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

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親密關係讀後感1

  這本《親密關係》是我目前看過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學書,書很不易讀,因為句句引發思考,看過一遍,只覺收穫了書中50%的精華,寫讀後感時,只要隨手翻開一頁,字裡行間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現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寫下簡單的讀書感悟,希望還能再次深刻的研讀一遍,體會那種與心靈溝通的快樂。書中的親密關係雖重點指的是夫妻關係,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內和父母、孩子等所有與自己親近的關係。並且我更著重體會的是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

  與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對。說到直面才能放下,讓我想到一個電影情節,一個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獸追擊,不停的逃跑,猛鬼怪獸窮追不捨,並因主角的恐懼而變得更加強大凶猛,當主角被追的無路可逃時,不得不面對幻象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都是幻覺,瞬間猛撲過來的猛鬼怪獸化為烏有,眼前變回平和寧靜的現實。我想在生活中當我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時,面對愛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時,我們心中那積聚的痛苦給我們帶來的折磨應該也不亞於猛鬼怪獸,讓我們心痛、抓狂,甚至有時覺得死比活著更容易。作為一個還不能超脫世俗、隨時能跟靈魂對話的人,我還是要隨時去迎接生活帶來的痛苦,但讀了克里斯多福的《親密關係》,讓我在痛苦來襲時,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懷疑自己的心看做一個去認識自我和靈魂的機會,那麼我便從內心開始不再恐懼它,而是接納它,感激它,並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心中充滿愛和希望。

  書中對天賦的說法對我也很有啟迪,天賦是我們天生的才能,不是靈感激發的,只要我們聽從心靈的指引,創造性的想法、言語便會層出不窮,對自我的懷疑,會迷惑、阻撓我們,讓我們不能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賦的人,當我們直面這種懷疑時,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自己臆造出的各種恐懼、緊張、恐慌的感覺,反過來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讓我們因恐懼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質。認清了它的由來,恐懼煙消雲散,我們才能自信的發揮自己的天賦。

  對情緒的處理,還是要直面——直面情緒,說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我不瞭解情緒和造成這種情緒的本質時,控制情緒就成了對自己情緒的壓制,讀過這本書後,懂得了情緒的本質,便能夠跟隨心靈的指引,心悅誠服的接納它,讓其自然而然的消逝。“無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鐘,除非你為它建造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藉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親密關係的快樂,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所以多問問自己,我想要什麼吧,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只有選擇直面痛苦,才能最終放下痛苦,跟隨靈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後,相信生活會像蝴蝶的翅膀一樣綻放。

  親密關係讀後感2

  昨晚開始看一本書《親密關係》,剛開始就被吸引了,書中所寫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當然還有伴侶,我們的生活與他們息息相關,大多數時候我們受到傷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們引起的。同樣的一件事一句話由一個沒什麼關係的.人去做去說我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由我們那些親密關係的人做我們卻會受不了。好像有點矛盾,我們對最親密的人很苛刻,對陌生人卻很寬容。而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們在乎他們我們需要他們。於是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對我們最親密的人有種種要求與期望,一旦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我們會不開心,而這種情況在伴侶中最為明顯。

  伴侶是我們最親密的.人,是陪伴我們最久的那個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我們的一點點改變,我們都希望他們給予回應,甚至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動作我們都有個預期,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這樣,而一旦達不到,我們會失落,我們以為他們不耐煩了不在乎了不愛了,接著我們陷入了痛苦,開始對他們不斷責備開始挑刺兒,於是惡性迴圈。

  所以在每次生氣的時候閉上眼睛深呼吸數十下,讓自己平靜點理智點,換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陷入了那種可怕的模式。我們不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不想以後有後悔,我想做得很好,我們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經營,互相體諒,好嗎?

  親密關係讀後感3

  讀《親密關係》這本書是源於自己一直在苦惱怎麼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麼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麼跟認識的並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其實還適用於任何的關係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

  行為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後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利鬥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絡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心叛逆的孩子,我屬於後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範圍內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麼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3、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願正視自己的內心,傷疤,寧願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也不願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係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係中偶爾出現的矛盾表明關係親密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係也並不是永恆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並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