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訊科技應用實踐總結範文(精選6篇)

個人資訊科技應用實踐總結範文(精選6篇)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那麼總結要注意有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個人資訊科技應用實踐總結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個人資訊科技應用實踐總結1

  經過一個月的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我們洪雅實驗小學語文一組較好地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的。透過磨課我們每一個成員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為了更好的內化學習成果,強化學習理念,現將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總結如下:

  (一)群策群力,有序進行

  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伊始,我們清晰的認識到,這個過程既是一個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合作交流、反思和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專業素養提升的過程。根據細緻全面的磨課計劃,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磨課中。在課例打磨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衝擊,從同伴的身上汲取了新的發現,感受到了團隊的凝聚力。經過討論,我們確定了本次磨課課題《難忘的潑水節》。擔任上課任務是王嵐杉。希望透過“磨課”的形式,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的授課老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迥異的風格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並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而且有利於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變教學方式,形成教學風格,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資源,組織教師線上學習、獲取資源——線下實踐、研討——線上討論並提交成果

  在實施階段,全體組員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圓滿完成了各自任務。在觀課時,全體組員均按照組長的要求帶著觀課任務參加第一輪聽課,分別從教師設計的活動是否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是否創設適當的語境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語言,觀察量表等方面進行分析和報告。評課是磨課活動的重要環節,透過評課不僅讓上課的老師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也讓聽課的教師反思並體會,對今後的課堂實踐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因而在評課時大家都能積極參與進來,踴躍發言,暢談各自的心得體會。

  (三)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磨課活動(課堂教學、微課程比賽)

  本組返崗階段的學習任務是聽王嵐杉老師上課。從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上課教師精心組織備課,從開始到現在各項活動都順利開展,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組從磨課開始之日起就開始積極準備,嚴格按照“三次備課、兩輪打磨”的操作方案執行,上課-觀課-評課-議課-反思-總結,各個環節認真操作,有序開展。在磨課過程收穫頗多。認真作好聽課記錄筆記,即時與她交流,談本節課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和她一起磨課。研修小組負責儲存研修計劃、每週活動記錄、教學參訓教師活動成果。並負責督促教師平時運用資訊科技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關注我們組的活動結束後,每個參加活動的教師提交了一份研修成果。

  (四)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學校紀律、作息時間,按時完成了學校的相關工作要求

  這次磨課活動全員參與,相互交換心得和體會,營造受老師們的意見。老師們也願意為上課教師研究課例,深入思考,不斷探討和改進自己教育和教學,互相促進,互相進步。從中體驗團隊協作的快樂,認識到自己在活動中作用和價值。磨課就需要反覆的完善和打磨,要經受集體智慧的考驗,需要藉助於大家的力量,這樣才能呈現出精彩和成功的課例,供我們研究和探討,為下一步的教研活動開展打下基礎。

  本次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活動,大家雖然辛苦但從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遠端研修令人回味無窮,磨課更是越磨越有內涵和內容。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不是終點站,今後的日子,我們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我們要把研修進行到底,讓自己在研修中成長起來。

  個人資訊科技應用實踐總結2

  透過這次“國培計劃資訊科技能力的提升”的學習,我覺得網際網路的進步太快了,同時它給我們的課堂也帶來巨大的改變和全面的提升,也堅定我們做到老、學到老的思想。透過培訓我明確了這次坊主的任務重大、繁重和艱鉅,坊主需要指導學員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引導學員養成遠端學習的習慣,並透過班級QQ群、論壇、簡訊、電話等學習方式和學員進行溝通,及時批改評閱學員按時提交的作業,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還要了解學員工作與生活習慣,幫助學員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一)重新激發了學習熱情

