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自傳》讀後感(通用10篇)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通用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沈從文自傳》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1
提起筆,思緒亂飛,卻不知如何下筆。喜歡從文,喜歡他筆下淳樸的湘西,喜歡他筆下的翠翠,卻不曾瞭解過他。
帶著疑問,帶著榮幸,帶著感動讀了《沈從文自傳》,讀後讓我的感受是感慨,讓我驚異,從沒想過一代文豪小時候居然是天天逃課,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文豪居然是小學文憑,初中都沒畢業。
儘管許多的舉動讓我不解,讓我詫異,可是我不得不說我非常羨慕他。至少多年以後,至少當自己吹垂老時回憶童年時,那些記憶值得回味,那些過去值得留戀,我想這就是一種幸福吧!不象我們,童年的記憶基本上與學校,與作業聯絡在一起。回首觀望,在我們匆匆流逝的歲月裡,基本有一半的時光都是在學校度過,陪伴我們的永遠是寫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卷。蟋蟀,蛐蛐,河裡洗澡,好象永遠只能觀望。這一切只因我們的父母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考上了大學,才能走出大山。於是放棄了本屬於我們的自由,本屬於我們的天真,本屬於我們的好奇,本屬於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現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學,卻發現原來過去父母說的都是美麗的謊言,大學就泡麵,聞著永遠比吃著香,大學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卻無路可走。
時常聽人說,寫作的不是學文學的,從商的不是學經濟的。一直不解,《從文自傳》,似乎在對此解釋。其實與其說,〈從文自傳〉在介紹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說他是在說一個普通的人怎樣成為一個詩人,作家。誠然,從文之所以有日後的成就,我想與他童年有密切的聯絡。他打破了限制,他為自己的興趣選擇了逃課,他愛家鄉的山,愛家鄉的水,他的童年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充滿了興趣,什麼都想看看,什麼好奇的事他都要去湊熱鬧,見到不懂的事,他都願意去想,去動腦筋。於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發現事物的美。童年過後,他也沒在學校讀過書,他的思想依然沒限制。相比之下,大學中的我們呢?大凡我們的童年都是規規矩矩的,即使童年不是,在日後的少年裡也一定是循規蹈矩的,試問一個被圈住了思想,限制了行動的我們,不出去瞭解社會,不接觸自然,他能寫什麼樣的作品?
人們常說現在的人一代不如一代了,因為現在的人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生活比以前的人好了,所以沒以前的人用功了,沒以前的人刻苦了,試問這是理由嗎?當我們天天在學校裡,天天在揹著李白杜甫詩,分析他們的寫作特色,學習他們的風格,拿他們的詩當作典範時,我們寫出來的詩能超過他們嗎?星期五的講座我唯一聽進去的一句話就是:跟一個二流的詩人學詩,你就是一個二流都不如的詩人,試問我們跟李白杜甫學寫詩時,我們能超過他們嗎?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2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沈從文的書,是他的自傳。初認識沈從文是從他的《邊城》開始的,那時就在思考他的文章寫得那麼美,原因是什麼呢?讀了《沈從文自傳》後,我知道了原因。
《沈從文自傳》是他的散文體自傳,記敘了他二十年前的經歷,即他離開湘西到北京之前的經歷。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拿起我這支筆來,想寫點我在地面上二十年所過的聽的日子,所見的人物,所聽的聲音,所嗅的氣味,也就是說我真真實實所受的人生教育。”讀完整篇我就兩個感受,一是沈老的少年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二是以前的社會太封建、人們也太愚昧了。
