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讀後感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讀後感 1
算是讀書史上第一次拜讀一篇長篇論文了。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本書,而是盧梭面對法國第戎學院一個標題回覆的論文。從最原始初始的自然人類狀態,透過語言、工具、群居等關鍵節點推演到最後兒童指揮老者,白痴操控智者的現代文明。學術的嚴謹和深厚的邏輯推演能力讓我咋舌,看來我以前誤解了兩百多年前的法國啟蒙思想了,以為還是很原始的愚民覺悟了是否應該有權利選舉,而非世世代代被國王當作個人財產一樣治理。僅就盧梭的一篇論文就徹底打消了我這個幼稚到極致的誤解,這些思想家是極其嚴謹有深度有建設性的,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經濟特別是薄弱科學技術環境下,能夠有這樣在今人仍舊佩服的學識能力,在那個時空環境中絕對屬於一騎絕塵了,更別提這樣的一騎絕塵有一連串,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孔狄亞克等等,劃時代的大革命誕生於法國這麼看來真是順理成章了。
好話說完了,因為剩下的,只有但是了。全書的邏輯固然主線清晰,但在我看來避重就輕了,最關鍵的節點諸如個體活動到群居社交、語言產生的社會要素和技術要點、私有權和支配欲的產生本因等等,我都沒有看到直接針對性的見解,當然我理解是基於當時的考古學、生物學、人類基因學、社會行為學全學科的不足導致,實則不能全怪盧梭,可是不知者無罪,知其不知者還要大包大攬全方位論述這個標題就有些不妥了吧。
某種程度上我相當贊同伏爾泰的評價,這是一本全新的反人類力作。人類的認知反映到個體上也是這個道理,在我們一窮二白之時對物質無所追求,視金錢為糞土是由於對於物質的魅力完全沒有概念,對於富裕奢華的邊都沒摸著,有什麼權力說是金錢如糞土。不是我對宗教大不敬,但古往今來遁入空門的有幾個敢說自己斷絕塵世了?在剃度之前你給他黃金萬兩,美女如雲,山呼萬歲你確定有萬里挑一的和尚敢說“阿彌陀佛”?所以梁武帝的出家我是心悅誠服的,你有了塵世浮華的一切然後放棄,這才叫看破紅塵!同理,我對於此文最大的反感就是盧梭的這個邏輯缺陷或者壓根叫忽視。人類的最初始自然狀態,除了callofthenature,沒有一切在現代社會看來負面的跡象,沒有對財富的覬覦甚至沒有佔為己有的概念,沒有嫉妒虛榮攀比,沒有陰謀詭計暴力迫害,沒有對生活的失望,甚至於可以說幾乎沒有憤怒、絕望、恐懼、懷疑等所有“文明人類”所具有的特徵。然而這一切的“純潔”來源於徹底的愚昧和無知,現代文明固然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但是在擁有了文明帶來的物質基礎、思想學術進步之後在開化的狀態之下再追求和諧、平等、自由、博愛難道不是更高層次的“純潔”嗎?一個黃口小兒的內心平和與一位白髮智者的內心平和孰更珍貴?一定要用樹葉遮體食肉生番回到出廠狀態設定就好了?為什麼不能在駕馭自然駕馭宇宙駕馭真理的同時駕馭人性?所以在這方面我完完全全不贊成盧梭的觀點。
當然盧梭未解決的問題貌似路漫漫需全人類的智慧共同求索,是人類社會合作組織等創造了語言,還是語言的誕生創造了前者?再者原始人是為何想要透過語言交流?至於有了社會組織後,人類為何會在乎別人的看法,即產生虛榮攀比諸多情感的萬惡之源,除了物質方面的考慮,是什麼樣的內在構造讓我們覺得能夠統治支配同類的權利是那麼得有魔性?其實我隱約感到這種太初原始的無法解釋的就是道,天道,上帝,無所謂怎麼稱呼了,反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記得在學校學數學物理的時候,整個經典力學體系,包括數學幾何等等都是由看似“不能再簡單明瞭”的公理等作為發源的,任憑你紛繁複雜的立體幾何、萬有引力、開普勒定律等等,只不過從“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兩條平行線之間垂直線段距離最短”、“能量守恆”這些認識開始的,至於這些產生萬物的道,即為什麼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或許就是形而上的“造物主”設定的遊戲規則。
避免越扯越遠,還是到此為止,因為就我目前的知識體系連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尚且不完全具備,更不必費心思考可能的真相甚至是通往真相的線索。
活到老,學到老,但求爭取此生可以將未知的銀河擦拭去哪怕很小一部分。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讀後感 2
二百多年前的經典,在今天看來應該容易閱讀的,事實上,並不像想象的那般容易,簡單的想法往往增添了閱讀的困難和難度,因為不重視、不用心,所以閱讀存在障礙,這障礙使你欲讀卻難以流暢的閱讀下去。