  本人80年參加教育工作,98年進入教研室擔任教研員。教齡達30多年,擔任教研員也已13年。雖在教師心目中還是不怎麼吃老本的形象,但自己都已經覺得學習缺少了積極性、主動性。借本次國培機會,本人與年輕一代教研員、師訓員一道,深覺機會難得,在培訓過程當中,我一直抱著一種積極、樂觀和向上的心態去學習,一直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培訓中來,在學習中能攜專家之所長,補己之短,高效完成學習任務。藉助網路交流平臺積極參與學員交流,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活躍學員。國培給我們這些本不相識的同行架起了交流的平臺,給大家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看了一篇又一篇發自肺腑的研修日誌,和他們一起分享著學習的快樂;在一次次的論壇交流中,我們道出了共同的心聲,也找到了共性問題,論壇讓我們的教育難題有了傾訴的平臺。根據QQ群聊天記錄而成的研修日記《參加國培學習而被殺頭,我覺得也是光榮的》,於20xx—11—22 10:46發表,可以說是自己醉心學習的心聲。上面的學習進度記錄,是我學習行為的外在體現。

  (二)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

  在本次培訓學習中,根據分析工具,對自己進行學員型別分析:

  1、根據專業素質特徵進行角色劃分,本人屬於講師型別的培訓者,尚未達到培訓師的水平。

  2、根據工作崗位要求進行角色劃分,本人屬於教學業務型的培訓者。因為在培訓工作中,本人主要負責課表安排,培訓專題設計,教師聘請,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關注培訓教學質量與效果。當然也有參與專案開發與設計,故可以認為是兼有專案組織型的培訓者。

  3、根據專業發展水平進行角色劃分,本人屬於經驗型的培訓者。因為本人已經具備一定的培訓教學知識與技能,從事教研工作多年,組織過許多次縣級教師培訓活動,並經常應邀為溫州市級骨幹教師做專題培訓講座,被溫州大學聘為兼職講師,進入溫州教師教育院培訓團隊,開發的課程曾被評為溫州市級二等獎,並作為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資源。但尚未成為專家型的培訓者。

  明確了自我,也就更加有利於揚長避短,也會更加是自己有明確的專業發展方向。

  (三)確實學到了許多知識

  在國培計劃中有幸傾聽了眾多專家和學者的精彩講解,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比如對現代教育技術,本人由於囿於物理學科特點,加上固執的經驗,一直力主實驗教學,壓制現代教育技術。透過培訓加深了對教育技術的理解,認識到教育技術不再是一種書面存在的概念,而是當前教師必備的一種技能;教育技術不再是公開課、教研課的技術點綴,而應在常規教學中得到普遍運用;教育技術培訓不應成為教師掙學時、評職稱的工具,而應是“新課改”理論的一種實踐載體;教育技術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是完善教師專業技能的基本要求。

  再如,透過必修專題“研訓一體的功能定位與實踐導向”的學習,使我進一步認識到,當前教研和培訓一體化即“研訓一體”的區域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正在積極探索中。如何提高“研訓一體”這一繼續教育模式的效果,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研訓一體”是教師在不脫離教育教學工作崗位,將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與研究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提高,以研促學,以學促研,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研訓一體”的這一特點,要求我們把握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律,根據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點和需求,探索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研訓模式。而恰恰我們縣級教研、培訓的機構設定仍沿襲傳統,固守陳習,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本人就此提交了一篇研修日記:

  我們都是來自永嘉各地,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參加國培來了。我們都要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幫助。我們永嘉從體制上看,研是研,訓是訓,還是各唱各的調!希望年輕一代的教研與師訓人員,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建立多方溝通機制,經常協商,密切合作,共同為教師專業成長服務。

  透過這次“國培”短期學習培訓,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帶來的是思想上的洗禮,心靈上的震撼、理念上的革新。培訓活動雖然是短暫的,但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個人資訊科技應用實踐總結3

  一、教育教學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這次培訓的是資訊科技應用能力。透過這次培訓,我瞭解了資訊科技引發的教育變革,讓我對資訊科技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樹立了“資訊科技為教育教學服務”的理念,我明白了資訊科技使教育教學賦予更多的內涵,資訊科技的發展也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方式,使我的課堂更具活力,使我們的教學更具實效。

