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0篇)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通用1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1

  《做有溫度的教育》,一看書名,就很特別,給人以無窮遐想。這就是本月共讀書目,作者方華。

  書反覆讀了好幾遍,很是喜歡,主要是因為:

  作者的觀點提出了好多新穎而別緻的,給人以耳目一新,震耳發聵的感覺。比如說“課堂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老師雖然在上課,但課堂還沒有開始。”這是對有的老師應付上課,或者滿堂灌課堂的一種抨擊,但是,作者沒有老調重彈,而是委婉倒出,看似輕輕巧巧,實則綿裡藏針,耐人尋味,所以,此說法作者贏在思考力,也贏在表達力。還比如說“以良好的學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我讀到這裡,就感覺自己好像找到了組織,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問題學生千千萬,深究下去是因為學生的家長問題萬萬千,如果有良好的民風,就有良好的家風,學風當然就不必掛慮了,此說法贏在讀者的共鳴,也贏在作者的教育格局,或者說作者的教育情懷。令人不服不行。

  本書還讓人歎服的還有作者縝密的思維能力和精準的表達能力。比如說到“教育的根本”,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教育是舉國上下,唯分為本,唯成績為本,而到了作者的筆下,分數卻掉到了“教育的手段和途徑”,而教育的根本是什麼呢?作者說“透過這些手段和途徑,達到激發內在潛能,養成學習興趣與習慣,掌握基礎知識,開發思維能力,培養人文情懷和公民素養,鍛鍊身體與技能的目的。”其實,平常我也知道,分數不是唯一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其他的鍛鍊,而現在,讀了方老師的這本書之後,我就徹底明白了學習除了知識點,之外的東東是啥了,所以,本書簡直可以升級成老師學習的教科書,理論性特別強。

  昨晚聽了方老師的報告,不知群裡的哪個高手的弄的亂七八糟、各種搗亂,害的我錯失良機,聽的亂七八糟、一塌糊塗,但,我也是聽到了一點,就是在教育中,有各種溫度,但是,總而言之,教育的核心是“人”,遺憾的是作者對人的認識沒聽全,同時,我也領略了作者強大的耐心和各種禮貌。但是,教育的核心是人,值得我們牢牢記住。

  教育就是引領與幫助,這是作者的教育情懷,教育理想。這也可以成為我的教育的座右銘。

  沒事的時候,趴在床上,背誦這些喜歡的觀點成了我這個假期的一大樂趣,高興了我還會錄個背誦的影片,自己欣賞欣賞,感受一下作者思維的條條縷縷,看看作者縝密的準確而強大表達能力,尋思一下作者丟擲的教育之靈魂的模樣,順便找尋找尋自己的溫度,自己的職業溫度,自己的教育溫度。

  總之,感恩,能夠遇到這本書。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2

  近日讀方華校長的《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其實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長提到的教育是什麼,還是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還是在講述做有溫度的鄉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實和我們還是有不謀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對於我來說,很多理念還達不到方華校長的高度,從方華校長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內容真正要做起來或進行改變確實還存在很多的困難。

  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溫暖,才有溫度。“溫暖”一詞,讓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那句“讓我們溫暖的綻放”。怎麼讓教育變得有溫度,讓學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溫暖,我想,不是簡單的喊句口號而已,而是應該在屬於自己學校的教育理念下,給孩子更多可能的實踐,讓教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長所言:“教育還應有一些更深、更長遠的看不見、摸不著、一時發現不了甚至永遠都無法量化和具體化的東西。”

  在方校長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師的那句: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慈悲應從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現在的很多時候,教育變得有些急功近利,變得有些讓人看不清楚。我想,對於教育,確實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怎樣才是好的教育,怎樣的教育才是真正對學生有用並能影響學生的教育。

  在方校長的文章中看到這麼一句話:“教學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老師開始。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學生喜歡學校開始。”這話說的一點兒不假。還記得在東小交流快結束的時候,和幾個學生在辦公室閒聊時,一個姑娘對我說道:“陸老師,我們原來的數學成績不太好,你知道為什麼你教了我們以後我們的數學成績變得很好嗎?”回問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喜歡你呀,所以喜歡數學呀。”一句“喜歡你”,瞬間融化了我的內心。是呀,我們的教學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學生的喜歡,得到他們的認可,繼而讓教學這個事情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嗎?