閱讀的障礙,使對這本書的閱讀顯得跌跌撞撞、踉踉蹌蹌,並不十分流暢,改變了我對閱讀的印象。閱讀是對智慧的.檢閱,也是對邏輯思考的考驗,更是對前代哲人思想的體悟……
盧梭之後的達爾文,提出了“物競天擇”的理論學說,進化論成為流行一時的學術;但這絲毫不影響盧梭學說的偉大和對平等自由的嚮往和探究,正如我們現代人一樣,孜孜以求地探究不平等的起源,結果到頭來仍然沒有一點頭緒,“剪不斷理還亂”、欲說還休,欲罷不能,整個地頭緒繁雜,難以梳理,這正是思想的深刻之處,難以洞察之處,難以言說之處,這是哲學家、乃至思想家窮其一生探究的根本問題。
不平等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平等的社會一直成為人類追求的目標和終極任務。盧梭生活的年代,正直法國大革命的前夜,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先賢學者從當時社會出發,希望社會擺脫專制社會的束縛和壓迫,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
擺脫專制社會的束縛和壓迫,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狀態,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正是這項崇高的使命感意識,從自己獨特的經歷出發,從社會現狀的洞察,思考人類走向未來的道路從來不乏偉人智士。
柏拉圖、蘇格拉底的言行,一直踐行者對理想國的憧憬;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從未停止對儒教學術的探究;耶穌和喬答摩悉達多,為人類道德的重塑殫精竭慮,21世紀的到來,對平等和不平等的理解和思考,這樣深刻影響著全球的格局和學術。
今天重讀這部盧梭的經典之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任然能感受到其強烈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感。在現代和後現代的浪潮的衝擊下,思考成為現在最為緊迫的問題,也成為最難以解決的難題之一,狂歡化、戲謔化、碎片化和資訊化、時尚化讓一切的探討成為多餘和累贅,重物質輕精神的時代降臨到我們這一代,物質至上、金錢至上,利益至上的時代,可能成全了這一代,也可能摧毀了這一代,這是最好的一個時代,同時也是最壞的一個時代。
平等的探究一直沒有停下來,也不可能停下來,除非人類裹足不前或者停止不行,這還是個問題。
致敬盧梭,致敬那個啟蒙的時代!
致敬這個時代,致敬為平等不停探索的人們!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讀後感 3
我本人看來,盧梭的社會平等論和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可以對比著研究。從歷史看,在某些時候,物競天擇某些時候確實為統治階層提供了理論支援,但另一方面,它又為民主人士所推崇。
不過,這本書主要還是講得是關於平等,但盧梭本人在開頭提出的論點很有意思。那就是不平等究竟是怎麼造成的,不平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萬物的起源應該是一樣的,但不平等的方式卻多種多樣。有先天的特質,如身體素質,如智力水平。後天的如出生環境,家庭背景。
平等和不平等的產生都是和基於人類人性的發展,想要建立一個真正平等的環境不是要壓制人性,更是要順應人性。不過盧梭在選擇推崇這種平等論的時候又用了一種似乎“不平等”的方法,那就是精英理論,在他看來平等是需要“自然法”的推廣,而適合推廣這一法則的需要足夠理性,信仰堅定的人,而這樣的人往往存在於知識階層中的精英人士。
盧梭關於不公平還提出了另外的一個論點,那就是私有制的發展。私有制和孟德斯鳩所提出的契約很有比較點,財產為何會被私有歸屬於一人,在保護私有的情況下為何又會有不公。不管是武力也好,權力也好,能夠造成不公,影響平等最根本,最直接的是對人們財產,尊嚴的影響。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財富,尊嚴無法平衡的情況下,戰亂是比較容易發生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那些處於下層的人來說,他們的情況和那些上流的人幾乎是平等的。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讀後感 4
