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讀後感(通用5篇)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情操論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篇1

  這本書我採用在喜馬拉雅FM上聽書+重點章節閱讀完成。這是一本由英國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完成的倫理學經典著作。說實話,這本書能聽完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極大地挑戰,由於翻譯版本與實體書版本不同,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外文化的差異,自己的知識面,論據來源等等……只能算馬馬虎虎應付性地聽完一遍。

  《道德情操論》全書分七卷。憐憫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種原始感情。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作者用同情的原理來闡述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的評價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性,接著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進而揭示除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在人類發展的今天,世界時時在變,而人性未變。每一個人都要面對人和人關係,人和社會,人和事物的關係以及人和自然界的關係,社會里存在的貧富差距,發展失衡,企業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當今社會,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大家的日常行為,弘揚美德是華夏文明的優良傳統。關心自己的幸福,需要我們具有謹慎的美德,這種美德約束我們避免受傷害;關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們具有正義和仁慈的美德,這種美德敦促我們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謹慎、嚴格的正義和合宜的仁慈這些準則去行事的人,可以說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但是人自己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瞭解這些準則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援,總是不能使他盡到自己的職責。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對想象中的這個公正的旁觀者的情感的尊重。這些美德除了帶來令人愉快的後果外,不會產生別的傾向。這本書能讓我們心靈得到啟發,從根源瞭解人類自身的情感,不會因為對同一件事每個人有不同的感情而詫異。在這個利益化功利化的現代大潮中,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我們的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造假,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整個社會道德觀念淡薄,逐漸失去了道德對人的約束。如果人們把自我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的最大化就會比同情心更加強烈,就會磨滅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滅了道德情操。

  目前網際網路飛速發展,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可能被吃瓜群眾津津樂道地演繹著。我們應該不瞭解真相就不要隨波逐流,隨意下結論,要有自己的道德情操。讀《道德情操論》對我們是一次心靈的反思,道德的重整。我們瞭解了為什麼很多事如此醜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變這種醜陋,這也為我們追求美德指明瞭方向,能更好地指導以後的生活和工作。

  亞當斯密的這本書理論性很強,也很深刻,因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理解皮毛,以上就是我膚淺的一些心得體會,請大家多多包涵。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篇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利益驅動下,人自私的情感越來越明顯,私慾的膨脹給道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很多傳統的道德觀已經不被人所看重。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導致社會的道德缺失。財富固然重要,物質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們不能夠為了利益和物質的追求而忘了對道德情操的反思,否則,人類和禽獸就沒什麼區別了,僅僅是為了得到物質,為了生存而已。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世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講述了人如何獲取財富,如何把握規律做到利己。然而,過度的利己是會導致社會利益化,冷漠化的,為此,亞當斯密很負職責地寫了《道德情操論》,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討論了善惡、美醜、正義、職責等一系列概念,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說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秘密,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它對於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因而也被譽為市場經濟良性執行不可或缺的“聖經”,西方世界的《論語》。

  而我個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著用它去解釋經濟社會的態度,而僅僅是用來解釋我個人的內情緒感。讀完《道德情操論》,我感覺很多生活中的迷茫都變得明朗,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同時也在道德方面有了一個更清晰的指引。這是平時上課學習老師所不能教予我的。《道德情操論》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內心的情感,包括善惡美醜,它比《醜陋的中國人》更讓我震撼,和受啟發,正因它解釋得更深層次。

  讀完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何謂道德,道德的好處何在?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認為,道德就是善良的本性,是美德。有觀點認為:“所謂道德是出自本能的利他行為,是一種自然地情感流露。一個人如果充分思考各種狀況再做出利他行為,這種理智的思考已經不能算是道德了。”然而,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裡,道德準則是一種自制意識,是良心的呼喚,是對普遍道德的職責感。如在第五章中寫到,“他行為的動機不是出於別的,可能只是出於對既定的職責準則的尊重,一種在各方面都按照感恩的法則行事的嚴肅而真摯的願望。”“這種敬重,還由這樣一種見解得到更進一步深化,即認為這種敬重起初是出於人的天性將它銘記於心,之後被推理和哲理所證實,認為這些重要的道德準則是大自然的指令和法則,大自然最終將給那些盡到自己職責的人以獎賞,而對那些不盡自己職責的人給予懲罰。”正是由於這種對道德準則的堅信和敬重,想成一種職責感,自制力,這也是本書裡說的“行為的合宜性的決定”。在全本書中,道德情操都是人類情感的反思以及對善美的追求,這與道德是本能的利他行為意識有些差異。而我更認同亞當斯密的觀點,正因惡念是每個人都有的,善念也是每個人都有的,道德情操好的人並不是聖人,完全沒有惡念,而是構成了良好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這種信念支撐著他不作出損人利己的行為,因此他很少惡行,得到人們的完美評價,覺得他是個道德好的人。而道德敗壞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正因價值觀的不一樣,道德觀念的薄弱,致使他無法抗拒利益的驅動,而做出了損人利己的行為,而這種人是對社會不利的,影響社會和諧的,因此,需要強調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這本書中,亞當斯密把道德情操歸的根源歸結為同情心,這與人性論有著相似之處。在書的開端就講述了同情心的問題。“在人的天性中總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無論一個人在我們眼中是如何自私,他總是會對別人的命運感興趣,會去關心別人的幸福;雖然他什麼也得不到,只是為別人感到高興。當我們親眼目睹或是設身處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同情或憐憫。我們常常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這是無須證明的事實。像人性中所有與生俱來的感情一樣,這種情感決不是專屬於良善君子,儘管他們可能對此最為敏感。即使一個無賴罪大惡極,無視一切社會規範,他也不會完全喪失同情心。”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篇3