  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教育會像種子一樣,埋在人的心裡,等到溫度、溼度、養分等條件適宜時,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另外,在方校長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們敘事者團隊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動力,有風景就會行走。讓教師知道前方還有更好的風景並且不是他們一個人在行走,這樣,教師的職業倦怠或許就不會來得比較早、比較急。”我們的團隊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有了一群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現在的敘事者望亭團隊,才有了為之共同努力的動力。

  當然,方校長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長的角度在思考與評述,對於我來說還是有很多觸及不到的地方,也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溫度的教育是我們需要追尋的目標,也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付諸實踐併為之努力的事情。願,我們的教育有愛、有溫度。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3

  人們常說,不讀書的人只有一種人生,愛讀書的人可以有成千上百種人生。讀書人跟著書中人物走進一種種獨特的人生,品味各色各樣的生活。今年的春節比較特殊,由於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緣故,我一直宅家門看書。每一本書都有它的溫度,每一本書都可以溫暖我心。在此期間我認真閱讀了方華老師寫的《做有溫度的教育》,並做了詳細的筆記,給我的教育道路指明瞭方向,解決了成長的疑惑。

  今天再次翻閱筆記,寫下感悟。

  非常欣賞書中方老師的三個觀點:

  1.教己育人

  身在教育圈看教育,也深知我們教育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溫暖,才有溫度。故而在教書路上不僅僅“教書”更要“育人”。育人先育心,從心靈入手,從方法引匯入口,從合作分享開始。育人需要結合德育教育、每週一課少先隊活動課團課、每月主題教育活動.......

  育人關鍵在教己。英國學著貝奈特說,唯一真正的教育者就是教育了自己的人。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喚起人實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疫情當前,“教師搖身一變成為主播,家長搖身一變成班主任,學生成為手機之王”,沒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不知不覺間就會與能自主教育的人拉開距離了。這不僅僅說教師要有“教己”的能力,學生也要養成“教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啊。

  作為一名教師,非常認同方老師說的一番話:“教己”是要有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要有不斷修正、糾錯的能力,要有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其次才是要有知識、技能、交流的素養。當然教育工作者還要有主動擔當的職業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在育人路上,要清楚認識學生和我們成人一樣有喜好、有情緒、有選擇、有惰性,且自控力還不如成人。所以,我們除了要對學生講對錯、是非外,還應該從學生的認知規律、情感、興趣、喜好等角度來思考教育,教導孩子學會學習,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方老師說,真正“教己”不是非得學校組織外出培訓學習,而是在“八小時之外”自我學習。我們時間花在哪裡,我們的著力點在哪,成果就在哪。我們的行動在哪,成長就在哪。優秀教師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不斷自我診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而成的。只願我們都能一路成長。

  2.讀書聯盟

  關於讀書聯盟,真是越看越欣喜,多希望我校的領導也看到這本書,好抱團一起閱讀。如果一名老師都不愛閱讀,他又如何教會學生閱讀?方老師說推進區域閱讀是推動全民閱讀的基礎,只有教育者和青少年真正愛上閱讀,對全民閱讀的期待才有可能實現。

  閱讀是一個人內心的獨白,是一個人靜心的沉思,但閱讀也需要同行的鼓勵、同伴的分享。我們可以採用靜讀、閒讀、細讀、精讀和群讀、伴讀、互讀等各種方式,只為堅持閱讀。

  打造“書香校園”可以參考方老師的“三四式平臺”。“三”是指形成三級平臺,即縣級、片區級和校級閱讀平臺。“四”是指明確讀書聯盟的四專案標:一是喚醒與激發聯盟成員的讀書意識;二是培養教師的讀書習慣,培育讀書氛圍;三是透過閱讀提升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專業素質;四是打造書香校園,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和生態。

  在校級閱讀平臺操作中,鼓勵教師和家長一起閱讀,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進行每月一推薦(好書),每雙月一互動,每季一詩會(為您讀詩),每學期一展示,每半年一論壇,每年一評選(讀書人家,最美育人家庭,最美閱讀人等),每書一體會(一文一體會,一書一體會,一學習一體會),每活動一交流”等活動,抱團閱讀,我相信這樣的閱讀活動能讓學校走得更遠更好。抱團閱讀,能讓教師精神世界更豐富,學校生活更精彩。

  推及學生活動,我相信學生看到我們老師如此積極努力讀書,他們也會加入我們的“抱團讀書”,“書香校園”便指日可待。

  3.尊重與接納

  尊重教育。教師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師生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家校之間需要尊重,校社之間需要尊重。有怎樣的心態就有怎樣的教育觀,有怎樣的教育觀就會教出怎樣的人。我們工作者應以真心換家長真情,以熱愛工作換工作熱情。家校合作才能贏未來,尊重教育、尊重學校、尊重老師,尊重孩子=尊重我們的未來。

