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好人事蹟材料

敬老好人事蹟材料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以先進物件的先進事蹟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一般事蹟材料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敬老好人事蹟材料,歡迎閱讀與收藏。

敬老好人事蹟材料1

  有句古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其意思是:孝敬父母在美德中佔著重要的位子,甚至可以說佔據著首位。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尊重不孝敬,那怎能令我們相信他會愛人民、愛祖國呢?又怎會有人與他們真心交朋友呢?《弟子規》中的“首孝悌”就是要求我們做人必須要以孝敬父母為已任。父母喚之,應急應;有事交代,要立即動身去做,恭敬地聆聽父母的訓導等等。

  有人會不禁疑惑問道:什麼是孝?不就是一個字嗎?還能有著怎樣的意義呢?不!所謂孝,單看文字構造則是“老”和“子”組合而成,且“老”在上,“子”在下,這個字的用心良苦就已經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以孝為先。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蹟,其中“文帝親嘗湯藥”感人至深,不知讓多少人為之動容。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急得劉恆寢食難安。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恆撇下繁瑣政務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在喂母親喝藥時,總自己先嚐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小心翼翼地給母親喝。為了母親早日的康復,他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入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安心地睡一小會兒。

  “冬則暖,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他的孝順,我們都是看在眼裡的,成為千古佳話。天之大,孝為先,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贈給我們完膚。給我們雙眼,讓我們去發現美;給我們雙腳,讓我們踏遍祖國山山水水;給我們思想,讓我們學會“孝”。難道我們不應該仿效先輩的“孝”去報答父母親嗎?

  可是,現在我們卻時不時地看到另我們寒心的一幕幕,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去“孝敬”他們,在他們的心裡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地養他們,甚至要給他們做牛做馬,沒有些要回報、報答父母的想法,只要自己生活的快樂逍遙就夠了,總把父母的苦都置之度外,卻沒有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及父母要把你拉扯大的艱辛。尤其是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有沒有想過一個又當爹又當媽的人的苦?父母是不會告訴我們這些的,因為父母沒有什麼時候是不為你著想的!可是你們呢?不僅不體諒還與他們抬槓,你是“勝利”了而你們的父母的心卻是像被火灼傷般的痛啊!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一個簡單的字,卻代表了太多太多的東西。它是稍縱即逝的眷戀,是無法重現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世事滄桑,歲月無情,不要等失去了才明白什麼是孝,才明白父母為你所作的一切,記住,兒女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上的皺紋。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美的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進行曲吧!讓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永遠迴盪!

敬老好人事蹟材料2

  人,是一天天走向衰老的,看著媽媽平時總把爺爺奶奶當孩子似的照顧著,我心裡很感動。我想:這大概就是尊老敬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吧。但更難得的是媽媽對鄰里的老人,也很關愛。

  那是一個寒冬的深夜,我們一家人都進入夢鄉,我突然感到身邊有動靜,原來是媽媽起身了,她好像在聆聽著什麼……我問:“媽媽,你怎麼不睡啊?”“哦,別吵,我好像聽到隔壁有呻吟聲……”媽媽說著,就披衣起床,推開門走到隔壁王奶奶門前,把耳朵貼在門縫裡問:“王奶奶,你怎麼啦?”屋裡傳來了虛弱的回應聲:“哎喲,哎喲……我肚子疼……”,待王奶奶掙扎著爬向門前開啟門後,媽媽看見王奶奶已倒在地上了,臉色蒼白,頭上冒汗。媽媽見了十分焦急:“怎麼辦?得趕緊送醫院,可這麼晚了,哪裡去找車呀?”媽媽扶起王奶奶的一剎那,猛然想起了鄰居的蹬三輪車的工人李叔叔,立即舒展了眉頭:“哦,對了,不是有李柱嗎?”她連夜又敲開了三輪車工人李柱的門,李柱一聽,二話沒說,就把車牽了出來,冒著寒風和媽媽一道把王奶奶送到了醫院。

