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守望者》讀後感(精選9篇)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精選9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麥田守望者》讀後感(精選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1

  很早就聽說過《麥田守望者》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守望者是誰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查了一些資料,知道了故事的大概,卻一直未能讀完它。直到從媒體報道中得知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這個享年九十一歲、創作了《麥田守望者》一書的老人去世,才決定要讀完這本表達了成人的虛偽與青少年叛逆情懷的小說,探究一下它能影響美國幾代青年、成為二十世紀美國經典文學作品的原因。

  美國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本書的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像: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酒吧、卡拉OK、棋牌室開始人流如織,網咖、遊戲機房學生不斷。

  很多時候,我也希望能做個像霍爾頓式的麥田裡的守望者,用心去守護身邊的人,可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罷了,我們都在忍受著這個社會,我們要為了事業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我們要接受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如宣揚的那麼光明,這個社會的真實與黑暗一面是那麼真切的存在著,那是怎樣的謊言與欺騙都難以遮掩的。即使我們儘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也是需要經歷多年的時光,因此我們只能盡力而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別人的守望者來拯救別人,而實際上,我們更希望當我們衝向那混帳懸崖的那一剎那,會有那麼一位守望者從不知名的地方衝出來,截住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霍爾頓”,都有過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動的青春歲月,即使走向社會多年,也會有人在虛偽與骯髒的社會泥濘中無力地掙扎;然而,人總是要社會化的,總是要被推入社會的,需要我們儘快學會在頹廢、虛偽與庸俗中隨波逐流,就像霍爾頓的老師開導他所說:“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為某件事業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為某件事業卑賤地活著。”在美好和醜陋、嚮往和厭惡之間掙扎,這樣的過程充滿了苦惱,就像我們一方面教育子女誠實,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傳授選擇性撒謊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質,後者是生存的需要。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2

  讀完《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的感觸很深。

  主人公霍爾頓在被學校開除,於室友打架,獨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個當麥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許所有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想遠離這個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塊麥田裡,守護著那些玩耍中的尚還純真無邪的孩子。或許,霍爾頓所說的“懸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爾頓不願純潔的孩子墮落成所謂的“大人”。

  而讓我們想遠離大人的,是大人們的假模假式,是大人們掛在嘴邊的客套話。童年期的我們太小,成年期的我們以“腐爛”,只有現在的我們最清醒。我們能看清這個世界的骯髒,我們不願染上那些汙穢。我們只想找一塊淨土,一塊沒有陋習,沒有大人,只有純真的孩子的淨土。

  可也許這淨土並不存在,大人們以汙染了整個世界。於是,我們只得開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靈的淨土。當大人們要我們對醜的事物說恭維話時,我們說出事實;當大人要我們學習他的假模假式,並將其稱為“禮貌”時,我們仍直言不諱。於是大人們說我們叛逆,於是便多了許許多多“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威逼利誘,直到我們妥協,任他們將我們改造成一個個“家人”,還美名其曰:“為你好!”。

  我們好像不可能戰勝大人,改變在他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虛偽。而且,我們似乎也無法堅持到底,工作上不會拍幾句馬屁,就沒法討老闆歡心;交際上,不會幾句客套話,註定要被排擠……總之,不虛假就沒法在社會上混!

  大人們正是靠著這些理由,“名正言順”地在我們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就要我們對所有人,哪怕是討厭的人也要笑臉相迎,用最甜的聲音打招呼,還得稱之為叔叔或阿姨。還要求我們在客人來的時候一動不動地坐著,這樣父母就會聽到客人的恭維話:“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們教育的好!”父母這是就會忍住滿心的竊喜,佯裝滿不在乎的來一句:“哪裡哪裡,一般般啦!”然後與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虛偽哦!

  這奉承話估計是針對人們愛慕虛榮的特點而產生的。不論在什麼場合,說給什麼人聽,被誇的人都會紅光滿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別人說的是真是假,心裡又打著什麼主意。一誇就忘形,人的致命弱點!

  在我看來,人似乎在某些方面還不如狗。狗愛憎分明,喜歡,它就會衝你搖尾;厭惡,它就會衝你吼叫。而人呢,總是口是心非。哪怕厭惡,也要為了利益去討好。那滿臉堆笑的模樣實在讓人作嘔!