  接納教育。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生長。鄉村孩子,就像一顆顆種子一樣,這些種子良莠不齊,有些發芽較快,成長較快,而有個別種子遲遲不願意“發芽”,這時候我們要有耐心,給予他適合的水分、空氣、陽光,溫度,等待他慢慢“出芽”。

  就如接納我們鄉村的孩子不是“優等生”,明白我所教育的孩子至少三分之二並不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優秀的孩子”,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們的學習跟不上進度,作業沒法按時上交,上交的作業錯誤百出,甚至有時會調皮搗蛋惹我生氣,可他們一個個都是那麼淳樸,那麼善良,總是在不知不覺間讓人心懷溫暖。

  也許我接納一個個獨特的他們。同時更要引導、激勵他們學會做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將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鄉村教育需要“關愛”,需要“關注”,需要更多的“光”,願真心紮根鄉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真誠努力改善鄉村教育,為鄉村教育帶來更多美好。

  僅僅寫了一篇《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多讀幾遍,多寫幾次感悟;更需要行動起來,把每一次的感悟內化為行動,用心教育每一個學子。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4

  方華說:“做教育,有時波瀾不驚,有時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閒庭信步,有人卻身處驚濤駭浪之中。愛、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經”。

  教育是“愛”的事業。愛不是隻愛聽話的學生,愛自己喜歡的學生,而是愛全部的學生。接納所有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不僅教學生知識還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我們要從幫助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心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她是充滿真誠的愛,從而拉近師生距離。在前者關係建立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學習,我深信只有孩子愛上老師才會喜歡這門課,老師在教育中應盡最大的可能去幫助學生,引導喚醒,激發每個學生不斷成長。

  教育是慢的藝術。方華老師說,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是讓孩子接受18歲的教育,還是享受80歲的教育呢。讀到這裡我在反思自己經常會說“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都聽不懂呢”。教育是靜等花開,是潤物細無聲。因此課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學不會,相信只要孩子態度端正,教師慢慢引導,正如方華老師所說“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生長”。

  教育是“欲”的體現。教育是讓學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誨,也不是給予,而是複雜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個性化工作”這一句話再次敲醒我,我們一節課並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並讓學生會做題就達到目標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包括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每節課堂氛圍寬鬆,激發孩子求知慾,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敢想敢說。讓學生對知識、文化充滿好奇,甚至著魔,相信長期這樣下去學生就有學習動力,就無需我們苦口婆心的告誡、勸說、甚至威逼了。

  愛是教育的起點,慢是教育的規律,欲是教育的條件。老師只有慢下來,對學生才會有真正的幫助,相信孩子只有被愛包圍著,孩子成長才是快樂的,只有點燃孩子心中對未知的慾望,我們的教育才會真正有效。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5

  入職近三年,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溫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溫度”兩字吸引,心裡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溫度的教育”?於是攜著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這本書有方華老師這些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隨筆感悟等。這些文章有的是從一個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從一個教師的角度,還有的是介於兩者之間。《做有溫度的教育》,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溫暖,教育確實需要點“溫度”。

  《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孩子在愛中接受教育,方華老師的觀點讓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開朗。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該如何做個有溫度的教師呢?面對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顆愛心,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所必要的吧。如果沒有一顆愛心,即使學識再淵博,學歷再高,也很難成為一個好老師。幼師的工作,與別的老師不同,需要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去關注每一個孩子。孩子的個性與發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師要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就像對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樣,細心呵護,耐心引導,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們的成長,讓他們綻放絢麗多彩的美麗。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溫度的事業,教師有溫度,孩子才會有溫度。“自己暖和,別人感到溫暖,這才是教育。”幼兒園的孩子在不需要考慮升學壓力的條件下,我們正好可以慢慢和小朋友們一起感受人生的風景,讓孩子們的童年不管是嚴寒酷暑都處在溫暖裡。有溫度的教育,與“愛”這個字離不開,而如何“愛”也是一種智慧。而這方面不僅需要用心去經營,還需要智慧的方法去愛孩子,促進孩子各方面平衡發展。

  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應該懂得讓孩子們的活動具有趣味性,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遊戲。幼兒園孩子們還不太瞭解知識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只有孩子們覺得有趣了,他們喜歡了,才會樂於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而他們只有在幼兒園的活動中玩的開心、學的快樂,才會慢慢的感受到溫度和快樂。