  在住院期間,媽媽和李叔叔輪流照顧著王奶奶,買藥、喂藥、擦身……忙得團團轉,兩人像王奶奶的媳婦孫子一樣孝敬著她。終於,在媽媽和李叔叔的悉心照料下,王奶奶出院了,但媽媽還是天天往王奶奶屋裡跑,為她洗衣、做飯、曬被子……媽媽又忙又累,但她心裡是快樂的。

  這樣的尊老敬老故事不僅發生在鄰里之間,尤其是養老院的牆內的敬老故事可多著呢。

  有這樣一位姓王的年輕醫生,他是養老院的常客。每天一下班就往養老院跑,隨身帶著聽診器,給這個老人號號脈,給那個老人聽聽診,有時為他們解答所諮詢的有關健康問題,有時給他們講故事笑話,碰到哪個老人傷風感冒了,他就往醫院帶來了藥幫他服下,碰到哪個老人風溼腿痛,就從包裡掏出針為他針灸,但從不收老人一分錢。老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王乾兒子”。另一位女教師也總用雙休日休息的時間去養老院義務為老人們洗衣服、曬被子,送莆仙戲錄音帶播放給他們聽……當記者問:“你們為什麼要如此義務地幫助老人呢?”他們說:“給予老人一份愛,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

  啊,生活中的尊老敬老故事真是隨處可見。一樁樁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在社會中不斷演繹著,一曲曲蕩氣迴腸的愛心之歌時常縈繞著蔚藍的天空之中……

敬老好人事蹟材料3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原本幸福的家庭,因爸媽的離婚而變得支離破碎,媽媽改嫁,爸爸離家出走,我像飄零的'樹葉飄忽不定,我只得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媽艱難度日。爺爺奶奶沒有工作,也沒有退休金,只靠幾畝田地維持生活,我的到來更加重了他們的負擔。看著爺爺奶奶的滿頭白髮,弓箭似的腰板觸動了我的心靈。我決定想辦法減少家庭的負擔,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早上起床,爭著幫奶奶擇菜、洗菜、收拾碗筷、擦桌子、掃地等。週末我會自己去洗我的衣服,奶奶看到我的舉動,總是偷偷地抹眼淚,我知道是我連累了他們。爸爸外出打工,已經好幾年沒有音訊了,連一分錢都不給奶媽寄啊,“爸爸,你在哪裡,你知不知道兒子想你啊,你不養我,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世上來啊?”

  每當秋收季節,六、七十歲的爺爺奶奶還要下地幹活,為了節省些錢,地裡的活再累,他們也不捨得包出去。為了我的學習,奶奶從來就不捨得耽誤我上學,每次放學後,奶奶不在家,我都會做好飯等著他們,吃飯後我會給爺爺奶媽捶捶背,揉揉肩,儘量讓爺爺奶奶減輕些疲勞。

  為了報答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我發奮讀書,當別人出去玩的時候,我要抽出時間寫作業,為的是能在家替爺爺奶奶多做些家務;課堂上我積極回答問題,熱心幫助同學,在老師和同學的關懷下,我的成績一直在班裡遙遙領先,考初中的時候,我是班級第一名,上學期期末考試,我是第五名。每當我把獎狀送到爺爺奶奶的手裡的時候,他們總會高興得獎賞我一頓“大餐”,而他們總是偷偷地吃鹹菜,我會趁他們不注意的時候,把好吃的放進爺爺奶奶的碗裡。每當這時,奶奶總會激動地說:“俺的猛子真是個好孩子,好好學習,讓奶奶也光榮光榮。”我看著奶奶枯樹皮似的的手,滿含熱淚地回應奶奶:“我的好奶奶,你放心吧,我會給您爭氣的。”

