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密關係讀後感1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為、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係(主要是愛情)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麼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願意為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後,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係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麼就有機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啟示。“尋找親密關係,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裡學會了什麼,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人際交往,從書裡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於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麼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親密關係讀後感2
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如何在“親密關係”中獲得自己嚮往的幸福?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我們當然可以把在“親密關係”中遇到的挫折、苦難、傷痛歸結於外因或他人,可是這樣往往是於事無補的,我們還是得不到我們嚮往的幸福,傷痛依舊無法痊癒。
就讓這本書帶我們一起來了解“親密關係”的本質。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為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顧、瞭解、支援或其他。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一切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瞭解這些行為的動機能夠更好的看清我們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維)
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彷彿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為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為伴侶,那麼你就會認為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盡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們需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有需求就會提出要求,想把他們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然而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道理,試著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行為背後的需求,並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著接納你的伴侶,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為你需要什麼來讓自己變得完整。
如果我們執著於期望和要求,那麼,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註定會失敗。你終究會發現,你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
我們都應該思考,為什麼會感到失望和憤恨,是什麼沒有被滿足,而這些都是一定要被滿足的嗎?有沒有別的辦法。
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相互指責。
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怒,這將會導致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從表面上看,爭執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雙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為理解。(覺察他人)
絕大多數的親密關係都會讓人有些失敗的感覺。如果你把伴侶當作滿足你個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會覺得要不是自己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
但如果你把親密關係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的途徑,那麼你的決心能讓你渡過難關,體驗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而這個階段中,潛意識中的陷阱無數,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費。而要突破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障礙,我們必須學會“穿牆而過”的藝術。(內醒,覺察自己)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係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為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麼迷人了。你已經習慣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來對待彼此及處理不斷浮現的老問題。
在這個階段,親密關係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捉摸的倦怠感,無聊,過度的幻象,上癮的行為變本加厲等,而且還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不能改變現狀。這些無形的牆,讓你痛苦萬分。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回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那麼如何“穿牆而出”?
在親密關係中,有很多的“牆壁”包圍著我們,要如何才能“穿牆”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牢呢?雖說親密關係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後瞭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就是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親密關係當中到底有什麼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就是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親密關係讀後感3
讀《親密關係》這本書是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講,這本書讀完之後並沒有太深的感觸,甚至每個章節的內容都不曾記得,透過大家的分享討論,又仔細的翻讀後,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愛情,是關係
在讀這本書之前,始終堅信相愛是婚姻的基礎,也是維持婚姻穩固的重要基石,既然愛了就一定要堅守到底,不離不棄。現在,我對婚姻有了重新的認識,婚姻與愛無關,只和重要性有關。大多數人一生的目標和成功都沒有關係,只是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我們說愛一個人的時候,這份愛便賦予了條件,其實我們是在說重要性,和愛無關。所有在婚姻裡發生的矛盾都和愛無關,都是在尋求重要性。
時而像火焰,時而像冰山
當你愛那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這個人幾乎完美無暇,沒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都無所謂。當激情退卻,一切歸於平淡,曾經對方眼中的好可能會變成今天的不好,會發現對方身上許多無法接受的東西,當發現這些的時候,對方曾經的美感瞬間蕩然無存,對方又變得一無是處。
尋求歸屬感、價值感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關注、認同,在尋求對方在乎的同時,就是在尋求自身的歸屬感、價值感。對方的完美與醜陋,本身並沒有變化,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善變的人心中。由於我們從小生長在愛匱乏的環境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缺少愛的,我們長大成人後,依然在尋找這種被愛的感覺,從對方身上找尋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東西,以示自己是多麼的重要。
觸碰兒時的信念開關
我們總是試圖從關係中得到認同,讓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時代就設下的信念。這些信念將終生伴隨我們左右,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將被引爆。一旦觸碰到這個信念的開關,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惱火。當我們感受到惱火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憤怒,以各種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於糾結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上,耗費我們的能量和時間。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而婚姻和親密關係,就是讓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將自己剖開。儘管剝的過程中,會流淚,會痛苦,但這些感受最真實,讓你感受到一種價值感,完全不取決於存在或金錢。你要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內在,你的情緒與別人無關,要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與旁人無關。任何痛苦、無助都是自己的情緒,不要把這些歸咎到別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開,而是接納它,自己去感受情緒,去拿回那個純粹的能量,靜靜等待。最終將找到有一種愛不取決於外在,不管你是快樂還是悲傷的,那個愛都在。如果能夠去擁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隱藏在失敗的感受裡的。
自編自導自演一場戲
處於親密關係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隱藏起來,用面具、用防衛與他人互動,當對方的言語、行動觸碰了自己的脆弱時,我們總是換著防衛的花招與對方周旋。越是親密的人越清楚對方的脆弱點在哪裡,所以總是直擊要害,一招斃命。所以,越是親密的人對我們的傷害越大。
在舒服的親密關係中,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這段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能真實的面對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學習接受和放手,真實呈現自己。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樑。
化繭成蝶不是夢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師說,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隻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裡邊面對自己製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為蝴蝶。
相愛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堅韌的紐帶不是孩子,而是靈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長,婚姻和親密關係的真正目的,是讓你不斷透過伴侶遇到自己並深愛上自己的過程。
親密關係讀後感4
一本人際關係科學帶給我的一點思考!