  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微笑、說話柔和、多於孩子溝通。即使幼兒園的孩子現在還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對他露出一個微笑,他就會很開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話語和他們說話,他們就會更靠近你;只要你多與他們呢溝通,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多讓人驚奇的表現。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希望我的孩子們能靠我近些,再近些。我希望他們能對我敞開心靈之門,我願意做一名有溫度的教育者,讓溫暖和愛的陽光般充滿每個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做教師就做有溫度的教師,做教育就做有溫度的教育。正如李鎮西所說,大多數老師將教師作為一個謀生的飯碗,更高尚、層次更深的就是把這種職業當成了一種虔誠的宗教信仰。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個最虔誠的信仰者,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滲透在教育中,讓孩子在有溫度的教育中感受愛,發現愛,創造愛!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有溫度的教育者,讓孩子們在有溫度的教育裡快樂成長!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6

  美央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推薦的《做有溫度的教育》,這本書的封面上赫然寫到:“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溫暖,才有溫度。”是的,我個人認為,教育的溫度源於教育的本質,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人文關懷和關愛,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溫暖,就是有溫度的教育。要想做好有溫度的教育,我認為必須從以下方面出發:

  在教學過程中,做一名教師就要不斷踐行終身學習。就像老話所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需要有一桶水”,所以要想教好學生,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所謂言傳身教,就是老師要用良好的品質和態度在生活中去影響學生,薰陶他們。

  作為教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日後工作與生活需要等各種能力。透過有邏輯有體系地呈現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透過在課堂上開展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合作能力等。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要讓學生成其為“人”,作為教師,要做有情懷的教師,為他們提供有溫度的`教育。有人說,教育是"一個不完美的大孩子領著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過程"。這是教師應該具備的教育情懷,這是一個教師走向神聖的三尺講臺最基本的前提,越是暫時還不夠出色的學生,可能越是平時缺少愛的雨露滋潤的學生,越更需要教師的尊重、理解與關愛。教師要懂得錦上添花,更要會雪中送炭。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豐富善感的心靈比出色的成績更重要。有多少個學生,至少就應有多少把尺子。

  飽含愛的教育才是有溫度的教育,才能使學生成為“人”,也才能把學生培養成有教育情懷的未來的老師,才能把有溫度的教育傳遞下去。“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這應該成為我們每位教師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每個教師都擁有濃郁的教育情懷,均立志做有溫度的教育,那麼學校就成了學生心中最美麗的風景,教室就是學生生活中充溢著溫馨的樂園,教育就將時時處處都是百花競彩的春天。

  要做有溫度的教育,教師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心和行動去關愛每一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所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由於各方面因素影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並不一致,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切不可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帶著一顆有溫度的心去教書育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靈被呵護,自尊心被保護,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感覺到溫暖。

  要做有溫度的教育,教師的“笑”是不可缺少的,要在學生面前常常面帶微笑,因為笑是最能讓人感覺到溫暖的東西之一,正如《做有溫度的教育》這本書裡提到的那樣“課堂會因微笑而美麗,教育會因微笑而溫暖”。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自己的感悟——“包含愛的教育才算真正有溫度的教育。”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7

  這個寒假有些漫長,但是,也有一些幸運的事情,遇見《做有溫度的教育》這一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能預想到作者一定是一個很有思想的教育學者。事實也是如此。百度百科裡有他的人物介紹,他更是2014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和行動力教育局長,2015年度“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在《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中小學管理》、《未來教育家》等報刊上發表了很多文章。

  方華局長不僅是個有教育情懷的教育局局長,更是一個有思想的教育實踐家。他認為“辦好教育需要靜下來”、“求高、會干擾成長規律”“求快,會打亂成長節奏”、“求全、會破壞成長環境”。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只有孩子們自己認可、快樂參與的教育,才是他們喜愛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先育己,道理大家都懂,可知易行難。因為這是從認知改變到思維改變再到行為改變的漫長過程。做有溫度的教育,就要理解教育的內涵:關注學習,關注個體透過學習的成長,才是教育的核心。童年最大的任務是向內的探索,當教育“慢下來”,更多關注孩子本身,並給予多元評價,孩子才能溫暖綻放。

  認知學者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成人,他們不太能夠理解抽象的符號,還要藉助具體的事物來學習,所以當老師遇到低年齡段孩子學習的時候,應該配合兒童的思維方式來進行。

  遊戲可以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孩子們天生喜歡遊戲。他們藉由種種的遊戲去探索世界,去了解事物,建立概念和各樣的知識,學習使用語言,與人溝通,表達需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都是為了提升生活適應能力來做準備。所以,如果老師能夠結合遊戲和教學,讓孩子能在遊戲中學習,他們就能在愉快的情緒下自然地學習。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遊戲化。

