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範文(通用7篇)

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範文(通用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都不陌生吧,事蹟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範文(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1

  小明,是寶源鄉玉豐村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她的家庭雖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三十多年來,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她勤勞致富彰顯女性本色。她生長在農村,紮根農村,深刻領會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她不失時機抓住發展的機遇,順應市場需求和政府需要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廣開門路,多種經營,走出了一條勤勞致富路。1998年,袁她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頭退耕還林,幫助政府改造天然林保護工程100餘畝,承包村民山林300畝發展竹產業,現竹產業已經成為寶源鄉的支柱產業,農民因竹產業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在2002年榮獲全國"三八"綠色獎章榮譽稱號。

  她樂觀向上從容面對生活。她只有一個小學文化的弱女子,在她平凡的人生中,卻經歷著一些不平凡的事。當初為了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上山造林,丈夫不理解、不支援她。鄉親們也冷嘲熱諷,認為她一個弱女子上山造林,太不切實際了。可她為了自己的信念,不顧丈夫的反對和鄉親的嘲諷,把3個孩子丟給了丈夫,一個人跑專案,找資金,籤合同,還經常一個人上山植樹造林,並吃住在山上。後來丈夫被她的執著感動了,也加入到造林工程中,夫妻同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一家不但提前完成了自家退耕還林專案,還幫助政府完成了天保工程專案,鄉親們也被他們一家的堅定信念感動著,當初嘲諷她的人紛紛豎起大拇指——小明真了不起。現在,她每天都樂觀的生活著,在50歲時還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加入鄉里的文藝隊,自導自演"寶源十八奇",她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她教子有方教會子女做人。她有2女1子,均已成家,現與兒子和兒媳住在一起。她感慨到子女的孝順、懂事是她這輩子的收穫。兩個女兒經常回家看望雙親,兒媳更是把他們當著親爹親媽一樣的孝順。在她的感染下,初中畢業的兒子現正自考大專,他說,因為曾經的年少不懂事,放棄了學業,現在自己已成家立業了,要多學習才能趕上時代的節拍,不讓自己的人生留遺憾。小兩口經營著一家大理石加工店,老兩口在農親時節就幫助他們打理店面,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的生活在一起,正等待著他們的孫子出世。

  她團結鄰里助推社會和諧。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係上,小明全家人都一直堅持著"鄰里關係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他們知道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小明說:"她們現在一家人的想法就是如何帶動當地的村民共同發家致富,兒子準備結合赤水的旅遊產業,在寶源鄉開一家農家樂,帶動寶源的旅遊發展,帶動鄉們就業,共同增收致富。

  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2

  小張是小溪市鄉光家村下13組的一名普通村民,一直在家務農,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始終堅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是村幹部和村民普遍認可的好同志。其妻子劉素娥平時為人低調,待人和善、有禮,自結婚以來恪守妻子本分,尊老愛幼,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同甘共苦,夫妻倆培養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一、辛勤勞動,帶動致富。

  種植雙季稻、花生10多畝面積,在村裡起帶頭致富作用,鄉、村幹部吩咐的事均能按時完成,是村裡、隊裡的好榜樣。

  二、真心待人。

  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透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村民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建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勤儉持家,弘揚家庭美德。

  積極倡導男女平等,在村民代表會議中積極提議,並始終維護廣大婦女同志的權益,為廣大婦女同志爭取在村裡的各種應有的權利。在家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互相支援,互相幫助,有困難共同面對,出了問題共同協商解決,成為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婦

  四、孝敬老人、教子有方。

  家裡有一位80多歲的老父親,是50年代開始在村中擔任村幹部的老同志,現已退休在家,平時的生活都是小張夫婦照顧。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養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具有獨立人格,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每一位家長的迫切要求和希望。小張夫婦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教育和感化自己的子女,雖然家庭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們竭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全面發展。他們有兩子一女,從小要求嚴格,並教他們待人處事的道理。子女均待人有禮貌,性格溫和,從不在村裡和人吵架鬧事,成年後,在外學習開車技術等,掙錢貼補家用。去年上半年全家買了輛代步車。