  亞當·斯密經過漫長的創作、增補、修訂及整個研究、寫作計劃過程,著作《道德情操論》最後“定型”了,成為一個最完美的版本。在這本書裡,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我想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單純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而已,經典之因此能夠成為經典,是正因其所闡述的觀點是能夠跨越時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歷久而彌新,在歷史的沉澱中又孕育出更豐富的內涵。

  他傳達給讀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好去傷害別人,而是就應要幫忙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裡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倘若以後我們真正踏入社會了並且找到了屬於了我們自己的工作,那麼在我們行業一樣處處都是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的。無可否認,發奮擠出自己有限的時刻去看這本書,心靈得到很大的啟發——它給了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督促我要學會互相幫忙和互相體諒,讓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位匆匆而過的路人、朋友,親人和愛人。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點是同情心”,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來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緊之後,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讀過這本書,僅僅是最開始,我們看到“設身處地”這個詞的出現頻率是很高的。之後有反覆出現“激情”、“強烈”、“合宜”、“盡善盡美”等詞。小時候,思想品德課的時候老師教會我們要換位思考,這不正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嗎!正是由於我們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設身處地地想象受難者的痛苦,我們才能設想受難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難者的感受的影響,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因此說同情與其說是正因看到對方的激情而產生的,不如說是正因看到激發這種激情的境況而產生的。但是我們對悲傷的同情一般是一種比我們對快樂的同情更為強烈的感情還是通常遠遠不如當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強烈。

  他在書中說:“人的天性決定了我們總是推己及人,從關心自己開始,進而關心旁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誠然,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總是會“推己及人”的為別人著想。千百年來,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著我們之後人嗎?即使是論社會階層的區別也是孔子一向討論的話題。

  然後亞當·密斯在第二卷中談到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物件——從內情緒感同它意欲產生的或往往產生的結果之間的關聯來研究——優點(受賞)與缺點(受罰)。此刻的社會同樣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鄉原”一樣,這些都就應是一種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物件。優點、好的品質就應得到報答而缺點、壞的品質就應得到懲罰。在第三卷中他又闡述了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職責感。還有第四卷的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論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他說有關美德的品質—當我們思考任何個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最後密斯論道德哲學體系。

  說實話,雖然我看起來有點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對人類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在《道德情操論》中闡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卻很少引起我國思想理論界的關注呢?我們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社會腐敗、就業壓力大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會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方、完美、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為自己的`幸福必備的條件。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就要求我們常懷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義之心待人處世,互幫互助,用全域性的眼光,正確處理個人和群眾、個人和社會的利益。

  此刻我作為一名大學生,透過《道德情操論》的學習,更加堅定了追求和信仰,此刻務必好好學習,培養一身的潛質才能在未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並且,把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發揚光大。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有德的民族會受到世界的尊重,歷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們都能做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們加在一齊就是有道德的國家民族。國家一向在講求德治,但是我們這樣的適合暫時還無法擺脫法治的社會。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須會看到一個高國民素質的中國,一個能夠用德治和諧的社會,我們堅信著併為之發奮著!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篇4

  我只聽過《國富論》,《道德情操論》還是頭一次聽。後來發現,這本書居然是溫家寶總理推薦看的。

  也許是由於作者的緣故,一個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作品應該與經濟發展掛鉤。但並意味著對青少年毫無用處。譬如,他指出的經營之道要講誠信,這對我們就有點用了。

  亞當斯密這本書對人類豐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說明。本書告訴我們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人的風氣和習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有直接影響。個人的品質,我們應該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一是他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產生的影響;二是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產生的影響。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我們的行為,只不過法律有強制力保證實施。

  我是班長,這本書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告訴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昇華。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絕不要以微小兒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班長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大家,不搞近水樓臺先得月。要做到艱鉅任務搶在先,嚴控班級整體態勢,加緊改革創新。

  亞當斯密耗費畢生心血寫成了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統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訴我們——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到道德的約束,不要傷害別人,而要幫助別人。溫家寶總理推薦這本書,我想總理認為這對維持整個市場經濟和諧執行,甚至民族強盛是至關重要的。

  亞當斯密在書中說:“如果一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眾手中,那麼他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他註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對於我而言,我必須考慮到我的計劃要符合同學們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後,我的第一任務是解決班級較為突出的問題,重視公平與正義。

  亞當斯密作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其功績是無法衡量的。這本書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不意味著只對經濟有用,對任何一個人都有著巨大的幫助。

  到最後我不把這讀後感當成累贅了,反而謝謝他,因為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太多,無論是個人還是以後的班級發展。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篇5

  《道德情操論》這本書,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本書指出,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人的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有直接影響。個人的品質,我們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一是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二是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在我們國家土地督察部門,一樣處處都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國家土地督察辦公室推薦這本書給我們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啟發,讓我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讓我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天工作,面對每天的生活。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三國諸葛亮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昇華。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臺先得月。要做到艱鉅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衝在先,改革創新闖在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