  二、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有了提升

  這次培訓我認真學習了必修和選修的全部課程,做筆記、做作業、與同行交流,實實在在地學到了資訊科技的應用知識。在課堂上我將資訊科技融合到教學之中,利用網路資源,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死板無味,無精打采的教學氣氛。教師和多媒體、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組合成了一個合理、協調、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的學習整體,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枯燥乏味。由於其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遊戲的內在感染力,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最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資訊科技的應用,確實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計算機把語言、聲音、圖象、文字、動畫、音樂等經過處理後,形成一種全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教學資訊,彌補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某些不足,對教學中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同時,化抽象為具體,更加直觀和具體地將資訊傳達給學生,不僅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一起調動起來,使學生成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建構知識的主體,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課堂效率。

  三、課件製作水平有了提高

  透過學習,掌握多媒體技術,熟悉多媒體軟體的使用,瞭解多媒體課件製作流程已成為當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製作課件既要講究精美又要講究實用。製作課件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將課件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於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所以透過此次培訓使我學會從網上等多種途徑下載影片、圖片、flash等資源,以及擷取網頁和影片等,並將它們整合到課件中等技術操作,從而製作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行為發生了深刻變化

  資訊科技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教師不是像以前那樣光是翻閱書本、備課寫教案,單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即可進行教學,而是綜合應用多種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網路查閱資料、製作課件、開展教學。

  在這次的培訓學習中,透過看專家的講座、名師的課堂教學影片,與同行的交流,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我將以此為起點,讓“差距”成為自身發展的原動力,不斷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斷成長。我會繼續學習深化資訊科技基礎知識,更好的運用資訊科技指導教學。

  個人資訊科技應用實踐總結4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從小學到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強調學生透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相互聯絡的方面,即: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這意味著,作為以綜合課程為主的小學階段,資訊科技教育以整合方式融合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將是資訊科技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了落實《綱要》對小學資訊科技教育的新要求,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室與電子工業出版社合作開展了《基於資訊科技的綜合實踐活動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研究。該課題已列入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專案《綜合實踐活動及其師資建設》的子課題,並作為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課題立項。經過歷時一年多的課題研究,在全省8個市(區)級實驗區和40多所實驗學校三輪實驗的基礎上,初步完成了城市版和農村版實驗教材的研製工作。

  一、課程開發的新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實踐課程,其四大指定領域的內容是以融合形態呈現的。其中,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必須貫穿於活動的全部內容之中;資訊科技教育、社群教育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必須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同時還需要以綜合主題和綜合專案的形式,把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進行整合,使之成為學科課程的補充、延伸和實踐性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各領域內容整合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既可以採取跨領域的綜合主題方式融合各項內容,也可採取兩兩結合方式,整體設計和實施。本課程的基本構想是把研究性學習與資訊科技教育有機整合,力圖實現對資訊科技傳統內容模式和教學模式的突破。

  課題組旗幟鮮明地提出,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資訊科技;把研究目標定位在:探討如何在資訊科技平臺下,以研究性學習為基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方法。由於人類社會已經進入資訊時代,資訊科技教育必然要作為當前綜合實踐活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對小學生進行資訊科技教育,主要是進行使用大眾資訊科技工具的一般訓練,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改變過去那種把資訊科技教育侷限在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層面的弊端,由原來的“專業教育”取向,轉變為“大眾文化教育”取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回應21世紀資訊社會對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

  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教育界達成共識的教育目標。資訊素養是資訊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滲透於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從廣義上看,要從資訊意識情感、資訊倫理道德修養、資訊科學技術常識、資訊科技操作應用能力等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從狹義上講,要重視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分析資訊、加工資訊、評價資訊、表達資訊、運用資訊和釋出資訊的能力,以發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的整體素質。這種能力與傳統的“讀、寫、算”能力一樣重要,是資訊社會對人才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課程學習把綜合主題、綜合專案與資訊科技教育有機融合開展的實踐活動,將為這種能力的培養提供十分有利的環境,課程設計也必須圍繞著培養資訊素養的各個層面展開。

  二、課程學習的新內容

  為了實現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總目標,課程根據綜合實踐活動和資訊科技教育兩方面要求,統籌考慮課程的學習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要求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體驗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和責任感;形成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小學階段資訊科技教育課程的一般性目標包括:瞭解資訊科技的應用環境及資訊的一些表現形式;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在使用資訊科技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資訊、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課題組認為,在培養資訊素質方面,上述兩類目標的指向完全一致。將課程內容編排為一系列與資訊處理有關的任務(綜合主題或綜合專案),在任務的設計中,特別是在選擇主題方面,綜合考慮資訊科技學習的內在要求,將有可能在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小學階段資訊科技教育的學習目標。