  五、妻子生病照顧細緻周到。

  小張妻子劉素娥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被查出有嚴重風溼病,一直在邵陽進行治療,但效果不是和理想,手腳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小張不離不棄,一直細緻照顧,在醫院時陪床照顧,在家也伺候的很周到。今年年初,小張一家轉院去長沙治療劉素娥的風溼病,目前情況得到了一些控制,但仍然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需要堅持。從去年到今年,治療費用已經超過5萬元,今後還需要更多。小張一句話沒說,取出全部積蓄,另外,子女均拿出錢補貼母親的住院費和治療費。女兒雖已嫁出,但經常回孃家伺候母親,幫助照顧年邁的爺爺,並經常開導母親劉素娥,增強她戰勝病魔的信心。

  綜上所述,小張家庭事蹟典型,各方面表現突出,特評他們家庭為“最美家庭”,同時也願天下所有家庭都能成為最美家庭,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更加美麗。

  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3

  俗話說:忠厚傳家遠,家和萬事興。在花石峽鎮吉日邁村,提起村民卓青一家,那是人人羨慕的幸福之家,全家共6口人,上有兩位老人,還有一雙兒女,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受到全村人的一致好評。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積極擁護和遵守村規民約。卓青一家一直積極執行村委會有關規定,參加村委會組織的各項活動,配合村委會完成村裡的各項工作目標。在村硬化道路期間,因工作需要需佔用其部分土地,全家人二話不說,主動配合工作人員,完成清理整治工作,犧牲小我,顧全大局,起到良好的模範帶頭作用,使村委會硬化道路工作順利完成;卓青一家堅決抵制賭博、打架鬥毆、聚眾鬧事等行為,勇於同歪風邪氣做鬥爭,宣傳積極向上的良好的社會風氣。

  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卓青還努力做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協調好家庭事務,使整個家庭和諧融洽,和睦相處。他把空餘時間都留給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他心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身為一家之主,他以寬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員,做到“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懷”。作為兒子,他尊敬老人,關心老人,孝順老人。在忙碌的工作過程中他仍然堅持抽空陪伴他人,是出了名的孝子;作為丈夫,他愛護妻子,與妻子相互關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從不為小事爭吵;作為父親,他以身作則,注重對兒女的教育,培養孩子節儉、謙遜、自強的良好品質,教育他們獨立自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積極幫助、團結鄰里。不管誰家有困難,卓青一家人總是伸出援助之手。2017年3月份的一天,村民羅保因車禍死亡,其上有老,下有小,一下子失去了家裡的頂樑柱,使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得知情況後,卓青一家人立即趕去幫忙解決問題,安慰老人孩子,送去錢物,這種做法得到了全村群眾的一致認可。不只是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卓青一家人不管走到哪兒,都能和群眾打成一片,受到群眾的好評。

  牽手相伴幾十個春夏秋冬,卓青夫妻倆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夫妻倆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卓青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4

  鼎山街道高牙村打石崗經濟合作社張澤雲、吳發芳家庭,雖然普通,但堪稱最美家庭。這是一個擁有著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夫妻倆、兩位老婆婆,一個女兒。她的家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數十年來,夫妻倆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一家人勤勞善良,樂於助人,女兒懂事好學,受到了鄉鄰們的一致稱讚和好評。

  互敬互愛是家庭幸福的基礎,也是家庭美麗幸福的源泉。婚後幾十年來,夫妻倆在生產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相互支援,共同孝敬老人,照顧女兒;如今,夫妻倆都六十多歲了,不但要照顧年近九十的婆婆,還把一百多歲孃家老媽媽接到自家照顧。端飯遞水,洗臉抹汗,噓寒問暖,盡責盡孝,無微不至。每當看到兩位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臉,夫妻倆如同吃了蜜糖一樣的甜。每逢農忙時,挖地種菜,為花椒修枝剪葉、施肥澆水,夫妻倆往往從凌晨三四點就要出門,除了回家照顧老人,一忙就忙到中午,雖然勞累但因為擁有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庭讓他們倍感欣慰。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樂,夫妻倆付出什麼都在所不惜,心甘情願。