他的勇氣是我最佩服,原文提到:“雖然在半夜時有人從街巷裡過身,釘鞋聲音實在好聽,大白天對於釘鞋,我依然毫無興趣。”在漆黑的夜晚,發出“叮叮”的聲音,要是別人早就被嚇死了,而他竟然覺得那聲音好聽,可見他真的有勇氣。還有別人都避之不及的屍體,他竟敢用木棍去敲,去戳。想到自己,真是自愧不如啊,我到現在連上臺講話的勇氣都沒有。
他少年的生活是我最羨慕的。在書中,他說:“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卻在玩樂中學到了不少。”是的,在玩樂中,因爬樹,他認識了三十中樹木名稱;因爬樹摔傷自己去找藥,又認識了十來種草藥;不僅如此,還學會了釣魚、採蕨菜、菜筍子、捕獵等等。看到他小時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那時我也很好動經常約幾個夥伴瞞著父母到山上玩耍,搞得一身髒,回家就被媽媽大罵一頓;有時也去小溪裡捕魚,捉泥鰍。特別是在李子成熟之際,我也會爬到樹上去摘李子吃,有時從樹上摔下來,渾身是傷,還不敢讓家裡人知道。那時的自己是多麼的無憂無慮,天真、膽大,現在,真的是隻能想想而已。我想沈老先生在寫他小時候的生活時也有這種感受吧。
雖然從他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到了不少的樂趣,但他所寫到的其他事也是我深感震撼。
在辛亥革命時期,對於殺人的那種方式,我真的很難接受。“把犯人牽到天王廟大殿前院坪裡,在神前擲竹簍,一仰一覆的順笅,開釋,雙仰的陽笅,開釋。雙覆的陰笅,殺頭。生死取決於一擲。”用這種方式來決定人的生死,真是太愚蠢了。封建思想真是害人不淺。
也就是這樣的生活經歷給了沈老先生豐富的寫作材料。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活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所以說,藝術總是源於生活的。從這本書中還讓我們認識到了湘西人的勇敢、彪悍以及原始的湘西生活。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3
說到沈從文,或許大家都不陌生,《邊城》中湘西古樸的民風和真摯的愛情也早已被人們所熟知。讀《邊城》,我看到一個天真活潑的翠翠,看到了鳳凰城裡的古韻,使我也不由得對沈從文本人產生了好奇。究竟是怎樣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氣造成了這樣一代文學奇匠呢?
帶著這樣的疑惑,我翻開了《沈從文自傳》,想把這個問題一探究竟。他在一開篇就提到了他所生長的地方,迎面襲來的就是湘西的地域風情,古老城牆,水邊風景,他詳細地介紹了鳳凰縣的地理位置和名字由來,使讀者更瞭解這個古老的地方,更瞭解他的生活環境。這些字字句句,都會讓我聯想到我的家鄉——沅陵,一樣的古樸風景,一樣的懷念。能夠在我離開家鄉之後讀到這些,這無疑是一種心靈慰籍。然後他又講到了他的家庭,講到了他的親戚們,因天資聰穎家人都跟寵愛他。他所呈現出來的是封建家庭的特色,使那個時代的人物形象展現得活靈活現,也與後來寫他的特立獨行形成鮮明的對比。再後來,他又寫到進入軍隊後與各種各樣的人的交集,讓人們進一步瞭解到他前三十年的生活。其實嚴格來說,這部作品是不能夠完全稱為自傳的,因為這本書是他29歲時寫的,寫了他近三十年來的種種經歷。但我覺得這三十年足以對他本人產生巨大的影響,以至於他接下來的生活個文學成就都受其影響。因為只有他自己親身經歷過、見過、聽過,才會把文章內容、人物、風景寫得那麼貼切自然、栩栩如生。就如他本人所言:”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話、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人物的色彩和生命。“
讀罷此書,讀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小時候的生活描寫,那麼快樂無邪的時光,那麼瀟灑任性的年年歲歲,著實令我羨慕不已。沈從文小時候特別頑劣,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拐著彎兒走遠路,只為了看路上的風景。看路上鐵匠打鐵,殺牛,織竹籃子。看牢獄處殺人,還會撿石頭砸或用木棍戳沒有收的屍體。這些遊玩,這些生活小情趣,都為他日後寫湘西風景、古樸民風習俗埋下了很好的伏筆。期間還說到他喜歡下雨天,因為下雨天可以不穿鞋,專門走水坑。這讓我彷彿又回到了我小時候的經歷,雨天總喜歡穿雨靴去踩踏水坑,好像這便是下雨天最歡喜的事了。