  放棄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們!對於這個世界,孩子們看的比你們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純潔的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為利益而不顧一切。你們不必討好誰,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維;你們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寬容的的人。

  讓孩子淨化你們的心靈,洗去世間的骯髒。讓孩子擦亮你們的眼,去看這世間尚存的美麗。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滿童真的孩子,還世界一片淨土!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3

  最近翻讀了一下《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發現它帶給我的震撼以及精神上的鼓勵還是一如最初。相比之前看的時候,這次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4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今天的當代美國文學中,有兩部小說經過三十多年時間的考驗,已被認為是“現代經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的《無形人》(theinvisibleman,1952),一部就是本書。

  小說一出版,就受到國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時大、中學校的校園裡到處都模仿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他們在大冬天身穿風衣,倒戴著紅色鴨舌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國學者只要跟美國學生一談到文學,他們就馬上提出了《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視,不僅是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透過第一人稱以青少年的說話口吻敘述全書,更重要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實質。人活著除了物質生活外,還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個比較富裕的社會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德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身中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學校裡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為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在學校裡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挨罰,到他第四次被開除時,他不敢回家。便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他在電影院裡百無聊賴地消磨時光,糊里糊塗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與虛榮的女友摟摟抱抱,與此同時,他的內心又十分苦悶,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批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裡。

  這本小說一出版,就受到國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時大、中學校的校園裡到處模仿主人公霍爾頓——們在大冬天穿風衣,倒帶著紅色獵人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國學者只要跟美國學生一談到文學,他們就馬上提出了《麥田守望者》。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菲爾德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身於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學校裡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為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在學校裡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受罰,到他第四次被開除時,他不敢回家。便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他在電影院中百無聊賴地消磨時光,糊里糊塗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與虛榮的女友摟摟抱抱,與此同時,他的內心又十分苦悶,企圖逃出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想作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那些孩子們不掉下去,他在一個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的社會中卻想保護別人,這只是一個很美好的理想,他有能力守望嗎?“麻煩就在這裡。你永遠都找不到一塊寧靜、舒服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本身就不存在!”作者也知道現實生活中的樣子,卻自己在杜撰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自身無法實現的依託夢想,這就是這部作品帶有太多的幻想色彩理由!它不是生活實際,但它是一種幻覺的需要,這非常適合處於青春時期的少年思想!

  我認為這麼多年來,中國讀者還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作者在變相呼籲社會教育改革!同時用主人公的身影塑造了自己認為的一種模式。至於這部小說是否影響了美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們無從知道,我想美國社會接受這位作家的時候,也就說明是一種預設!現在西方教學方式正被許多私人教育學校在中國到處宣傳,這不僅僅是光為了掙錢,而是從另一個側面發出的一種喚醒!

  我們所教的孩子,不也受著折磨嗎?老師嚴厲地批評,嚴肅的表情,讓孩子們身心疲憊,討厭上學。於是就有了不做作業,逃學等現象。學生負擔過重,社會給老師的壓力越來越大,壓力又轉嫁給學生。

  作為老師,我們真的要去善待學生,去尊重他們,讓他們愛學習,至少不討厭上學。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5

  很難將麥田與一種混亂、叛逆、空虛的生活聯絡在一起。二戰後硝煙未散的國家又迎來冷戰。這些五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中有的正渾渾噩噩地揮霍他們的生命,有的試圖反抗卻因為缺乏光輝的理想而湮沒在芸芸眾生之中。

  然而,就是在這物質生活發展迅速、精神文明極度匱乏的社會狀況下有一位名叫霍爾頓的少年對於這一切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他痛恨電影,痛恨偽君子,痛恨一切虛假模式的事物。由於多門功課不及格,以及帶領擊劍隊比賽時忘了拿用具等錯誤,他被學校開除。他為了使父母最終不得不面對並接受他被學校開除的事實而在紐約度過了特殊的兩天。他總是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用犀利的目光去審視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從而得出一些獨特的見解。

  在他妹妹菲苾對他將來職業的一再追問下,他說了這麼一段話:“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

  想到麥田,很容易想到秋收季節田裡全是金燦燦的麥子,一陣秋風掠過,掀起一陣麥浪,那壯闊美麗的景象常常能攝入人的靈魂,激起心中的一陣暖流,使你的整個心靈感到純淨。但我依舊覺得麥田過於具象,其實它所指代的是一種聖潔美麗而又純淨自然的地方。主人公霍爾頓想到這樣的地方去,其實還和他所生活的現實社會相反,社會上沒有這種守望者的職業,沒有人會理會霍爾頓的這種想法,沒有人能給予霍爾頓支援或是道出自己的想法。他們只是會把它當玩笑般一笑了之。他們認為這是一派胡言,連霍爾頓自己都認為是在想一些異想天開的事,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子:混亂、複雜而又可怕。

