作者稱父親為逝去的儒者,綜觀全文,請指出父親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徵。(4分)

  2.人物傳記要求真實可信,說說本文從哪些角度體現了這一特點。 (5分)

  3.梁漱溟說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許多人認為他狂妄口氣大,你是否認同他們的看法?為什麼?(6分)

  參考答案:

  1.重視內在修養,推崇儒家思想,勇者無懼,淡泊名利,當仁不讓(或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仁者不憂,樂天安命(每點1分,寫對4個得滿分)

  2.①多處直接引用傳主話語、書信及其文章中的內容,真實可信。

  ②結合了傳主所處的時代背景,材料詳細而確實。

  ③作者是傳主的兒子,對傳主瞭解更為全面客觀深刻。

  (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3分,答對三點5分)

  3.不認同。理由:①梁漱溟之所以發此感慨,是出於對整個中國文化以至中國前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②體現儒家當仁不讓的精神;③是建立在他對於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我不認同狂妄之說。(態度1分,理由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3分,答對三點5分)

  也可以認同。理由可從傳統禮俗、人際交往或民族心理等方面思考和判斷。(言之成理即可給分,評分細則同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