他還喜歡在河邊看人撈東西,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裡跟人打架。這些這些,都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我所不曾經歷的,生動形象地讓我跟他一起過了一次真正的童年。而小孩子都是貪吃的,但凡夥伴身上有一個兩個銅元,他們都會到賣狗肉的攤邊割一塊狗肉,蘸點鹽水,平均分來吃。沿路有桃樹、李樹,還有黃泥田裡的紅蘿蔔,還有櫻桃、枇杷、山果野莓,這些東西都只是買來吃,從未體會過自己去採摘的。他的童年是可以肆意瘋狂的,可以任性的,這在當時都是種不被接受的叛逆行為。他還擲篩子賭錢,常用母親給他買菜的錢在大街上跟乞丐們賭錢,贏了就把錢用來買吃的,輸了自然免不了回家一頓飽打。他總是因為犯各種錯而被打,家裡人也覺得他給家人丟了顏面,因此在親戚中他的地位似乎就低了些。但他全然不顧,從別人那學了許多下流野話和賭博術語。他的特立獨行都是與當時的封建傳統所格格不入的,但我覺得那樣的任性瘋狂才是少年應有的姿態。他的少年經歷是讓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感同身受的,當我們回憶起童年恐怕只有特長班和各種習題了,正是他讓我看到了青春真正的色彩。
沈從文雖然小時候讀書少,大點就進了軍隊,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但社會這本大書教給他的,遠遠超過他在學校裡所學的東西,他以後的成就也得意於社會這本大書。”見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在他身上再貼切了,也是他登上文壇大家的奠基石。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4
最難以忘懷的記憶在童年。
最美好的記憶在童年。
最能影響一生的記憶也在童年。
讀完了《沈從文的自傳》後,我明白了以上幾點。
最先接觸到沈從文是在他的《邊城》裡。“翠翠渡船、儺送唱歌”這些構成了一個淳樸、真實、自然的湘西。讀了他的《沈從文自傳》後才知道,沈從文筆下、書中一個個淳樸的農民、一段段真實的故事、一首首迷人的山歌,都離不開他“放蕩而詭詐”的童年。
在《沈從文自傳》中,他的記憶、他獨特的童年,在我看來他的童年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放蕩不羈。
在沈從文的童年裡,逃學是必修之課。“當我學會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時。”他便肆無忌憚地開始逃學越是受到家庭的牽制,越是想要逃學,“去認識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那時的沈從文是一個不受任何約束的孩子,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於是,他逃學“看人做香、下棋、大拳”,甚至還有“相罵”,逃學被發現後被轉入離家更遠的地方,這恰恰入了他的心願。因為現下的他不用故意繞道上學,一路上照樣可以看到許多有趣味的地方。有“帶著極大眼鏡磨針的老人、一起做三的學徒、腆這個大二黑的肚皮的皮匠、揣在凹形石輾上強壯的苗人。”還有“小腰白痴頭戴頭帕的苗婦人、扎冥器出租花轎的鋪子”等等新鮮真實得農民生活,在這些所見的事物中,他懂得了很多,也為以後沈從文寫鄉土小說打下了基礎。
現在,眾多的人看來,要想學知識就在學校努力讀書。我這種觀點放在沈從文身上是絕對行不通的,嚮往自由的他喜歡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我們在校外所學的實在比校內課堂上要多十倍”在校外,他接觸大自然“辨別各種禾苗、認識各種害蟲,”父母總認為這是調皮。對。他的確調皮,但因為他的放蕩不羈,他的詭詐,他才與大自然如此之近的接觸,才能受到大自然的觸發,也才能讓這個童年影響了他的寫作。
從《沈從文自傳》這本書中,我還讀到了另外一個特殊的階段,就是當兵。嚮往自由的他,渴望遇到各種新奇事物的他,終於遠離了家鄉,獨自去完成那本“用人事書寫的大書。”這段經歷也影響了沈從文的寫作以及他的人生。在軍隊裡經常面對殺人,這給沈從文的童年回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一筆。同樣,放蕩不羈仍然存在於他的性格中。在軍隊裡跟著“小號兵到城牆上去吹號”、“跑到制鐵處”去看別人工作,體會小工人的們不一樣的生活。“用筱竹做豎笛,四五個人各人口中含一個吹進營門”。這些都是沈從文在軍隊裡所見到的,體會到的生活。這些獨特的、難忘的生活深深的存留在他的記憶中,這些特殊的經歷也豐富了他以後的寫作。