  這也說明了當時的孩子已沒有了目標,只是在盲目狂奔,不知自己到底需要什麼、追求什麼、嚮往什麼。他們想要成功,卻找不著方向,就像作者生活時期的一些人,他們試圖反

  抗卻找不著光輝的理想或遠大的目標,最終只好作罷。而霍爾頓認為自己是清醒的,他要阻止那些瘋狂亂跑的人,他要阻止那些誤入歧途的人。當然,我也看出霍爾頓是愛孩子的,他對已故的弟弟艾裡念念不忘,他對自己的妹妹菲苾猶加喜愛,最終也是菲苾的童真喚醒了霍爾頓的心,使他留了下來。

  我從這本書中看到了當時社會的無數縮影,希望社會上人人卸下偽裝,做真正的自己,讓全世界都變成聖潔美麗、純淨自然的無邊麥田!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6

  翻開J·D·賽格林的《麥田守望者》,封面的天空 是純淨的湛藍色,一片金黃的麥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遠方,一個孤獨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陽光下傾斜著投在那大片的金黃上。

  賽格林的書在他人看來活是一本“教育小說”。的確,主人公是一個大家眼裡的“問題學生”,再被學校 開除後遊蕩於紐約街頭。在這幾天中,他看到並且看透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與他童年中那個理想的世界相去甚遠。於是,他便幻想守望自己的最後一片麥田,做“純真”的守護神。但現實的殘酷最終逼得他精神崩潰,最後只得在療養院度過餘生。

  不知道為什麼,面對這本令教育家們爭執已久的書,我卻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

  合上書,封面上少年的背影又一次讓我有些莫名的感動,眼角溼溼的。想起以前曾在哪本雜誌中看到過一個名為“麥田守望者“的樂隊,那群年輕人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喜歡《麥田守望者》這本書才這樣走到了一起。開啟MP4,聽著《在路上》,吉他樸質自然地音色頓時流淌出來,是那種令人懷念的調子。“我們沒有理想/流浪沒有方向/總是夢中麥田/守著一片金黃”主唱有些沙啞似經風霜的聲音陡然使我聯絡到了那位的少年,在紛亂的鬧市中堅毅地守望著心靈的最後一片麥田。

  抬頭,窗外的天空已不再湛藍。靜靜遠眺,我多想就在眼前尋找到自己的麥田。但滿街汽車的轟鳴聲與遮擋住視線的高樓大廈,嘲笑般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許多黑暗將心中的麥田包圍,什麼也看不見。心也會漸漸變得麻木吧,在虛偽的世界中仿?著,有誰還在守望自己的麥田?

  也許,他們不是這樣……我的思考又漸漸退回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我驚喜 地發現了許多“麥田守望者”們的身影在浪花中閃爍。莊子與濮水之畔守望,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繫之舟。面對官場功名,他持杆不顧,保留了心中金黃的麥田;於是歷史記錄了他那至今還在茫茫天域迴盪的聲音:“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與之相隔百年後,凡·高在世界的另一端守望,他深愛著歐維爾那片燦爛的麥田。他的作品中便充斥著與這個世界不和諧的熱烈,難以為世人所接受。他是在歐維爾的麥田中選擇離去的。當夕陽欲頹,金黃熱烈的麥田中一個最後的守望者綻放出自己最後的美麗,那片燦爛的麥田會陪伴他走向天堂。

  他們是麥田守望者,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堅守著心中的最後一塊聖地。回望從前,許多“守望者”們站在風揚起的麥田邊,目光堅定淡然,望向遠方。尼采,北島,海明威……大片大片的金色麥浪在我的記憶中搖曳。

  我想,我也要做個麥田守望者。縱然會孤獨,會寂寞,但我也想像賽格林筆下的少年一樣,守望自己最後的麥田。

  讓我們成為麥田守望者吧。守望最初的純真、善良,守望一片金黃。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7

