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讀後感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兒童心理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1

  關於教育的三個常規問題,我想教師重在思考怎麼教的問題。因為,教什麼的問題有課程綱要和教材的明示,為什麼教的問題那是職業的使命,為國家培養建設人才,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怎麼教的問題,才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根本所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怎麼學,怎麼學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動的出發點和主要依據。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不讓孩子錯過教育良機,又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命題。

  邊玉芳等人編著的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年4月版)中,列舉了許多中外今昔的經典實驗,從實踐到應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機十分重要,許多例證都指出了一個大略的時段(年齡段),顯得有些宏觀,談到的啟示和建議也較抽象。者能夠提醒讀者,啟發思考,引發相關聯想,從而指導和影響實際。那麼,陷於日常瑣碎事務中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否達到要求,積極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反應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機的問題,其中不乏例項,教師也都認可,不必贅述。

  其次,教育契機是否要激發創造,自然是應該的。只是,教師積極自主地引發教育良機是上策。這是責任所在。該如何創造教育契機呢?如果能夠把創造契機和實施教育並行同時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有意無痕地創造,然後在水到渠成時引導學生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所以,教育契機的出現,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這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順應並接納對方的終極的或階段性的狀態。如果要向下猛藥,那有風險,要慎之又慎。我認為,“塑造”如此,“矯正”亦如此。例如矯枉過正的策略,最好作為創造契機的策略,而不好作為矯正的辦法。因為,給教育物件一個心理上的舒緩的過渡階段,是以人為本,否則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抓住契機施教。最好的辦法和途徑是教育物件能夠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師長引導,在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

  儘管兒童心理學一書談得更多的是兒童的教育,其實有許多觀點和策略也適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針對德育方面,其實教學方面也同樣存在契機問題。在每節課、每週教學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機問題要解決。在聽課時,常有這裡的異議。他或她怎麼不這樣說呢?要是那句話能夠這樣說多好,那樣教學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樣,效果會大不一樣的。如此之類,遺憾多多。排除其中個人風格的原因,其實這裡有許多遺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課人沒有抓住教育良機的遺憾。

  那麼,如何處理才能夠避免或者少些遺憾呢?教師加強學習,多反思多實踐,做有心人,在相互學習中不斷積累教育智慧,提高專業化水平,是正確的道路。學會創造良機,抓準契機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一直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

  別讓孩子錯過受教育的良機,是責任,是使命。我們要努力提高相關專業技能,不辭使命,加強自主實踐研究十分重要,這是可以自己獨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來也比較實在。加強教學反思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2

  作為小學教師,瞭解兒童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兒童是人生起點時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時期,也是人類個體心理發生發展、撒播智慧種子的播種季節。我細細品讀了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一書。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兒童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瞭解兒童。

  我在讀完以後有這樣的認識:

  第一,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

  第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德。

  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

  透過這次讀書,讓我想到了我現在教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巨大的差異。而一些所謂的讓我們感到頭痛的孩子,我現在也能上升到科學的理論的層面來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現在的一切的不良後果,都不是一朝一夕他們自身願意形成的,他們都是經歷了無數的,長期的多方面的影響才鑄就了今天的他們。

  所以要想幫助這些孩子,我們不能一味的批評教育,讓他們改正他們所謂的缺點,而是要真正的索根求源,找到問題的真正的癥結所在,再試著慢慢幫助他們克服那一系列的問題。教育的道路雖然漫長而艱苦,但我更加堅定而且明確了方向。下面我談一下我的感觸。

  有些兒童對學校生活的嚮往,常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由於學校的外表現象的吸引。例如,學校的校舍、桌椅、牆上的圖畫、很多同學在一起等等。有些兒童不能或不願按老師的指示進行學習,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粗枝大葉地去完成。對於在學習態度上還沒有準備好的兒童,教師應該採取積極的辦法由系統地來進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體的範例來鼓勵兒童學習,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兒童參加班上的共同活動,培養他們按照教師的指示進行工作願望,教會他們把學習和遊戲區別開來,在學習時專心學習。

  書中讓我明白了“建立關係”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觀念裡,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了才會建立所謂的關係。其實與他人建立關係是兒童期最關鍵的任務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務之一,理解關係的形成是理解兒童發展的根本。而兒童關係的最初依賴於家庭關係,家庭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它的組成部分的總和,而且是一個憑藉自己本身的資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實體。影響兒童適應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撫養環境的質量才是最具決定性的,最持久的影響。

  兒童的發展是在人際關係的環境中發生的,關係主要是在家庭的環境中出現的,人際關係的質量決定了適應。從出生開始,兒童就預先被適應成要與他人形成關係。依戀關係在嬰兒期出現,在隨後的幾年裡從反射式的行為模式發展的高度選擇性的,有計劃的和靈活的反應系統。發展與同伴形成的關係也很重要,但是這和與父母的關係不一樣。與其他兒童的交往幫助學得許多社會技巧,幫助形成兒童的社會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進智力發展,被排斥的兒童尤其有以後出現心理問題的危險。

  書裡特別強調兒童的.情緒發展。情緒並不完全是消極的東西,它被認為對社會適應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際關係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緒有生理基礎,是人類的天賦的一部分。新生兒就是透過情緒來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讓兒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若不能習得這種技能會給他以後的社會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個能力的發展就是將看護人的外在控制轉移為孩子的自我控制,這個過程要持續整個兒童期,並且涉及到學習許多調節自我情緒及其表達的策略。

  總之,《兒童心理學》這本書讓我更進一步瞭解到兒童一些心理行為偏差,也讓我結合班裡個別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和教育。這樣一本好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幫助,我會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經常拜讀它,研磨它,用心理學的理論來指導我的教學之路。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3

  真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過教育類的著作。在校長的推薦下,我選擇了一本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閱讀。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瞭解兒童心理發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麼重要。我多年從事的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所以我對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展十分感興趣,我便重點學習了這一章節。

  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難掌握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學齡初期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具體來說就是:

  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

  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

  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

  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

  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2、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後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透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後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鬆的環節,這以後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麼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麼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