用《沈從文自傳》裡的一句話“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得來,卻不需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可見,他的人生經歷對他的寫作有多大的影響,而影響一個人最深的經歷便是童年。
沈從文的童年是豐富的,他的調皮,他的放蕩,他的詭詐,造就了他不一樣的寫作風格。因此在《沈從文自傳》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個赤著雙腳、嚮往自然、追求自由的沈從文。這些性格使他的寫作有著獨特的淳樸、真實、鄉土氣息。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5
王朔說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沈從文便是那個年代文化流氓的代表。他每天不學習,上私塾逃學,擲骰子賭錢,讀書都很少,小時候在外面野,大點了進了軍隊,成天跟著隊伍跑。我們可能首先被沈從文的閱歷“故事”所吸引:這位穿著草鞋從邊地走來,沒有上過多少學、卻最終成為教授和大作家的“鄉下人”,人物本身就極富傳奇色彩。讓我們瞭解沈從文從小如何“讀社會這本大書”,感受他青春期的悲歡得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創作。這是一種收穫。但更加重要的是,把沈從文的傳記看作是一本關於人在逆境中成長的“教科書”。這部傳記可能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迪是:困難和艱辛可以轉化為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鍛造人堅韌的性格,激勵人追求生活的意義。
另外,《沈從文自傳》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風俗畫,有的還很原始殘酷,與我們當今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距離,讀來有很強的“陌生感”。抓住這個感覺,我們可以注意其背後可能蘊藏著的悲劇,閱讀時不停留於獵奇,最好能發掘“奇”中的人文思索,“奇”中的批判意識。比如,沈從文對於城市文明過於物質化顯然持批評與焦慮態度,他力圖從民間質樸原始的“生命方式”中提取人類文明的“活力”。這種看法也浸透了他的自傳。
《沈從文自傳》做到了既有線索展開,又有某些生活細部的回憶,兩者結合,也就是“點”與“線”的結合。概括的敘述猶如人的骨架,把握著敘事的方向,可以避免繁瑣的敘述,起到以少勝多的作用,對於童年生活經歷的介紹,大多屬於概括敘述。生活細部的描寫則像人的血肉,可以使骨架豐滿起來,顯得真實生動。最後,他也讓我們看到了湘西人民的質樸,他說“生活雖然那麼糟,性情卻依舊那麼強”,我們看到在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顯得那麼可愛。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6
沈從文先生的自傳透過敘述描寫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使我對湘西那個遠離喧囂遠離繁雜的地方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對沈從文先生生活的時代有了更厚的感悟。
湘西是個民風淳樸介於自然與空靈間的美麗的地方。看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我的感觸挺深的,覺得看他的文章就像是在一口古樸的井裡取水一樣,清清淡淡甜甜,沒有可以雕飾的華麗的辭藻,平平淡樸實的語言用心的勾勒著湘西邊城這個美麗的地方。他的文字就像溫潤的甘泉,自然流淌沒有波瀾,但是每一股清流都緩緩流淌入人心肺。那美麗的地方那淳樸的人們一直都向一幅不可觸及的畫在我的腦中出現。
