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範文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
本人最近在看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並不是我刻意變得深刻了,而是因為這幾天身體有些不適,於是就不上網,也不玩遊戲,現代人沒有電腦就特無聊,便找找消遣的雜誌,沒把雜誌找出來,倒把這本書翻了出來,這一翻,我才知道,我錯過了一本怎樣的好書。
這本書是我在廣州深圳八卦嶺那個小小的書城買的,上面的扉頁邊角下,有我用纖細的圓珠筆記錄著“購於2006。7。16日,有雨”的字樣,我似乎忘記了在四年前那個有點濛濛細雨的下午是怎樣的因緣拿起了這本書,也忘記了是怎樣的購買衝動買下了這本書,總之四年來,我從來,沒有翻過它,而它也靜靜的陪著我,從八卦嶺到布吉,從深圳到南寧,它陪著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終於安定下來,睡在我衣櫃最底下的抽屜裡。
當我把它翻出來,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買下了這本書!這是怎樣的書呢?淺灰色的封面畫著零星的幾枝枯枝,簡單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種淡淡的從容在裡面。開啟目錄,上面寫著這是一個探索境遇與心情,困惑與覺悟,執著,自我發現等等的書,是關於人生境界生活質量的書,是一本在我那個年齡看不懂的書——現在,我竟然發現自己可以讀的明白了,有時候,它說的一些話,就象從自己心裡走出來的一樣,我會對自己說,對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意思,它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呢?也許,這是一本年輕的自己買給未來自己的書,是因為相信自己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會擁有了足夠的感悟和閱歷,會擁有足夠的智慧來與它共鳴,當我在閱讀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在精神世界裡自由的飛翔,彷彿整個世界都不在喧譁,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讀到更多好的書,今後少一點玩無聊的遊戲。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2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在篇幅上來說比較短,從語言風格上來說質樸平實而又不失詩的光華,從內容上來說暢達深邃而又滲透著哲學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於世。它讓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複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讓我知道人生的短暫,要合理利用時間。迴歸簡單的生活必須有一顆淳樸的心,它讓我躁動的心沉靜安寧,它教我們淡泊名利沉澱自己。
《智慧》中告訴我們智慧和聰明完全是兩回事,聰明是指一個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質,如具有機敏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足夠的勇氣和敏銳的眼光,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這就教會我們大學生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更要有智慧來分辨二者的區別。
《真實》中告訴我們,人活的獨特、瀟灑一定要發自內心。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實的性格,那麼,你愈是表演的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謹。大學生正處於性格養成的關鍵時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無益於我們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周國平一直著重於內在和靈魂的超脫,不難從《真實》中看出他強調的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一個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現在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方面。
讀《安靜》時想到,現時社會上一些世俗觀念也進入了學校。利益的驅動超越了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了精神的愉悅。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環境中我們又如何做學問?擺脫外在的虛名、浮行,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沉澱自己,積蓄力量,成就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大學生正確的選擇。
《讀書》中周國平認為,讀書不在於破萬卷,重要的是讀書時的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破萬卷的快樂:一在求知慾的滿足,二是在於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豐富和成長。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就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要有從容的心境。大學時期是我們養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大學培養的就是我們讀書的習慣和無師自通的能力。同時讀書也提高了我們的覺悟,進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從中得到某種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學讀書的多少決定我們以後發展潛力的大小。讀的書越多我們的發展潛力就越大,因為我們有厚度,這個文化底蘊的厚度,也決定了我們發展潛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錄》的積極思想給我注入了前進的動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訴你――世界,我追求過,奮鬥過,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沒有停止過拼搏,而這個造就了萬物的世界也將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奮鬥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3
“人生終究是漫長的,不求‘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視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無憾。”
這是上海市嚮明中學高三(9)班學生賀志選讀《人生哲思錄》後寫下的感悟《不忘初心》中的一段,他也因此文獲得了“第十六屆滬、港、澳與新加坡、馬來西亞五地中學學生暨2015全球華人中小學生閱讀報告大賽”高中組的一等獎。
8月25日是上海書展的最後一天,上述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葉辛,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兆路等出席了頒獎典禮。會上,葉辛先生和獲獎師生圍繞著“經典閱讀與成長”,目前青少年的閱讀、寫作現狀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每年的閱讀報告大賽都會有一個主題,今年中學組的主題是“對話經典”。怎樣的文學作品稱得上是“經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認為,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篩選,流傳下來的都是好作品,比如《紅樓夢》《西遊記》,經歷過幾百年,生活在各種狀態下的中國人都在讀它們,而且都讀出意味來了,這就證明這部作品是有養料的,是真正的經典。
青少年為什麼要讀經典?葉辛說,經典作品不管吃,不管穿,但是久而久之,它會作用於你的身心,改變你對世界的認識。作品裡的精神,作者的情緒,作品描畫的人物個性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對人生的態度,並默默作用於整個人的氣質和素質。
廣泛的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作品,還可以幫助讀者學會獨立思考。婁山中學語文教師湯雅華認為,當下人們熱衷於刷微博、微信、QQ空間,收穫了巨大的資訊量,但這些碎片化知識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對人益處甚微,甚至會阻礙我們深入、獨立思考,而經典閱讀才能讓我們避免人云亦云,真正擁有獨立的靈魂。
透過這些讀書報告,葉辛等評委也發現,當今中學生的思考力大有提高的空間。對於缺少生活體驗的中小學生來說,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評委們給出的答案是:閱讀,廣泛地閱讀。
“一篇文章寫得好與否,關鍵是什麼?”在互動環節,針對讀者的這一問題,評委們一致認為,獨特的思想和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
有評委表示,好文章往往在樸實的語言中,蘊藏著作者的觀點或感受。而辭藻華麗但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正是當下不少學生寫作的“短板”,解決辦法仍是多讀書、讀好書。
全球華人中小學生閱讀報告大賽由上海作家協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圖書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日報》等聯合主辦,《少年日報》《上海中學生報》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16屆,旨在積極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小學語文教育活動的交流,引導更多的青少年親近和熱愛華文母語,多讀書,讀好書,養成閱讀習慣;促進中小學校形成良好的閱讀風氣,以及全球華人中小學生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