  說起女兒張利,是吳安芳和丈夫最大的驕傲。女兒從小就非常聽話懂事,平時在家,掃地、做飯等家務都幫忙分擔,若是碰上農忙的時候,更是會主動地去幫忙。吳安芳經常說:“自己再苦再累不算什麼,只要孩子們有出息,自己就心滿意足了”。雖然家庭生活並不富裕,但在這對農村夫婦的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為了供孩子讀書,夫妻倆一門心思扎進莊稼地,為的就是莊稼收成能好點,多賺點兒錢,供孩子們讀書。同時夫妻倆也很注重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教育,他們以身作則,孝敬老人,鄰里和睦,為的就是給孩子做好榜樣,使她能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在他們心中,孩子才是他們的希望,自己苦點累點都沒關係,只要孩子有出息,他們這心裡才踏實,日子才更有盼頭兒。女兒也在他們的關愛和呵護下茁壯成長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夫婦倆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女兒張利幾年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現留學美國。雖然女兒在家的時間少了,但是在外的她總是常打電話回來關心兩位婆婆的健康,提醒自己的父母注意身體,每當節假日回家時總帶些好吃好用的禮物回來孝敬他們。看到孩子如此孝順,夫妻倆心裡總是美滋滋的。鄉鄰們有時會問起他們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吳安芳覺得言傳身教,做好行動表率非常重要,與其說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認認真真做一件。他們任勞任怨、勤儉持家、肯於吃苦以及尊老愛幼,給孩子做了個好榜樣。

  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和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係上,他們全家人都一直堅持著“鄰里關係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他們知道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主動去幫助大家,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張澤雲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一種緣份,而能在同一屋簷下共度一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夫妻倆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他們的努力也讓他們收穫了幸福和溫暖。夫妻倆用孝心,愛心、真心演繹了小家庭最溫馨的幸福,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樸實的珍貴,幸福的最真實內涵。

  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5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提起楊國強,認識他的人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因為他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楊國強同志,籍貫鶴山市古勞鎮新星村洛社一隊,中國共產黨黨員,鶴山市政協委員、鶴山市總商會會員、古勞鎮商會副會長、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妻子葉潔芬,與丈夫共同經營三峽鞋材有限公司。育有二個兒子,一個就讀於鶴山市第一中學,一個出國留學,成績優異。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家庭和睦,鄰里團結

  楊國強夫婦家庭多年來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樂於助人,是鎮裡有口皆碑的"模範家庭"。生活當中,每當發生摩擦時,他們都能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問題。妻子既是事業的好幫手,又是家庭主婦,把家庭照顧的細緻入微。長期以來,她全力支援丈夫的事業,侍奉老人,教導孩子,料理家務,受到鄰里的高度讚揚。夫婦兩人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每年特定時候,楊國強夫婦就會帶著孩子一齊來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跟老人閒談家常,送上禮品和慰問金,讓孩子們在為老人家送溫暖、獻愛心的過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他們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在這個家庭裡,雖然他們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大家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的文明家風。

  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透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鄰居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建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同舟共濟,事業有成

  楊國強夫婦是鶴山市知名的鞋材企業家。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援,楊國強安心的放開手腳大幹事業,1993年他透過市場調查後,決定"下海"從商,設廠加工鞋材,一邊經營鞋材,一邊照顧家庭。葉潔芬擔心丈夫一個人太勞累,也堅持要求去廠幫忙,夫妻倆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雙方老人,事業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援,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由於夫妻倆誠信經營,本分做人,鞋材加工很快打開了銷路,一年純利潤可觀,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夫妻倆成為了該村的致富帶頭人。2000年,夫婦找準時機,拓展業務,轉換經營專案,擴大規模,成立鶴山市三峽鞋材有限公司,又取得了成功,家庭收入再上一層樓,生活提前步入了小康行列。

  三、勤儉持家,崇尚環保

  他們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他們時常教導兒子:"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裡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儘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只要家裡或辦公室沒人就關掉一切電源,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噸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併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熱心公益,助人為樂

  致富不忘飲水思源,楊國強夫婦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作為鶴山市政協委員、古勞商會副會長,楊國強多方面溝通鎮屬企業老闆,宣傳鎮委、鎮政府的政策法規,在依法納稅、做好社會公益事業及協助鎮中小型企業招收員工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楊國強積極支援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工業區廠區道路硬底化。07年上半年他搬遷新廠房時,自己拿出3萬多元將廠房前的道路硬底化,並營造好綠化、美化環境,為過往車輛和行人提供了方便。07年中秋節,楊國強夫婦偕同廠辦公室人員來到鎮慈善敬老院慰問,給老人們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並花費1萬多元為該院完善辦公裝置。四川汶川地震,楊國強慷慨捐出1萬元善款,同時積極發動員工獻愛心,捐款4000元。多年來,夫婦熱心家鄉建設,共捐款18萬多元用於學校建設、修橋築路、興建文化室和龍舟賽事等。

  牽手相伴二十個春夏秋冬,楊國強夫婦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夫妻倆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楊國強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6