  為此,課程以研究性學習為基本主線,安排了系列主題探究活動,廣泛涉及到科學探究、社會探究和認識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三大領域,具體表現為不同型別的綜合主題和綜合專案。這些內容既包括了社會實踐學習(社會考察實踐、社群公益服務),也包括了生活學習(生活技能訓練、生活科技與創造活動等),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社會生活,有利於學生親身參與和社會實踐,注意照顧到與本年級學科課程內容的銜接;同時也考慮了能夠運用資訊科技手段來實現探究過程,便於融入資訊科技有關學習內容。有計劃地安排了與資訊社會關係密切的綜合主題,遴選出培養資訊意識、資訊常識、資訊倫理和資訊科技能力的學習內容,如:資訊社會的未來、計算機與網路的發展和應用、遙控與感測、電腦與網路文化、資訊保安和電腦病毒等等。

  三、資訊科技學習的新思路

  資訊科技教育是本課程學習活動的另一主線,重點放在利用資訊科技處理完成各種探究任務,突出運用資訊科技工具的思想,即:用計算機來學習,而不單純學習計算機。把資訊科技當作學生獲取資訊、探索問題、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以及師生之間情感與資訊交流的工具。

  過去許多中小學資訊科技課教材,無論是教學理念、內容編寫,還是學習模式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沿襲傳統計算機教材的編寫模式,片面注重傳授知識和操作要領,忽視對學生資訊意識情感、資訊倫理道德、資訊科學技術常識和資訊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適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要求。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以往的傳授知識課程的不同點是,傳授知識課程的教學主要圍繞知識進行,學生是“先學後練”;而綜合實踐活動課重點是實踐,在實踐中探究,在實踐中產生對計算機工具(知識與技能)的需要。必須提倡知識時代“幹中學”和“邊幹邊學”的學習理念,用什麼就學什麼,讓學生在用中熟悉和掌握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操作技能。因此,本課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知識能力水平,按照任務(綜合主題和綜合專案)的需要,有計劃、分階段融入必要的計算機和網路基礎知識講授和操作技能訓練。例如,在課程單元《我國的橋樑》設計中,以語文課《趙州橋》為創設的情境,要求學生透過實地調查和查詢文獻,發現我國還有哪些著名的橋樑,完成資訊收集的任務;繼而讓學生學習使用瀏覽器上網,邊幹邊學,在網路中去尋找橋樑,達到了解因特網是通向資訊海洋的“橋樑”的目的。

  目前,許多普及程度較高的資訊科技,如基於圖形使用者介面的作業系統、所見即所得條件下的文字處理軟體、電子表格和幻燈演示、網路瀏覽技術等等,其入門的“門檻”較低,為小學生的“幹中學”帶來了可能性。課程設計改變了過去計算機教材講授過多過細,以致成了“軟體說明書”的弊端,為學生留下更多的問題空間,把擴充套件和提高的學習任務交給學生去自主探究。

  目前通行的資訊科技教材,其內容大多根據軟體或者硬體功能,分為資訊科技基礎知識、作業系統、字處理軟體、畫圖軟體、多媒體、網際網路等模組。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以學期或者學年為階段,進行各模組的教學。這種大模組、整體化的學習思路仍屬於專業教育的範疇,較適合於成人,對於小學生卻不太適應。本課程則把資訊科技知識和操作技能按內容分層,組織為知識單元,並分解為不同等級的模組,然後,分散在不同年級的綜合主題研究中學習,逐步加深,基本上滿足了《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對小學資訊科技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課程設計的新模式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本課程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探究”模式來組織教學和實踐活動,按照創設學習環境和任務驅動的方法設計課程單元,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多元智慧理論指導下,選擇多元化的評價和評定方法等等,以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模式,課題組參考和借鑑了國內外許多優秀探究學習範例的方法,如WebQuest網路主題探究、Intel未來教育、7E學習模式、Big6主題探究等,初步形成一種較為規範而開放的課程設計模式。