這本書很特別,它有點像社會學、統計學和心理學的結合叢書。雖然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但是卻不枯燥,對於我來說可讀性很高,也許是因為我比較喜歡心理學又喜歡研究人際關係的關係。書裡的內容非常龐雜,從吸引力的來源,到如何解決衝突,避免嫉妒,還有如何在親密關係中與愛戀之人快樂相處的基本方法等等。那我就在這裡整理出一些對我來說最有用的幾個內容吧。
關於羞澀
這是我在人際交往中最大的障礙,我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臉皮薄。特別是面對領導、地位比我高的人的時候說話會不容易放鬆,表現也不太自然。書中寫道“無論人們的羞怯是暫時性的還是習慣性的,只要他們膽怯畏縮,就會給人留下負面印象,而這恰恰是他們與人交往時希望避免的”。“羞怯所表現出的懦弱、寡言和猶豫行為特徵看起來好像冷漠無情、不太友好。和合群的行為相比,羞怯行為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冷淡和排斥反應。”
所以“只要實際上能較少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就能給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我需要自信和鎮靜”“不要光想自己,只要盡力找尋對方的特點即可。”
關於自尊
書裡也講到,自我感覺良好有益於身心。在改善羞怯和應對嫉妒的方法中也能看出自信的魔力,所以要努力讓自己保持自信。說說容易,該如何做到呢?書裡有這樣一段話“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的人(任務導向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適應能力強,也就是說,在應對事務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覺良好。”換句話說,有能力,才能更自信,所以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有實質的進步是關鍵所在。根據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樂地關鍵是創造性地發現持續你個人成長的方法,這樣也能幫助消除關係中的沉悶。
關於愛情
根據書裡的理論,找物件應該這樣找:找一個自控能力更強的,再比自己再優秀一點但是有很多相似點的人。因為自控能力越強,通常越忠貞,並且也越不容易出現暴力行為,衝突相對也會更少。而人通常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這樣共鳴會更多,更能理解對方,相處也會更舒服,所以找物件請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找一個像自己且自控能力強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能夠穩固親密關係的方式:
1)突出物件的美德並縮小他們的缺點。
2)調整對他們的期望。
3)對他們的積極行為進行內部的、穩定的、普遍歸因,對負面行為進行外部的、不穩定的、偶然歸因。
在遇到衝突時,有注意保持樂觀,尊重自己和對方的意見,在有人惱怒的時候偶爾暫停一下,注意幽默感也很重要!注意自己表達方式:當你在y情境下做x的時候,我感到……(非暴力溝通)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還需要大家不停尋找可以一起玩的專案活動,這樣才能兩個人的生活持續保持充滿樂趣。
但是這本書也讓我降低了對婚姻的期望:所有的夫妻在結婚以後的幸福感都是逐年下降的,直到老年期,幸福感逐漸上升(大概大家老了吵不動了,而且更需要對方了,相依為命感更強了),在這樣的資料中讓我直面婚姻真實如圍城。這本書也讓我降低了對愛情的期許,因為“找到你生命中的真愛也不會讓你永遠幸福。”而且所有的真愛都是不能懈怠經營的,如果把幸運當做理所應當的話,也是不會幸福的。
希望自己能不斷探索和延伸自己,讓自己更自信,努力擺脫羞怯,成為更好的自己,相信這樣的我也可以經營好身邊的各種關係!作者:白白是小教書匠
親密關係讀後感5
曾思索一個問題:戀愛、乃至婚姻,之於我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從常理來看,交友戀愛、結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過場,似乎經歷過這些才得以圓滿。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嗎?經歷與否給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何影響?
一個人若能在生活中強大勇敢、內心足以堅強應對任何風雨波瀾,且更加嚮往獨立與自由,真切享受獨自行走的狀態。那獨自一人或許便已足夠,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說,這十分令人欽佩讚賞。
然於我恐怕沒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獨自“走在冷風中”。
於我而言,戀愛或是婚姻,是尋找同行人,尋找一半、一伴,尋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於戀愛還是婚姻,不過是形式、是狀態、是過程。
那又不得不問,為什麼還要另尋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嗎?血緣至親難道還不夠嗎?親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佔據了我們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運的話,會一直延續到我們生命的盡頭。但是受到人生長規律的限制,從年齡和身體機能上來看,原生親情的陪伴便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環境,我們之間或許就有同樣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裡拿著相同的拼圖,拼來拼去可能更多是重疊、衝突,而難以相互補充、擴充套件。
所以我們“手裡拿著拼圖”,開始尋找可以滿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發現一個人,手中握著我們需要的碎片,拼湊在一起竟還是一副不錯的畫面。既然這樣,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覺得,戀愛、婚姻於我而言,是一種自我和他我的補充、滿足和實現。就像那段話說的“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藉助他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藉助他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著她,愛著你,其實只不過藉助別人實現了我的愛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