邊城的寧靜讓我沉浸,那悠長悠長的古韻讓我不覺去領略和感受。沈從文先生的童年快樂無憂,他在湘西這個地方度過了自己美好的童年。“除此以外路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的櫻桃,大道旁邊無處不是甜滋滋的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是可以低頭下去喝的泉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青,則一年四季都可以隨意採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者任何東西都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說真的,我很羨慕沈先生,因為他們過的很快樂,就算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出息的行為。沈從文先生喜歡下雨天,因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裡有人在撈東西,他也要停下來看好一會,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裡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我從來沒想過,沈先生的童年會是如此,總覺得他應該跟其他人一樣從小就是一個佼佼者,而不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孩子。
邊城的寧靜中卻暗湧著最黑暗卻又無可奈何的因素,落後的思想對生命的無視、無一不刺激著我們的內心。人總是矛盾的。沈從文的矛盾更是有幾分必然。在某種意義上,他對昔日湘西的整個嚮往之情,都是被他與北平文化生活的接觸所激引起來的。當他決意用現代小說的形式來抒發這種感情的時候,他就已經註定要陷入那行為和情感之間的矛盾了。除非他真正實踐他在一篇小說集序言中宣佈的計劃,重新回到那個湘西土著軍隊的司書的位置上去,他就不要想擺脫這個矛盾。有人說沈先生不管他在筆下如何挑剔都市,讚美湘西,甚至引申出一種對整個現代文明的懷疑和否定判斷,他實際上卻是湘西社會的逆子,他千里迢迢從湘西來到北平,此後雖也輾轉遷流,卻一直安心於城市的生活。作為作家的沈從文,他始終是一個嘈雜都市裡的居民,而並非沅水岸邊的隱士。
不管他人如何評價,看了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我只想認為沈先生的童年經歷是我們心嚮往之的,他後來的人生之路也是他自己努力得到的。永遠都應得到尊重。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7
沈從文小的時候特別頑劣。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後來父母給他換到了遠一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著彎兒走很多遠路,就是為了看路上的光景。鐵匠鋪打鐵的,殺牛的,織竹籃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過牢獄處,從殺人的地方走過去,要是看到沒有收的屍體,他都要撿起石頭來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幾下。他喜歡下雨天,因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裡有人撈東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會兒,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裡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
很羨慕他每天不學習,逮到機會就去野外玩。他跟夥伴們出去,有時能逛一大天,身無分文,卻餓不著。看看他們是如何過的吧:“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就到賣狗肉攤邊去割一塊狗肉,蘸些鹽水,平均分來吃。或者無意中誰一個在人叢中碰著了一位親長,被問到:‘吃過點心嗎?’大家正餓著,互相望了一會兒,羞羞怯怯的一笑。那人知道情形了,便說:‘這成嗎?不喝一杯還算趕場嗎?’到後自然就被拉到狗肉攤邊去,切一斤兩斤肥狗肉,分割成幾大塊,各人來那麼一塊,蘸了鹽水往嘴上送。機會不好不曾碰到這麼一個慷慨的親戚,我們也依然不會癟了肚皮回家。沿路有無數人家的桃樹、李樹,果實全把樹枝壓得彎彎的,等待我們去為它們減除一分負擔,還有多少黃泥田裡,紅蘿蔔大得如小豬頭,沒有我們去吃它,讚美他,便始終委屈在那深土裡!除此以外路邊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櫻桃,大道旁無處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可以隨意低下頭去喝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莓,則長年四季都可以隨意採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任何東西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就為的是鄉場中那一派空氣,一陣聲音,一分顏色,以及在每一處每一項生意人身上發出那一股不同臭味,就夠使我們覺得滿意!我們用各樣器官能吃了那麼多東西,即使不再用口來吃喝,也很夠了。”