  1、學習單元

  《基於資訊科技的綜合實踐》課程在“學習單元”的概念下,統籌設計編排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每一“學習單元”表現為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綜合主題”或“綜合專案”,以問題解決為主導,讓學生運用資訊科技手段,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

  為了便於操作,學習單元的內容編排是一系列與資訊處理有關的主題任務,主要包括資訊採集、資訊整理、資訊分析、資訊加工、資訊表達、資訊釋出、資訊評價和資訊應用等。每一年級的主題任務都分佈了社會探究、科學探究和認識自我等方面的內容,並且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逐步從單一主題(小任務)向綜合主題(大任務)發展。例如,小學三、四年級必須初步熟悉和學會計算機入門的操作技能,在設計中努力尋找資訊科技與主題探究的聯絡點和結合點,以“小任務”的方式(如單一性的“收集資訊”)設計學習內容;從小學五年級開始,逐步增強任務的綜合性,以“大任務”的方式(如綜合性的“收集、加工和表達資訊”)組織學習內容,強調學生綜合應用已經學到的資訊科技。根據不同主題任務的需要,對各年級“學習單元”的時間進行整體安排,分別規劃每一單元所需的課時。

  同時,主題的選擇還充分考慮了能夠運用資訊科技手段來實現探究過程,每一主題都便於幫助引入資訊科技的有關學習內容。

  2、探究學習活動

  “學習單元”分別由“基本探究活動”、“資訊科技學習活動”、“評價與交流活動”等探究學習活動有機銜接構成,在小學高年級,還增加了“擴充套件(或延伸)探究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探究學習活動”的設計主線是“基本探究”→(“擴充套件探究”或“延伸探究”)→“評價與交流”;其支線是“資訊科技學習”,各類活動的組織結構參見圖(略)

  “基本探究活動”是研究性學習的主線,包括創設情景、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等要素;與一般主題探究的區別在於,該活動從主題選擇到實施過程,都儘可能地考慮到運用電腦和網路等資訊科技手段完成各種研究任務。

  “資訊科技學習活動”的主要意圖是為“基本研究活動”的需要服務;當課程單元進展到其他活動階段,也需要有該活動的學習支援。也就是說,課程單元的主題需要用到什麼就學習什麼,讓學生在“幹”中熟悉和掌握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操作技能。它同樣必須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進行,“任務驅動”而不是“內容驅動”。它既是本單元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探究過程,用問題引導和組織學生對電腦和網路技術進行自主探究。同時,也照顧到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推薦的6大模組分佈,注意電腦網路技能的銜接,使知識逐步建構成為系統。

  “擴充套件探究活動”或“延伸探究活動”供小學高年級選用。擴充套件(Expand)探究即:發現本主題新的應用。包括利用以前的資訊提出新問題,完成新的探究過程,尋找新答案,或者做出新的設計實驗,從而加深對主題概念的理解,以新的視角應用和擴充概念。延伸(Extend)探究即:使概念進入其他的內容領域。包括:從本主題的研究領域中,發現與其他領域相聯絡的概念或新的主題,建立概念與真實世界的聯絡。在高年級增設兩類活動的目的,在於考慮增加主題的綜合性,既可包含本主題探究內容的擴充套件和延伸,又可以包含資訊科技學習內容的擴充和延伸。

  “交流與評價活動”將集中進行本單元總結性的表達、交流和評價。評價和交流的內容既包括主題探究,也包括資訊科技工具學習。本活動根據不同單元任務的需要,安排了多種形式的表達與交流,對學生動手動腦“做”的表現進行“過程評定”,對以“長作業”方式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以及對在全班範圍組織的表達交流活動進行表現評定等。評價採用了多元評價方法,如表現評價、實作評定、檔案袋評定與量表評價,既有質性評定,也有量化評價。此外,借鑑Intel未來教育“作業模式”的思想,表達、交流和評價也在全部活動中分散安排,並在課堂內完成。學生每完成一個練習,甚至收集到的一幅圖片或一段文字,都被視為一種“作業”,都是為完成總任務所做的工作,要求他們隨時進行組內交流和自我評價。