  奶奶知道我愛吃大米,每週末回家都會給我蒸米吃,而他們只是吃一些饅頭,喝一些水,我不忍心獨吞“美餐”,就威脅奶奶說:“你們不吃,我也不吃,否則,我就把米倒掉。”奶奶知道我的心思,就會順從我的意思,看著他們吃得那麼香,我會露出會心的笑容。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百善孝為先,我們應該懷揣一顆感恩之心,去孝敬我們的父母,去感恩我們身邊的一切,那就讓“孝”在我們的民族發揚光大,讓“孝”在中行華大地遍地開花吧。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敬老好人事蹟材料4

  老人們最大的心願其實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而是子女們的關心和愛護。有一位獨居老人,她生平一直向希望工程捐款,總數16萬元左右,在螢幕上顯示的都是希望工程捐款憑據,一本兩本……疊的一層又一層,讓我不禁佩服那位老人的品質。根據有關資料表明,上海是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的城市,老年人的總數達到73萬人左右,然而有三分之一左右是獨居老人,因此,尊老敬老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

  在乘車時,不是會聽到或看到這樣的標語:請為老,弱,病,殘,孕的乘客讓個座。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呢?敬老愛老的風尚正慢慢的離我們遠去,原因在於人們敬老愛老的意識薄弱了,所以我們要提高敬老認識,統一愛老思想。

  從古至今,中國古代有許多尊老敬老的故事,比如“子路負米孝雙親”、“岳飛敬師孝母”,“鄧小平贍養繼母,幾十年如一日”……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小,我們就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視為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與關愛是不求回報,是無私的,他們的默默付出難道不值得我們去給予一絲尊敬和愛護嗎?

  作為學生的我們,雖然沒到有贍養老人的義務的年齡,但為老人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義不容辭的,為老人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梳一次頭,買一次菜,做一頓飯……也許這對我們來說只是小事情,不過不管我們做什麼,只要我們用“心”去做,相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一定會眉開眼笑的,內心感到欣慰的。

  令人可喜的是,如今社會上也有很多尊老敬老的事蹟,每逢節假日慰問老人,生活中關心照顧老人,居委會組織老人健康活動,這些都是給老人們的精神享受,然而子女的關心終究是最重要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尊老、敬老的主題也在進一步昇華,讓我們伸出雙手,送出真心,讓敬老愛老成為一種風尚。

敬老好人事蹟材料5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從古至今,孝敬長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何況我們人類呢?

  回想一下,當我們第一次叫爸爸媽媽時,第一次邁開步子時,第一次講出一個語無倫次的故事時……是誰在細心地教導我們?是誰在耐心地引導我們?是父母。當我們遇到困難,是父母給予我們鼓勵;當我們受到委屈,是父母給予我們安慰;當我們取得成功時,是父母為我們慶祝。如果說母愛是一把大傘,為我們遮風擋雨;那麼,父愛就是一片海,容有對子女的關愛!因此,不管父母對我們怎麼樣,我們都應該孝敬父母。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公益廣告:過年了,老人孤苦伶仃的過了一個黑暗而又寂寞的年。看完這個廣告,我不禁感慨: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忙了,變得自私了,也不回來看看養育自己的父母了。這時,我突然想到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只圖個平平安安……”是啊,父母不圖有什麼回報,只要兒女平平安安,開開心心。常回家看看哪怕只是一句問候也好。兒女忙了,老人一個人在家,因此,也有了更多的“空巢老人”。我們儘量不要給父母物質上的親情,因為花再多的錢,也沒有陪父母聊聊天,吃頓飯的好啊!

  古代人身上的中華傳統美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比如說,晉朝的吳猛,他8歲就懂得孝敬父親。沒到夏夜,她總是赤身坐在父親身旁,任蚊蟲叮咬也不驅逐,怕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看完這個故事,我感觸很深。吳猛8歲就那麼懂事,為了讓父親睡個好覺,寧肯自己被蚊蟲叮咬。然而,現在的孩子也許都十幾歲了,還不知道體諒父母。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自己想一想,自己關心過父母嗎?父母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他們頭上的白髮有多少是因我們而長的?我們長大了,工作忙了,不再回去陪父母了。可是,還有什麼比親情還重要?

  這時,我不禁又唱起了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