  住光湖裡社群閆淑芳家庭,老少四人,夫妻相敬相愛,遵紀守法,平等互助,倡導健康禮貌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上互相照顧,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在生活中尊老愛幼,教子有方,取得了家庭、事業的雙豐收。尤其是在社群建立“平安家庭”的活動中樹立了榜樣,成為社群所有家庭的楷模。

  她在本社群工作,帶頭遵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用心參加政治領悟,擁護黨的改革開放的一系列的方針、政策,發奮踐行科學發展觀。她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用心上進,為社群的環境衛生事業,勤勤懇懇的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建立“平安家庭”的活動中,作為住本社群的居民,她和愛人知法守法,用心倡導無暴力、無犯罪、無違法的禮貌戶宣傳活動,發奮做安全禮貌之家。

  在家庭中,閆淑芳是一名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對婆婆十分孝順,為老人端茶送飯,從未讓老人家吃過一口冷飯剩菜;並經常與老人家談心,不僅僅在生活上關心、體貼老人,而且在思想上關心老人,讓婆婆生活的愉悅、健康、不孤單。為教育好孩子,她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孩子是女孩,正上初三,領悟十分緊張,又是一名文藝愛好者,上課、補習及照顧老人的事情都她一個人承擔,她從未有怨言,盡心盡力做好家務事,不給丈夫添一絲煩惱,全心全意支援丈夫的事業。無論工作多忙,一回到家,她總要抽出時刻問問孩子的領悟狀況,瞭解孩子的思想狀況,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教育她學習並領悟做人、學習並領悟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經典文章)

  在社群社工站她主管環境衛生工作,每一天穿梭在社群中,巡視社群的衛生,有狀況及時上報城管部門,不怕髒、不怕累。尤其在今年光湖裡舊樓改造中,更是忙裡忙外,樓上樓下的跑,苦口婆心做工作,清垃圾、刮殘標,清整社群環境衛生,整天忙於社群之中,在上級領導和她的帶頭下,對社群20棟樓,49個樓門,更換了管道,粉刷了牆面,安裝了報箱和防盜門,社群乾淨了,環境優美了,受到居民們的好評。

  在小區裡,她和鄰里之間的關聯也相處的很好,誰家有困難,她都能熱心幫忙,為她們解決矛盾。樓上樓下鄰里相處得很融洽,大家互相尊重、互相關心,樓裡有事主動調解,大家都稱閆淑芳一家是一個和諧、愉悅、平安的家庭。

  是的,一個愉悅、愉悅、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發奮。只有每個人都奉獻一點愛,家才會更溫暖,只有每個家庭都愉悅了,社會也才會更和諧。

  平安家庭建立先進單位事蹟材料7

  家庭作為社會的組成細胞,個體家庭的和諧平安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河西街道辦事處廣場社群大修廠新居5棟304室楊新華家庭,夫妻相敬相愛,遵紀守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互相照顧,尊老愛幼,團結鄰里,在建立“平安家庭”示範戶的活動中樹立了榜樣,成為當地家庭的楷模。

  楊新華和其愛人建立家庭已有25個年頭,現一家4口人。她一家人和睦相處,積極參加社群的各項活動,為廣場社群建立“平安家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楊新華自2010年參加社群工作,積極投身於社群服務建設工作中來。她和愛人知法守法,積極倡導無暴力、無犯罪、無違法的“三無”文明戶的宣傳活動,努力做到防拐賣、防盜竊、防搶劫、防隱患“四防”,做安全文明之家。作為社群幹部,她積極配合物業搞好社群的治安巡邏,提醒居民防盜、防火,在她的帶動下,大修廠新居小區治安秩序良好、環境衛生乾淨整潔,居民安居樂業。

  在家庭中,楊新華既是一位好妻子、好媽媽,還是一位好女兒。她們夫妻倆在家裡時常交流思想及工作方面體會,取長補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支援。在楊新華的培養教育下,兒子就讀貴陽財經大學。

  在社群,她和鄰里的關係相處的也非常好,每當誰家有困難,她都熱心幫助,儘自己所能為她們解決矛盾。現擔任河西街道辦事處廣場社群副主任的楊新華,她經常帶領小區居民積極參加社群、街道組織的環境衛生清理整治的各項活動。楊新華是家庭是我社群千百戶家庭的一個縮影,射出河西街道辦事處廣場社群是一個文明、和諧、向上的社群,“平安和諧家庭”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我社群推薦楊新華家庭“平安家庭”示範戶,希望社群幹部及居民向她學習,為和諧社群的建設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