  3、活動模組

  每一活動均由不同的“活動模組”組成,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自主擴充學習的空間。各類探究活動的模組,保持了大體上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單元中,同一型別的學習活動都設定某些共同的“基本模組”,以便於教師組織教學。如:在“基本探究活動”中,各單元都設定了“情境模組”、“任務模組”、“過程模組”和“資源模組”等基本模組。所有模組均採用兒童化的名稱,如:“我們的行動”、“我們的寶藏”、“跟我做”、“試一試”、“我們都很棒”等。各類探究活動的模組也保持了一定靈活性,在不同的單元中,各類學習活動都可以根據本單元內容需要,自行設定一些特殊模組,對名稱和內容不作統一要求。除“基本探究活動”外,其他活動也不要求保持完全一致的模組。是否設定某一模組,根據內容需要來決定。

  五、課程編排的新體例

  課程的編寫體例即學習內容的表達方式和呈現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的變革”。在編寫體例方面,本課程探索了一種新的學習內容表達和呈現方式,其文字表現為一種“學材”而不是傳統的“教材”,以利於學生和教師組織探究活動,而不是用來組織常規教學。

  課程教材打破了目前資訊科技教材的傳統體例和編排模式,文字內容包括:活動指導書、閱讀材料、探究記錄本、課堂作業簿、評價手冊、檔案袋索引、資源導航和其他有關專案,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學生指導書”和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成長記錄。

  教材還針對不同的學習物件,分別開發了“城市版”和“農村版”。農村版的探究主題貼近農村生活的實際,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廣義資訊素養的培養目標進行課程編排;並且充分考慮到農村小學資訊科技裝置條件較差的現實狀況,以選修方式設定了最基礎的資訊科技學習內容,為農村小學因地制宜地實施資訊科技教育開闢了一種新的途徑。

  六、課程實驗的新經驗

  《基於資訊科技的綜合實踐活動》實驗課程的研製,是以課題研究方式組織實施的。為了保證設計和編寫質量,課題組組織了以省級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部門的專家牽頭,以小學語文、數學、科學和資訊科技等學科特級教師為核心的總課題組(主編組),精心組織框架設計,指導實驗研究工作。

  然而,課程編制是否應該吸收廣大教師參與,這是新課程改革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中小學教師通常被人稱為“教書匠”。作為一種“工匠”,他只能執行那些不從事課堂教學的人所建立的教學理論,他只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傳遞一般性的課程知識,判斷某部分學生是否學到了這些知識。在我國新的課程改革中,把教師和學生排斥在課程教材改革之外,會在很大程度上壓制師生對課程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發揮創新精神,也會影響到課程制度的創新。美國課程論專家提出課程編制的“集體審議制度”,其目的就是確立教師在課程創新中的地位。應該說,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是課程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過程都需要教師的參與,包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教材的編寫、課程評價等各個環節。

  為此,課題組在全省範圍內,組織了8個實驗區近40所實驗小學的教師參與了課程編制的全過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教師協作研究的有益嘗試。各學校都選擇了各學科優秀教師組成子課題組,分別承擔不同學習單元的設計、編制和實驗工作;廣大教師在總課題組的指導下,從框架構思開始,邊設計,邊實驗,反覆修改和完善,撰寫出研製報告和實驗報告。總課題組專家在各校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改寫和多次調整,以保障課程目標的實現和教材編寫的質量。這種全新的研製方式,不僅為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編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且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為課程的實施培訓了骨幹力量。

  研製一套創新的資訊科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材,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我們深感力不從心。衷心期待著廣大教師和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共同做好這項開創性的課程改革工作。

  個人資訊科技應用實踐總結5

  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

  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資訊科技;把研究目標定位在:探討如何在資訊科技平臺下,以研究性學習為基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方法。綜合實踐活動由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四大板塊構成。而作為重要部分的資訊科技教育這塊,現將我校開展的情況總結如下:由於人類社會已經進入資訊時代,資訊科技教育必然要作為當前綜合實踐活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對我校初中生進行資訊科技教育,主要是進行使用大眾資訊科技工具的一般訓練,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改變過去那種把資訊科技教育侷限在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層面的弊端,由原來的“專業教育”取向,轉變為“大眾文化教育”取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回應21世紀資訊社會對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