沈從文小的時候還學會了擲骰子賭錢,他經常用母親讓他買菜的錢在大街上跟乞丐們賭,賭贏了,把錢買了吃的分給夥伴們,輸了,沒錢買菜,或者少買了菜,回家便免不了一頓臭揍。家中人覺得他給家人丟了顏面,因此在親戚中他的地位似乎就低了些。可他全然不顧,而且從那裡學了許多下流野話,和賭博術語,他從沒後悔難過,他自己說,“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話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看看也確實如此,如果非他親身經歷過,見過,聽過,不會把文章內容、人物風景寫得那麼貼切自然,栩栩如生。
沈從文年少直到青年時讀書都很少,小時候在外面野,大點了進了軍隊,成天跟著隊伍跑,見過各色各樣的人,社會這本大書所教給他的,遠遠超過他在學校所學,他以後的成就也得意於這本大書。現在想想我們老師說的'那話真是有道理:見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確如此,見多了,經歷多了,明白領會的多了,人的思想也會跟著變,這些見識和思想對日後自己的發展不是毫無用處的。
看看沈從文小時候的經歷,再看看現在孩子們的生活,真替他們感到委屈、遺憾。等他們將來回憶童年的時候,除了大堆的作業,無數的輔導班,不知道記憶中還會留下什麼?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8
沈從文帶我們走進有單純可愛的姑娘的邊城。我們看見了美麗的古城風貌。他,文字質樸敦厚,詩意濃厚。溫潤如玉的先生,一定是很多人心中的完美男子。
他樸實無華,帶著一顆寬容的心痴愛了張兆和一輩子,他對張的稱呼從三姐,三三,寶貝到小媽媽。張兆和親切的呼喚他為二哥。張與沈曾經趣事今人也覺得有趣。沈從文寫很多情書給張。當時不諳世事的小姑娘拿到張給的情書到當時的校長鬍適那裡去告狀。胡適對張說,他非常頑固的愛著你。張兆和回,我很頑固的不愛著他。最後,他也還是臣服於沈從文的柔情裡。
如果沈從文沒有生在湘西。那他就不會是沈從文了。
鳳凰城牆外繞城而過的清澈河流是他兒時的樂園,給了他童年的快樂。他與小夥伴們在這裡游水嬉戲,也常在河灘上看見被處決的犯人的屍體這美與野蠻的結合,都對沈從文後來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十五歲當兵,五年行涯生旅,大部分時間輾轉於湘西流域。河水不但滋養兩岸生命,也滋育性情。所以他的小說、散文都與水有關。可以說對水的生命體驗,培養了他的特殊的審美心理,轉化成他小說優美的詩意。
不是每個人都是乖巧的,而童年應該是充滿樂趣的並且頑皮的。沈從文小時候天性活潑好動又貪玩。看戲弄丟了書包,第二天依舊去上課,被老師知道後被責罰,心理也特別不爽,就直接說出來恨老師當眾責罰羞辱。老師開導他,樹木往上長,人必須求進取,不能呢過自輕自賤要自尊自貴才是,沈從文呢一改以往頑劣的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很快。所以說,你的生命裡不只是需要名師指引的,還需要從善如流,知錯就改的自己。
湘西的大山啊,高大,堅實,巋然不動的其實,影響了他的基本品質。他心靈的潛在力量也隨時將要爆發,有一種不可抑制的原始野性。而他的性情也來源於此,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真性情,得到大家的喜歡。坦誠真率。他一生的追求,是美。
他的唯美,不是驚豔,是平凡中的神奇。對美的感受,讓他似平凡的詩那樣迷人。
從文永不過時,因人性尚性,讓人舒服的美。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9
我想在湘西沈從文應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作家,他的《邊城》讓世人知道了湘西,而《沈從文自傳》讓我瞭解了在湘西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沈從文。