  當我們明白教學遊戲化的目的之後,而能夠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適當採用遊戲的形式,讓他們學習複習,不僅能夠活絡氣氛,在愉快的情緒當中,能夠自然有效地學習,而且,能夠在娛樂當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和內化知識。

  舉個例子,在教學一年級的孩子10以內的分與合的時候,等教學結束後,我會給孩子們介紹“搶10”遊戲:把1-9的數字做成卡牌,小組4-6人進行,每人手中一張牌,同時翻開,然後看是否有兩張卡牌的數字加起來正好是“10”的,如果有,馬上按鈴搶答,例如“3和7”“6和4”,最快說出答案的小朋友就能贏走那兩張卡牌,如果沒有可以組成10的卡牌,繼續每人翻一張牌,贏牌數最多的就是最後的贏家。小朋友特別喜歡這個遊戲,回家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既促進了親子交流,同時10的分與合更是牢記在心。

  兒童注意力維持的時間比較短,也很容易受到新的刺激影響而轉移。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的時候,需要加入讓孩子們能夠專注的元素。而對孩子們而言,他們對有興趣的事物,會有較佳的注意力。所以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要是讓孩子們愉快,並且與他們的生活相關。在教學活動設計遊戲配合複習,就可以讓學習變成一件愉快的事。而這樣的學習就比較有成效。並且當孩子們覺得學習有成效的時候,就會更多地增加他們學習的動機,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育,相信是可以彼此溫暖的吧。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8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始終以健康快樂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這樣的教育,猶如冬天裡的一把火,讓每個在其周邊的人們都能感受到溫暖、體會到教育的溫度對每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方華先生的《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裡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溫度的追求與渴望。

  方華說:“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溫暖,才會有溫度,才能稱為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訓練場。”

  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依據這些規律因材施教,讓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和成長,這樣的話語我們平時都在說,甚至都成了一種“職業術語”,達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問題是,當我們在說這些的時候,是否認真思考過,我們真的瞭解孩子的生長規律嗎,我們是按照規律來實施教育的嗎?

  方華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孩子畫畫的故事。孩子透過筆、紙、墨等材料繪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自己內心對外界的看法給表達出來的過程。繪畫作品呈獻給我們的,可能是線條、色彩、人物與景色等的構圖,但其背後承載著的是孩子的思維,是他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方華的好友平時喜愛畫畫,也經常教孩子們畫畫。這位朋友的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讓孩子們在一起玩,給孩子們提供紙和筆,讓他們隨意繪畫和表達,孩子們在畫畫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說每個人拿筆的姿勢不一樣、對一件事物的表達方式也不相同,他們之間就會有討論、有爭執,希望老師能夠給予指點……這樣的教學方式看起來比較費事,效率比較低,孩子在一段時間裡也不會有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來,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嘗試,透過嘗試發現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選擇其他的路徑,這樣的試探、實踐的經歷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就是這樣一點點地積累,一步步地成長起來的。

  這位老師的教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給孩子設定統一的標準和模板,讓孩子盡最大可能是表達自己的內心,也藉此去發現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很贊同這位老師觀點:“孩子畫畫首先是因為好奇,好奇自己能畫出不同的畫。其次是出於自豪,自豪自己能畫出獨一無二的畫。最後是展示,展示自己腦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狀。”因此,當我們看到孩子畫的黑太陽、豎著長的眼睛,兩個嘴巴、水往高處流的河、沒有輪子的火車、長在地上的蘋果時,請不要嘲笑他們,也不要去幫助和教育他們,因為和不僅僅是畫,裡面還有故事,有他們的夢想和創造。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陪伴他去上繪畫課的情境。孩子學的是國畫,在初期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很有興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繪畫技巧之後,老師就開始讓孩子們臨摹了,隔上兩三週的時間,教師就會在課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讓孩子們“比葫蘆畫瓢”,畫的好的作品還會幫助裱出來,以此來讓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在老師的“啟迪”下,我在家裡陪著孩子畫畫,也常常會要求孩子臨摹的要越像越好,至於孩子內心的思考,他的創造性的表達方式等,都會受到批評和制止。時間長了,孩子感覺到這不是自己在畫畫,是在實現老師和家長的意圖,繪畫的熱情也就降低了。

  對孩子來說,教育的溫度,就體現在對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成人雖然是從童年走過來的,但一旦成人之後就很容易忘記過去,很喜歡從成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好。但違背規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揠苗助長的事情,不能再持續發生了。

  辦教育,教師是關鍵。一個地區、一所學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這裡的教育質量就不會差,社會對教育的滿意度也不會低。

