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桅船粵教版高一下冊語文教案
雙桅船粵教版高一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雙桅船粵教版高一下冊語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詩歌中的意象的內涵,體會詩歌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瞭解朦朧詩意象多義性的特點,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
(2)透過誦讀感悟詩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細膩的情感,從中獲得生活的啟示。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中的意象的內涵,體會詩歌中包含的情感。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由晚唐李商隱《無題》的朦朧詩意引出朦朧詩和舒婷的《雙桅船》:
“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在這首詩裡表達了什麼情感呢相思離愁追求的執著牽掛這種種情感都有,詩意朦朧,已經具有朦朧詩的特點。但朦朧詩作為一種文學思潮提出來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所以稱為朦朧詩是因為它的委婉隱諱,它往往運用富有象徵意義的意象,詩意朦朧,不容易弄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朦朧詩——來自於舒婷的雙桅船。
(板書:朦朧詩特點)
朦朧詩簡介:朦朧詩產生於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形式虛實相生,往往藉助象徵、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了一層朦朧的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二、作者簡介:學生介紹作者舒婷,教師作必要補充。
舒婷,原名龔佩瑜,中國當代朦朧詩派代表人物;
初中未畢業就參加“上山下鄉”的活動,此時開始寫詩;
後回城做過臨時工,1975年,正式調到織布廠當工人;
1978年,在油印刊物《今天》開始發表作品,成為許多文學青年喜愛的“油印”派詩人之一;
1979年,在《詩刊》發表作品,引起詩壇的關注;1981年達到創作高峰期;1985年後,轉入散文創作;
兩次入選“全國十名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
主要作品:詩集《雙桅船》 《顧城舒婷詩選》散文集《心煙》
三、基本解讀
(1)詩人借雙桅船的口吻,向無盡連綿的海岸訴說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時而與岸相遇,又時而與岸別離。有了海岸才有船的航程,因為船,海岸才顯得實在溫暖。船與岸構成了一種互相依存的天然關係。同時,詩人感到前行的艱難與沉重,又感到一種時代的緊迫感而不讓自己停息。“霧打溼了我的雙翼,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詩中表達的情緒和心態,既是作者自己的也是當時年青人所普遍所感受到的卻又難以表達的'東西。舒婷以她細膩的心,象徵的表達技巧,使《雙桅船》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2)本詩重要的特點是象徵,在朦朧詩裡,象徵多是用某種具體的事物來表達人的某種情緒和社會態度,簡言之,就是用意象來表達抽象的感情。
提問:
1、詩中的“雙桅船”“岸”“風”“風暴”“燈”分別指什麼?
(板書)雙桅船——愛情與事業並立又相區別的心理
岸——女性的愛情歸宿
風——時代的緊迫感
風暴——―暗指詩人和同代青年經歷的不平常的時代風雲
燈——光明信念
2、船和岸是詩中兩個重要的意象,會讓你想起什麼能否把你的想象描述一下。
詩人借雙桅船的口吻,向無盡連綿的海岸訴說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時而與岸相遇,又時而與岸別離。有了海岸才有船的航程,因為船,海岸才顯得實在溫暖。船與岸構成了一種互相依存的天然關係。
四小結:詩歌的欣賞方法
(1)意象是解讀詩歌的鑰匙;
“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詩人情思的形象。
“意”制約著“象”的選擇
(2)瞭解朦朧詩意象的多義性。
古典詩歌的意象往往是確定的,而朦朧詩中的意象是詩人對社會生活、人生獨特體驗的產物。
象徵多是用某種具體的事物和人們能直感的形象來替代人的某種主觀情緒和某種社會態度。簡言之,就是用具象來表達抽象。