  一、首先確立分階段目標:

  初一、著重培養學生科學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的綜合、整體認識能力,以人文精神與科學態度,從社會生活的現實與未來中發現、提出問題,抓住題的本質,判斷問題的價值。使學生逐步形成善於置疑、樂於探究、用於實踐勤於求知、積極向上的精神。初二、著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資訊,具有初步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實驗設計方案〉,構建知識模型,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三、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力與批判性反思,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學會科學的思維和條件的方法。為學生研究問題思維模式上的創新意識打下一定的基礎,為學生研究的發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確立實施策略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主要形式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去做,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獲得對於實際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感受是學生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也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健康發展的基礎。在實施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參與科學探究的活動,體驗科學活動的艱辛與愉悅,讓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感知各種人和事,獲得豐富的人生經歷和體驗,立足社會培養人才的需要。身經歷、深入探究:

  (一)自主發展,提供空間初中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要重視學生的觀點和行為,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獨立創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活動內容及方式,讓學生自主活動,自主學習,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促進者、合作者。

  (二)探索發現、拓展提升3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與發現。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圍繞某一主題或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來展開。

  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給出現成的答案,而是為學生的探索發現提供機會幫助,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索和調查,解決實際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簡便方法和技巧。

  (三)交往合作、融於社會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一種交往、合作的過程。是師生在社會中進行多邊的、多向的、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互相作用的過程。強調把學習活動和社會結合起來,把學術的目的和社會的目的、個人的目的和群體的目的協調起來,這種交往不限於課堂,而是要走進社會進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交流,這種交流也不限於師與生,生生交往。一項研究課題,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考察與調查,需要多人合作,多組配合多方面人員的參與才能順利完成。這種交往合作不僅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智力的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利於學生人格健全,正確評價認識自己,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學會與他人合作溝通,自主合作探究,形成民主素養和團隊精神,使學生人格臻於完善。

  三、採取科學學習方法我校採取了傳統的學習形式:

  半開放式。全年級或全班確定一個共同的研究學習主題,然後由學生提出在該主題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將這些題目交大家討論並調整,確定一批可供開展合作研究的題目。由研究興趣相近的學生自願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實施研究。它有利於將學生的關注目光引向當今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引導他們研究、探索科學與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大塊不是並列的,也不是相互割裂的,“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將貫穿於綜合實踐活動的始終,在實際的環境教育中,往往融合了以上四方面,同時,以環境教育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班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藝術節)、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體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以上活動互相補充,互相支援,共同構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以環境教育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而且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儘量克服兩種傾向即教師的包辦代替、教師的放任自流。我相信在學校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定會開展得越來越好。

  個人資訊科技應用實踐總結6

  XXXX年10到12月,我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參加了“四川省農村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利用晚上上網學習,邊看影片,邊做筆記,邊利用軟體練習其中的工具,學習之後寫評語,與同學學們相互交流學習心得體會,順利完成了這次的學習任務。透過這次培訓學習中,我的資訊科技知識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別是資訊科技運用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返崗實踐中,我將學到的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實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古詩兩首,我充分利用PPT把課文內容透過多媒體給學生演示,讓學生感受古詩的圖畫美,運用多媒體剪輯技術,將音樂匯入到PPT中,將影片匯入到PPT中,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音樂美,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學習興趣,在生字教學中運用多媒體PPT技術讓學習記憶生字效果特別好。另外在培訓時,我積極參加了工作坊的活動,積極學習,其他學員的好的經驗也把自己的疑惑講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我在返崗實踐中,將培訓學到的應用教學中。

  總之,返崗實踐中,我做到了學用結合,尤其將PPT的製作,影片剪輯,音訊文剪輯,運用於PPT,鞏固了學習成果,也促進了自己的學習提升,收穫很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感到自己在資訊科技能力方面,與教育發展的需要還有很大的距離。為了讓教育教學工作更加適應現代化,我還會努力學習,多實踐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