  錘鍊一支好的教師隊伍,需要從兩個方面著力。

  一是增強教師自身的內驅力。我們都知道,外因只有透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教師如果自己沒有成長的緊迫感和驅動力,光靠外界的推動其實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學經歷的教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習慣和手勢,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從好的方面看,習慣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據此前積累的經驗來處理教育教學的常規事務,讓自己能夠比較自在地完成相關工作,不至於太忙亂。從不好的方面看,這樣的習慣和手勢實際上就是一種定勢,要想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問題是,今天的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在改變人們既有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著教與學的方式,固守過去的傳統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技術、智慧裝置的更新換代,對學校教學環境也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求教師要及時作出改變;腦科學研究以及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不僅衝擊著我們既有的教育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也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儘快用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來武裝頭腦……在這樣的環境下做一名教師,如果沒有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沒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的內驅力,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難的。

  教師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取決於自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和責任,取決於對專業發展的渴望和努力,更取決於從事這項工作所帶來的尊重與尊嚴,這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情,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都要為此而不懈努力。

  二是完善外部環境的策動力。為教師的自主發展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支援機制,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方華所在的弋陽縣,有一個時期面臨著的突出問題就是農村教師留不住,一有機會就往城鎮或者縣城的學校調動。為什麼留不住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學校的條件太差,吃飯、住宿等條件非常艱苦,交通也不便利,網路等的通訊設施幾乎沒有。一個外地來的教師,在完成工作任務之後大部分時間被“困”在學校裡,那樣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為農村學校的教師添置過渡房、為學校增添食堂、聯通網路,豐富教師們的課餘生活,就成了方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就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依次表現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大體上可以劃歸為一類,這些需要透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屬於高階需要,要透過個體的內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實現。但如果沒有前面需要的滿足,後面的高階需要也是很難實現的。為教師創設適宜的環境,就是要幫助他們實現一個個的需求,助推他們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在這方面,方華想了很多辦法,也有很多好的舉措,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再列舉了。

  教師有強烈的發展內驅力,就會成為一名有溫度的教師;區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師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就會讓教師感受到教育的溫度,激發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校園的方方面面留心觀察和體會,也能處處感受到教育的溫度。

  校園的各種設施和裝置,在添置的時候是徵求老師和孩子們的意見,結合學校的發展理念所做的決策,還是按照某個人的意圖拍腦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校園裡張貼各種偉人的宣傳欄,與展示本校學生自己的各種才藝,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組織一場活動,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能力,讓他們儘可能地參與其中,還是讓他們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實都是有溫度的,關鍵是我們該如何去做,讓莘莘學子們能夠體會到。

  一個以管理為中心的校園,強調的是步調一致,一起行動聽指揮。在這樣的環境裡,個性張揚是不被提倡的,整齊劃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個以學生髮展為核心的校園裡,處處都充滿著孩子們的想法,孩子們的個性特點被充分地尊重,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計針對性的課程,幫助他們張揚個性,為興趣發展提供多元的支撐。學校充分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考試和分數,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體、心理發展和品德的培育,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校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在校期間這幾年的成長,更關注孩子一生的的發展。學校始終堅守教育的底線,即所有的辦學行為都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遵循基本教育規律,符合孩子成長的要求。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過蘇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學的相關作品,就會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張,就是要設法減少那些沒有太多價值的會議,留出時間來讓學生開展教學研究,強調教師基於教學實踐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跌打滾爬磨鍊出來的。好教師非常善於學習,包括向書本的學習、向同事和學生學習、向專家學習等等,善於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煉自己的教育主張,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這樣的一種研究和學習的氛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校園環境、日常管理、對學生的尊重、教育者自己內心的溫度……這些都會凝聚起來,成為教育的溫度,溫暖在其中的每一個人。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9

  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溫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溫度”兩字吸引,心裡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溫度的教育”?於是攜著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先來介紹一個本書的作者:方華,江西省弋陽縣教育體育局局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行政專業委員會的常務理事,江西省督學,《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特約撰稿人,《教師博覽》簽約作者。中國教師報"2014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長",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細細地品讀這本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共分六個章節,分別是一、教育是什麼,二、課堂從什麼時候開始,三、怎樣對待孩子,四、做個懂行的教育管理者,五,做有溫度的鄉村教育,六、學校因何而美,下邊的文章多數都是方華局長這些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隨筆感悟等。

  《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他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裡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溫度的追求與渴望。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學生在愛中接受教育,我非常認同他的這些觀點。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本書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總結出的解決方案和採取策略。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一個人的高度,透過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方老師的教育高度,方老師對教育的獨特見解。下面我從具體幾篇文章談談我的一些感觸:

  《辦好教育需要靜下來》讓我懂得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不能求高、求快、求全,讓孩子在“靜”的環境下成長才是好的教育。本文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這一年教育教學工作,讓我明白我需要靜下心來給學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讓底線成為教育的起點》讓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價值同時也讓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操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培養出什麼型別的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都起著主導作用,我們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的那麼優秀,但我們要不放棄、不歧視、不丟下任何一個學生,這不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教育,應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方老師用自己真實的教學經歷讓我認識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錯誤,對於“成功”一詞的定位錯誤,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過的錯一而再的重複。我們應該在不斷的改正錯的教育觀念和行為中實現一個教師的成長,教育者做為一定程度的“公眾人物”更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們應該用最正確客觀的言行來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獨行俠”做不好教育》《家校共育贏未來》讓我更加了解了家校合作的意義,合作的原則和方法,更明白了家校合作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減輕老師平時在工作中學生帶來的煩惱和心累,辛苦一陣子,輕鬆每一天。

  讀完《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讓我明白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溫度的。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善意的舉動,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溫度。此刻在我腦海裡浮現的是,寒風中王校長在校門口為來參加期末考試的一二年學生加油鼓氣的畫面,中層幹部用微笑迎接每一個入校的孩子並向他們問好,是董雪璐那是那一句,我要讓孩子來到學校訓練能看到老師在這裡,等著他們呢,還有一年級班主任蹲下身子為學生寄鞋帶的溫情鏡頭。

  教育的溫度來自師生朝夕相處的真摯情誼,來自學生對學生的純真關愛,來自老師與老師之間的團結融洽。它就在班級的某個角落,就在校園的某個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邊,就在每天上演著的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教育故事裡。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後感 篇10

  課堂是神聖的,它不能被忽視或者敷衍;面對它,我們需要充滿信心但不能有半點驕傲或矯情,更不能隨意。而一名教師,經過多長時間的歷練可以著書立說,闡述自己的教育信念、傳播自身的教育經驗?原本我認為很難,但暑假閱讀了《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認識了王兮老師,驚歎,幾年的時間就夠了。

  這位從教僅十年的教師,經歷過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挫敗,曾有得過且過混日子的念頭。到其他學校支教過,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彷徨過。四年前加入朱永新先生倡導的“新教育”團隊之中,一下子找到了做教師的感覺,短短几年的時間,在班本課程建設、家校互動、推廣閱讀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為新教師的成長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一、為孩子一生成長負責

  為孩子一生成長負責,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落到實處是很不容易的。長遠如此渺茫,現實又是如此骨感,使得很多教師和家長在面對當下和未來的抉擇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關注到了當下,關注到了即可能夠看到的“成效”。班級的學科平均分是否超過了其他班,自己孩子的學科成績是否具有領先地位,這是教師和家長在短時間內可以看到的“成效”,也是他們鞭策和激勵孩子最為重要的法寶。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在乎分數以及孩子依據分數所佔據的位置,至於孩子的道德、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涵養,很多教師和家長並不重視,或者說缺少這些方面養育的意識和辦法。雖然孩子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數,但卻沒有學會如何去面對變故和挫折,更沒有教會孩子去了解人,瞭解人性。

  王兮深受新教育基本理念的影響。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教給學生一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關注孩子的自我發展,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透過閱讀來實現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等等,都對她原有的教育經驗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讓她找到了自身成長道路上的一盞燈。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她將目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關注每個孩子的不同家庭背景和學習特點,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引導他們從學會做人開始,開展對生命、對自然、對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努力提升孩子們的道德素養,探索如何透過自己的教學為孩子們的長遠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讓學生能夠在校園裡面抬起頭來走路和歡唱,輕鬆愉悅、溫暖舒心。因為這樣的實踐,她所看到的不再僅僅是整個班級的學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每個人都是那樣的獨特,那樣富有創造潛力,那樣的生機勃勃,這使得她時刻不敢怠慢,唯恐因為自己的些許失誤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樣的執著探索,讓她發現了一片新天地,也贏得了學校和家長的支援。大家意識到,教育,原來是可以有不同的樣貌的,孩子的成長,不應該侷限於一種路徑。看著王老師的教學實錄,想著教育、課堂可以是這麼美這麼有趣。

  二、別開生面的班本課程

  在《做有溫度的教育》這本書中,王兮老師用很大的篇幅介紹了她的班本課程實踐,這也是我很感興趣之所在。王兮在書中介紹了她建立的兩類班本課程,一類是貫穿整個學年的班本主題課程,另一類是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而設定的微課程。