用現在老師們的話來說沈從文小的時候就是個典型的壞學生。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後來父母給他換到了遠一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著彎兒走很多遠路,就是為了看路上的光景。鐵匠鋪打鐵的,殺牛的,織竹籃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過牢獄處,從殺人的地方走過去,要是看到沒有收的屍體,他都要撿起石頭來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幾下。他喜歡下雨天,因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裡有人撈東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會兒,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裡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這時候的他過得很快樂。而不是像現在的孩子每天就是上課,好不容易有個週末還得上各種輔導班,沒有了一點孩子應有的活潑與朝氣,在這一點上現代的孩子是多麼悲哀的。
沈從文出生於湘西鳳凰,沱江陪伴著他成長,這也養成了他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情節。沈從文特別喜歡下雨喜歡,因為一到下雨的時候他便可以不穿鞋子,光著腳跑到河邊,水池裡去玩耍。而且在雨天走在路上他還會專門去踩水坑。他不光喜歡水,而且喜歡和水有關的事情。比如說,有一次沈從文看到有人在河裡撈東西,他便坐在河邊看了好久。正是出於對水的這種喜歡,也使得沈從文的性格像水一樣,看似溫柔,卻力道記憶體。
我不知道當時的湘西是怎樣一個閉塞的地方,導致那裡的孩子竟然喜歡看看頭,面對四百多個被砍的頭和耳朵竟然會覺得新鮮刺激,在這些孩子中沈從文也是其中之一。當時人命賤如草莽,也可能正因為如此,沈從文後來的軍旅生活中才會更堅強吧。軍隊的生活是那麼的苦可他卻說:“我們雖各在收入最少的卑微位置上做事,卻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時即或胡鬧,把所有點點錢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是健康的。”雖然很累很苦卻依然健康的活著,這裡讓我看到了他的堅強與樂觀。
沈從文——一個生活在水邊的孩子,一個擁有水一樣性格的湘西漢子。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10
一條寂寞的沱江,成就了沈從文一點憂鬱氣氛的文字風格,從湯湯的流水上,他明白了多少人事,學會了多少知識,見過了多少世界!
沈從文小時候是喜歡陰雨天氣的,六月裡照例的行雨來了,大的雨點嚇人的霹靂同時來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廢碾坊下或大樹下去躲避,雨落得久一點,一時不能停止,他必一面望著河面的水泡,或是樹枝上反光的葉片。……所捉的魚逃了,所有的衣溼了,河面溜走的水蛇,釘固在大腿上的螞蟥,碾坊裡的母黃狗,掛在轉動不已大水車上的起花人腸子,因為雨,他會和夥伴到上上廟裡去,在那空洞的石階上,聽著簷下溜滴瀝聲,想象力卻更有了一種很好的訓練的機會,因為雨,制止了身體的活動,心中便把一切看見的經過的記憶溫習起來了。
從沈從文自傳我們能瞭解到人於地的關係。記稱“洞庭多橘柚”橘柚生產地方,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這兒樹不甚高,終年綠葉濃翠,仲夏開花,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後,綴系在枝頭果實,被嚴霜侵染,丹朱明黃,耀人眼目,遠望但見一片光明。正是這些橘子,桐油,下到常德,武漢,換來魷魚,海帶等產品,聯絡著水手們和河流險灘傳奇般的生活。
從沈從文自傳我們能瞭解到人與人的關係,水手,士兵,妓女,鄉紳,商會會長,守祠堂的老人。這裡的人日頭月亮看得多,放寬了眼界的心胸,才成就了他們浪子般的性格。見過各色各樣的人,社會這本大書所教給他的,遠遠超過他在學校所學,他以後的成就也得意於這本大書。
他所寫的故事,多是水邊的故事,他的想象是在這條河水上擴大的,把過去的生活加以溫習,或對未來的生活有和安排時,必依賴這一條河水,河水延長了他的感情與希望,且放大了他的人格——:“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