盧梭生於路易十四逝世前,死於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終其一生皆被籠罩在專制的陰暗年代中。他生於瑞士的日內瓦,常常以日內瓦公民自居,但自16歲為生活所迫逃離日內瓦之後,與法國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絡,法國是當時啟蒙運動的中心,而盧梭則是啟蒙運動中最深刻的批判者。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以下簡稱《論不平等》)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閱讀這部距離我們已經有二百餘年距離的著作時,必須帶著這樣的思考:在專制統治業已推翻,科學研究已然證實《論不平等》中關於野蠻人的推測的種種謬誤,社會思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今天,再讀這部“思辨史學”究竟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在本論中,盧梭這樣說道:“讓我們拋開所有這些事實,因為這些與我們想要探討的問題毫不相關。”這說明了盧梭在本書中所描述的人類歷史並非事實,而是“有條件的假言推理”。而在第一部分的末尾,盧梭又這樣說道:“我承認我將要描述的事件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發生,我只能透過一些推測來作出選擇。但是,這些推測,當它們是從事物本質中所能做出的最接近事實的猜測時,當它們是我們得以發現真理的唯一方式時,便成功地轉換成推理的依據。”
這樣看來,盧梭承認了他的作品同他所批判的先行者的考察一樣具有猜測性,但是他對自己的發現信心十足,因為他所作出的是“從事物本質中所能做出的最接近事實的猜測”。當歷史無法提供可以將兩個歷史事件相連線的中間事件時,盧梭選擇“依靠哲學,來決定那些可以讓兩者產生聯絡的類似事件。”,這些語句足以證明《論不平等》其實是盧梭的一場思想實驗,透過思辨來尋求人類不平等的根源與基礎,而他所尋求的恰如海神格勞克斯的雕像一般,早已被時間、大海和暴風雨毀去了原有的模樣,那麼盧梭尋求到的雕像原樣又是什麼模樣呢?
盧梭筆下的自然狀態下的野蠻人有兩大特性:自我儲存與憐憫心。前者,是人類生存的基石,它代表著極為有限的最低生存需求,並使得人類只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後者是人類的天然道德,它使得人類不會對其他人作惡,除非是自我儲存受到了威脅。如此一來,“遊蕩在浩瀚森林裡的野蠻人,沒有工業,沒有語言,沒有住所,沒有戰爭,彼此間也沒有任何聯絡。他對同類沒有任何需求,同時也沒有任何傷害他們的慾望,而且可能一輩子不會單獨認識任何一個其他同類。他不為情慾所牽絆,自給自足,只擁有這一狀態下應有的智慧與情感”。既然如此,人類的發展似乎就全部被否定掉了,既然“每個人都從相同的起點出發”那麼不平等和社會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答案就是“私有財產”。
第二部分的開頭就是這樣的斷論:“誰第一個將一塊土地圈起來,並毫無顧忌地說:這是我的。然後找到一些足以天真的人對此信以為真,誰就是文明社會真正的創始人。”盧梭認為私有制是不平等產生根源的第一階段,因此與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主張政治要對人們追求私有財產的活動進行督導,減輕經濟不平等帶來的危害,並且控制公民的佔有慾。不平等產生根源的第二階段是法官的設立,因為社會一開始是建立在普遍的協議之上,“只有當缺陷和騷亂持續不斷地增長的時候,人們才會最終想到將這一公共權力託付給某些個人的危險方式,才會想到委託一些法官去保證人們決議的執行。”不平等產生根源的第三個階段是合法權力向專制權力的轉變,在前兩個階段催生了貧富的差距與強弱的懸殊後,該階段完成了主人與奴隸的對立,所有的不平等終於抵達彼岸。
當人們進入到社會中,就產生了各種情慾,需求逐漸增加,虛榮變成了每個人的枷鎖,所有人都為之勞累著、焦躁著,“野蠻人過著它自己的生活;而社會人只生活在他人的意見中,因此,他也只有在他人的評價中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人類相互間產生依賴之時便是奴役關係形成之時。所謂社會契約是富人和權貴為了控制窮人和被壓迫者而使用的狡計,它旨在讓過去的篡奪行徑變得合法,政治權力促進了經濟不平等的合法化。政府依靠同意得以運轉,而同意卻建立在虛假與謊言之上。專制國家由此“抬起了它卑鄙的頭顱。它貪婪地吞噬著國家各個部分美好且健康的東西,直至踐踏法律,蹂躪民眾,最終在共和國的廢墟上拔地而起。”
在二百餘年後的今天,重新審視《論不平等》,會發現文中的關於野蠻人的推測早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推翻,盧梭所提出的許多論據也不再具有解釋力,文中對於憐憫心的論述其實陷入了用道德論證道德的迴圈論證之困境中。盧梭所認為的存在於自然狀態的平等僅僅是一種建立在完全獨立的個人和有限慾望之上的平等,這種平等也不具有現實意義。但是盧梭對自我儲存和憐憫心兩種品質的呼喚和對社會中所產生的各種情慾的批判,以及對飽受不平等待遇的人們的關懷,卻是我們應該看到並儲存的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