  貫穿整個學年的主題課程,需要有時間來保證。王兮老師看中了每天早晨20分鐘的早讀時間。根據“新教育”所提出的晨誦課程的建議,構建起了適合本班學生成長需求的“晨誦課程”。希望透過晨誦,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習誦、領略優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美與音樂感。之所以會選擇詩歌,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的兒童詩都短小精悍、活潑生動、淺顯易懂,符合孩子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詩歌本身所描述的大都是自然的景色、四季的變化、動物和植物的奇妙等,有助於幫助學生藉助詩歌這一媒介來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學一年級的晨誦課程,王兮老師精心準備了金波、林煥章、高洪波、羅大里等人的系列詩作,以5-10首詩歌為一組,形成九個不同單元的課程系列。在書中,她向大家詳細介紹了晨誦課程的開設情況,以及學生們的表現,讀來特別讓人感動。而三年級的孩子,以泰戈爾的《飛鳥集》中的部分詩篇作為學習的內容,看上去似乎有點難度,但孩子們的理解力依然讓人驚歎。

  王兮所探索的班本主題課程不僅僅侷限在晨誦,還有繪本的“讀寫繪課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繪本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的成長和豐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讓孩子自己去閱讀繪本,和在老師的引導下閱讀、講述故事的內容,談自己的感受、用彩筆繪製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後者可以讓孩子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別重要的是,繪本中所蘊含的那些關於勇氣、友誼、愛、善良、智慧、美德等人類共同的話題,是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繞不開的重要話題,學生的想象力、閱讀能力以及品德修養等,都會透過這樣的課程得以培育。這種以繪本為載體,透過閱讀、畫畫和寫作三者相融合的學習方式,能讓真實的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讓眼睛和心靈結合起來,讓藝術和生活結合起來。

  班級所開設的微課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說《筆記大自然》微課程,讓孩子們在學校的小花園裡,去發現平時熟視無睹的植物中所蘊含的各種細節和美妙;《生命》微課程,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男生和女生的區別,以及植物世界以及動物世界的男生和女生;《甲骨文》微課程,透過對漢字起源以及演變的探究,讓學生理解漢字的形成特點,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體會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吟誦》微課程,喚醒那些湮沒於歷史之中的聲音之美,尋找那些根植於我們靈魂深處的根;《經濟學》微課程,則讓孩子認識金錢,懂得一些財經素養,從小養成正確的金錢觀……這類課程的特點是這種體驗,讓孩子們在身體力行之中有所感悟和發現,給學生創設學科知識之外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孩子們的生命在課程中拔節。

  三、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視,但很多家庭不僅沒有能夠給孩子創設良好的生長環境,為孩子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還經常以“愛”的名義對孩子施加各種傷害。絕大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良行為都與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有關。

  王兮老師在接手新的班級的過程中,就意識到了家校共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從該為班級取一個怎樣的名稱開始,就發動家長和學生一起來參與;學生在班本課程中的各種表現,她都會及時透過家長通訊群傳送給每一位家長,讓他們關注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孩子正在閱讀的作品,也會及時告訴家長,讓家長回去配合老師一起來講故事,豐富故事的內涵和情節;王兮在“新教育”的網站上學到了一些適合家長學習的內容,也會及時轉發給班級裡的所有家長,大家一起來分享並互動交流。鼓勵家長豐富家庭的藏書,在圖書館開辦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主題閱讀講座,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的管理和義務服務活動中來,和家長們共煮一鍋“石頭湯”……

  在這個過程中,王兮老師看到了家長們的轉變,充分感受到了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援,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做這些事情的確很累,但很多事情都是具有開創性的,這比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來做“消防隊員”,為班級裡此起彼伏的問題“滅火”要有意義、有價值的多了。

  愛能幫助別人進步,也能完善自己。當家長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孩子的這份赤誠之心,感受到了老師所付出的這份愛的時候,他們也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教師。這正應了那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付出了愛,收穫的必然是滿滿的愛!做這樣擁有赤誠之心的教師,真好!

  做溫暖的教育者,是一種教育理想與情懷,也給我們教育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會多讀經典涵養自己、多學習,多反思,勇於實踐,敢於創新,不斷提高自己成為一個溫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溫暖的教育者的行列邁進。陶妙如老師是在用心做教育,做溫暖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正如陶老師所說:“用正直塑造形象,用真愛美化心靈,用寬容對待周圍的人。這是讓自己整個人生動而富有吸引力的法則。”試想,我們都像陶老師在教育上面如此用心,我們的教育又何愁沒有發展,保持一種向上的姿態,前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