  在同學的強烈推薦之下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書,然後用兩個禮拜的時間把它讀完。這是本薄薄的書,只有兩百多頁,但它卻是上個世紀美國影響了一代青年的暢銷書。遺憾的是,作者塞林格這位文學大師於今年1月份辭世,很多喜歡他的讀者也只能在他的作品裡面體會零星的思想碎片了。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無論是是風格還是內容上都很有新穎性,也許如大家所說的,這本書有點像是作者塞林格的自傳,類似於自身經歷的講述。16歲的霍爾頓形象,就想少年維特一樣,叛逆、苦悶、彷徨、憤世嫉俗又充滿無盡的孤獨。很多時候,在社會的現實生活中,他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其實,這是許多青少年成長階段普遍有的一種複雜的心理。他討厭承認世界的虛偽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純真、善良的世界。

  小說所描寫的是霍爾頓被精英學校開除後由於不敢回家而在紐約停留的很短暫的幾天的光景,但在這短時間裡面我們可以看見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們:在旅館裡面穿戴女裝的男人、蠻橫電工毛里斯、兩次相遇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薩麗等等。在他決定要去美國的西部冒險並獨身一人隱居時,他想起要和妹妹菲比告別。告別的時候,他講起了自己的理想,是要當一名麥田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8

  我久久不能進入這本書的情節,總在等待什麼大事的發生,可故事就是在這樣一個個看似平凡的故事中發展。期間伴隨著霍爾頓複雜的心理過程。主人公有點病態、厭世、寂寞、矛盾、膽小、敏感、感情潔癖。同時他感性,喜歡美好和純粹的東西,有時候讀一本書,總會覺得主人公就是我,與他同哭同樂,亦或像某個人,某個熟悉又陌生的人,想透過讀主角去讀懂他。但我卻沒能讀懂作者的中心思想,我想是要反映一種嚮往自由與侷促現實發生衝突的無奈吧!該書側重於霍爾頓的心理描寫,他心理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矛盾,有時候明明厭惡卻樂意去做,知行不一,就好像讀到了自己,很多事情是自己不喜歡的,但卻不可以不去做,就是一種無奈的表現。其次,為什麼叫《麥田守望者》?全書只有一處地方提到麥田,在第十六節,霍爾頓在通往博物館的路上聽到孩子唱的那支歌:你要是在麥田裡捉到了我。說的就是主人公在被開除後想逃離的心態,麥田象徵自由、純真的世界,霍爾頓一直在守護著這片純真。

  守望?上學期下載的這本書,列印了,沒列印名字,一直擱著沒讀,偶然看見一本不知名的書,望了什麼名字,我想讀著讀著就知道是哪本了。直到讀到孩子的那句歌聲,才漸漸明朗過來,作者借這種看似無奈又不是大害的社會現實來襯托一個未成年孩子對社會傾注給他的東西的抗拒,這種東西來自父母、學校、社會,不想墮落也不想虛偽,有時必須去選擇一種,他選擇大多數人都不會選的第三者,選擇守護這份被大多數人遺棄的純真,他早熟卻幼稚,活在自我中,缺乏群體意識,一方面我行我素,另一方面講也是性格的缺陷。最後幾乎精神崩潰的他還是向現實妥協,回到父母的身邊,但他的內心是否妥協呢?留給讀者一串長長的思考。也許,他還在守望呢?換了一個地點,換了一種方式?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9

  二戰後的美利堅合眾國看似在戰爭中奠基了在國際上難以動搖的軍事地位。但傷亡、硝煙、混亂籠罩著民眾的內心,那時人的意念是那麼得脆弱,同時又如此頹廢。

  在這樣一個混亂的狀態中,一個16歲的少年的揮霍、違規飲酒(未成年)以及他的惡作劇,都顯得合情合理。只因為世界太另人失望。即使是這樣,霍爾頓·考爾菲德,這個生於富裕商人家的少年,擁有著於外在行為截然不同的內心。他尖酸地嘲諷見到的一切,所有東西都看不慣,但又由衷地為所看到的一切感到害怕和難受,為他衰老的歷史老師沉悶的生活,為旅館裡幫他抬行李的老頭潦倒的職業,為他死去的弟弟,甚至為受人奉承的鋼琴手歐尼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鋼琴其實有時候彈得很糟……這一切,他感到害怕和難受,可他無力去改變。

  在與他那可愛妹妹的玩笑中,霍爾頓真切地流露了自己對受著擁護的偽君子的厭惡和未來的深切期盼:“無論如何,我總是想和成千上萬個小孩在一片麥田裡玩,除了我之外沒有一個成人。我會站在懸崖邊守望,捉住哪些往懸崖邊狂奔而來的孩子。我知道這很荒謬,我知道這只是胡思亂想,但我真的只想當個麥田守望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